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司乘關係平等」和「順路共享互助」這兩個本質特徵,讓順風車有別於營運車輛,成為一種有平等精神屬性和包容文化價值觀的新興出行方式。
那麼,對於車主和乘客而言,什麼樣的小舉動最能體現這些禮儀風尚呢?恰恰是我們最習以為常、見面的第一聲「稱呼」。
一場平等包容的順風之旅,始於一聲禮貌得體的「稱呼」。如若「稱呼」不當,則會讓車乘失去平等造成尷尬。
今天,由中國交通報社,中國公路學會,城市智行研究院和嘀嗒出行聯合主辦的順風車行業標準課題研究集思會上線第五期討論,主題便是: 「你對順風車主的稱呼是「師傅」嗎」這個話題。
稱呼雖小,事關重大。如何稱呼,展現了用戶對順風車屬性,以及順風車文化和禮儀的理解。集思會旨在從對「稱呼「的集思廣益入手,讓順風車車主乘客之間的溝通更加和諧與融洽,讓更多人感受到順風車文化的魅力。
對順風車主是否適合叫「師傅」?
此次集思,針對「你對順風車主的稱呼是『師傅『嗎?「這個議題,也給出了兩個觀點供用戶投票選擇。
其中,不支持叫「師傅」的觀點認為,順風車主乘客之間不是服務與被服務關係,而是基於順路合乘的平等互助關係,而且車主和乘客一樣都為上班族小夥伴。所以稱呼順風車主為先生,哥們兒,兄弟這類能體現平等關係的稱呼更合適。
而支持叫師傅的觀點認為,「人們都會稱呼計程車司機、快車司機、專車司機、公交車司機為「師傅」,「師傅」是服務行業特定的一個尊稱,所以稱呼順風車車主為「師傅」很正常。
稱呼不需要標準答案,但須體現司乘平等互助這一內涵。在實際生活中,不少順風車主表達了對師傅這一稱呼的介意,表示雖然乘客無心,全程也很禮貌,但聽到了還是會有些不舒服。另外,也有乘客認為,稱呼其實會與年齡和地域文化有關。
一個體現平等互助的得體稱呼,會讓對方感覺到心情愉悅,而互相尊重、包容和體諒也會隨之而來,當然,能夠體現雙方平等的稱呼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根據地域、風俗和人情的不同而不同。
稱謂藝術 關乎順風車文化塑造 順風車共治需德法兼具
在順風車行業標準課題研究組看來,順風車行業的健康和規範法治,需要社會共建共治,需要用戶,政府,平臺和學界的多方參與。
而順風車的健康發展,需要「法治「和」德治「兼具。一手抓順風車行業的標準、規範、規則的建立和建設。一手抓平等包容,和諧友愛的順風車文化,以及共享互助,低碳環保價值觀的傳遞和塑造。
嘀嗒順風車一直不斷探索和推動順風車行業的標準、規範和規則的建立,同時也在積極的引領和塑造順風車生態的文化和價值觀。為此,《嘀嗒順風車合乘公約2.0》提出五大合乘禮儀規範——誠信、文明、友善、平等、和諧。
而此次關於「稱呼「的集思討論,則將順風車文化和價值觀的探尋和塑造,進一步引向深入。
事實上,順風車內的文明建設,是關乎一個國家的公民道德建設之重大課題。如今,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落實,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健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