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部中國最早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在上海誕生,「白雪」「陳非兒」等一群花季少年給人留下了難忘印象。日前,修復版《十六歲的花季》重回螢屏,在東方影視頻道假日劇場播出,集數由原來的12集變為14集,這讓打造這部電視劇的編導富敏、張弘夫婦十分高興。這對伉儷還拍攝了《天夢》《窮街》《上海人在東京》《走過花季》等多部電視劇,多次榮獲飛天獎、金鷹獎。
作為兩位導演的老朋友,借著這部電視劇的重播,我又一次訪問了兩位老師。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麼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麼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
看過這部電視劇的人,對這段開場白應該十分熟悉。如此感性又富有詩意的話語,再也沒有在屏幕上出現過。上世紀90年代初,這部關於反映中學生校園題材的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令許多少男少女們為之痴迷,成為一代人永恆的記憶,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富敏和張弘夫婦告訴我,其實這部電視劇是他們女兒張迎促成的。
「女兒小的時候,一放假就看《排球女將》,著迷於小鹿純子。」富敏說。有一天,女兒對媽媽說,「你和爸爸都做電視劇,能不能給我們中學生也拍一個電視劇,讓我們暑假的時候看?」
富敏和張弘覺得女兒的主意挺好,就答應了下來。可是真要走進中學生的生活,還真是不容易。於是兩人騎著自行車,背著食物,到學校去採訪,僅中學就到過三十多所。還把女兒的同學請到家裡來做採訪,由此積累了大量的素材。「於是我們有了創作《十六歲的花季》的靈感和欲望。」張弘還看到從新疆返滬子女們的艱苦生活,頗有感觸,後來將此融入到劇本創作中。關於中學生的「早戀」內容,張弘開了先河,但劇中用正確方式對中學生加以引導,引起很大反響。
《十六歲的花季》播出後,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像雪片一樣地飛來。至今他們家裡還專門有個箱子保留了400多封觀眾的信,「拍了這部劇,感覺這輩子活得挺值得的。」
「就連《十六歲的花季》這個劇名,也是女兒起的。」富敏十分懷念已過早逝去的女兒,說,「『花季』的夢,永遠不敗。那群少年,永遠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每年春節都會聚幾次。」
面對時下並不景氣的青少年電視劇市場,兩位很清醒。富敏說:「現實是,青少年劇的商業價值沒有那麼大,拍攝周期又比較長,還有誰肯來投資?另一方面,現在能靜下心坐下寫劇本,能背著包啃著麵包去學校體驗生活的人就更少。這使原本困難的青少年電視劇創作更加困難。」所以,張弘呼籲:「國家有關部門應專項扶持少年兒童劇,鼓勵創作,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詩人席慕蓉說,『十六歲的花只開一季』,但青少年需要精神食糧,才能開得更絢麗多彩。」
來源:徐匯報
作者:馬信芳
編輯:羅時珎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