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蒂安和索爾穿梭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他們像每個無所事事的小鎮青年,天天在碼頭和空地上閒逛,和同伴一起捕捉魚群。極偶爾的時候,魚群中會混入一條醜陋而有毒的石魚。少年們將肥美的鮮魚帶回家,卻把石魚折磨致死。「長得和你好像啊,克裡斯蒂安」,石魚的遭遇仿佛暗示著影片中即將發生的一切。
在電影《心之石》散文詩一般的影像氛圍中,導演古德蒙德森將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家鄉,一個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的小漁村,來自冰島漁村的詩意力量粗礪而憂愁,連綿的山脈和融融的細草成了導演的畫布,天和山谷中純粹的藍色和灰色形成了本片的主要色調,電影中人們的生活和自然貼得很近,鏡頭也不迴避自然的殘酷,動物的屍體常常陳列在畫面中。戶外腐爛的鮮魚,咬斷前爪掙脫鐵鏈的海鷗,為杜絕瘟疫而被槍殺烤焦的羊群……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孩子們對待極寒和家禽的態度老練得像個大人,但對洶湧的人性卻一知半解。
影片裡觸目驚心的動物屍體與兩位小主角的家庭生活形成了互文。索爾的母親一人撫養三個孩子長大,她熱衷於跟不同的男人交往約會,對自己的孩子卻疏於關心,索爾興致衝衝釣上的魚也被她扔在家門口直至腐壞。克裡斯蒂安的父親則是片中父權形象的縮影,前一秒還在苦苦掙扎的海鷗,下一個鏡頭就成為父親手下的美餐,這組正反打的鏡頭使得父親陰沉而暴力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中人物的衝突不斷,但不同於好萊塢的爆米花電影,《心之石》處理衝突的方式更自由也更輕盈。他們明面上似乎僅限於拌嘴,但就和現實中一樣,人們把更多的東西藏在心裡發酵。比起類型片中程式化的大喜大悲,《心之石》並不依靠敘事來推動劇情,而是更多地利用了男孩兒間的閒談來營造出一種別致的現實情境,就好像一場遊弋於成長、欲望、挫敗和命運之間的分享會。片中人鬆散的情緒狀態,在鏡頭中遊蕩徘徊的模樣,分外珍貴,且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電影裡,克裡斯蒂安和索爾是形影不離的好友,他們一同長大,相差幾歲,可在發育期看起來幾乎是兩個年齡層。索爾殷殷期盼著成長的到來,他對著鏡子想像自己長大的樣子,還將木梳上的頭髮扯下來,裝作自己的恥毛。而克裡斯蒂安看起來則已經是一個發育完全的青年了,比起索爾為生長的滯後焦躁惱怒,他似乎已經適應了自己新的身體,不再為自己性成熟感到興奮,也從未表現出對女生的興趣。冰島法律規定少年要滿17才能發生自願性行為,而電影克制地探討了這一諱莫如深的領域,描繪了少年對性與成長朦朧的憧憬,索爾喜歡上了同齡的女孩貝絲,但克裡斯蒂安卻對索爾還有抱一層感情。而電影的核心矛盾就是克裡斯蒂安隱秘的性取向和小鎮對性取向的保守態度。
從影片一開始,小鎮上就瀰漫著閒言碎語,關於克裡斯蒂安的父親如何揍了一個同性戀並把他逼出了小鎮,這個保守的小鎮對性少數充斥著不友好的態度,甚至索爾在詛咒別人時也會帶上「該死的玻璃」。不容置疑的父權和輿論困住了克裡斯蒂安,他在壓抑的生活中茫然打轉,目之所及只有屹立不倒的冰川。當克裡斯蒂安在一時衝動下偷了別家的馬和夥伴們在山間的湖水中玩樂時,他的父親對其偷竊的行為大發雷霆,在廣袤的山地上,冰川和陰雲包圍著克裡斯蒂安,俯視視角顯得高大卻生性軟弱的他更加脆弱無助。克裡斯蒂安赤裸著身體,當眾被穿戴整齊的父親羞辱毆打,他弓著背,蜷縮在草地上。自此之後,情節急轉直下,他對索爾如困獸之鬥的感情,同伴對他和索爾充滿惡意的評論以及索爾憤怒異常的回擊,都在訴說著眾人對同性戀的敵意。克裡斯蒂安太年輕了,可要對抗的是這麼多,一切都向無可挽回的潰敗駛去。
當我們以為影片註定要以悲劇結尾時,導演給克裡斯蒂安留下了一絲暖意。在片中一直顯得更衝動、幼稚的索爾承擔起救贖的角色,他背負著與克裡斯蒂安炙熱的友誼在成人法則之下奮力前行。當極夜來臨,克裡斯蒂安的家人試圖斷絕他與外界的一切聯繫時,索爾偷偷潛入他的房間,在克裡斯蒂安的額頭留下了珍貴的一吻。缺少光照的房間呈現出一種密度很高的深色,使得這場本該充滿暖意的吻別流露出沉重而傷感的意味。電影拋棄了類型片明快的節奏,卻完好無損地保留了少年一塵不染的友誼。索爾也許不能完全領會克裡斯蒂安的掙扎和苦痛,他不知道對克裡斯蒂安來說,青春和自然一樣殘酷,但他們是最好的朋友,兩人強烈而獨特的聯結在殘酷現實的洗刷下依然堅固。
《心之石》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冰島,在壯麗的自然地貌下的小鎮與少年。影片的最後,索爾又一次目睹了別人對石魚拳打腳踢,最後把它扔回大海的場景。折磨群體中的異己者已經成了人之常情,而石魚也成了熒幕上的一個刺點。鏡頭隨著被放逐的石魚沉入海底,卻在最後一刻突然奮起,活了過來,遊向更深處。
屬於克裡斯蒂安和索爾的夏天在影片裡快要過完了,三五年之後,甚至更久以後,他們會長成什麼樣的人呢?也許早就忘了電影中這場他愛她,他愛他的鬧劇,但一定會記得在山頂上緊閉著雙眼抱著彼此的時刻。他們是如此的珍視對方,在他們的眼裡,看不見冷漠的大人和殘酷的環境,只能看見閃閃發光的兩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