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的名人肖像

2021-02-18 視覺設計志

奧拉夫·海因(Olaf Heine,1969— )出生於德國的漢諾瓦,是當今最為成功的肖像攝影家之一。被攝者包括音樂家、演員、運動員以及作家等等。除了這些被攝者的名望之外,照片更重要地展現了他們的人性、敏感之處和易傷害性,當然還有平易可親的特徵。他說:「我只是搭建了一個舞臺,讓藝術家進入不同的角色。」這些照片講述的是當代城市居住者的故事,當然也包括一些靜物、風景以及建築畫面。

海因的工作就是希望給這個世界帶來一種完美的驚喜。海因近距離面對這些藝術家,研究他們的作品,閱讀大量的文本,觀看他們的電影,傾聽他們的音樂,然後等待靈感降臨。他構思如同編寫電影劇本,運用道具和燈光,然後就像導演一樣開始工作。整個拍攝氛圍是輕鬆愉快的,當然也源於攝影家自身的幽默。一切準備工作井井有條,整個拍攝也就水到渠成。被攝者在照相機前明顯地感到舒適,但是攝影家對助手的要求異常嚴厲。

不管在劇情背後具有多少戲劇化的魔力,所抓拍的那一瞬間都是令人感動的、經典的、美麗的。所有的偶像都以獨特的方式浮出水面,當然都是攝影家和藝術家通力合作的結果。

海因的影像具有廣闊的環境,從而在都市的空間裡拓展更多的氛圍。它的劇情中布滿了建築、線條以及各種結構,構成了嚴謹卻清晰的審美元素。海因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獨特的舞臺,通過照片展現更為強有力的個性特徵。此外,因為被拍攝的人物實在太有名了,很容易被貼上標籤,成為全球化的公眾人物——他們已經習慣了扮演一個人工化的角色。因此海因需要說服這些名人,沿著他的方向前行。海因喜歡在相互之間產生一種摩擦力,但是他也欣賞被攝對象的迷人魅力。對於一個演員來說,他所需要的是讓他們進入日常生活的軌跡。

有人說,「間接的生活」是生活在其他人的生活空間。因此往往拍攝過程,就是生活不斷的延伸過程,是通過對其他人的角色體驗,拓展自己的生存可能。海因最為個人化的主題,就是和痛苦以及死亡相關。影像往往也超越了演員尤其是流行明星的生存空間,需要更為深入的挖掘。對於海因來說,死亡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頻繁地進入醫學歷史的空間,並且將其帶入自己的展覽。他還會在墓地尋找生活的鏡像,他甚至聲稱公墓就是一個天堂的花園。比如好萊塢的墳墓,就是一個縮微的名人聖地,從死亡可以折射出生存的力量。因為生和死是一個循環,起點和終點都是溫暖舒適的空間。

他自己說:「在這些最佳的瞬間中,是對一種古老感受的挑戰,和幸福、無助當然也包括死亡相關。」因此他常常尋找機會,和被攝者一起尋找共同擁抱自身和他人生活的方式。他的拍攝經常是在旅行中,因此每一張照片都是與人和一座城市的遭遇。一些是第一次見面的,一些是重複的約會。他憑藉自己的天才和直覺,把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他的拍攝搖擺於指派任務和自己主題的拍攝之間——真正優秀的攝影家懂得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並且不放棄自己的獨特風格。海因毫無疑問有其獨特的肖像風格:明晰而富有洞察力,具有諷刺的力量,又有神秘的瞬間。有時候我們會在平面的空間聽到音樂,有時候又會是看一場動感的電影。海因生活在洛杉磯,那裡是娛樂業最發達的地方,也是無數名人工作和生活之處,是向歐洲開放的美國世界。這一產業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也是一個影像空間不斷瘋狂拓展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些影像更多地出現在網際網路上,而非印刷在雜誌上。

在這樣一個影像世界「通貨膨脹」的時代,創意的可能究竟在哪裡?對於大多數攝影家來說,不管是自由職業攝影師還是僱傭的攝影師,目標不是拍攝一幅完美的影像,而是去創造偶像。這對於海因來說也是同樣的:他的目標就是去創造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影像。基礎是傳統的,創意是永恆的。於是在媒介的背後,真實性將會是一種具有彈性的觀念。更多影像:

相關焦點

  • 爆笑校園:名人肖像=劉老師?
    劉老師覺得在教室裡面可以掛一些名人肖像,比如孔子、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名人有助於渲染學習的氛圍,自己看到也不會覺得教室裡面空了,上課可能就會更加用心。阿呆在旁邊說可以掛老師的肖像上去,仿佛劉老師跟愛因斯坦是一個級別的人一樣,當然劉老師聽到這個主意是非常高興的,畢竟哪個老師不想名留青史呢?
  • 福州名人肖像作品展亮相市美術館
    福州新聞網12月9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文/攝)9日起,「清芬長掬——李明華福州名人肖像作品展」在市美術館(臺江中平路172號,黃培松故居)展出。據介紹,以福州名人肖像為繪畫專題的展覽,在福州市美術界尚屬首次。展覽持續至13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 福州首個名人肖像展,60幅畫作走進名人精神世界
    每一幅作品的人物肖像是那樣的熟悉,目光與人物對視,好似在進行一次親切的交流。凝望一幅幅肖像,仿佛讓我們走進了每一個人物的精神世界,與他們進行一次心靈的溝通,於溝通間淨化我的心靈。
  • 安妮·萊博維茨——名人肖像攝影大師
    安妮·萊博維茨安妮·萊博維茨以名人肖像攝影享譽攝影界,從拍攝尼克森辭職,到歐巴馬競選;從隨同滾石樂隊巡演,到進入《名利場》開始人物肖像拍攝生涯;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就像安吉麗娜朱莉,怎麼拍她都會很性感」而為了讓名人更本色一點,安妮有個技巧,「除非你說結束了,這些拍攝對象才可能真正放鬆。而就在那一刻,會表現出最不尋常的一面,這時你只需要保持按下快門。」
  • 圖輯:英國攝影師分享30年名人肖像花絮
    有一天,英國演藝界名人史蒂文·弗萊(Stephen Fry)出現在戈茨的學校,他當即請求為弗萊拍照。從那以後,他在名人肖像攝影職業道路上越走越遠,再沒回頭。翻開他的作品集,簡直就是西方演藝明星影集。也許當年拍攝的不少細節在記憶中已經模糊,但還是有些難忘的瞬間和跟拍攝對象相處的回憶。
  • 他是20世紀最傑出的肖像攝影大師,一生拍過無數名人
    他的黑白肖像攝影,達到攝影藝術的高峰,成為世界攝影的典範。 他為斯蒂文森、愛因斯坦和斯坦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製在郵票上大量發售。 1954年,薩爾瓦多·達利,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 菲利普·哈爾斯曼的一生拍攝的作品幾乎都離不開人,拍攝不同的名人可能是他攝影強有力的推動劑
  • 評動畫《珂賽特的肖像》
    這似乎也暗示著《珂賽特的肖像》未來劇情的走向,在死亡的邊緣探尋愛的真意。古希臘神話中,有赫羅(Hero)和利安德(Leander)悲傷的愛情故事:利安德是阿比多斯地方的一個青年。阿比多斯是一個市鎮,位於分隔亞、歐兩洲的那條海峽(赫勒斯滂海峽:赫勒斯滂意為「赫勒的海」,由帶了金羊毛而墜入此海的女郎赫勒而得名)的亞洲這一邊。
  • 杉本博司 | 肖像
    1999年,杉本博司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人物蠟像為模特,拍攝了一組題為《肖像》的作品,從而使作為歷史面具的肖像以一種同樣鮮明但完全不同的方式進入了觀者視線,該系列被喻為「複製的複製「。雖然杉本的肖像似乎捕捉住一個活生生的瞬間,然而,每一幅畫面都是虛構的。杉本博司採用與文藝復興繪畫相似的光線與視角,使光影變化細緻而豐富。
  • 俞柏鴻肖像漫畫
    ☆郭冶作品 組織策劃: 趙雪峰 樊旭輝 編發稿件: 宋寶庫 書法題字: 鄭 珉 標識設計: 王小威 主 辦: 中國肖像漫畫家在線
  • 名人題材影視劇惹爭議,誰能討要名譽權
    ●法條 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而名人題材類的電影是社會大眾了解名人事跡的重要渠道,一旦拍攝的名人題材類電影中含有侮辱、誹謗、貶損、醜化等內容的,影響名人名譽、榮譽的,不僅會給名人及其親屬造成精神損害,也會傷害社會公眾的感情。影視公司在拍攝名人題材電影時,常常處於這種史實、藝術和市場需求的夾縫中,如果沒有處理好以上關係,就會產生糾紛。
