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徐力群在邊陲萬裡行途中
框哥說:一組作品,三十多年,十六萬裡,我和哥哥,再次出發,翻山越嶺,尋找過去,尋找父親,也尋找自己.
攝影:徐力群、徐崔巍
撰文:徐崔巍
我的父親,「邊陲行者」徐力群,曾於1986年至1991年從中國黑龍江黑河出發,獨自駕駛摩託車,帶著壓縮餅乾,喝著冰雪融水,住著簡易帳篷,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翻過天山、走過崑崙、駛過喜馬拉雅、越過橫斷山脈、穿滇南高原、踏南沙群島、巡萬裏海疆,行白山黑水。歷時五年,行走八萬公裡,採訪45個少數民族,用攝影鏡頭和筆記,記錄了中國邊陲的大好山河和獨具魅力的邊疆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影像。
父親徐力群在邊陲萬裡行途中
30年過去了,中國的邊陲發生了哪些變化?父親當年鏡頭中的人物,現在還能否找到?他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帶著這些疑問,我和哥哥決定依照父親日記中的記載,重走邊陲之路,探尋父親的足跡,去尋找父親鏡頭中的那些邊陲面孔。
2017年7月-9月
第一階段行程
黑龍江—內蒙古邊陲地帶
黑龍江
1986年,黑龍江上遊 「御史大夫」村
那一年,父親乘船在黑龍江上旅行。清晨,船停靠在一個叫「御史大夫村」的碼頭。一聲汽笛、幾分嘈雜,引來這個小村的男女老少,他們簇擁在江邊,直勾勾地看。沒人送客、接客,也沒人上船、下船。他們看什麼呢?猛然間,父親像被什麼觸擊到,一下子明白了:地處偏僻的小村,幾乎與世隔絕,十天一班的客船便是村民與內地相通的唯一窗口。船來了,便是全村的節日,站在沙灘上看船,看內地來的人及其一切,多少次也看不夠。那一片渴望的目光令父親內心震撼,使他萌生了邊陲萬裡行的想法。
2017年,黑龍江上遊 「御史大夫」村,已更名為紅星村
30年後,曾經的「御史大夫村」已經更名為「紅星村」,村子早已不再與世隔絕,很多村民都在縣城買了房子,子女在縣城上學,只有到假期才會回來住幾天。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則依然是故土難離。
1986年,黑龍江 馬倫村
2017年,黑龍江 馬倫村 王傑
2017年,黑龍江 馬倫村 張桂香
1986年9月,父親徐力群到達黑龍江畔的馬倫村,他深入探尋當時馬倫村的風貌,他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馬倫村人民的生活狀態。
時隔30年,幾經周折我們找到了當時的鏡中人。
1986年,黑龍江 馬倫村
2017年,黑龍江 馬倫村 王雲芝
1986年,黑龍江 馬倫村 小學教室內
2017年,黑龍江 馬倫村
1986年,黑龍江 依西肯村
2017年,黑龍江 依西肯村
30年後,生活在邊陲的馬倫村村民,依然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建設家鄉。邊陲人民也許無力抗拒時光變遷打在他們身上的烙印,但他們對待生活的執著,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愈發堅定。
1986年,黑龍江 大興安嶺
2017年,黑龍江 大興安嶺 古裡
我在大興安嶺的古裡鄂倫春民族鄉,找到了父親30多年前拍攝的照片中的人物。
