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書」(Artist’s Book)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書」的形體或功能為靈感,運用繪畫插圖,巧妙布局構思設計,最後使一本「書」成為一件藝術品。
並非由藝術家本人撰寫,就是「藝術家的書」。藝術家的書真正意義在於創作者通過某種傳統或實驗的藝術手段,在「書」的大框架下,重新詮釋一個傳統而又固化的概念。作品的獨特性源於對固有概念的顛覆與再釋。就好比萬花筒,透過那片玻璃,望見裡面的是另一個宇宙。
自15世紀印刷術問世以來,書已經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物品了,家家有書,人人讀書。「藝術家的書」是20世紀初的產物,當時歐洲藝術家開始嘗試改變書籍形式,使書具有獨特的印刷和裝訂效果。二戰後,以埃德·魯沙(Ed Ruscha)為代表的美國藝術家創作了一批藝術家書籍。這種形式很快被藝術家們所接受,自然而然成了介於畫廊和博物館之間的一種傳播媒介。
時至今日,「藝術家的書」遍布版畫、攝影、詩歌、實驗敘事、視覺藝術、圖形設計等各個藝術領域,並在博物館、圖書館和藏書愛好者的收藏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對這種藝術形式很有興趣,藝術學校中也有不少工作室致力於「藝術家的書」的創作。
「藝術家的書」有其複雜之處。與概念主義或雕塑等其他20世紀藝術形式相比,專門針對「藝術家的書」的學術文獻很少,甚至如何正確定義術語也存在爭議,更不用說它在博物館和圖書館裡的實際位置了。或許它並不需要什麼定論,其歸屬還是留給大家評斷吧。
章森
本期策劃人
藝術家 / 策展人:章森
自幼生活於美國,從紐約Pratt Institute純藝術系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後,在紐約畫廊區工作多年,一直對書籍的藝術形式頗有研究和感情。2003年,在切爾西Plum Blossoms Gallery策劃了名為「Do A Book」的以藝術家書為主題的展覽。繼此之後,2012年,在北京的空白空間畫廊,與唐凱琳共同策劃了同系列展覽——「做一本書」,首度成功地將「藝術家的書」(Artists』 Book)的理念引入了國內。現工作居住於北京。
頭髮速寫 (2007)/ Tom Bell
頭髮 手工製造紙 牛皮紙 / 35x35cm / 獨版
「 《頭髮速寫》這一作品是結合了最傳統的書籍這種形式與匿名者的頭髮製作成抽象肖像畫。頭髮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人類DNA的一種形式,暗示著一種文化身份。每一頁上都有一縷黑色的頭髮,意味著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與東方文化和傳統息息相關。藝術家曾在中國的西南地區長期居住,試圖用一種蘊含東方形式的能量,給每一縷頭髮賦予特殊的文化意義,用以記錄這些我們並不認識的人們他們的身份與文化。這件作品所包含的「有機優雅」正是創作者(Tom Bell)雕塑和紙上作品的主要藝術特徵。」
B(2000)/ 章 森 George Chang
混合媒介 / 9位藝術家與Brooklyn Museum和Pratt Institute合作項目
「 生活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九位藝術家的合作項目。不同背景的個體,以各自的視角詮釋了紐約這個大都市的包容與多樣性。(地圖,香料,泥土,攝影......)」
Ikeaobject (2018)/ 章 森 George Chang
「 IKEA是標準化工廠,無論官方如何強調DIY組裝,每一個模塊、每一個組件都是標準件,是一旦不標準就會被淘汰的產品。藝術家從IKEA說明書下手,不動聲色地對標準進行了一場反叛。」
2008年冊 (2009-2011)/ 張能傑 Rutherford Chang
華爾街日報肖像剪貼 / 書: 29.5x21.5cm / 裝置:每頁29x21cm 共134頁
