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圖像的觸角一天一天地往上爬時,似乎所有的權威和神秘都被解構了。就像那些還沒有展現真實面目的外星人一樣遙遠,就像西方世界的美國總統一樣,我們都在電影中懷疑他們是不為人知的,或者已經窺探到了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華氏911》和《空軍一號》分別展現了美國總統灰臉或無敵的形象,而美國電視劇《紙牌屋》則進一步探索了美國權力中心的共謀和黑暗。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對傳承了近2000年的266位教皇一無所知。奈飛在2019年生產的《教宗的承繼》為這個謎打開了一個世俗的洞。
電影《教宗的承繼》中的「教皇」實際上是羅馬教廷的教皇,也是天主教世界的宗教領袖。在歐洲中世紀,教皇是西歐和中歐國家的實際統治者。然而,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擴張,尤其是在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之後,教皇的權力開始逐漸被削弱。
在現代天主教會中,雖然教皇是精神領袖,但他的實際權力範圍僅限於梵蒂岡國家,以及與宗教相關的權力領域,這顯然與世俗社會是分開的。1929年,《拉特蘭條約》確立了現任教皇的權力和地位。
毫無疑問,與現代國家的總統和首相,或者君主立憲國家的國王和皇帝相比,繼承了近2000年的教皇的神秘角色要複雜得無法解釋清楚。因為教皇是神權政治的化身。在梵蒂岡,他管轄的人口可能只有一千,但在天主教世界,他有12億信徒。至於教皇的角色,他是如何出生的,他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是如何被統治的,一系列的問題是相當神秘的。
從一開始,電影《教宗的承繼》就用多角度的時空變化,特寫、中景、遠景和特寫來描述新教皇的選舉和誕生。選舉是秘密進行的,直到77名樞機主教中的一人可以投票給他。寫有字符的木球、佩戴選票的紅線以及放在厚煙囪下的燃燒物,用白煙或黑煙象徵著選舉的成功。這些不為大眾所知的宗教儀式,無疑從一開始就讓教皇的選舉變得神秘而有尊嚴。
然而,這不是一部關於教皇選舉的宗教紀錄片,相反,它只是用各種世俗的快樂打破了神聖的禁忌。
這部電影聚焦於兩代教皇的繼承過程。一個是老教皇本篤十六世,由安東尼霍普金斯扮演,另一個是方濟各會,由喬納森出版社扮演。這兩位演員是老式的英國演員。在這部電影中,前者扮演一個德國人,後者扮演一個阿根廷人,兩位70多歲的國寶級演員將世俗的快樂帶入了宗教的殿堂。
本尼迪克特十六世無疑是個古典學究,精通十種語言,出版過鋼琴專輯,也有幾部關於宗教哲學的作品。這也是註定的,在個人生活中,他更受精神世界中空中樓閣的束縛,而不是世俗世界中的生活體驗。相反,方濟各會有一段坎坷的人生。在他們結婚的前夕,他們聽到了上帝的聲音,從此為上帝布道。在阿根廷的軍事和政治獨裁期間,由於宗教、左翼力量和右翼政府之間揮之不去的困惑,他不僅因未能拯救他的宗教朋友而受到指責,還成為公眾批評的目標,並去山村布道。
這部電影利用這兩位個性截然相反的教皇來製造戲劇性的衝突。例如,當方濟各會計劃辭職時,本尼迪克特十六世總是用電視劇和鋼琴曲打斷對話。或者當他們準備吃的時候,方濟各會建議在教堂路邊吃披薩。即使兩人最終分手,方濟各會直接拉著搖搖欲墜的本尼迪克特十六世跳舞。當然,這部電影也通過客觀的視角切入了他們的生活,比如公眾和本尼迪克特十六世的合影,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最後兩位教皇觀看阿根廷和德國的世界盃比賽。這種世俗世界的玩味,讓原本高高在上的教皇,雙腳踏上了平凡世界的道路。
如果說本尼迪克特在當選教皇之前渴望得到這一職位,那麼在他的助手被捕後,他渴望擺脫這一職位,因為它會影響到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無論是由於助手們披露梵蒂岡內部的不忠而引發的輿論風暴,還是他聲稱自己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聽到主的聲音和啟示,他都希望儘快擺脫這一職位。
有趣的是,方濟各會,阿根廷的紅衣主教,也受他的教學職位。他只想成為一名教區牧師,這樣他就能做得更多。但是當他向教皇遞交辭呈時,他被各種各樣的原因所搪塞。這時,本篤十六世有了一個黑暗的計劃。與方濟會相處幾天後,如果沒有問題,他希望方濟會能夠接任下一任教皇。
這是電影開頭出現的悖論。如果方濟各會想辭去樞機主教,他必須擔任教皇,而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想放棄教皇職位,讓方濟各會擔任教皇,後者只想成為一名牧師。這兩個人的悖論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逃避權力。本篤十六世的逃脫在於他聲稱對「上帝的聲音」充耳不聞,這無疑是教皇最大的恥辱,因為在宗教意義上他是最接近上帝的人。方濟各會的逃脫在於阿根廷痛苦的政治歷史,這讓他記憶猶新。
然而,在「教皇繼任」的問題上,他們有著相同的目的,但很難對他們進行解釋。儘管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是一個完全古老的學派,但他們對同性戀、梵蒂岡的奢侈和信教者的心理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但他非常清楚,他自己的體系在當今世界很難通過,如果天主教要生存,像方濟各會這樣的改革者必須負責。
這個「難以啟齒的秘密」是一個秘密,在當今科學繁榮、法制普及的現代社會,宗教不能開門見山地公開。就像本尼迪克特十六世講述的牧師的不雅事件一樣,它被圖像掩蓋了,掩蓋了耳鳴。因為天主教是前資本主義社會誕生的產物,所以它想在一個社會形態早已改變的時代生存已經是一個悖論。如何在現代語境中包裝這一悖論,從而進入數以千計的家庭,如明星效應和雞湯倫理,是《教宗的承繼》真正需要繼承的思想。
一些人質疑這部電影缺乏對宗教本身的反思,以及兩代教皇只是在他們的辯論中觸及表面,談論得太膚淺,沒有太多的思辨意義。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如果這部電影真的像天主教哲學書籍一樣談論深刻的思想,它的方向就真的偏離了。你知道,這部電影是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待教皇的平凡的一面,他們的困惑,痛苦,以及不可避免的選擇。這種讓人產生共鳴的行為,或具體而微妙的生活體驗,是電影要傳達的沉思意義。
至於宗教領袖講述令人費解的哲學內容,這樣的場景只是虛張聲勢的噱頭。對於一部傳記電影來說,放棄這些尷尬的評論難道不是正確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