那時父親經常和鄂倫春獵人去山林中狩獵,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聽鄂倫春老人講:「你父親當年騎馬騎得好,能吃苦,上山打獵,根本落不下他,他經常說手中的相機就是他的槍。」父親用影像記錄了當時鄂倫春族的生活,現在看來都是彌足珍貴的。
1986年,黑龍江 大興安嶺
2017年,黑龍江 大興安嶺 古裡
1986年,黑龍江 大興安嶺
2017年,黑龍江 大興安嶺 十八站
在大興安嶺,談起鄂倫春人,人們會說:「不會打獵,就算不上是鄂倫春人!」「每一個鄂倫春族男子都是好獵手!」。可是,在現今中國東北的大森林中,這些說法過時了。現代的鄂倫春人定居、上學、種地、務工,狩獵不再是他們生活的唯一經濟來源。
內蒙古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30年前,我的父親徐力群在「邊陲萬裡行」途中,曾到過這個邊陲村落-——奇乾。在他的日記中,有當年奇乾的詳細記錄:「奇乾村37戶華俄後裔,280多人口,全部是這個村的老戶。奇乾村的創始人,那些第一代的華俄異族夫婦早已長眠地下了。無法想像,當年他們是怎樣在語言、文化各異的情況下,相識相戀,相悅成婚的。」
2017年,內蒙古 奇乾 劉保芳
而30年後,在艱難地行駛過一片無人區後,我終於來到了這個邊陲村落。現在的奇乾已不及當年熱鬧,很多村民都已搬走。幾經打聽,我找到了劉保芳大娘,父親曾經在她家做客。父親當年來時的情景,老人家歷歷在目:「那時交通不方便,村裡很少來外鄉人,更別說你父親當年還騎著摩託車來,更是稀奇。」
告別了劉保芳大娘,我繼續向南挺進,尋找照片中曾在奇乾快馬揚鞭的小夥兒。
1986年,內蒙古 奇乾
2017年,內蒙古 莫爾道嘎
小夥兒如今已經年邁,我在莫爾道嘎尋找到了賈大爺。賈大爺也是華俄後裔,自小在奇乾長大,後來移居莫爾道嘎。雖然離開奇乾多年,但他依然牽掛那裡。他看到自己年輕時在奇乾騎馬的照片很是激動,臨別前,老人家哽咽了。
1986年,內蒙古 奇乾
2017年,內蒙古 奇乾 譚秀華
30年,奇乾的山綠意依舊,額爾古納河水仍清澈見底,那些木刻楞房屹立在那裡,似乎在講述著曾經的故事。歲月翻過一頁又一頁,而藏在老照片裡的記憶卻歷久彌新。
「叮鈴、叮鈴、叮鈴,由遠而近,一陣清脆悅耳的鈴聲傳來。當鈴聲響成一片時,竟有上百隻鹿出現了,好似一團灰白色的霧從林間飄來。一個扎著紅頭巾的女人,揚起手中的皮口袋輕輕抖動,口袋上的繫著的犴蹄殼發出『咯咯』的奇怪響聲,立刻引起無數隻美麗的茸角舞動。馴鹿伸長脖子,把她圍在中間,舔食她從皮口袋中抓出的一把把鹽。」這是父親徐力群日記中的文字,記錄了30年前他來到鄂溫克敖魯古雅鄉時看到的情景。
茂密的松林環繞,那裡是鄂溫克人山上的家,遠處依稀可見尖尖的「撮羅子」(鄂溫克傳統民居),成群的馴鹿在點燃的松枝前休息。
1986年,內蒙古 鄂溫克族 敖魯古雅獵民點,索玉蘭的母親安格琳克
索玉蘭對我們的到來很是驚喜,她饒有興致地翻閱我們擴印好的老照片。「這是我的媽媽,安格琳克!」看到媽媽30年前的照片,索玉蘭激動地大喊,「媽媽那時很勤勞,要強又能幹。」說著索玉蘭流下了眼淚。1987年,也就是我父親拍下安格琳克照片的第二年,她媽媽便去世了,索玉蘭那年十歲。
「這30年的變化可大了,」索玉蘭說,「我們在山下定居了,國家的民族政策好,政府為我們蓋了房子,我們在山上放養馴鹿也有一定的收入。但現在上山的鄂溫克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養鹿的就更少了。」
2017年,內蒙古 鄂溫克族獵民點 索玉蘭
山上的生活看似原始,其實比30年前還是改善了很多。山上不僅有電,還能看電視,有的獵民住進了可以移動的房車,更便於遷徙。
我們的採訪已近中午,索玉蘭做了幾個拿手好菜,執意要留我們吃飯。席間,索玉蘭即興高歌一曲,唱著鄂溫克本民族的歌,悠揚的歌聲久久迴蕩在大興安嶺莽莽的松林中。雖然無法聽懂歌詞,但依然能感受到她心底的幸福和對自己民族的熱愛。
