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剛剛落下帷幕,在最佳男主與最佳男配的角逐之中,有一部片似乎沒有引起國內多少的關注,這就是《教宗的承繼》。本片將聚焦點放在了天主教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兩代教宗之間的權力交接。作為網飛出戰奧斯卡三傑之一,豆瓣評分8.6,爛番茄89%,高口碑在意料之中,但比起其他奧斯卡大熱門《1917》、《愛爾蘭人》、《小丑》等等,《教宗的承繼》目前在國內確實是比較冷清,無可厚非,主要原因在於宗教題材在國內本身就不在主流話題之中。
作為金球獎唯一一部同時提名了最佳男主和最佳男配的影片,這還是主要歸功於《教宗的承繼》湊齊的兩大影帝級人物。飾演本篤十六世,也就是保守派的教宗,是赫赫有名的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他所飾演的福特博士、漢尼拔醫生等經典形象深入人心,尤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雙亦正亦邪的眼睛。而主演坎城影帝喬納森·普雷斯,比起電影,他更加偏重舞臺劇表演,但《權力的遊戲》裡的大麻雀,你一定不會忘記。喬納森·普雷斯的表演將力量注入自身肢體內的每一寸,不動聲色,內斂而充滿張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近2000年來最具戲劇性的權力交接事件之一。主教貝爾格裡奧(喬納森·普雷斯飾演)對教會的發展方向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向教皇本篤(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申請在2012年退休。然而,面對醜聞和自我懷疑,善於內省的教皇本篤召見了對他最嚴厲的批判者和未來的繼任者來到羅馬,在梵蒂岡的圍牆之內,展開了一場傳統與進步、罪惡與寬恕之間的鬥爭,這兩位截然不同的人直面各自的過去,意圖尋找共同點,以及為全世界12億信徒開創未來。
宗教題材總是讓人聽起來不大提得起興趣,甚至第一反應是:大概會很乏味吧。實則不然,在宗教的外殼之下,包裹的是權力鬥爭、觀念碰撞,是在海面下的暗潮湧動,是把端得高高在上的「神性」剝離,徹底走下神壇,走向「人性」。《教宗的承繼》摘掉了宗教的神秘面紗,兩位教宗在聖器室裡吃著美味披薩配芬達,坐在電視機前為各自國家的足球隊歡呼,教皇本篤的心率測試裝置「Keep Walking」,貝爾格裡奧從草叢裡偷偷抬起頭看,不聽人辭職的教皇一到貝爾格裡奧掏出辭職信就拿下直升機對話耳機,種種的瑣碎細節給充滿肅穆感的宗教主題增添了俏皮感。當然,這並不是說電影不嚴肅、不沉重,而是通過如此處理告知我們,教宗也是人,也有弱點,也會喜怒哀樂,也會跳探戈,也有過錯和失誤。這使得它作為一部宗教題材的電影,反而能讓對宗教不感興趣的觀眾沉浸其中。
影片的重心放在了兩代教皇之間的三次對話。
第一場對話發生在本篤十六世的夏日別墅的花園裡,貝爾格裡奧陪他散步,兩人不歡而散。在這場對話中,兩人之間的觀念分歧被完整地擺在臺前——本篤是保守派,恪守陳規,對貝爾格裡奧踩在臺階上繫鞋帶的舉止覺得是極其不得體的行為。他禁止避孕、墮胎,抨擊同性戀,禁止教職人員婚配,維護著傳統的精英階層。而改革派的貝爾格裡奧與之相反,他心系底層人民,崇尚節儉,常常為弱勢群體代言,認為天主教應該隨著時代改變。
這裡出現了很重要的兩個詞:妥協與改變。是妥協了,還是改變了?
第二場對話則是在晚上的別墅中,兩人各自用完晚餐,不再只談宗教,而是聊起各自喜歡的音樂,藝術類型,甚至本篤十六世親自彈了一曲。通過音樂這樣更為世俗的話題,再次呈現出了二者的不同。本篤十六世偏愛古典樂,喜歡的作品大多誕生於二戰前,貝爾格裡奧卻熱衷於披頭四、探戈舞、足球賽,對於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包容。
在其間貝爾格裡奧給本篤講了一個笑話:「能在禱告的時候抽菸嗎?還是換個問法,能在抽菸的時候禱告嗎?」其背後「換個角度看問題」的核心要素,對神職人員來說更為難得。
最後一次對話,是兩人的深度溝通,不論是縱向抑或是橫向。兩人在西斯廷大教堂和聖器室裡,對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贖罪、反思,對彼此有了理解,曾經的貝爾格裡奧還是保守派,當他犯下自己無法原諒的過錯時,他才真正意識到:「BUILD BRIDGES,NOT WALLS.」本篤十六在時代的浪潮下逐漸變得迷茫,他甚至漸漸感受不到天主的聲音,在他的內心深處,其實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正走在了錯誤的方向,不再適合成為這個掌舵人。於是他選中了與自己幾乎相反的貝爾格裡奧。
最後在影片的結尾,兩代教宗就像普通的老人一般,看著世界盃,拿著橫幅,坐在沙發上為自己的球隊歡呼。
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本篤十六世向貝爾格裡奧懺悔「兒童性侵事件」時,這本該成為影片一個關鍵點的段落,導演選擇了消音處理。似乎一切都還是那樣光明美好。
「BUILD BRIDGES,NOT WA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