「 《2008年冊》這個作品是所有曾經在2008年出版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中的肖像插畫圖冊,以字母表為順序排列。如果一個人出現了多次,重複的內容也會包括在內,並按時間順序出現。《華爾街日報》是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其在1979年用塗改液點塗的形式推出了「肖像插圖」,推出的初衷是為了給當時出版物中大段大段的文字增加一些「符號」元素。但一經推出,這種標誌性的肖像畫也變成了其新聞價值的代名詞。在這本新聞出版的影響力人物年鑑中,觀眾會想起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事件,以及美國第一位非洲裔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當選。印刷媒體和電視媒體上記錄的時事,是這位藝術家最喜歡探索的創作主題。他過去作品的典型特點是在收集、切割、整理素材方面非常的辛苦和嚴謹,然後通過最簡潔明了的視覺呈現形式向我們訴說這個多姿多彩的當代世界。巧合的是,《2008年冊》這個作品反捕捉到了知名媒體(《華爾街日報》)獨特的布局變化,因為他們在2009年就開始使用彩色照片和圖形素材,而其標誌性的「肖像畫插圖」則很少再被使用了。」
穿越戰爭史 (2012)/ Ain Cocke
書 黃銅 45口徑彈殼 冰糖 死亡谷的鹽 兒童玩具上的合成毛皮 墨水 閃光粉 / 尺寸約為25x25x38cm / 穿透性裝置 / 獨版
「 《穿越戰爭史》這部作品是一本具有個人和歷史宣洩情緒的「書」。1930年,性權利活動家Magnus Hirschfeld博士出版了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性史》,他發展了第三性理論,並對性衝動和性慾的研究感興趣,當時性身份的標籤仍在早期形成階段。這樣一本書被一把M3A1.45口徑的輕型半自動槍穿透,這種槍在二戰中被稱為「Greaser」。完整的作品還包括了繪畫、閃光材料以及毛皮,這些是間接體現了藝術家的典型幽默和顛覆歷史和個人敘事的常用手法。」
觀音-中國還是能說不 (2008)/ 陳龍斌 Chen Longbin
手工雕刻書籍 / 40.6x20.3x23cm / 獨版
「 《觀音-中國還是能說不》 這件作品看似是一件手工雕刻的受人尊敬的佛教頭像,其雕刻原材料是多本鼓吹中國民族主義的中文非小說暢銷書。陳龍斌以其將過時的書籍、報紙、雜誌和電腦用紙巧妙地轉化為藝術而聞名,從遠處看,這些藝術作品看似是由木頭或大理石雕刻而成。他的作品不僅是對人類消費和浪費的評論,更是對數位化前的裝訂書籍時代的悼念。他的藝術形式試圖將書作為一種審美對象,試圖將東西方的思想與觀念結合起來。這種轉換是非常有份量的,承載著對很多社會的關鍵元素的繼承與挑釁。」
靈光 (2016) / 郝量 Hao Liang
盒裝 / 52x40cm
「 2015年在Bonnefantenmuseum美術館研究了館藏作品後,從個人的興趣和感受出發,我選擇了五件古典作品:哀悼基督(1520年的布魯塞爾大師);十字架的下降(Nicolaus Alexander Mair von Landshut, 1500);身體(Jan van Steffeswert, 1505-1510); Evert Zoudenbalch的肖像 (無名畫家, 1500-1510); 雅各在聖地的夢幻(Kerstiaen de Keuninck de jonge, 1636)。它們與我心目中的一些被有所忽視的中國藝術作品遙相呼應,其中包括:兩本王子若摹刻硯史手牘,秦漢篆隸真景;一件清代奇木;清人汪世慎的一件水墨畫《古佛圖軸》,又稱《鏡影水月圖》;而我自己則以一件《非僧非道非士像》和修士Evert Zoudenbalch的肖像作了一番對話。」
形變 (2018) / 松本考之 Matsumoto Takayuki
便籤本 日本墨
「 他開始用繪畫的視覺語言寫書,在「Postit」上做筆記。這種「形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用墨水在「貼」上繪畫,變成了一系列的工作「形式的流程」,他不斷地記筆記來完成一本書。」
遙遠的信件 (2013)/ 彭薇 Peng Wei
折頁 手卷
「 我所複製的捲軸、冊頁、畫盒,以裝置方式展示,是對時空久遠但影響不衰的繪畫經典的祭念,是對中西文人詩信遺蹟的祭念,也是對自己作品一旦出售逸散之後的存念,這一存念,也是對現代印刷複製技術的感念之意—正是現代複製藝術使我獲得靈感、依據、寄託,在翻閱印刷品的漫漫旅程中,我發現,誠如法國電影學院創始人讓·克洛德·卡裡埃爾所言:「歷史不停地在讓我們吃驚,比現在更甚,也許比未來更甚。」
Werner Pfeiffer
綜合材料
