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宗教的電影,在影史上雖然有較久遠的歷史,但觀影總數上算是一個小群體。
與更多導演選擇將宗教元素少量的放進各種故事,製造懸疑和神秘感不同,直擊宗教的故事則是傾向於批判和現實。
電影以人為主的講述模式就算是放在《教宗的承繼》中也一樣,揭開宗教的神秘面紗將神性轉化為人性是各國導演在此類題材中不變的方式,可選一部《教皇誕生》並列比較。
兩部電影同樣都在開始展現了紅衣主教選舉新任教皇的過程,可一部是有人渴望坐上這個位置,另一部則是大家對這個位置都避而遠之。
在信徒看來,這個位置至高無上,相對他們的仰視,這兩種講述方式的共同點都是導演在儘可能的將視點拽回到平視。
《教宗的承繼》中我們能看到吃小店售賣的披薩,能看到教宗在談論一些事情上的小孩子脾氣,這一點上霍普金斯的演技著實搶眼。
這位飾演漢尼拔時能靠一個眼神讓人驚出一身冷汗的演員,在這裡飾演新任教宗,和之前的相比這次的他近似於你胡同裡遇到的健談大爺一樣和藹。
而對手戲較多的主教就更是平易近人,這位平時會聚集在酒館和所有球迷一同歡呼的主教鍾情於世上一切平凡的美好。
但與保守的教宗不同,他更支持教會做出改革,或者說是一種改變。
這其中藏著時代發展下宗教岌岌可危的信賴度,信息越發無法保密,宗教卻依然是置身事外,諸多負面新聞的外洩讓主教發現了一件事情。
宗教築起高牆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問題總是出現在高牆之內,實施性侵的神父沒有獲得相應的處罰,他們只是從一個教區調去另一個教區,對醜聞的處理方式幾乎不得人心。
而懺悔這種淨化罪人心靈的事情卻無法幫助受害者,宗教的神性被一層層剝開,回歸現實問題後教皇本篤接近歇斯底裡地說出一句:「我不能再扮演這個角色了」
相比《教宗的承繼》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影片,相比較的《教皇的誕生》就更多了些戲劇性。
根據傳統儀式,教皇的上任需要在西斯廷教堂的聖彼得陽臺上與數萬信徒揮手致意,並向全世界祝福,會有一段演講。
但《教皇的誕生》中從開始選舉時就充滿了諷刺,所有參選的紅衣主教都各自默念「不要選上我」。
而最終被選上的教皇卻在走上陽臺之際崩潰了。
更加鬼馬的設定是,這位將在精神上引導數萬信眾的教皇在這時卻需要一名心理醫生。但宗教的高牆之下,讓心理醫生無法展開手腳治療,自然不見效果,而新任教皇卻找到了逃出教堂的機會。
整個梵蒂岡陷入了悄悄追捕教皇的混亂,但被集體禁閉之後的紅衣主教們卻越發的回歸真實,玩拼圖和踩電車,電影中無時無刻不再提醒我們,這些神職人員歸根結底也是一個個可愛的老頭。
他們就像很多人的父母一樣,遠道而來想出去採風拍照,有因為打牌吵架的,甚至在心理醫生的組織下,大家還開展了一些列的活動,直接讓教會變成了老年人活動中心。
選取角度的不同幫助更多人揭開宗教的神秘,看起來像是一個個無神論者的天馬行空,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一群活生生的人。導演們對展現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或慣性思維之外的事情倍感興趣。
但真實情況是這群被人選出來的「神」也在為萬千信眾做著改變。
《教宗的承繼》的現實版是教宗方濟各在83歲生日這天廢除了針對性侵罪行的「宗座保密法規」,教會不能再以保密法規為藉口掩蓋神職人員的罪行。
現實中的本篤十六也並非完全的保守派代言人,而是一個偏向理性的人。
在電影和生活中,他會邀請對他批評聲音最大的主教前往他的住所喝茶聊天,並且會讓他直接說出自己心中的不滿。
而最後在問題的解決上,他也為做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教會的神聖不會在直面醜聞的誠實之處被人懷疑,而是會被真相掩蓋之後泛起失望。
只是當人們都將其視為一個信仰的支撐時,那些聆聽上帝聲音的人也終難脫肉體凡胎的束縛,他們的精神支撐可能會在某一天消失,無法感觸到主的旨意,那時的他們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無助的人,儘管上帝與他們同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