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落幕的北京電影節讓內地三場觀眾有幸觀賞到這部非常溫情動人的香港本土電影佳作,片名很有感染力,叫《淪落人》。
這部影片在今年的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019)獲得8項提名,最終憑藉老戲骨黃秋生在片中的精彩演繹第三次摘得最佳男演員獎,導演陳小娟獲新晉導演獎。
淪落何意,是為貶義,凡處境不佳者,皆可稱呼自己為「天涯淪落人」。
按照張愛玲女士的見解,可說悠悠生之負荷,就應當使人與人之間感到親切,片中的昌榮和菲傭Evelyn既是如此。
一個高位截癱生活無法自理的公屋居民梁昌榮,
一個是逃離家庭來到香港方舟避難的年輕菲傭Evelyn,
有限的條件促成了兩個人的僱傭關係,也正是這份幸運,讓兩個人在短暫的相處中都能看到自己活下去的生機。
黃秋生在片中飾演昌榮,和許多港片中展現的公屋一樣,密密麻麻的住戶,只夠轉身的房間,在香港這座城市森林那麼普遍又那麼特別。
影片一開始就向觀眾交代,這是一個無法獨立生活的病人,桌面上的照片似乎有意刺激著當下的窘況,曾經的昌榮也許家庭美滿,和如今的孤家寡人形象相差甚遠。
花白的鬢角,肥胖的身軀,以及一架輪椅,在這侷促髒亂的小屋裡更顯得逼仄,這就是影片的開場。
就在大家以為影片可能會朝著苦情的方向發展時,Evelyn的到來讓它的走向出乎意料。
眾多此類影片會花大篇幅來展示主人公如何生活不易,如何肢體困難,如何需要同情和關注,在這裡並非有批判之意,只是如果《淪落人》也是如此手法,只怕在結束後除了賺得觀眾幾盆眼淚,出了影院回到現實,它就會被拋諸腦後,豈不功虧一簣。
好在該片選用了巧妙的方式,舉重若輕,欲揚先抑,悲中見喜才是真本事。
影片前半段是笑料百出的,如果是粵語區的觀眾應該更能體會方言其中的妙語,但即便是內地觀眾也不會因為粵語的區隔而感到莫名,相反同樣也可以博君一笑。
昌榮是不懂英文的香港人,Evelyn是聽不懂白話的菲律賓人,兩個人從一開始的雞同鴨講到後來粵英夾雜,也慢慢帶出了兩個人情感上的變化。
Evelyn從菲傭前輩那裡得到的經驗在昌榮這裡沒有得到發揮,昌榮一副看起來兇巴巴的臉其實內裡有一顆善良富有同情的心。影片多次展示這種反差,讓人爆笑之餘也收穫了一份溫馨。
故事發展到中後段,二人的關係忽遠忽近,但在人性的光輝下最終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其中最出彩的片段莫過於昌榮兩次送給Evelyn相機,並鼓勵她勇敢追求攝影師的夢想,第一次時可以說是出於同情,第二次基本上就可以是二人感情的指代了。
此處我十分認同主創對於二人關係的處理,沒有點明是屬於親情友情愛情哪一種,留給觀眾自己去解答。
電影《淪落人》特別簡單,它講的就是一個尋常不過的菲傭與僱主互幫互助的暖心故事,但它又不那麼簡單,因為它同時還傳達了對勇敢追夢的鼓勵。
昌榮從最開始的自暴自棄,認為自己淪落至此,活著只是活著,死去也無可惜,到最後改變想法,要完成和兒子約定的畢業旅行,Evelyn從最開始為了自由放棄大學錄取通知逃到香港得過且過,到最後在昌榮的幫助下實現了攝影師的夢想,夢想一詞在二人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問,什麼是夢想?要如何實現夢想?
影片借兩位主人公的經歷試圖告訴觀眾,夢想可大可小,即便是渺小如菲傭,也有追求夢想的權利,即便是「淪落人」,也 Still Human (影片英文名)。
該片是導演陳小娟的處女作,不能說是完美無瑕,影片後半段也有些許缺點,但作為一名被打動的普通觀眾,我不忍去苛責,想把它當做是一種鼓勵,讓我們給創作者留一些追求夢想的空間,這不正是電影這門藝術存在的特殊魅力嗎?
最後我想著重講述的是演員黃秋生的精湛演技,拋開一切不明就裡的原因不談,單說他作為演員的尊敬之處。
這樣一部小成本影片,在酬勞有限的情況下他依舊貢獻了超乎以往的表現,把一個不懂英文但善良可愛的普通市民演繹得出神入化。
他的異國長相沒有讓人出戲,即便他能夠說著流利的英文也在片中操著一嘴粵式蹩腳口音還不露任何痕跡,全程只能在輪椅上表演但僅憑上半部肢體就能將一位高位截癱病人描繪得以假亂真,此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實至名歸,他用自己的實力再一次證明了他對自身無比熱愛的職業的崇高敬畏。
除此之外,飾演Evelyn的菲律賓演員Crisel Consunji也以自然清新的表演和角色融為一體,昌榮的好友李燦森,妹妹葉童,在片中出場時間不多,但都很快讓觀眾入戲,這是演員不可多得的功力體現。
《淪落人》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它能讓觀眾相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並隨著它或痛哭或喜悅,或心酸或治癒,處處有暗湧,但處處都克制,沒有流俗於用邊緣人士的悲慘人生告誡眾生要珍惜當下,沒有用套路化的戲劇情節講述一個比比皆是的故事,沒有用刻意說教的口吻鞭笞觀眾即刻就要奮鬥。
它好似一首悠揚的民謠,當你聽見它,它就會走進你的心裡,就像影片結尾的木棉花,四處隨風而來,輕輕柔柔地落在你的肩上。
最後,願同為淪落人的我們,和昌榮Evelyn一樣,在面對生活時有做予夢者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