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奇幻森林》自上映後口碑可以說是一路爆棚。這部電影除了男主角是真的以外,其他那些狼啊、熊啊、蛇呀,還有讓人眼花繚亂的叢林背景等等,通通都是假的。
但是裡頭的每一個角色和場景都讓人忍不住感嘆,好萊塢的特效真是牛,特別是動物們開口說話的時候,每一根毛髮都在抖動,每一個表情都栩栩如生。
不少觀眾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回過頭再去看國產電影的特效,看看咱們斥巨資做出來的胡巴。這心裡的落差那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
的確,想想當年的《盜墓筆記》號稱投資多少億,粉絲還指望著他能還原小說,結果呢來也就是五毛錢的特效。花千骨劇組連一個包子都要做特效,這做出來的包子,觀眾隔著屏幕都覺得尷尬。不過這就奇怪了,明明劇組不差錢兒,為什麼做出來的特效卻總是撲街呢?問題出在哪兒呢?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特效這個話題。
首先不得不說特效是一個特別燒錢的活兒,多年前李安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獎,特效技術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可臺前風光之後,相關的特效公司卻倒閉了。所以說特效的成本投入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有風險。一旦在票房上收不回成本,整個團隊可能就要喝西北風了。
不過對於好萊塢來說,基本不用擔心收不回成本。而且好萊塢大片一向重視特效技術,一部電影的特效好不好是衡量影片競爭力的重要依據。比如《奇幻森林》,幾乎是一部炫技的作品,就是要給觀眾看看這特效多牛。
再比如說《阿凡達》,據說花了近三個億美元做特效,這麼多的資金投入,出來的作品一定是高質量的,這質量好了,票房當然不會差到哪裡去了。
反過來看看,國內就不一樣了,動不動就是投資多少多少億拍大片兒,可是這錢都花哪兒去了呢?又要請明星,又要鋪天蓋地的做宣傳,有的甚至還要去買票房。要是投資一個億,明星片酬估計都要佔掉一大半。再除去其他的,留給特效的自然是少之又少。所以有人就說國內的製片方花個幾百萬做特效,就敢對外號稱自己是大製作了。
而且國內製片方不僅在特效上摳門,甚至連時間都摳。投資人希望影片儘快上映來回籠資金,這時間拖得越長,成本就越高,投資人就越焦慮。
在好萊塢一部特效電影光籌備就要一兩年,《瘋狂動物城》整整花了五年,《變形金剛》的前期技術研發更是花了近十年。而我們的電影籌備可能才幾個月,好萊塢留給後期特效製作的時間可能又要一兩年,而我們才三四個月。很顯然,特效投入成本低,又要各種趕進度,出來的效果自然不如人。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觀眾在看這五毛錢的特效,可能尷尬症都要犯了。好萊塢更多的經費都是要用在細節上,而我們往往只是弄了一個噱頭。所以學習好萊塢的特效就顯得很有必要。
著名導演陸川是這麼看待這個問題的:「這個就是中國電影這一開放啊這十幾年了吧,就像我們今天坐在這兒的九零後,他們是被那個好萊塢大片兒一直洗腦洗上來的。你說你做一片子,如果你全都是五毛錢特技肯定被被是同題材電視劇,是吧?」
導演們知道特效的重要性,但是其他人未必知道,因為有很多從業人員對特效顯然還不夠重視。就現在來說,國內的導演水平與工業化製作流程跟好萊塢相比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好萊塢的體系當中,特效團隊在電影開拍的前期就要加入到創作中。好萊塢都有一個特效總監來把關,負責特效的人會不斷地和導演討論細節,製作團隊和特效團隊融為一體,共同為特效製作把關。而在國內,許多導演對特效並不感冒,導演很少會在前期配合特效來拍攝,大部分都是影片拍完了直接外包給相關的特效團隊,告訴特效團隊想要什麼樣的效果,你給我做出來就得了,很少會去溝通細節問題,而最後出來的特效質量大家也都看到了。
說到特效,我們都知道綠幕,綠幕的存在讓很多不可能成為可能。
看看綠幕技術到底是什麼。
綠幕技術是指在同一色彩的背景上拍攝物體,因為背景所擁有的色調信息明顯區別於前景,所以在後期製作過程中能輕易的將背景去除掉而保留前景。綠幕技術不一定非要使用綠色幕布,但必須避免拍攝體含有背景幕布的顏色。由於人的皮膚介於紅色和黃色之間,所以在實際應用中,藍色、綠色和青色的幕布比較常見,並非只有背景才會用綠幕代替。根據實際拍攝難度的不同,有時候電影創作人員也會先用綠色的模型來表示將要出現的動物或怪獸,然後後期再將這些模型擦除,進行特效製作。
綠幕技術在好萊塢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但是在國內就沒有那麼多了。我們都知道好萊塢不光有錢,還有工業化的流程。反觀國內,沒人投錢給特效,也沒有專業的流程來做特效。國外的特效技術已經是日新月異,而國內的電影投資者講究賺錢快,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成本回收與利潤。如果說到用特效,他們可能更關心的是這門生意到底值不值,對票房有多大幫助。所以國產電影並不是差錢,奈何錢沒有用在特效上面,如果上面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國產特效也就避免撲街了。畢竟我們也不能永遠停留在五毛特效,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奇幻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