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導演闡述,為你揭開《十六歲的花季》的創作細節

2020-09-16 上海文聯


30年前的1990年

中央電視臺影視部、上海電視臺聯合拍攝的

都市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

在螢屏亮相,轟動一時


白雪、歐陽嚴嚴、陳非兒、原野和韓小樂……

這些恣意飛揚的少年面孔和他們身上的故事

成為許許多多人無法抹去的青春記憶

30年後的這個夏天

高清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

在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

和SMG影視劇中心的共同編排下

將於8月22日起重新亮相螢屏

重溫青春,致敬經典

為此,我們特地翻出了30年前,編導富敏、張弘夫婦拍攝《十六歲花季》時寫下的《導演闡述》。回顧電視劇拍攝背後的故事,感受編導主創的匠心與用心——



導演闡述


文/富敏 張弘



創作的初衷


中學生活是一條色彩斑斕的小河,既是一眼見底的清澈又有漣漪泛起的混濁,既日復一日的平淡而又日新月異的湍急。十六歲的少年既像孩子那樣幼稚、坦白,又比成人還複雜、深沉。如何看待這一代少年?如何反映中學生生活?這是我們探索的課題。


十年改革開放,國門向世界打開,校門向社會打開,造就了這代少年開闊的視野,及敏銳、多思的特點。他們強烈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都是我們這代人望塵莫及的,他們的十六歲比我們十六歲時有出息,世界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正學著如何生活,而且似乎活得比他們的父兄灑脫。他們決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也不是任意受人擺布的一代,而是富有個性、咄咄逼人的一代。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他們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與此同時,你又會感到他們被糖水浸泡過度,比較脆弱,經不起風雨的考驗,他們中的不少人好高騖遠,缺少社會責任感,考慮到奉獻他人少,想到給予自己多,因而需要引導和教育。


認識這代少年,理解他們與父兄的差異,表現兩代人雙向的理解與溝通便是本劇的創作初衷。





本劇的基調


青春——人生黎明的風景。


她生機勃勃,充滿憧憬,她對於每一個人都是美麗的。每個人的青春年華都是在不同的底色下度過的,有灰色、黑色、紅色或白色,我們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她們青春的底色是金黃色的。


朝氣蓬勃,健康向上便是本劇的基調。



本劇的風格和樣式




中學生活從校門到家門,接觸的人物從家長到教師,每天的任務是功課和考試,沒什麼曲折離奇的故事,也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鬥爭,而是由無數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組成。這個戲改變過去那種大懸念套小懸念的寫法,沒什麼大的戲劇衝突,避免那種大悲大喜的戲劇效果,而是採用散點式的網狀結構,看重刻畫人的心態,追求流暢、生活的風格



敘述角度




從中學生的角度敘述這個故事。


本劇的收看對象主要是孩子,十六歲的孩子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又有較多的逆反心理,他們需要的是平等的、理解的、朋友式的談話,不喜歡被人教訓,所以我們採取和他們娓娓談心的態度,對更多的事物,不下絕對的結論,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判斷。


全劇不用大特寫,較多的運用全景和中景,儘量減少導演人為的痕跡和強加於人的態度。



對各工種的要求


本劇是青春劇,挖掘和體現青春美是我們的最高任務


校園生活要拍出詩意,宿舍、校園、教室要拍出時代的氣息。特別在營造少男少女的生活氛圍時,要有青春意識。



舞蹈房,遊泳館都是編劇有意安排的體現青美的場景,我們認為可以超出現實,展現青春少女的健美體態,拍出節奏,拍出活力。


軍訓可以不放在校園,也不放在兵營,物色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場景。


少男少女的服裝要有時代氣息,對每個人物的服裝色調有統一的考慮。


《十六歲的花季》片段


這個劇又是一幅上海市民生活的畫卷,它展現了十一個少年的生活,又牽涉四個少年的家庭,從美術的設計、場景的選擇上,要拍出上海特點。上海在十年改革中雖然市政建設步子較慢,但儘可能地把新建的火車站、隧道、虹橋開發區等等拍進去,給人以向上振奮的畫面。四個家庭的陳設,可以有典型的上海本地房子、新工房、改造過的棚戶區,及新式裡弄房子。把上海人的生活表現出來。



