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井縣小濱市探訪日本鯖魚文化,小濱註定和美食有關,而我更想探究美食背後的故事,人與美食的故事會很有趣。
在小濱度過了夢幻的一天,只有一天,我竟對這裡有點著迷,回國已經有段時間了,小濱的街景依然浮現在眼前。從小濱到京都有一條80公裡為皇室運送食材的道路叫「鯖街道」,回國後查了一些關於「鯖街道」的資料,對這裡越發地感興趣。
連接海與都城的若狹古道文化遺產群--「御食國若狹與鯖街道」被日本文化廳定為第一號日本遺產。
所謂御食國就是指在古代將食物獻上到天皇一族的特別地方。此地在中世紀以後也作為海產品的寶庫及交易的中心不斷發展。
小濱不僅是個漁村也是海上交通與陸上交通的連接點。來自日本國內各地及中國大陸的文物皆集聚在小濱之後,經過「鯖街道」被運到當時的日本首都--京都。沿著街道還能感覺到往時的氣氛,繼承下來的祭祀活動,還有人行來往帶來的傳統文化。
很想給自己計劃一個行程,從鯖街道的起點小濱出發,在滋賀縣高島市內住宿一晚,再通過京都市左京區的久多、花背山口,最終到達京都市上京區的出町商店街,中途會經過不少歷史遺蹟和秀麗風光的山區道路。就像以前運送鯖魚和其他海鮮的「若狹負者」一樣,走完這條全長80公裡的「鯖街道」。
小濱位於日本列島中央的日本海一側,是一個與大陸、朝鮮半島以及京都都有很深淵源,保留著130多個寺院的歷史文化都市。追溯歷史,因為暖流與寒流交匯的若狹灣自古就是海鮮的寶庫若,海產品的據點。
奈良時代以後,海鮮產量豐富的若狹一帶為皇室供奉稱為"御贄"的食物,發揮著作為"御食國"的重要作用。
進入平安時代後,這裡成為海上交通要地,從隔海相望的大陸和朝鮮半島到日本各地流入了小濱大量文化產物,把小濱和首府京都連接起來。 通過"鯖街道"將海產送往京都,從京都傳來的最新文化,給小濱帶來了繁榮。
↑明通寺三重塔&羽賀寺 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小濱市內保留了大量平安時代的佛像和鎌倉時代建成的寺院,因此被稱為"文化財產的寶庫"。 包括小濱在內的若狹保留了很多名叫"十一面觀音像"的佛像。 這表明小濱與平安貴族皈依的,名叫天台宗或真言宗的密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此也能看出小濱與京都有著很深的聯繫。
室町時代初期的1408年,作為贈送給足利義滿將軍的禮物、承載著大象和鴕鳥等珍稀動物的"南蠻船"駛入了作為交易基地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小濱。
從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小濱的領主屢屢改變,到了德川第三代將軍家光時代,從幕府老中酒井忠勝入主以來直至幕末,城下町小濱在酒井家的治理下,作為若狹的核心區域繁榮一時。小濱現在仍然保留著歷史街區,雖然過去的繁華榮光已逝,但留下了很多很多故事。
每次寫遊記,我都覺得是在面對面和你講我在路上的經歷,這種感覺很有趣,我很珍惜,所以我會很認真的整理照片,把想說的話寫成字,希望你看過之後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接下來,是講故事的時間了.
