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著自在的口哨,開著自編的玩笑……」三十年前,由上海原創出品的《十六歲的花季》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為他們編織了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三十年後,當初的少年已現華發,庫存的影像也已泛黃。有個好消息,從今天起,經過高清技術處理的《十六歲的花季》將登陸東方影視頻道,當初那群陽光少年一如當年;然而,當劇組為了這個好消息重聚之時,難免唏噓光陰似箭,有些人老了,有些人走了……
圖說:《十六歲的花季》修復版即將登陸東方影視頻道 官方圖(下同)
淚,女兒走了
那天,該劇的導演富敏和張弘在家翻了好久,終於從箱子底找出了一本已經泛黃的相冊,那裡承載著少年三十年前的模樣,燦爛清澈。那個故事也是富敏和張弘這對夫妻女兒的夢……
「女兒小的時候,一放假就看《排球女將》,著迷於小鹿純子。」富敏說。有一天,女兒對媽媽說,「你和爸爸都做電視劇,能不能給我們中學生也拍一個電視劇,讓我們暑假的時候看?」富敏和張弘覺得女兒的主意挺好,就答應了下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是要走進中學生的生活,還真不容易。
圖說:富敏、張弘夫婦
為了採訪中學生,張弘和富敏去過不少中學開座談會,「後來,我們發現,老師在場,孩子們都不敢說心裡話。」於是,只能「暗訪」,張弘帶上麵包和水,蹲守在學校門口,和無數個同學坐在路邊聊天。女兒看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就索性把同學帶回家。張弘說,「她請了很多同學來家裡玩,有的還住在我們家,時間長了,我們也就無話不談了。」他們在一起聊學習的壓力,聊夢想的職業,聊討厭的老師,也聊懵懵懂懂的情愫……劇中的很多故事都是從這裡得來的。
「就連《十六歲的花季》這個名字,也是女兒起的。只是,女兒走了,35歲那年她去世了……」張弘哽咽著,但是女兒「花季」的夢,永遠不敗。
情,都是孩子
女兒雖走了,可劇中的那群少年,永遠都是張弘和富敏的孩子。富敏說,「我們每年春節都會聚幾次。」他們還拉了個微信群,據吉雪萍說,兩個導演最積極,天天發養生,發社會熱點,孩子們就只能「鼓掌」或蹺「大拇指」。
「吉雪萍(飾白雪)從戀愛到結婚,到生孩子,不僅是她,她媽媽都來問我們的意見。」富敏說,「她生了孩子,我們都是第一時間進產房看望她。」吉雪萍說,「當初拍完戲後,究竟大學學什麼我也是聽他們的意見,他們說我應該學好文化知識,這樣不僅可以演,還可以做編導。」
圖說:《十六歲的花季》劇照
劇中的「花兒」現在在做什麼,張弘如數家珍,「歐陽嚴嚴」如今在一家證券公司做中層,飾演「原野」的何威從事服裝行業,會跳舞的「瘦子」去了日本……「感恩角色給我的人格定位,白雪很乾淨,做人很真誠、直爽、坦白,我也這樣做自己,這或許就是角色的緊箍咒吧。」吉雪萍說。
三十年間,楊昆從當年的「班主任」到現在的「婆婆專業戶」,每次再見這群「少年」都要感慨。儘管當初眉清目秀的「原野」如今也有了將軍肚,鬢角花白,他表示不服,「楊昆自己也戴個眼鏡,還不是想遮一下魚尾紋,歲月是遮不住的!」
笑,洗澡真脫
儘管歲月無情,可在張弘和富敏心中,他們還是當初的少年,回想往事,大家還是會笑出聲。
當初何威是女兒「走後門」推薦給爸媽的,富敏回憶說,「當時他們倆都在少年宮裡,我們說就讓他來家裡看看。」那天,張弘就問了2個問題,「你會騎自行車嗎?會不會雙脫手?」何威就在弄堂裡展示了一下自己高超的自行車技能,就定了他演原野。除了「原野」,其他很多角色都是海選的,50個人一組來面試,陳菲兒當初就是一眼相中的。
圖說:《十六歲的花季》劇照
「拍攝的時候也挺好玩。」張弘說,「都是孩子,也沒有演過戲,我們有一場洗澡的戲,幾個男孩真的全都脫光了……」很多戲份都在市三女中拍的,「那裡沒有男生,一下子來了這麼多好看的男孩子,大家都來圍觀。」
電視劇播出後,小演員們成名了,被邀請去央視做節目,很多孩子還沒坐過火車,但是火車上人人都認識他們。錄完節目,大家又去西安,張弘說,「當地賣兵馬俑紀念品的小販還追在後面,要把禮物送給小演員們。」
圖說:《十六歲的花季》劇組重聚
「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十六歲的觀眾,現在的孩子也差不多到了十六歲的年紀。」張弘說,「看到經過SMG版權資產中心通過科技修復之後,『花季』又熠熠生輝。」那就讓兩代「花季少年」一起聽聽那時的口哨,重溫那時的夢! (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