對人物的理解


本劇描繪了十個十六歲的孩子,八個是高一(2)班的學生,兩個是流失的中學生,一個大一點的學生是高三的袁野。重點描寫了白雪、歐陽、小樂、非兒、袁野等五個孩子。他們有的開朗,有的柔弱,有的幽默,有的深沉。



白雪達觀、正直,是最富有理想色彩的一個角色。她富有正義感,撕去校方張貼的紅白榜;她聰明、幹練,及時發現她父親的婚外戀情,既巧妙又可笑地幹預了父親的生活,她富有同情心,理解和原諒了羅蘭,又捍衛了媽媽的利益。



歐陽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少年,會跳水、會霹靂舞,成績優良,工作能力很強,但他怯儒、自私。他的靈魂是逐步曝光的,他經不起打擊,有點窩囊。人麼,不可能個個都是英雄。



韓小樂是個多色彩的人物,幽默、調皮,但富有正義感,當歐陽受了委屈,他到書店去惡作劇;他喜歡陳非兒,但又自知自己比不上她,對袁野充滿醋意,最後他受到了巨大的委屈,又變得深沉和含蓄。



陳非兒是個寄人籬下的少女,文靜、柔弱,特殊的生活遭遇,養成她外柔內剛的性格。她有主見,有見地,遇到事情很沉穩,會給觀眾留下較深的印象;她富有同情心,非常善良,她和小樂算命的那場戲,應該對她的性格有升華。



袁野這個人物一直處在陪襯的地位,每次出現又必然與非兒的戀情有關,因此袁野的外形一定要純,要可愛,他和非兒在朦朧中互相吸引,他們的感情介乎於友誼和愛情之間,連自己也分辨不清。他們的感情戲必須拍得純淨透明,富有詩意,要拍得美。




童老師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物,她愛孩子,是大姐姐,又是好教師,她寬厚、嚴厲、活躍,童心未泯。她能從孩子的角度、孩子的心理去體諒孩子,我們希望老師們都能像她,希望學生們都能愛她。她的幾場發怒的戲希望演員能把她的嚴厲,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體現出來。這個人物本身就是八十年代的青年,一定要賦予新意。




在演員的表演風格上要求不留痕跡。


挑選學生演員,不要求有表演經驗,要的是真正的學生,年齡可以往小靠,主要是氣質要吻合。


成人演員儘量找生面孔,特別是幾位老師。成人演員和孩子一起演戲是很吃虧的,在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表演分寸。


半大小孩的學生演員,似懂非懂,會比兒童演員難調教,要讓他們的身心完全解放,投入到角色中去,是會花一番力氣的,會給各工種的工作增加很多工作量,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全劇有四分之三的群戲,多的要兩三百人,少的也要十幾個人,要讓群眾場面流動起來,造成一種沸騰的校園生活場景。




現在已是十月上旬,秋風颯颯,梧桐葉兒趨於凋零,要拍出夏天的氣氛實在有點勉為其難,但是只能抓住季節的尾巴,採取由富敏、張弘各帶一套攝製班子同時拍攝的方法,這樣能把拍攝周期縮短一半。當然這無疑會給大家造成很多麻煩和困難,各工種的工作量都是加倍的,望製片部門能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