1986年,敖魯古雅獵民點 瑪麗亞·索
瑪麗亞·索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作為鄂溫克四大氏族之一的」索倫共」人,她如今是敖魯古雅使鹿部落的最後一個女酋長,也是為數不多不會說漢話的鄂溫克人,現常年生活在山上,平時由兒女們照顧。
2017年,莫爾道嘎森林公園獵民點 瑪麗亞·索
瑪麗亞·索正是著名作家遲子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原型,他們在山林中生活,雖不是與世隔絕,但保留著原始與純粹。當現代文明無情冷漠地吞噬原住民文化時,他們或多或少對此感到憂慮不安。瑪麗亞·索說:「一想到鄂溫克人沒有獵槍,沒有森林,沒有放養馴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夢都在哭!」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但我們也要保持對自然的尊重。森林在減少,馴鹿也在減少。使鹿鄂溫克人在大山和新居之間穿梭,在原始生活和現代文明的邊際徘徊。定居的地方就像一條線,劃分了兩代人。有人選擇與山林為伴,有人選擇與現代為伍。三十年,歲月更迭,額爾古納河仍緩緩流淌,繼續前行。
1、內蒙古 貝爾嘎查
1987年,內蒙古 貝爾嘎查
我拿著這張照片,在當地熱心群眾的幫助下,找到了牧民薩仁。
2017年,內蒙古 貝爾嘎查
2、內蒙古 東烏珠穆沁旗
1987年,內蒙古
30年前,賽汗其其格下牧區工作時,父親為她拍攝的照片,如今她已退休。
2017年,內蒙古 錫林浩特
3、內蒙古 蘇尼特左旗
1986年,內蒙古 蘇尼特左旗
1986年,格日勒夫婦的結婚儀式,父親拍攝了這張照片。
2017年,蘇尼特左旗
4、內蒙古 蘇尼特左旗
1986年,內蒙古 蘇尼特左旗
2017年,內蒙古 蘇尼特左旗 斯日吉萊達格
1986年,內蒙古 蘇尼特左旗 達布丁扎布(左一)
2017年,蘇尼特左旗 達布丁扎布一家
5、內蒙古 阿巴嘎旗
1986年,內蒙古 阿巴嘎旗 爺爺和兩個孩子
2017年,內蒙古 阿巴嘎旗 寶音達來
2017年,內蒙古 錫林浩特 寶音格爾
1986年,黑河新生鄂倫春族少女,莫鴻葦
2017年,黑河莫鴻葦現在是鄂倫春樺樹皮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1986年,內蒙古滿都,薩仁高娃
2017年,內蒙古滿都,薩仁高娃
30年過去了,很慶幸我還能找到這麼多父親照片中的人。時光匆匆,很多事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變的是邊陲人民積極生活的精神,不變的是我和父親用影像記錄生活的心。
本文獲國家地理中文網授權轉載!
謝謝觀看!
李瑋(開心修羅),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2014年南京市攝影家協會年度十大攝影家
2015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大賽中國賽區優秀獎
2017年5月獲得南京首屆攝影最高獎-南京攝影獎
2017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一等獎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籤約攝影師
看完以上所有介紹,您是否動心了呢?請即可垂詢開心修羅,為您助力,陪跑!
