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瓦裡尼新作《起重機上的對角線》在上海楊浦濱江落地完成。作為楊浦濱江「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策劃的20件永久公共藝術作品之一,瓦裡尼的這件作品無論從體量還是色彩上,都成為楊浦濱江吸引眼球的「打卡」之地,也是「朋友圈」出鏡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 黃浦江邊的《起重機上的對角線》
這件作品就地取材,以黃浦江原本佇立著的三架起重機為「畫紙」,也正是這三架高聳的起重機讓他感到創作的興奮。「我第一次來到楊浦濱江時,這裡沒有建築,空空如也,我不知如何創作。直到三架橘紅色的起重機進入眼帘,一切才明朗了起來。」 瓦裡尼說,「我當時非常開心,這是全新的工作場景,它不是封閉的空間,但也不是完全開放。」
而後,在2019年的盛夏,瓦裡尼在黃浦江邊搭起了「帳篷」作為自己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外是黃浦江水不舍晝夜地奔向大海,江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熙熙攘攘,江對岸高樓的景觀燈亮了又暗……江水為伴、天地為廬,一切是那麼美好,卻又提示著時間的流失。
▲ 瓦裡尼在黃浦江邊的「工作室」在瓦裡尼和助手們來到上海的第一周,其實是「艱難」的,主要原因是投影儀。瓦裡尼在創作中一直有一臺專屬的投影儀,這臺投影儀伴隨他完成了很多在歐洲的公共藝術項目。然而,這臺投影儀在這次中國之行中卻被扣在了海關。中方策展、協調和執行單位的欣稚鋒藝術機構(下簡稱APS)幾經尋找,最後終於從北京調來一臺型號適配的魚眼廣角投影機,這也是國內唯一一臺合適的投影機,方才基本解決這一問題。
▲ 瓦裡尼「工作室」指揮創作度過尋找投影儀的「艱難」第一周後,瓦裡尼隨後的創作就進入較為順暢的階段。用他自己的話說,「後來每一天的創作過程都讓我很享受。每天面對黃浦江,創作間隙能看到船隻來往……在江邊的每一天、每次工作的場景,對我來說都像是新的工作室。」
▲ 瓦裡尼創作所用工具瓦裡尼先找一個固定點,架上投影儀,蒙上自己設定的對角線圖形。並借天黑利用投影儀將圖形投射到起重機上,繼而需要調試到合適的位置。確定位置後四位助手爬上起重機,按照光影在起重機外殼的相應位置繪製線條,並用白色膠帶固定位置。而後才開始按設定塗漆。雖然藝術家自己也常常爬上爬下地去完成創作,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助手團隊。
▲ 費利斯·瓦裡尼的創作過程,在夜晚先用投影儀定位。
說到自己的助手,瓦裡尼從手機中翻出一張照片,開始逐一介紹他們:Vartan是藝術家,Margot是策展人,Matteo 是藝術品修復師,Nicolas是「蜘蛛俠」,他善於爬上爬下,他還是工業設計師。
▲ 瓦裡尼的助手們可以這不就是塗漆嗎?在國內估計藝術創作的執行環節或許會邀請工人介入以控制成本,緣何執行都使用本身就帶著創造力的藝術家和專業人士?瓦裡尼解釋說,「我的藝術品用工人團隊進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創作中我需要他們能理解我,而且這個作品對藝術的精確度要求比較高。」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其實原本都有自己的工作,在當瓦裡尼需要創作時,他們就集結在一起。
▲ 瓦裡尼與他的助手以及欣稚鋒藝術機構的工作人員的合影
經過了幾周的工作,三架起重機橘白相間、煥然一新——起重機的四個頂點以白色直線相連,周圍部分則以對角線的平行線進行填充。
在這幾周中瓦裡尼還特別感謝了欣稚鋒藝術機構(APS),瓦裡尼逗趣地形容他們為自己的「保鏢」,除了最初全中國找合適的投影儀外,他在上海的每一天都知道他們就在自己的周圍,無論是在黃浦江邊的「工作室」還是在生活中,有任何問題只要一通電話,馬上就有人協助解決。他尤其記得一次在創作現場,有幾個並不知道此處正在創作作品的工人在邊上敲敲打打,導致投影儀不穩,又因為語言不通無法對話,暴躁之餘他電話了APS,第一時間工作人員趕來溝通。
▲ 《起重機上的對角線》正在創作中如今,《起重機上的對角線》帶著歷史的重量和藝術的俏皮立在黃浦江畔,白線散布在橘紅色起重機上,當走到有且僅有的一個點時,這些直線才能夠連貫起來,否則看起來就是橘色的起重機上被繪製著大小不一的白色色塊。而找到這一個點,正是藝術家和公眾玩的一場「捉迷藏」,一如瓦裡尼的其他作品。
▲ 《起重機上的對角線》最佳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