兩個攝製組展開競賽吧,在風格統一的基礎上,施展各組的才華,發揮各組的特長。



《十六歲的花季》是一首清新、優美的散文詩,又是一幅自然、逼真的寫生畫。

它將向社會傾訴十六歲少年的衷腸。

它將給觀眾傳遞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

它將喚起曾經擁有過十六歲的人們對青春的回憶。

它將向人們展現五光十色的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

它將架起兩代人溝通與理解的橋梁。

努力吧,《十六歲的花季》攝製組的創作人員們,用我們的辛勤勞動為中學生的園地填補空白,我們堅信這朵小花將會給觀眾留下溫馨的回憶和雋永的芳香。


1989.10.9.於上海


東方影視頻道每周六、周日下午檔假日劇場

8月22日 18:08

8月23日 13:10

8月29日 13:10

重溫經典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


也歡迎你在評論區

寫下你與《十六歲的花季》的故事


十六歲的花雖然只開一季

這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

卻在記憶裡從未褪色

歷久,彌新


選自《十六歲的花季——劇本、評論、信札》

文編 | 秦 嶺

美編 | 何亦平


往期回顧

相關焦點

  • 三十年前的導演闡述,為你揭開《十六歲的花季》的創作細節▸講述...
    原野和韓小樂……這些恣意飛揚的少年面孔和他們身上的故事成為許許多多人無法抹去的青春記憶《十六歲的花季》片頭曲起首旁白相信很多人張口能背30年後的這個夏天高清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在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花季」這個詞成為那代人的代名詞。為此,我們特地翻出了30年前,編導富敏、張弘夫婦在拍攝《十六歲花季》時寫下的《導演闡述》。
  • 三十年前那場「十六歲的花季」,你還記得嗎?
    「吹著自在的口哨,開著自編的玩笑……」三十年前,由上海原創出品的《十六歲的花季》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為他們編織了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三十年後,當初的少年已現華發,庫存的影像也已泛黃。
  • 「十六歲花季」,三十年後「重來」
    相信很多中年人都記得1990年播出的青春題材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這部講述幾個十六歲少男少女高中校園生活的作品拍完《十六歲的花季》後,吉雪萍考上「上戲」,但大學畢業後並沒有進入演藝圈,而是成為東方衛視的一名主持人,現在她很少在電視上露面了,轉型做起了教育行業,成立勝心教育,專職做教育研究。吉雪萍丈夫是一位富豪,二人婚後生活非常幸福,還育有一兒一女。吉雪萍說,這部戲讓我少年成名,幫助我規避了很多成長中的風險,感謝遇到導演張弘、富敏,當時選擇走主持人這條路,也多虧他們指點迷津。
  • 《十六歲的花季》重播 主演導演時隔三十年再聚首
    來源:新浪娛樂《十六歲的花季》重播《十六歲的花季》劇組重聚「吹著自在的口哨,開著自編的玩笑……」三十年前,由上海原創出品的《十六歲的花季》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為他們編織了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三十年後,當初的少年已現華發,庫存的影像也已泛黃
  • 桂花苑|《十六歲的花季》重回螢屏
    30年前,一部中國最早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在上海誕生,「白雪」「陳非兒」等一群花季少年給人留下了難忘印象。日前,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重回螢屏,在東方影視頻道假日劇場播出,集數由原來的12集變為14集,這讓打造這部電視劇的編導富敏、張弘夫婦十分高興。
  • 一代人的青春戀歌:《十六歲的花季》
    好有電影的感覺啊)1990年的時候,我十三歲。但當時就被《十六歲的花季》迷住了。包括童老師、包括白雪、包括韓小樂、包括陳菲兒……  導演編劇張弘、富敏:拍了這部劇,感覺這輩子活得挺值得  《十六歲的花季》是一部上海出品的優秀電視劇,可以說是我國最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校園青春劇之一,編劇、導演、主演等主創中多為上海人
  • 《十六歲的花季》主創30年後重聚
    《十六歲的花季》主創30年後重聚:劇組不散,吉雪萍是群主   摘要:好戲要戳人心眼兒。30年來,凡是看過《十六歲的花季》的觀眾,都不會對每集開頭的這段念白感到陌生。   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共同攝製,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池華瓊、楊曉寧、何威等主演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短短12集,卻始料未及地盛況空前,掀起了當年的討論熱潮,成為一代人的「回憶殺」。
  • 想當年|《十六歲的花季》:逝去的不僅是青春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麼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麼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凡是觀賞過《十六歲的花季》的朋友,都不會對這段出現在每一集開頭的念白感到陌生。如此感性又富有詩意的話語,再也沒有在熒幕上出現過。只是,當年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裡,又有誰會想到這一點呢?
  • 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將重播
    30年前,一部上海出品的《十六歲的花季》,讓「花季」一詞成為十五六歲青少年的專屬代名詞,影響了幾代人的青春回憶。在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和SMG影視劇中心共同編排下,8月22日起經SMG版權資產中心修復後的《十六歲的花季》將在東方影視頻道假日劇場進行重播。
  • 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將重播
    30年前,一部上海出品的《十六歲的花季》,讓「花季」一詞成為十五六歲青少年的專屬代名詞,影響了幾代人的青春回憶。在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和SMG影視劇中心共同編排下,8月22日起經SMG版權資產中心修復後的《十六歲的花季》將在東方影視頻道假日劇場進行重播。
  • 時隔30年,《十六歲的花季》今晚...
