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最受期待的大片《邪不壓正》終於上映。
幾乎所有人都在聊姜文,聊彭于晏和廖凡,聊周韻和許晴,或者聊當年還叫北平的那個老北京。
而作為導演的姜文,卻聊起了一個叫張北海的人。
因為電影中的那些人物,包括他在電影中再現的那個老北京,都是這個老先生給他的——《邪不壓正》改編自小說《俠隱》,作者正是張北海。
在最近播出的《曉說》中,高曉松和姜文聊了一段十年前的往事。
當時高曉松看了《俠隱》這本書,馬上就被迷住了,想買下電影版權,他對姜文說:「我那時候追張北海先生說,這題材太好了,賣給我吧。結果人家說姜文導演已經買走了。我還給你打一電話,你記得嗎?」
姜文當然記得,《俠隱》是編劇史航介紹給他的,十年前買下的版權。
高曉松也服氣,他覺得姜文來拍比他強得多,但看完之後,還是有點小失落,因為《邪不壓正》全是荷爾蒙,沒看到那種淡淡老北京的味道。
姜文回答也很機智,他說之所以這麼拍,是想「給人留一點念想」,「把你(高曉松)喜歡的東西,我不想拍的,或者我認為我不應該拍的,給你留著,你回頭再拍一個《俠隱》。
這下高曉松樂開了懷,「這太好了。一本書可以拍兩部。他還一書兩賣。」這時,姜文鄭重其事地說:「我覺得張北海老先生賣十回我都不反對。」
一本小說讓姜文和高曉松這麼爭來搶去,張北海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而隨著《邪不壓正》的上映,他這個「江湖遊俠」,也不再「隱」了。
紐約老嬉皮
姜文買《俠隱》的版權,是張艾嘉牽的線。張艾嘉是張北海的親侄女,她非常崇拜這個叔叔,稱他是「中國最後一位老嬉皮」。
張北海在美國待的時間太長了,很多人喜歡從張北海的書裡了解紐約,在《人在紐約》《天空線下》《一瓢紐約》等書中,他從小處著手,描寫紐約的地鐵、牛仔褲和搖滾樂……連陳丹青都說他是「紐約蛀蟲」。
1972年,張北海開始在聯合國工作,從此定居紐約。一段時間以來,他紐約家裡的客廳,成為華人文藝圈拜碼頭的地方。
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拍《人在紐約》(1989年電影,張艾嘉、張曼玉、斯琴高娃主演)時,就在張北海家住過,王安憶去美國講學時,也在他家住過。
上世紀80年代,李安在紐約大學讀電影時,有人把他介紹給了張北海。
後來,李安拍《臥虎藏龍》,困惑於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解釋「江湖」這個概念,於是他找到了張北海。張北海的建議是,不管是英文還是法文,就用江湖的拼音來代替,就像是中文裡的「禪」字,久而久之,英文裡也就有了它的位置。
張北海的客廳裡還來過木心、胡因夢、羅大佑、李宗盛、張大春……這些文藝圈的大咖,都孜孜不倦地向別人安利張北海。
北京讀書郎
張北海1936年出生於北京。六七歲開始,他念的就是美國學校,自認為除了有兩年半的家教外,再也沒有任何中文根基。
張北海的這位家教老師,就是鼎鼎有名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去年還登上過熱門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
葉嘉瑩的課程從「四書」開始。「翻開書,她拿手指著,從這裡到這裡,你先給我念一遍,有什麼不懂的先不要問,先給我從頭背到尾。
」等到張北海背下來之後,葉嘉瑩問他,哪裡不懂?答案是從頭到尾都不懂。
就這樣,一個毫無根基的學生,一年半以後,《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無論從哪裡翻開,都能流利地背下來。
學完「四書」後,張北海繼續背《史記》和《昭明文選》。
上完課如果還有富餘,葉老師還會上一點詩詞課,「我那時候才知道她還有別的學問,但並不知道她是大師。
」葉嘉瑩有一年在哥倫比亞做客座教授的時候,張北海把已經出版的《俠隱》送給她,她認真看完,還改了一些字。
張北海說:「我的句子其實在很多時候還是古文的結構,只是把它現代語化了。如果沒有背過『四書』,你無法看出那是古文文法的造句。」
離開北京時,張北海只有13歲,老宅子在東四九條上。多年之後回來,他不用地圖還能直接找到。
多年以後,他懷著對北京的記憶,寫了《俠隱》這部小說。
吃貨一枚
《俠隱》是張北海唯一一部關於北京的小說。
故事發生在張北海出生的1936年,從美國歸來的青年李天然,憑證一身深藏不露的功夫,試圖為師父一家報仇。
看起來是一部武俠小說,但很多人喜歡的,還是張北海對舊時北京風情描寫那種淋漓盡致的描寫,就像高曉松說的,「到處是那種小炊煙、小煤球,小飯吃著,小話聊著,特別感動。」
姜文也說了一個段子,當時他決定要拍《俠隱》後,王朔就買了這本書,結果半夜看著看著就看餓了。
當時在聯合國工作有個福利,外籍人員每兩年可以有兩個月的帶薪假期回國,還報銷旅費。
為的是跟母語文化保持聯繫,1974年,張北海用這個福利再次回到北京,這邊的接待非常好,但他卻有點遺憾,「一根油條都沒吃到。」
張北海把他對北京「吃的回憶」寫進了《俠隱》中。
主人公李天然在展開復仇任務前,把北京的美食吃了一遍,「他就這麼走。餓了就找個小館兒,叫上幾十個羊肉餃子,要不就豬肉包子,韭菜盒子。饞了就再找個地兒來碗豆汁兒,牛骨髓油茶。碰見路攤兒上有賣脆棗兒、驢打滾兒、豌豆黃兒、半空兒的,也買來吃吃。都是幾年沒見著的好玩意兒。」
甚至,小說有一章的名字就叫《春餅》。
小說到電影
對老北京的記憶,除了吃,還有記憶中那些張口就來的地名。雍和宮、隆福寺、前門火車站、東四九條、什剎海、月牙兒胡同、乾麵胡同、王駙馬胡同……
小說前三分之一呈現出濃鬱的老北京味道,讓人差點以為在看汪曾祺。
關於《俠隱》的緣起,張北海也說過,當時他得了盲腸炎住院。
割了盲腸之後的張北海在醫院住了九天,「在病床上我想著自己還有兩年退休,馬上就60歲了,雖然拿退休金過日子是沒問題,但總得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兒。不能老是寫牛仔褲、白球鞋吧?」
張北海看了那麼多年的武俠小說,於是打算寫武俠。
姜文、高曉松他們喜歡《俠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小說裡的北京味。姜文曾在採訪中說,「讀了張北海的小說覺得特別香,好吃!小說裡寫的這地方和我十歲到十七歲在北京東城長大的地方是同一個地兒!那幾條胡同和院子都是我熟悉的。」
還有北京老城,這次拍《邪不壓正》,姜文說,「我能用電影的方式把梁思成哭著喊著沒實現的事兒給實現了,老北京還在,還是老樣兒,可能比老樣兒還漂亮,還古董,還有這種輝煌的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