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然而,在夏縣東南,秀木蔥蘢的中條山深處,泗交河畔,500畝疊翠茶園於陽崖陰林霧靄流嵐之間,蓬勃吐綠,改寫了山西無茶的歷史。 1200米海拔、獨特的溫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孕育出的高品質綠茶,讓越來越多的莊稼人變身為種茶人、採茶工和制茶師。「三晉茶村」王家河也因茶而名,因茶而興,成為品香茗、遊茶田、悟茶韻的網紅旅遊打卡地。
「眼要準,咱們的『泗交綠』就取這『一葉一尖一芽一葉』,約1.5釐米嫩葉剛開一瓣,芽比葉長時採下最好,葉子再大些,就降了等級。」出夏縣縣城,入一山秀色,彎隨山轉,路循谷行,剛從濃得化不開的綠樹間鑽出,就見漫山遍野的茶田裡,手拿茶簍的採茶女邊蜻蜓點水般採擷鮮茶,邊向圍在身邊的遊客講解採茶要領。一捏、一提、一放間,簍裡便已積起不少嫩葉。「實在太美了!」一名遊客一邊讚嘆一邊不斷按下快門,定格眼前的美景,更多的遊客則有樣學樣,急切地散入茶海開始採茶體驗。
「王家河由3個自然村組成。大澗口村是茶場所在地,以茶文化體驗為主;王家河是大本營,遊客服務中心就建在這裡;屯裡村保存完好,用來開發高品位民宿……」從待客品茶的茗苑出發,踏著質樸的青石小路,看紫藤花開、葡萄蜿蜒,百草崖識知草性,連翹園輕拂露珠,厚民茶園總經理陳曉園沿旅遊步道一邊前行一邊介紹。只見遠處青山隱隱水潑玉,空谷渺渺鳥嘀啾;近處茅簷餐廳泛木香,品茶長廊待客忙;田壟間,遊客身穿採茶服,歌在園裡飛,指在葉上飄,交織成一派田園美景。
「我父親陳厚珉苦心研究3年,終於在2005年將茶樹成功定植在霍州七裡峪。2009年,又選擇在森林覆蓋率超過65%的夏縣泗交鎮王家河村『安營紮寨』,並為其取名『泗交綠』。」陳曉園告訴記者,是這翠柏蔭峰、清泉灌頂的中條山孕育了品優、色鮮、味醇、韻豐的「泗交綠」,「和一年採三季的南方茶不同,『泗交綠』一年只採一季,它厚蓄了漫長冬季的營養,吮吸穀雨滋潤,鑄就了獨特品質。一般綠茶如龍井,只可衝3泡,而『泗交綠』衝5泡後仍湯色清亮,葉片鮮嫩。」如今,厚民茶園有200餘畝茶田能產鮮茶,平均一畝地產幹茶30公斤,每公斤售價2400元,每年產值達到1000餘萬元。
茶葉熟悉了一方水土,扮綠了一山梯田,也帶富了一方百姓。
「我2016年把家裡的兩間正房、一間東房收拾出來做農家樂。一過四五月,預訂就滿了。」村民董愛倩本是村裡的貧困戶,如今全家都跟著茶場、鄉村遊致了富。董愛倩經營農家樂,還是茶場的茶藝師,婆婆在茶場採茶,小叔子楊國平在茶場裡管理噴灌設備。和董愛倩一樣,村民們把茶場的活兒按畝承包,在技術人員指導下,按時除草遮陰,搭棚防凍,滴灌防旱,昔日的莊稼人成了種茶人、採茶工、炒茶師。
王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家河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青山告訴記者,發展茶文化主題鄉村遊是如今村裡的工作重點。在縣裡支持下,村裡全面改造了基礎設施,引來了山泉水、安上了路燈、裝起了網絡、改建了廁所,巷道、村道全面硬化、綠化……如今,泗交鎮通往茶場的公路正在拓寬擴建,王家河自然村的遊客接待中心已完成拆遷,即將動工建設,屯裡村的高品位民宿區也正在積極運作。
帶著氤氳的茶香,記者踏進通往王家河遊客接待中心的溝底路,仿佛瞬間撞入幽深的綠谷,兩側野花芬芳,莽林蓬勃。修葺一新的寬大石板路兩側,帳篷區、觀景臺、採摘區動靜有序,正靜待遊客。一個能滿足多層次旅客需求,集品茶、觀景、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茶文化旅遊休閒勝地正悄然成型,等待著更多遊客品嘗這茶中山水、泗交美景。山西日報記者張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