  • 攝影師 John Russo 人物肖像的布光秘訣
    這兩個要素相輔相成,成就了一系列令人嘆服的名人肖像作品。對於John而言,終極成就獎是「知道我拍的照片將作為經典流傳下去。」雋永的經典作品John對於攝影的愛好自兒時萌發,父親為家人拍照並樂此不疲的樣子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長大後,他為攝影世界和以此為業的偉大攝影師而深深著迷。Herb Ritts、Bruce Weber和其它肖像攝影師的作品激起了他對於知識的渴望。
  • 擅用「記憶大師」姓名和肖像「拉流量」?賠
    南都訊 記者趙青 通訊員杜綺祺 名人總能更輕易地吸引目光,部分商家抓住這一特點,利用「名人效應」,在網絡上使用知名人士的姓名、照片等為自己「拉流」,以達成「帶貨」等各種目的,但若雙方沒有事先達成合意,商家的這種行為就有可能,構成侵權並受到法律制裁,畢竟網絡並非法外之地!
  • 潮流 喜歡的icon,穿在身上才過癮,復古肖像T讓你潮出水.
    一般的肖像TEE,讓人有種「我才不想把別人的臉穿在身上」的感覺,但偏偏很多肖像TEE致敬誠意十足,就是讓你無法抗拒
  • 如何捕捉肖像攝影的「刺點」?
    刺點的甜酸特質沒有比在肖像攝影中表現得更明顯的了。在攝影嘗試的所有領域,肖像攝影是否有最廣泛的實踐有待商榷,但肯定是拍攝數量最大的。世界上的肖像照片大概比磚塊還要多。這也是最有魅力的攝影類型,因為肖像照片一再刺中我們。
  • 他用名人名言畫名人圖片,這就是所謂有靈魂的畫了(附詞雲黑科技)
    ,創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名人肖像。Phil很喜歡畫人物的肖像版畫。但他很快發現與其他藝術家相比,自己的版畫無論畫功和創意,都沒有任何優勢。某天晚上外出吃飯,他無意間看到餐廳的牆上掛了一幅裝幀精美的名人名言。這使他突然意識到:「最能反映一個人內在形象特徵的,莫過於他們說過的話。」
  • 俄羅斯十大傑出人物肖像 俄羅斯藝術近距離賞析
    OREST KIPRENSKYI亞歷山大·普希金肖像,1827年創作。俄羅斯19世紀的兩大文化名人—畫家吉普林斯基(Kiprensky)和詩人普希金在這幅肖像中相遇了。ILYA REPIN作曲家穆傑斯特·穆索爾斯基(Modest Mussorgsky)肖像,1881年創作。這幅肖像是在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去世前幾天完成的。
  • 2萬元一張的肖像照片,法國雅顧攝影工作室
    雅顧是藝術品,更是奢侈品,一幅肖像2萬元人民幣起。80年來,雅顧為超過1500位名流拍攝了珍藏肖像,這份客戶名單奢華閃亮:約旦皇后拉尼婭、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等國家元首;香頌名伶琵雅芙、印象派畫家達利、作家薩岡、詩人讓·科克託、時裝之母可可·香奈兒、設計教父讓·保羅·
  • 【雅昌專稿】肖像攝影大師優素福·卡什為哪些人記錄下了「瞬間·永恆」
    他的拍攝對象可以算得上是20世紀名人「集郵冊」。他抽掉溫斯頓•邱吉爾手中的雪茄,而拍攝的「憤怒的邱吉尓」使他揚名世上。他善於捕捉被攝人物個性的精髓,被譽為「攝影靈魂的大師」。他就是加拿大著名的肖像攝影大師尤素福·卡什。
  • 了解這些個人肖像知識
    這件事說起來就是王某借貸被「催收」人員騷擾的事情,因借貸而被催收的事件不在少數,相比之前上門騷擾型的,他的這種情況還算是比較輕的,只不過看起來很不爽,甚至有些晦氣。催收人員為什麼會能得到他的照片呢?第二種情況是因借貸時會要求借貸者提供手持身份證照片、證件照、身份證正反面等個人資料,所以,對方有大量可用素材,對方只要找到合適的素材加工即可。
  • 【攝影大師]】肖像攝影大師:約瑟夫·卡什
    卡什將他的肖像看作歷史文獻.他注意人物的外形,但更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精神風貌.他認為在拍攝肖像時總有一個」真實的瞬 間」 ,只要抓住他,便能更好地表現人物內在的力量,從而表現人物的偉大。對著名的政治家、大主教、科學家、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們姿態的精心設計是他作品個性和成功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