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 |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2020-12-24 中國江蘇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政治學習,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學習中唯一一堂考古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一系列重大的考古發現,使得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逐漸清晰。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先民在培育農作物、馴化野生動物、尋醫問藥、觀天文察地理、製造工具、創立文字、發現和發明科技、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這些重大項目的挖掘和研究全面、客觀、科學地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這些重大成就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中華民族自史前時期起,就是一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善於發明、勇於探索的偉大民族。如果沒有考古學的科學發現、沒有考古學的正確認知,歷史的長度和面貌就可能停留於神話與傳說之中,中華文明神秘面紗將難以揭開。

博物館裡的館藏文物從農業生產工具到生活用具,從紡織到服裝,從交通工具到建築家具,從玉器、瓷器到漆器,每一件都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物化。一組玉佩一個溫酒器,代表著古代社會的禮法制度;一把古琴、一枚漆盒,一個杯盞體現的是古人的生活韻味;一套套服飾,一座座建築透露了中國古代社會嚴格的等級差異。

我們今天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文物並不是冰冷的標籤,而是蘊含著我們的祖先對世界的認知,承載著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和高尚品德的希冀,也充分彰顯了我們的祖先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這些文物向世人展示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成就,大大激發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也給予中華民族前行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古人云:「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只有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治理智慧,我們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東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這些文化基因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積澱,形成了我們今天治國理政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寶庫。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網格化社會治理方式的歷史性及本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王卓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過程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龐金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城市化、城市國際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升,大都市圈建設趨勢明顯。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作為規範人的行為方式的規則體系,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文化傳統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縱觀人類文明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文化就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賴以立足的「水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等文化資源,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場合引用中國經史典籍佳句,並賦予典故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也來自於對時代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刻把握,我們要切實增強時代賦予的責任感,增強運用文化思維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充分運用網絡媒體,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深入開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重溫和發揚其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網格化社會治理方式的歷史性及本質
    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的兩種邏輯取向  在中國傳統社會,通過保甲制的方式,即以家戶為管理單位,十戶為甲,十甲為保,以此管理社會。概言之,網格化社會治理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凝聚群眾智慧、動員社會力量、化解社會矛盾基礎上,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高了政府治理社會的能力。
  • 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文化就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賴以立足的「水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形成一方制度。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經驗成就中國之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祝彥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是經過血與火的考驗為了使我國儘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國家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家,在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同時,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進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快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顯得非常迫切。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其實,嚴格意義上的國學,是指一國之學術,一國之學術必有其獨特之體系。一國之學術體系,必定是經由長期發展、多方匯通、反覆汰選,獲得學界廣泛認可之後方才確立的。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以經、史、子、集為總綱,所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皆得名於此。四部之學,以「經學」為首,即以儒家《十三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
  • 學苑論衡: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在數千年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開展了豐富的政治實踐,積累了深刻的治理經驗。國家治理是中國人高度重視的經世之學,推行善治、「知人安民」則是一以貫之的政治追求。例如,強調正己修身、為政以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施行仁政、政得其民的思想,對改善百姓生活、恢復和發展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治理理念,至今仍能給人以智慧啟迪。 以民為本。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厚歷史底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
    內容提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歷史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提供了深厚思想文化底蘊,我國數千年治理實踐和制度探索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和探索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提供了深厚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