我們從大阪梅田坐三個小時的大巴車來到小濱,從現代大都市穿越到古時的御食國。小濱的英文名正巧是OBAMA,和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個發音。在小濱還有個歐巴馬後援團,會看到帶有歐巴馬頭像的煎餅和玩偶。
到小濱這天是個周六,我們在這裡只見到了我們這幾位遊客,清淨得有點冷清。小濱有很多舊宅空屋,當天回到酒店看到電視節目正好說到現在日本沒人認領的土地面積加起來有一個九州,和我們一樣人們都往大城市遷徙。很敬佩依然在這裡認真生活工作的人們。
小濱不大,卻有寺廟和幾座神社眾多,僧人還會出門化緣。能安靜的在此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徐靜波老師的廣播節目《靜說日本》最近的一期說到日本寺廟傳承的話題,在日本僧人會結婚生子,住持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的。很多寺廟裡都有墓地,這些僧人為很多家族看守家族墓地,一家人埋葬在一起,逝者的骨灰放入同一個墓室面。不管在哪兒發展生活,最終都要落葉歸根,一家團聚。
↑小濱八幡神社
小濱八幡神社是小濱老街供奉的氏族神神社。本殿是鎌倉時代初期建造的。每年9月,若狹最大的秋祭」放生節」在八幡神社舉行,已持續1200年以上。
↑放生節盛況
到小濱已是中午,要先覓食,沒有預定,現找!在網上看到一家叫「四季彩館 酔月」的鯖魚料理店評價不錯,古色古香,符合主題,尋了過去。從車站走到醉月用了大半個小時,一路看到很多寺廟、神社、木房子,看了路牌才知道已經步入小濱西組建築物群保護地區。
這座料亭是明治初期建造,從明治到昭和時期,作為茶屋町的核心料理店完好的留存下來,是茶屋町的代表性房屋。到小濱來旅行的同學,真的要特別推薦到這家店品嘗一下御食國「治癒系料理」呢。
地址:小濱市飛鳥108番
營業時間上午9點〜下午10點
休息日:毎周星期三、12月29日至1月2日
營業種類:日式料理、咖啡
TEL:0770-52-5246
1F> 展區、膳食房、廚房
2F>膳食房、展示室、和室、熱水供給室
冬季,就算是中午也是冷的。一路走來,街上沒什麼人氣還有很多空屋,對這家餐廳並沒有抱有太大期待,但當我們走進來的那一刻,疑惑消散了。
傳統二層木屋,內有院落,暖暖的光和溫柔的背景音樂,吧檯上插的小花都讓人那麼舒服。
有的細節,只是有心人給有心人看的。我覺得,此刻,我讀懂了!
這是「醉月」入夜,亮起燈光的樣子,暖暖的光,像在召喚回家的人。
時間在這裡被凝固了一般
我們風塵僕僕,一行六人,一個一個地走進去時,老闆娘有點驚訝,每個人點了一份有鯖魚的套餐,老闆娘去廚房確認後回來答覆,食材沒那麼多了,我們儘量給你們湊湊。上完茶後,老闆娘就去幫廚了。上菜不快,我們也不急,這間料亭不小,有個二層,都是開放的,我們在裡面拍照,拍視頻,玩得也是開心。
料理並沒有因為倉促而簡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碗一碟樣樣精緻,可想而知,我們看到它們時有多麼驚喜。請誇大想像我們圍著食物拍照片、拍視頻的景象,用了很長時間,烤魚都放涼了。
比如,這位↓~ 非得端著烤魚照相,然後one by one 每個人都拍了不止三張照片,各個角度都拍了。
↑ 烤鯖魚,這個做法對魚的新鮮程度要求高
↑ 鯖魚壽司 鯖魚是用醋浸泡過的,京都人喜歡的口味,現在,在京都的各種祭典上,"鯖壽司"仍是必不可少的。
↑ 烤鯖魚壽司 肉和飯之間還有一點點酸薑片和紫蘇葉,十分美味。
飽餐結帳後,我站在門前的老照片前駐足觀看,照片裡的房子很大氣精緻,但並非醉月。老闆娘看我們好奇,帶我們步行幾十米走到了這座老房子前,一座叫「蓬嶋樓」的舊料亭。
「蓬嶋樓」的舊料亭位於小濱三丁町,這裡是昔日的茶屋街,在街上隱隱聽到三味線奇妙的聲音,這裡依然保留著藝妓的文化。身穿和服的女子無意間的京都方言對話,使人產生仿佛走在祗園附近的錯覺。真是一種豔麗而風情萬般的景象。
「蓬嶋樓」是從明治到昭和時期一直開放的高級料亭,很多名流到訪過這裡。目前只在周六、周日對外開放。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作人要存一點素心。
出自《菜根譚》
看到這麼好的環境,忍不住給自己加戲啦~
特別感謝蓬嶋樓講解員細緻的講解,免費的參觀,義務的講解,熱情的招待,通過屋內的陳設感受以前的繁榮景象。
來自中國北京的朝陽群眾在留言簿上寫上感謝的話語,「蓬嶋樓」我們曾經來過。
從蓬嶋樓的二樓向外看,整齊的屋頂,還有不遠處的矮山,這些房子裡裝著多少故事呢?
