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華:草原上的「歌者」

2020-12-23 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日電題:劉少華:草原上的「歌者」

新華社記者 勿日汗

人們愛用「歌者」稱呼他。

在4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他紮根草原、跋涉邊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歌頌時代、讚美人民,展現民族團結,成為「唱響主旋律、謳歌正能量」的傑出代表。

他,就是1年前逝世的內蒙古日報社原首席記者劉少華。

(小標題)「文章不僅是用筆寫出來的」

1953年出生的劉少華,從事新聞工作40餘載,獲得過範長江新聞獎,被評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

「文章不僅是用筆寫出來的,還需要汗水、淚水,甚至鮮血和生命。」他說。

1990年初冬,劉少華赴內蒙古烏達礦務局五虎山煤礦採訪。他一次次跟隨礦工們下到800米深的昏暗礦井,手腳並用爬到作業條件最艱苦的採煤點,真實記錄下礦工們在深井下的工作狀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要寫800米井下的礦工,必須爬到800米井下去,少1米也不行。」劉少華說。長篇通訊《五虎山·礦工的山》發表後,打動很多讀者,被多家媒體轉載,一封封來自煤炭、地質、測繪戰線讀者的信件寄到劉少華手中。

1998年,內蒙古東部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當時的劉少華因車禍大腿裡還打著2塊鋼板和11根鋼針,但他毅然請纓上抗洪前線採訪。

40多年來,劉少華不忘初心,始終戰鬥在新聞宣傳一線,出色完成一項項重大新聞宣傳報導任務,用衝鋒一線的「腳力」、洞察社會的「眼力」、思辨萬象的「腦力」和捕捉萬物的「筆力」,詮釋著黨的新聞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使命擔當。

(小標題)「不擁抱太陽,不會有藍天白雲」

「不擁抱太陽,不會有藍天白雲。」多年來,劉少華用一篇篇詳實、客觀、公正的報導,傳遞新時代道德風尚和榜樣力量,帶給社會巨大正能量。

劉少華採寫的報導充滿真情實感。為報導原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牛玉儒的事跡,他乘計程車前往牛玉儒生前關心的呼和浩特市二環路採訪,在車上與司機聊起這位這座城市的主官,司機說:「牛書記為老百姓辦實事,他是人民的好官,你寫他我不要你的車費。」

採寫新時期焦裕祿式的農村基層幹部戴成鈞時,劉少華深入到這位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35歲病逝的年輕鎮長生前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採訪在受訪者的抽泣與哽咽中進行,交織著劉少華感動的淚水。結束採訪回到呼和浩特已臨近春節,但他一刻不想停歇,利用春節假期完成了洋洋萬言的通訊。

「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4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劉少華用心擁抱美好,用筆謳歌美好,讓真善美的陽光閃耀遼闊草原。

(小標題)「匆匆地來,慢慢地走,握住草原溫柔的手」

劉少華不是蒙古族,但卻十分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創作了許多蒙古族同胞喜聞樂見的作品。

1998年,在呼倫貝爾草原結束抗洪搶險報導的他在離別宴席上即興賦詩一首:「匆匆地來,慢慢地走,握住草原溫柔的手……」在座的一位作曲家記下詩句並譜曲,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牽手草原》。

「如果給我發一個民族團結進步獎,我會欣然接受。」劉少華這樣說。

「劉少華是位漢族記者,他紮根大草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熱情歌頌民族團結,與邊疆牽手,與草原同行。」內蒙古日報社這樣評價劉少華。

20世紀60年代初內蒙古草原牧民收養3000名南方孤兒的故事,幾十年後深深震撼了廣東愛心人士張宇航,他聯合廣東愛心團體在內蒙古開展助學行動。劉少華敏銳意識到,這是弘揚民族團結的好題材。2005年冬天,他進草原、赴南國,尋訪一個個被資助的孩子和資助者,親歷一次次催人淚下的感動,撰寫出盪氣迴腸的長篇通訊《來自珠江的愛》。2006年1月,通訊發表後好評如潮,內蒙古日報連續發表14篇「讀後感」和後續報導。

「我不僅要當草原文化的學習者、宣傳者、傳承者、捍衛者,還要努力當草原文化的創造者。」數十年如一日,劉少華用心記錄草原民族團結佳話,用筆見證偉大祖國發展進步,將生命融入大草原、匯入大時代。(完)