「 我想開發一種類似書本的交通工具來表達我對視覺和感官體驗的興趣。從一個雕塑家的角度來看:這件作品應該具有3D的潛力,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時空」因素也是必要的考慮因素。在閱讀這本書時,顏色、形狀和質地的給人的感覺是最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件作品的實驗中,讀者可以探索各種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平面的,又或通過構建3D結構的。每一種變化都能傳達出不同的情緒。情感內容不是通過語言來傳遞的,而是通過觀察色彩和空間關係的並置來傳遞的。在這裡,閱讀變成了操縱、安排、感受和觸摸的綜合體驗。」
筆記本 (2008)/ Sarah Sze
膠印彩色平版印刷 雷射雕刻在薩爾圖書編織器上 / Strathmore Bristol畫圖本 檔案館書架 / 80x1.5cm (梯子) / 版本:10/40
「 《筆記本》是一個三維的多重的,置於特定地點的雕塑,由雷射切割的紙與普通記帳本類似的膠印平版印刷的冊頁。在她複雜的、置於特定場地的裝置中,她通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廢物:電纜、繩子、蹦極繩、棉籤、破碎的家具、鏡片、藥片,去重新構建從地板到天花板的跳躍世界,再通過窗戶和牆壁,將它們所佔據的空間轉化為三維空間。《紐約時報》將她的作品稱為「反轉英雄——使不起眼的東西變得崇高。」《筆記本》這件作品以其複雜而著稱,將印刷材料推到極限——她將一個階梯、梯子、欄杆和陽臺層疊而下。一些遺留下來的紙「孔」讓人想起了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臭名昭著的選票事件。這些正呼應著這位藝術家許多最著名作品的「分散」美學特徵。《筆記本》肆意擺弄著各種事物的尺寸,最明顯的就是建築和雕塑,以及那些最私人化的手工藝品,並且以這種方式,作品囊括了很多藝術家創作生涯伊始就一直關心的問題。」
Ed Ruscha
「 藝術一直是一種傳達形式,然而,藝術的發展與傳統的傳播方式(例如書)相融合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些時候,當藝術家們開始以書籍的形式匯總他們的想法時,這就模糊了構成藝術品的規則和界限。」
空殼 (2018-2019) / 王頃 Wang Qing
混合媒介
「 這些畫是在舊書的封面上完成的,和書的內容無關。它們只是我日常的一些幻想,一段詩行或零星的記憶構成了畫面上的形象。」
氣流面 (2004) / Terry Winters & Ben Marcus
沙坦天然半透明膠印 / 35.5x28cm / 每版50件 40件有封面
「 《氣流面》這件作品是一個精心製作的42張平版印刷品系列,記錄了畫家Terry Winters和作家Ben Marcus的藝術對話。最終版本包含了對Marcus的文本和Winters的圖像的修改說明,這是兩位合作工作過程的證據。Marcus的文字並置於彩色基底的頂部,描繪了一個神秘主人公的旅行故事。文本被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發送給Winters,使他能夠通過有機圖像在非線性的閱讀和回應故事。根據Winters的筆記,每張印刷品由14層膠印組成。這是Winters典型的表現主義繪畫,這一獨特的古怪和有機的形象組合給人帶來了巨大的震撼。整個印刷品集是一個故事,可以作為一個多面板牆裝置來翻閱或整體查看。」
藏書 (2012) / 伍偉 Wu Wei
紙本書籍 / 20x50x15cm
「 作品《藏書》將文字與空白作為一種形象提取並重新組織,作者並沒有通過傳統雕塑語言將其形態重塑,而是利用細緻微妙的手法使其在邊緣處逐漸轉化為具有生命感的「擬態」。書籍,在這裡隱去內容、時間,疊加為抽象化的形狀,成為一種更開放的「載體」,讓人展開想像。在這裡藝術家拋開了不同文化圖景的簡單碰撞,而指向內心與感知,以及人類原始思維中的野蠻性和現代文明的對抗與融合。」
策 劃:章森
執 行:藝術家自撰
編 輯:龐雨靖
圖文致謝藝術家及機構:Lukas Birk、章森、張能傑、陳龍斌、郝量、松本考之、彭薇、王頃、伍偉、哥倫比亞大學紐曼印刷研究中心、Minniemuse、康奈爾大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