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日電題:劉少華:草原上的「歌者」
新華社記者 勿日汗
人們愛用「歌者」稱呼他。
在4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他紮根草原、跋涉邊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歌頌時代、讚美人民,展現民族團結,成為「唱響主旋律、謳歌正能量」的傑出代表。
他,就是1年前逝世的內蒙古日報社原首席記者劉少華。
(小標題)「文章不僅是用筆寫出來的」
1953年出生的劉少華,從事新聞工作40餘載,獲得過範長江新聞獎,被評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
「文章不僅是用筆寫出來的,還需要汗水、淚水,甚至鮮血和生命。」他說。
1990年初冬,劉少華赴內蒙古烏達礦務局五虎山煤礦採訪。他一次次跟隨礦工們下到800米深的昏暗礦井,手腳並用爬到作業條件最艱苦的採煤點,真實記錄下礦工們在深井下的工作狀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要寫800米井下的礦工,必須爬到800米井下去,少1米也不行。」劉少華說。長篇通訊《五虎山·礦工的山》發表後,打動很多讀者,被多家媒體轉載,一封封來自煤炭、地質、測繪戰線讀者的信件寄到劉少華手中。
1998年,內蒙古東部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當時的劉少華因車禍大腿裡還打著2塊鋼板和11根鋼針,但他毅然請纓上抗洪前線採訪。
40多年來,劉少華不忘初心,始終戰鬥在新聞宣傳一線,出色完成一項項重大新聞宣傳報導任務,用衝鋒一線的「腳力」、洞察社會的「眼力」、思辨萬象的「腦力」和捕捉萬物的「筆力」,詮釋著黨的新聞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使命擔當。
(小標題)「不擁抱太陽,不會有藍天白雲」
「不擁抱太陽,不會有藍天白雲。」多年來,劉少華用一篇篇詳實、客觀、公正的報導,傳遞新時代道德風尚和榜樣力量,帶給社會巨大正能量。
劉少華採寫的報導充滿真情實感。為報導原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牛玉儒的事跡,他乘計程車前往牛玉儒生前關心的呼和浩特市二環路採訪,在車上與司機聊起這位這座城市的主官,司機說:「牛書記為老百姓辦實事,他是人民的好官,你寫他我不要你的車費。」
採寫新時期焦裕祿式的農村基層幹部戴成鈞時,劉少華深入到這位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35歲病逝的年輕鎮長生前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採訪在受訪者的抽泣與哽咽中進行,交織著劉少華感動的淚水。結束採訪回到呼和浩特已臨近春節,但他一刻不想停歇,利用春節假期完成了洋洋萬言的通訊。
「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4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劉少華用心擁抱美好,用筆謳歌美好,讓真善美的陽光閃耀遼闊草原。
(小標題)「匆匆地來,慢慢地走,握住草原溫柔的手」
劉少華不是蒙古族,但卻十分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創作了許多蒙古族同胞喜聞樂見的作品。
1998年,在呼倫貝爾草原結束抗洪搶險報導的他在離別宴席上即興賦詩一首:「匆匆地來,慢慢地走,握住草原溫柔的手……」在座的一位作曲家記下詩句並譜曲,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牽手草原》。
「如果給我發一個民族團結進步獎,我會欣然接受。」劉少華這樣說。
「劉少華是位漢族記者,他紮根大草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熱情歌頌民族團結,與邊疆牽手,與草原同行。」內蒙古日報社這樣評價劉少華。
20世紀60年代初內蒙古草原牧民收養3000名南方孤兒的故事,幾十年後深深震撼了廣東愛心人士張宇航,他聯合廣東愛心團體在內蒙古開展助學行動。劉少華敏銳意識到,這是弘揚民族團結的好題材。2005年冬天,他進草原、赴南國,尋訪一個個被資助的孩子和資助者,親歷一次次催人淚下的感動,撰寫出盪氣迴腸的長篇通訊《來自珠江的愛》。2006年1月,通訊發表後好評如潮,內蒙古日報連續發表14篇「讀後感」和後續報導。
「我不僅要當草原文化的學習者、宣傳者、傳承者、捍衛者,還要努力當草原文化的創造者。」數十年如一日,劉少華用心記錄草原民族團結佳話,用筆見證偉大祖國發展進步,將生命融入大草原、匯入大時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