相關焦點

  • 草原歌者博締組合深情演繹經典草原歌曲《天邊》
    「走過曾經碧波無邊的草原,卻不見你往日的容顏;走過曾經鮮花芬芳的草原,卻不見你如畫的從前;走過曾讓牧人歡樂的草原,卻不見你壯美的昨天……」一首《哭泣的草原》唱到很多人的心裡。環境惡化,草原哭泣,人們開始覺醒,而草原上走出去的薩仁通拉嘎在十多年前便開始為呼籲環保歌唱了。帶著大草原的氣息,帶著內蒙古民族特有的聲腔音韻,薩仁通拉嘎和瑪瑙花組成博締組合,他們一起歌唱環保,歌唱草原,因此他們有一個特殊的稱號——環保歌者。
  • 尋找歌者雲岸,來自草原的歌聲,把我聽醉了!
    偶然的機會在抖音裡聽到了一首背景歌曲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歌名叫《牧人的心靈》,歌者署名雲岸。或許是因為歌詞觸動了我心底的不知哪根神經?"12首歌曲循環播放,越聽越放不下,心也隨著歌聲飛回了那片草原。雲岸的歌,與其說是用優美的旋律在歌唱,倒不如說是用音樂在訴說,看似在訴說著歌者自己的故事,實則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變遷,需要細細品味。
  • 駐馬店的王海超、鄧偉強、李輝義 、李海、劉少華…好樣的!
    李海看到一位50多歲的婦女站在水裡被卡在了橋身和電動三輪車之間沒有來得及停穩電動車沒有顧上脫掉衣服甚至連新買的手機都沒有拿出來便毫不猶豫地跳進了髒水溝裡陸續救出了6條鮮活的生命隨後悄然離開…送上救護車到醫院繼續搶救
  • 歌者文明(上)
    請聽音頻~~~以下是導讀歌者文明(上)【掩體紀元67
  • 雲上歌曲大賽暨來草原嗨歌活動頒獎典禮舉行
    聽過了草原音樂的悠遠,再來感受一下草原歌者的霸氣,草原音樂的搖滾範兒一定別有韻味。昨晚,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八月飛歌」——雲上歌曲大賽暨來草原嗨歌活動頒獎典禮在呼和浩特市如意廣場舉行。採訪中呼和浩特晚報記者了解到,八月飛歌——雲上歌曲大賽暨來草原嗨歌活動由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組委會主辦,內蒙古文聯、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承辦。活動得到了音樂愛好者的積極響應,有193位選手報名參賽,經過初賽、複賽,由網絡評委和專家評委打分後,最終有30位選手進入決賽。
  • 草原上那300隻羊 最早知道阿雲嘎的音樂天賦
    從「草原少年」到「音樂劇演員」 : 電閃雷鳴中放聲歌唱樂迷們說,阿雲嘎是草原上孤鷹般的男孩。他的人生,正如「阿雲嘎」蒙語裡的意思:電閃雷鳴。在他還高不過馬腿的小小年紀,陪伴他的只有父親留下的錄音機,和一望無際沉默的草原。他的童年,是在對著羊群唱歌中度過的,也是從那時起,音樂的種子便深埋在這個牧羊少年的心中。
  • 5日聚榕打造草原音樂盛宴
    福州晚報訊 你是否聽過草原的聲音,那悠揚的馬頭琴聲,高亢的蒙古民歌,描繪出草原的遼闊與蒼茫。5日晚,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組織的《我從草原來——內蒙古名家名曲音樂會》將在福建大劇院上演,包括觀眾熟悉的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獲得者巴德瑪在內的10位演唱者均是國家一級歌唱家(演員),他們將為榕城樂迷獻上一臺原汁原味的草原音樂盛宴。
  • 黨 劍 | 李雙霖:紅土地上的鄉村歌者
    2015年早春,收到了來自照金——紅色土地上走出來的詩人李雙霖的詩集《追夢照金》。
  • 齊峰發布專輯《我的駿馬》:讓世界聆聽大草原的心聲
    ,續寫草原真情。」  「現在草原歌曲需要有人來堅守,用真誠來傳遞我們最真摯的情感。」齊峰說,創作一首歌曲不僅僅是歌者一個人的事情,需要每一個環節的靈感碰撞、曲調搭配、情緒舒張都達到高度契合,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歌曲。
  • 陳宇峰:事故處理戰線上的「歌者」
    歌者,激情澎湃,閃耀舞臺。綬帶飄揚,警徽閃耀,穿著一身警察禮服的陳宇峰英姿颯爽,引人注目。警察運動會的開幕式上,他高展歌喉,聲音渾厚鏗鏘有力,《人民警察之歌》使每個運動員熱血沸騰,不斷挑戰極限刷新記錄。
  • 雲合唱|戰「疫」情暖人心 草原群星用手機共同錄製《愛的傳遞》
    人生總有風雨是誰把小樹扶起生活總有酸甜苦辣是誰把愛心傳遞我們看懂了藍天的幸福沐浴著世界的溫暖我們聽懂了微風的歡笑傳遞著真愛的力量每個人都有愛的信仰每個人都有愛的呼喊我們把愛心傳遞感動的旋律在大地飛翔疫情當前,無法聚集,草原音樂人從策劃