蓬嶋樓對面有間很溫暖的咖啡館,看招牌就很喜歡,下次來光顧你吧。
在街上發現一家小雜貨鋪,中午路過的時候沒有開門,下午經過「營業中」,出於好奇,走進去看看。
小店裡擺滿了店主旅行收集來的各種物品,還有他用別人廢棄的物品創作的工藝品。店主是位頭髮和我差不多長的中年男士,愛笑,彬彬有禮,說話時會緊張,讓人很輕鬆的一個人。
雜貨店還賣飲品,老闆給我們煮了熱甜酒和雞蛋咖啡,在蛋液裡加入肉桂和酒巴氏殺菌打成泡沫放在咖啡上的喝法真是第一次見。很好喝,我們會想念這個味道的。
很想在他的店裡烤著火多坐一會兒,仔細看看房間裡的每一樣物件。但是,我們還有更為重要的採訪任務,要去「鯖街道資料館」和「御食國若狹食文化館」感受日本從古至今的鯖魚文化。
和泉町市場,排列著零售魚店的拱廊式街道。將清晨捕獲的鯖魚稍作醃製,花費一晝夜運送到京都時,恰好是味道最好之時。由此而得名「鯖街道」。
鯖街道資料館所在的いづみ(IZUMI)和泉町就是「鯖街道」的起點,裡面的資料館無人看管,供人參觀,面積也就幾個平方米,我們六個人進去轉不開身。
館內各種各樣的物品和照片,在小濱自古就有「離京都最多也就十八裡」的說法,由此也可感覺到與京都的密切關係。館內展示了很多老照片和畫作記錄當年若狹負者的艱辛。
↑1955年左右拍攝 牽馬車沿熊川街道前往京都
若狹除了食物原材料,還出產高質量的鹽和醋,這在日本古代是很珍貴的。從那時起,小濱成為奈良和京都海產品供給地之一。往來於小濱與京都之間的勞動者叫「若狹負者」,他們每次每人背10貫重(37.5公斤)的貨物。
地上寫著: 鯖街道の起點 若狹小浜いづみ町
臨近傍晚,這條街上的大部分商店已經關門,只有幾家賣魚的店還開著門。
御食國若狹食文化館就在海邊,走進文化館前,我們看到日落夕陽的最後一刻。
這是一個可以通過展示和體驗來實際感受與小濱的「食文化」有關的博物館。館內設立廚房工作室可以體驗用若狹的新鮮食材製作菜餚,進行料理研修和禮儀培訓,提高對食的理解,培養接待心儀;在二樓能體驗傳統工藝製作;三樓,基於醫食同源的理念設置了增進健康的溫泉浴設施,溫泉營業到晚上24點。
「鯖街道」以現在的距離算約80公裡左右。如今,開車也就1個多小時,而當時是由人背著籮筐行走在深山的小路上,可以想像是多麼艱難。
鯖街道是從若狹運送海鮮至京都的生活之路。不僅是鯖魚,在若狹小濱捕獲的各種海產品也是通過這條路被送往京都的。鯖街道也是與當今的飲食文化相連的道路。
展館裡展出了各種鯖魚料理
能夠品嘗到經過日本海的暖流與寒流洗鍊、肉緊味美的海鮮也是小濱特有的魅力。一些饕客,會在合適的季節來小濱品嘗雪蟹、若狹牡蠣、若狹比目魚、若狹河豚、竹葉醃製的小鯛魚,當然還少不了鯖魚。
來玩個遊戲吧,用擲骰子的方式來個真人版的「鯖道路」,看誰先把鯖魚送到京都。
離開是拍了張典型遊客照
