張乾龍
清雍正期間,舊鎮出了一個進士,姓張名先躋(漳浦眉田進士公張先躋是西林五世得禮公派下,與官陂張廖氏是房親關係。),他是從小隨母親從霞美眉田搬到舊鎮居住的。據說先躋幼時父親就去世,母親與他相依為命,孤苦度日。有一天遇到一相命先生,先生觀了小先躋的面相後對其母親說,你的孩子命貴,應到大所在讀書,才有出息。其娘聽後甚喜,探知舊鎮是一個繁華的港口大鎮,所以就帶著先躋到舊鎮居住求學。他母親有一手做綠豆糕的好手藝,平時做一些糕點挑到集市上去賣,以維持生計及供先躋讀書之用。先躋在母親的呵護和督促下,加上自己聰慧的天資,所以在雍正八年(1731年)考取了進士的功名,欽賜翰林院庶吉士,任檢討之職。
兒子當官了,母親已把當時做賣糕點的行當收起,然後和府上的丫環奴婢們共同研製了一款精緻的綠豆糕,則將今年產的綠豆曬乾後用缸裝上密封后埋在沙河地裡,到明年拿去去皮,磨成粉,經過極密的篩鬥篩過後加上糖等食材,用木頭刻就的糕仔印印成一粒粒。每粒長一公分,寬半公分,厚三釐米左右,上面還有花紋圖案,十分精緻,然後用紙包則三粒一小包,五小包為一紮,五紮為一完整包。每一完整包共計七十五粒,其重量尚未達到一兩重。她將此糕做為府上招待客人的茶點及外交送禮之佳品。
有一次,翰林因公事路過家鄉,就順路回家看望母親,母親見孩子難得回家一趟,特叫其帶一些綠豆糕在回京路上吃,他不敢獨享,打算回京與同僚們一起享用。回到京城,得知太后身體欠安,則立刻進宮請安,知太后病後有厭食之狀,則回府帶些綠豆糕獻給太后品嘗。太后見此糕包裝精緻、工手奇巧,而糕入口即化、細膩爽滑、香甜可口。太后食後,頓時覺得精神倍爽、食慾大振。問此糕從何而來,翰林告知乃母親所作。太后大喜,並御賜其名為「翰林糕」,為此,翰林每年都要叫家裡將此糕進貢朝廷。而太后則令工部往舊鎮御建了一座翰林府給翰林母親居住。建府堂之事,據說先躋本人尚不知情。
因此舊鎮翰林府糕則名揚天下,到後來,為了發揚這個御賜的「翰林糕」品牌,其裔孫則立了三個名為「自然發」、「自然香」、「自然齋」的兄弟店。當時舊鎮港深澳好,可停泊萬擔貨輪,水路交通便捷,自道光廿二年(1842年)籤訂《南京條約》,五口通航後,舊鎮港則是漳浦平和及漳州對外貿易的水路運輸要口,因此舊鎮翰林糕也隨人流物流而遠銷港、澳、臺及東南亞各地而馳名中外。
解放後,真正傳承其工藝的只有裔孫張陳豐裕「自然發」一家,他曾在改革開放時期(1980年)後,按傳統做法做了一批去參加廣州交易會及省、市、縣的交貿會的展銷。現張豐裕先生尚遺傳下該糕的一些工具,印製包裝紙用的印章及生前所寫的關於翰林糕的歷史記載的文章。(附圖在下面)。而該產品全部生產流程有傳給其子女們,但其中只有三子「森民」掌握了整套生產流程。但他認為該產品製作繁瑣,獲利不高而放棄,他的兄弟姐妹們也各有事業,所以「舊鎮翰林糕」這個古老的品牌正被一個外人盜用,他現在將生產流程簡化、糕粒變大、包裝也改,只有名號沒改。
提供有關翰林糕的資料系張陳豐裕先生的小兒子陳森輝先生,他現任漳浦縣水利局局長之職,他對於這次篇寫張氏族譜及整理張氏的文化遺產方面大力支持,在百忙之中收集資料,提供素材,再此我言一聲「謝謝」。
據傳張翰林的後代在廣東饒平一帶當官,後定居於此,後有留下另外一房裔孫守祖,後因種種原因,翰林府雖存,後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厝地被賣,前座也因後輩不肖而易主,當時豐裕先生對此提出反對而不果,只有贖回大門前的埕地。
府址在舊鎮媽祖宮北側,與媽祖宮緊鄰。
此篇系根據民間傳說而整理,若有出入之處,敬請諒解。整理人:張乾龍
2018年.6月
諸位宗長、領導及宗親們我不才發表了以上流水帳不成文的文章看的意圖是:能否將舊鎮翰林府申報為漳浦縣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現雖變別姓的產業,但原府的舊貌尚存,若過幾年,現在的業主將對府堂推倒重建後,那就後悔而不及也。若申報成功後,我們可發動群策群力將其贖回。因此乃張氏一段值得自豪的歷史,翰林雖是眉田的,但是我們全張氏的自豪也。我們的意圖是將張氏的文物盡力保護及搶救。各位領導宗長、宗親們,你們意下如何?
舊鎮不才:張乾龍
2018.7.7
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會
2018年7月16號整理
歡迎關注公眾號 : 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會
公眾號上更新文研會公告,活動,研究成果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客家源流文化研究會的原創文章,版權為我會所有,
欲轉摘者,需徵得我會同意方可,否則視為侵權。
熱忱歡迎張廖氏宗親提供相關資料素材。
郵箱:gbkjylwhyjh@qq.com
或直接聯繫管理員
管理員聯繫方式:18759650003
點擊左下方原文連結獲取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