  • 郭棟超組詩:歌者 行者 悟者
    歌者 行者 悟者 (組詩)作|郭棟超題記:廟堂 江湖煮著春秋又豈止是自己的春秋家國呢?塵世呢?我耳邊響起了當年教他們讀《詩經》的琅琅書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得知他已創作出了長詩《高原》《草原》,我脫口問:「怎麼不寫寫家鄉你最熟悉的《平原》呢?」不久,他的組詩三部曲《高原·草原·平原》,如同一聲滾雷,在詩壇上空炸響。現在,又發到我手機裡的,是他的新作《歌者·行者·悟者》詩稿。又是一聲滾雷,撞擊我的胸膛,我感覺手機都在微微發燙。
  • 杭蓋樂隊:草原之風吹向半個世界
    「草原和搖滾都是我們的背景」這支成員來自內蒙古、新疆、青海,包括蒙古族、哈薩克族和漢族的七人樂隊用馬頭琴、陶布叔爾(蒙古族的彈撥樂器)、烏力格爾(蒙古族敘事民歌的藝術形式)、低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好來寶(蒙古族獨特的說唱藝術)、呼麥(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等蒙古族傳統音樂形式,和吉他、貝司、鼓等西洋樂器的結合重現生生不息的草原和草原上口口相傳的歌謠
  • 歌者應夢澤,為堅持而唱
    聲音的表現力、感染力和穿透力是互相貫通的,融合在歌者和聽眾之間。歌者的演唱若缺少層次和深度,演唱就會顯得蒼白。而應夢澤的歌唱帶著自己的質樸與實誠,具有一種無畏而倔強的表達,常常是「聲入人心」的,能夠在好聲音全國海選舞臺上盡情展現自己的風採亦是幸運而珍貴的。
  • 一首《心花開在草原上》,2017年即將大火的草原歌曲!
    一首《心花開在草原上》,2017年即將大火的草原歌曲!00 來源:認真你就熟了就 原標題:一首《心花開在草原上
  • 奔騰在馬背,歌唱在草原,《石榴花開2》帶你聆聽祁連弦歌
    來到巴爾斯雪山腳下,如同影視作品中展現的人間仙境般壯麗而神聖,沿著鋪設的簡易木質棧道拾級而上,巴爾斯雪山景區呈東西向分布,共有六座山峰,主峰為巴爾斯,海拔5118米。行進雪山深處,還可看到恢宏的冰川、雄壯的山峰、遼闊的草原、斑斕的森林,以及碧藍的天池。這裡的地質遺蹟和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將高原獨特的景色匯聚一處。
  • 奔騰在馬背,歌唱在草原,《石榴花開2》帶你聆聽祁連弦歌
    本期節目以《裕固族—祁連山下的歌聲》為主題,講述了在攀登雪山的道路上從未停止,希望讓更多人走進秘境巴爾斯,了解裕固族文化的「雪山計劃」發起人常小平、用美聲將傳統民族音樂帶出了草原,走向了世界的裕固族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瑪爾健,以及探尋和保護古老巖畫,希望給後人留下珍貴文化遺產的裕固族詩人杜成峰三位裕固族同胞
  • 《草原上的小木屋》導讀
    天氣一天天變冷,大草原上的寒風呼嘯著,而從小木屋周圍經過的印第安人也越來越多。奧色奇(印第安人的一個部落)人的造訪,讓一家人的心情越來越多地被緊張籠罩。但在愛德華茲先生的禮物與一家人的陪伴當中,蘿拉還是度過了一個美好的聖誕節。溫暖的春天又到了,爸爸買來了犁和各種作物的種子,辛勤的耕作使一家人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希望。
  • 《草原上的人們》衛國保家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這首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動聽歌曲,出自東北電影製片廠1953年攝製的《草原上的人們》。 「牧民之子」奮筆 影片《草原上的人們》源於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作者就是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作家、被譽為草原文學開拓者的瑪拉沁夫。
  • 「吉祥三寶」爸爸布仁巴雅爾突發心梗去世,草原歌聲永留人間
    布仁巴雅爾被稱為「蒙古族音樂教父」,不僅因為他身上代表了草原人們的尊重、包容、勇敢、擔當、謙遜,更因為他是用生命來歌唱草原、捍衛草原的音樂詩人、靈魂歌者、生態環保大使。布仁巴雅爾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本民族的文化尋根工程,從各種民間音樂中發掘素材,吸收養分,進行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