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幫是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特殊標誌之一,歷史上曾誕生過很多商幫,有的至今仍在演繹傳奇,有的雖然隨時代變遷而沒落卻也留下了響噹噹的江湖傳說。這其中就有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廣東商幫、江右商幫、龍遊商幫、寧波商幫,因對中國近代經濟深遠影響,是為「十大商幫」。縱觀這些商幫行商精神,總能找到「誠信」、「進取」、「包容」、「責任」這些關鍵詞。如今,在從這些商幫裡走出的「老字號」和商界大賈身上也能追溯到「商風家訓」的傳承。在「雙十一」這個傳奇節點,我們為您梳理這些「創富秘籍」,借鑑祖先行商之智慧,追蹤商界奇才們的成功足跡,傳承「以德經商、誠信為本」經商文化。
山西商幫:誠信贏天下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歷史上,山西商人被人們稱為「晉商」。晉商是明清時國內最大的商幫,在商界活躍了500多年,足跡不僅遍及國內各地,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國家,完全可以與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猶太商人相媲美。晉商規模如此之大,經商領域如此之廣,靠的是什麼?
晉商用傳統道德規範經商行為 圖片來源:武漢文明網
他們有自己的經商秘訣: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緣關係為紐帶,凝聚本幫商人的向心力,用傳統道德規範經商行為。另一方面,就是晉商家族的重要傳統——「學而優則賈」。這使得晉商的文化程度相對其他商幫來說是較高的,他們的經營模式也是最先進的,股份制、資本運作等現代經營方式,那時就已經在他們身上萌芽。最後一點,就是山西商人以誠信為本。這是晉商所以能夠興盛且時間延綿500多年的重要原因。
「日升昌」票號:亂世中昭示信義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北京城中許多王公貴戚、豪門望族都隨著慈禧、光緒逃往西安。由於倉皇,這些人甚至來不及收拾家中的金銀細軟,他們隨身攜帶的只有山西票號的存摺,一到山西,他們紛紛跑到票號兌換銀兩。
「日升昌」創始人雷履泰 圖片來源:山西日報
山西票號在這次戰亂中損失慘重,它們設在北京的分號不但銀子被劫掠一空,甚至連帳簿也被付之一炬。
沒有帳薄,山西商人就無從知道什麼人在票號裡存過銀子,更無從知道儲戶到底存了多少銀子。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的「日升昌」票號和所有山西票號,只要儲戶拿出存銀的摺子,不管銀兩數目多大,票號一律立刻兌現。
山西票號這樣做,無疑是承擔了巨大的風險,面臨眾人的擠兌,再加上真假難辨,在這種局面下,票號經營者稍有不慎,就可能使自己的生意陷入滅頂之災。
「日升昌」和其他山西票號面臨危難之時所表現出的膽識讓人讚嘆。他們不惜以不計後果的舉措向世人昭示了信義在票號業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義制利的古訓被晉商透徹地理解之後貫徹在實踐當中,這是把儒家和農耕文明中的誠信和商業文明組合在一起的誠信。
「亮財主」喬致庸:寧可賠錢也不失信
從明朝初年到民國初年的500多年間,四大晉商的年總收入甚至趕上了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在清代全國的商業領域中,人數最多、資本最雄厚、分布最廣的也是晉商。著名影視劇《喬家大院》的主人公喬致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喬家祖訓:「寧可少賺錢,不能失信;寧可不賺錢,不能失信;甚至,寧肯賠錢也不能失信。」喬致庸從小耳濡目染,在他身上能夠看到喬家一貫守信的風格。
復盛西鋪是喬家在包頭的一大商號,主要經營糧油,不管是質量還是分量都有所保證。要知道,在那個市場裡,到處都是弄虛作假的商號。有些商家們在賣米麵的鬥上做手腳,缺斤短兩的事情屢見不鮮。喬家就靠著長期形成的良好信譽讓復盛西在包頭穩穩站住了腳,到這裡購買糧油的人絡繹不絕。
位於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如今成了祁縣民俗博物館 圖片來源:山西日報
有一次,復盛油坊往山西運送一批胡麻油,經手的夥計為了從中謀利而在油中摻假。掌柜的發現後,將夥計痛斥一番,且命人倒掉整批摻假的胡麻油,重新換了貨真價實的胡麻油。這個舉動雖然讓喬家損失不少,但是卻為喬家贏得了守信的美名,吸引了更多的商戶。
喬致庸共有6個兒子,他曾想在兒子中尋找繼承人,卻無一理想人選。最後,只能把家業交給了長孫喬映霞。他看中的,就是長孫身上守信、敢作敢為的品質。
喬家之信,不僅是信譽,還有信義,而且對準的是每個人,不分等級,不分富貴,只要上門都是客,都該受到同等禮遇。有這樣的仁厚和誠信,喬家在商場博弈中便勝券在握。
喬家後人憶:為了「信義」賠上身家
2003年,喬氏家族第七代喬燕和終於有機會籌拍了電視劇《喬家大院》,喬家的經商和處世之道一下子傳遍了大江南北。
喬燕和的爺爺就是喬映霞,他很好地繼承了喬家誠懇踏實的經營風格,並為了守住「信義」二字,賠上全部身家。
喬致庸長孫喬印霞及喬燕和父母結婚照 圖片來源:山西日報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馮玉祥等聯合發動反對蔣介石的戰爭。當時山西發行的鈔票是「晉鈔」,閻錫山失敗後,晉鈔迅速貶值,跟新幣之間的兌換比例大概是250000∶1。喬家「大德通」票號的存款以山西本省的最多,如果對存款戶以晉鈔付出,「大德通」就可趁機大賺一筆。但喬家沒有這麼做,幾乎動用了家族的全部積蓄,用新幣付給存戶。存款戶沒有吃晉鈔貶值的虧,而已經陷入困境的喬家,則虧空數萬兩白銀,雪上加霜,讓「大德通」徹底走向了沒落。
「爺爺說『大德通』是為此倒閉的。我們這麼大的店號,不至於讓自己陷入到衣食無著落的地步。但對一個個儲戶來說,如果我們不這樣,他們就可能身家性命不保。喬家一直堅持著這樣的賠本買賣,直到1952年,最後一家「大德通」錢莊關了門。喬家兩百年充滿傳奇的歷史也宣告終結。」喬燕和說:「喬家的生意終結了,可喬家的精神卻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我們這個家族70多口人,沒有一個『作奸犯科』的,喬家的後人們也一直恪守著祖先留下的規矩,誠信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