走出文化館天已經黑了,走在幽靜的街道上有些不舍,不想這麼快就離開這裡。
小濱,我還會再來的,再來時我想住上一晚,泡泡海邊的溫泉。
在小浜三丁町很多屋前都懸掛著這樣的紅色小玩偶,這不是小人,而是被困住了手腳的小猴子,日文名叫くくり猿,中文譯為「束猿」,人們對它的愛稱是:「猴寶寶」。猿的日文發音為SARU,與動詞去る(意思為遠離、去除)的讀音相同。在京都東山的八坂庚申堂有很多這樣的祈願娃娃,而且不只是紅色,各種顏色都有。
懸掛猴寶寶有祈求平安、消災解難、家庭圓滿及廣結善緣的美好期許。猴子的四肢代表人的貪婪和欲望,寓意人們要先將自己的貪婪和欲望束縛起來,驅除心中的雜念才能專心實現願望。
在2019年第一篇文章中,就這猴寶寶的照片和大家說聲:新年好!
本 期 福 利
繼續送2019年新年檯曆,本篇送5本。參與方式見留言區的置頂評論。
恭喜小晰、王芬、夏天的味道、琨、白開水以上5位同學 喜提新年檯曆,請大家將獲獎地址私信1030755771@qq.com,謝謝大家的支持和厚愛。
生活inTokyo~我在東京有個臨時的家
愛知縣·相當深度的愛知縣旅行全攻略
東瀛匠心·在北陸探訪的五家工坊和四家餐廳
東瀛匠心·東北地區的美酒與美食
東北·在宮城縣隨時準備穿越
東北·精彩無限巖手縣
九州·TOTO有個博物館
山口·下關的美味誘惑·河豚料理&唐戶海鮮市場
山口·元乃隅稻成神社,日本最美絕景之一
廣島·毛利小五郎告訴你,宮島有啥好吃噠
島根·你好米子鬼太郎機場,再會足立美術館
島根·出雲大社,全日本的神仙都來這裡開年會
島根·用一天的時間愛上松江
岡山·桃太郎的故鄉很有趣
鳥取·拜訪名偵探柯南的故鄉
鳥取·鬼怪漫畫家水木茂和他的鬼太郎
鳥取·巧遇三朝溫泉賣拉麵的貓
京都·在百年老店甘春堂學做正宗和菓子
京都·紅葉季的清水寺與高臺寺
京都·寺廟裡體驗傳統日本茶道
奈良·斑斕的秋色與可愛的小鹿
京都·品京料理,觀伏見稻荷大社千本鳥居
神戶·歐巴馬點名要吃的神戶牛肉
神戶·北野工房 & 世界第一早餐
神戶· 舊洋房集中的異國風情區
和歌山·日本最好吃的拉麵和滿是海鮮的黑潮市場
三重·有美人魚的鳥羽水族館
三重·三大和牛之松阪牛料理
大阪· 盤點大阪心齋橋裡的特色美食
大阪·摩天新地標HARUKAS和梅田空中展望臺
輕井澤·揭開虹夕諾雅的神秘面紗
輕井澤·石之教堂&高原教堂
箱根·箱根有個強羅花壇
箱根·在大湧谷火山口吃黑雞蛋
箱根·久違的雙人浪漫箱根溫泉之旅
東京·購物聖地
東京·初到東京淺草寺
東京·超萌的忍者居酒屋&袖珍版自由女神像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宮崎駿的童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