    #十六歲的花季#肯定能霸佔熱搜至少一季! 導演蹲在校門口取材 創作靈感來自女兒 為什麼非要是「十六歲」的花季? 富敏、張弘兩位導演說 這是因為他們的女兒 這部劇的創作靈感就源於時值花季的她
  • 花季不敗!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即將播出,主創30年後再聚首
    導演編劇張弘、富敏:拍了這部劇,感覺這輩子活得挺值得《十六歲的花季》是一部上海出品的優秀電視劇,可以說是我國最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校園青春劇之一,編劇、導演、主演等主創中多為上海人,可見上海電視人對優秀劇目的原創製作能力
  • 花季不敗!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即將播出,主創30年後再聚首
    導演編劇張弘、富敏:拍了這部劇,感覺這輩子活得挺值得《十六歲的花季》是一部上海出品的優秀電視劇,可以說是我國最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校園青春劇之一,編劇、導演、主演等主創中多為上海人,可見上海電視人對優秀劇目的原創製作能力。
  • 《十六歲的花季》主創30年後重聚:劇組不散,吉雪萍是群主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麼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麼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30年來,凡是看過《十六歲的花季》的觀眾,都不會對每集開頭的這段念白感到陌生。
  • 《十六歲的花季》主創30年後重聚:劇組不散,吉雪萍是群主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麼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麼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30年來,凡是看過《十六歲的花季》的觀眾,都不會對每集開頭的這段念白感到陌生。  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共同攝製,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池華瓊、楊曉寧、何威等主演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
  • 時隔30年《十六歲的花季》重回熒幕,當年的他們現在如何
    相信許多人都會選擇《十六歲的花季》。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共同攝製,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池華瓊、楊曉寧、何威等主演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麼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麼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30年來,凡是看過《十六歲的花季》的觀眾,都不會對每集開頭的這段念白感到陌生。
  • 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重回螢屏,這些是你的青春和回憶嗎?
    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重回螢屏,這些是你的青春和回憶嗎?30年來凡是看過《十六歲的花季》的觀眾都不會對每集開頭的這段念白感到陌生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共同攝製,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池華瓊、楊曉寧、何威等主演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短短12集,卻掀起了當年的討論熱潮,影響了幾代人對青春的記憶。
  • 《十六歲的花季》要重播啦!長大後的「白雪」「袁野」現在怎麼樣了?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麼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麼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30年來凡是看過《十六歲的花季》的觀眾都不會對每集開頭的這段念白感到陌生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共同攝製,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池華瓊、楊曉寧、何威等主演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短短12集,卻始料未及地盛況空前,掀起了當年的討論熱潮,成為一代人的「回憶殺」。好消息!
  • 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重回螢屏,這些是你的青春和回憶嗎?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麼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麼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共同攝製,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池華瓊、楊曉寧、何威等主演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
  • 1990年3月6日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
    每當這段熟悉的開場白響起,「白雪、歐陽、陳非兒、韓小樂」這些青春陽光的螢屏形象,那花季般的歲月仿佛又出現在眼前。該劇在當年舉辦的第八屆大眾電視金鷹獎上榮獲優秀兒童劇獎。這部由上海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合拍的電視劇是當時國內最長的一部青少年題材作品,共有十二集。故事以一所上海重點中學為背景,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八十年代學生色彩斑斕的生活。該片由張弘、富敏夫婦共同執導。在拍攝《十六歲的花季》前,他們的製作班底已經拍攝過眾多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作品,如《窗臺上的腳印》、《窮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