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夫·海因(Olaf Heine,1969— )出生於德國的漢諾瓦,是當今最為成功的肖像攝影家之一。被攝者包括音樂家、演員、運動員以及作家等等。除了這些被攝者的名望之外,照片更重要地展現了他們的人性、敏感之處和易傷害性,當然還有平易可親的特徵。他說:「我只是搭建了一個舞臺,讓藝術家進入不同的角色。」這些照片講述的是當代城市居住者的故事,當然也包括一些靜物、風景以及建築畫面。
海因的工作就是希望給這個世界帶來一種完美的驚喜。海因近距離面對這些藝術家,研究他們的作品,閱讀大量的文本,觀看他們的電影,傾聽他們的音樂,然後等待靈感降臨。他構思如同編寫電影劇本,運用道具和燈光,然後就像導演一樣開始工作。整個拍攝氛圍是輕鬆愉快的,當然也源於攝影家自身的幽默。一切準備工作井井有條,整個拍攝也就水到渠成。被攝者在照相機前明顯地感到舒適,但是攝影家對助手的要求異常嚴厲。
不管在劇情背後具有多少戲劇化的魔力,所抓拍的那一瞬間都是令人感動的、經典的、美麗的。所有的偶像都以獨特的方式浮出水面,當然都是攝影家和藝術家通力合作的結果。
海因的影像具有廣闊的環境,從而在都市的空間裡拓展更多的氛圍。它的劇情中布滿了建築、線條以及各種結構,構成了嚴謹卻清晰的審美元素。海因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獨特的舞臺,通過照片展現更為強有力的個性特徵。此外,因為被拍攝的人物實在太有名了,很容易被貼上標籤,成為全球化的公眾人物——他們已經習慣了扮演一個人工化的角色。因此海因需要說服這些名人,沿著他的方向前行。海因喜歡在相互之間產生一種摩擦力,但是他也欣賞被攝對象的迷人魅力。對於一個演員來說,他所需要的是讓他們進入日常生活的軌跡。
有人說,「間接的生活」是生活在其他人的生活空間。因此往往拍攝過程,就是生活不斷的延伸過程,是通過對其他人的角色體驗,拓展自己的生存可能。海因最為個人化的主題,就是和痛苦以及死亡相關。影像往往也超越了演員尤其是流行明星的生存空間,需要更為深入的挖掘。對於海因來說,死亡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頻繁地進入醫學歷史的空間,並且將其帶入自己的展覽。他還會在墓地尋找生活的鏡像,他甚至聲稱公墓就是一個天堂的花園。比如好萊塢的墳墓,就是一個縮微的名人聖地,從死亡可以折射出生存的力量。因為生和死是一個循環,起點和終點都是溫暖舒適的空間。
他自己說:「在這些最佳的瞬間中,是對一種古老感受的挑戰,和幸福、無助當然也包括死亡相關。」因此他常常尋找機會,和被攝者一起尋找共同擁抱自身和他人生活的方式。他的拍攝經常是在旅行中,因此每一張照片都是與人和一座城市的遭遇。一些是第一次見面的,一些是重複的約會。他憑藉自己的天才和直覺,把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他的拍攝搖擺於指派任務和自己主題的拍攝之間——真正優秀的攝影家懂得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並且不放棄自己的獨特風格。海因毫無疑問有其獨特的肖像風格:明晰而富有洞察力,具有諷刺的力量,又有神秘的瞬間。有時候我們會在平面的空間聽到音樂,有時候又會是看一場動感的電影。海因生活在洛杉磯,那裡是娛樂業最發達的地方,也是無數名人工作和生活之處,是向歐洲開放的美國世界。這一產業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也是一個影像空間不斷瘋狂拓展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些影像更多地出現在網際網路上,而非印刷在雜誌上。
在這樣一個影像世界「通貨膨脹」的時代,創意的可能究竟在哪裡?對於大多數攝影家來說,不管是自由職業攝影師還是僱傭的攝影師,目標不是拍攝一幅完美的影像,而是去創造偶像。這對於海因來說也是同樣的:他的目標就是去創造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影像。基礎是傳統的,創意是永恆的。於是在媒介的背後,真實性將會是一種具有彈性的觀念。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