修羅視界攝影培訓高級班(鉑金級)閃亮登場
LIGHTROOM數碼後期一天強化班招生中
修羅視界攝影線上提高班招生
垂詢熱線:13382012538
修羅攝影提高班(21節課)
已在千聊修羅直播間播出
隨到隨看
永久回復
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live/2000000778975837
請關注修羅視界攝影公眾號,分享個性化的攝影原創作品!
友情提醒:本專輯歡迎整體在朋友圈轉發。
您也可能喜歡以下圖文:
教學類
《體驗式人像攝影課程》
修羅視界攝影培訓高級班(鉑金級)005期簡介
修羅視界零基礎攝影預科班招生
修羅視界攝影線上提高班招生簡章
LR後期軟體強化速成班/一天學完/後期不求人
修羅螢火蟲攝影教學成果集萃
技巧類
暗夜之美/淺談弱光攝影
HDR加全景深合成拍攝珍珠泉
越夜越美麗-光繪攝影技巧
這株優美的桃花該怎麼拍?
如何曝光?這是個問題!
用LR軟體快速製作黑金色調
曝光!向右?向左?
九大基本功,培養你的攝影眼!
一個「普通的停車場」照片為何能獲獎?
梅山夜韻
一張照片就說透景深合成
一招拍出雪花大片,只需用好閃光燈
圖庫介紹/籤約申請/供圖技巧大全
學會十招,就會拍剪影了!
深挖「曝光白加黑減」這句話!(引子)
深挖「曝光白加黑減」這句話!(總結)
巧用離機閃光燈,拍攝甲路傘廠
菊徑古村煙花拍攝技巧
活用對比,一招出牛片
秋景攝影之葵花寶典/讓您捕捉完美秋色
挑戰高光汙染/城市星軌拍攝絕技
從一張獲獎照片的點評說開去!城市夜景怎麼拍?
只用2分鐘的後期製作,美國國家地理給了個獎
雕欄玉砌今猶在//明孝陵享殿螢火蟲拍攝秘訣
用影子來說話,讓作品更有韻味!
九大基本功,培養你的攝影眼!
越夜越美麗-鋼絲棉光繪攝影技巧
有多少規則可以打破?淺論中午時分的風光攝影!
雨景攝影秘訣
攝影中的牛狗之爭
只需一招,選好前景,拍出廣角風光大片
只需一招 發現不同的視界 請向上看
只需一塊玻璃,拍出夢幻般的西窗雨景
只需一招 慢門拍出集會大片
誰持彩練當空舞-如何晃拍
只需一招 照片不再沉悶 用「狗眼」看世界
只需一招,讓你成為構圖高手!
只需一招 拍出夜景大片
只需一招,讓照片充滿衝擊力!
只需三招,你可以成為手機慢門攝影牛人/小米5S慢門攝影淺談
如何拍攝絕美的暗夜精靈-螢火蟲
美圖類
詩與畫/金陵仲夏季
靈谷大牌坊,一個給我無限靈感的地方!
2018燈會搶先看/江南有雨
2018年燈會搶先看/秦淮喜雨
紅紅火火大年!我在秦淮河畔度過的那些春節
金陵雪韻
棲霞雪/2018
四季棲霞山
夜色中的光之舞
NangJing之夜//金陵夜景大合輯
中國最美的夏夜-金陵仲夏流螢夜
六朝金粉 鎏金歲月
精彩的池州!精彩的豎幅!
仙寓山-神仙居住的山!
一切禁不止航拍的花海都是偽花海!這才是花海!
煙雨金陵古城,中國最美的雨!
詩畫清明
像霧像風又像雨/珍珠泉
身體與心靈的深呼吸/老山兜率寺
長江之歌/嘔心力作/南京長江段全掃描
只待金陵煙雨時 邀君共賞西窗雨//第一輯
古城之門-南京城牆手機專輯
光之影,雨之色/明孝陵秋色合輯
何止秋景!石像路四季美色惹人醉
明城牆之眼-城門洞內
我終於等到了你!棲霞夏螢!
我持彩練當空舞-晃拍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