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情在上,理在下

2021-02-07 三聯生活周刊

時隔四年,姜文的新作《邪不壓正》終於與觀眾見面。依然民國故事,依然快節奏和黑色幽默,這一次,《讓子彈飛》的口碑與票房奇蹟還能重現嗎?

「把西山做遠,箭樓大點,我不希望地標性建築那麼虛。」姜文坐在沙發裡,用手上的紅外線筆指點著眼前的投影幕布。畫面裡的哈德門、箭樓、西山都遠到模糊,它們在電影中最多出現幾秒鐘,但姜文心裡有張比例尺精準的老北京三維地圖,他容不得一幀含糊。

《邪不壓正》是一個載體,它讓姜文在繼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又有機會拍一拍他眼中的北京城。


《邪不壓正》劇照

10年前,好友史航把張北海的小說《俠隱》推薦給他。「不太適合改電影,隨便看著玩。」站在編劇的視角,史航並不看好這本小說。姜文拿到書,一口氣看了通宵,書裡的東四九條、北海、前門他都再熟悉不過,男主人公李天然路過幾次的「內務部街」就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

《俠隱》的故事發生在「七七事變」前期的北平,日本人尚未入侵,但已蠢蠢欲動,各種勢力盤踞其中,錯綜複雜。自幼習武的李天然從美國歸來,他想找到殺害師傅一家的大師兄朱潛龍,報一樁血海深仇。在那特殊的歷史時期,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李天然眼中的江湖恩怨與國家的內憂外患摻雜在一起,復仇變得更複雜了。

講的雖是復仇的故事,但小說更令人稱道的是張北海對老北京生活狀態的再現,這也是《俠隱》打動姜文的原因。

「有滋味,都是老北京的吃、喝、玩、樂,但要改成電影,需要重新解剖。」一時想不到該怎麼做,「又不想做糙了」,姜文就把這活兒擱到一邊,先拍了《讓子彈飛》,又拍了《一步之遙》。


《一步之遙》,2014

幫他找到《俠隱》改編靈感的是一幅畫。「畫展上看到的,畫的是個屋頂。」周韻不記得畫家是誰,只記得,姜文突然抓住了電影的魂,「白天一個世界,晚上一個世界,屋頂一個世界,屋下一個世界」。這就是《邪不壓正》的故事和美學基礎。

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姜文和他的電影們」


「頭頂上」的世界怎麼實現?

姜文電影裡的人向來喜歡往高處走,《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總在屋頂晃悠,還跳了一把煙囪。《太陽照常升起》裡,瘋媽一犯病就往樹上跑,最消停的時候是站在屋頂用溫州話念「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步之遙》裡的人不再上房了,但在完顏英出車禍去世前,姜文還是把她送到了天上。

對姜文來說,頭頂上的那個世界更自我、更純粹,從前還是用作隱喻,到了《邪不壓正》,這個隱喻就變得具體了。

「頭頂上」的世界要怎麼實現?在電影策劃初期,大家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怎麼才能讓這個屋頂世界獨立而自恰。首先,得從物理空間上解決。屋子挨著屋子,院子靠著院子,屋頂就有了單脊和雙脊,就能走人了。「不能走著走著沒路了,下來走一段。」史航說,大家商量著,用樹、牌坊、電線這些東西來過渡。

更重要的是,得有一個屋頂上的生存法則。「那上面有樹,有果,有花,人們在上面聊天,朋友和鄰居可以串門。」男主角彭于晏說,姜文把所有最正義、最乾淨的戲份都移到了屋頂上。那裡不只有男女主角的感情,還有一群不願與地上的世界同流合汙的人。

姜文說他不喜歡武俠,但這個「屋頂上」的浪漫逍遙卻不輸任何武俠世界。「他要復原一個北京城和那時人與人的關係,不是把它們從地裡挖出來,而是直接送到了天上,這是極致的浪漫主義。」史航說。

《邪不壓正》工作照花絮,李天然與關巧紅的屋頂戲

實際拍攝時,劇組在雲南搭了一個4萬平方米的胡同場景,各式各樣的胡同、街道組合都有了。像《邪不壓正》一樣,劇組也分天上、地下,兩個世界被腳手架隔開,大家站在腳手架和搭建的木板上幹活,所有屋頂戲份都是實景拍攝。

一天一地,兩個世界,這已經讓《邪不壓正》與《俠隱》的美學氣質完全不同了。

按姜文十分敷衍的說法,原著小說對他的意義就是「壯個膽兒」。「當小說跟我產生碰撞之後,我腦子裡就想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已經跟小說不一樣了,而我不得不去追這個故事。」在《騎驢找馬——讓子彈飛》裡,姜文的解釋還算嚴肅。

《俠隱》重在勾勒北平生活圖景,但姜文追求的向來是強烈的人物情感和戲劇衝突,即便拍民國的上海和北京,他要呈現的東西也不是舊式的,而是具有極強現代性的情感與衝突。

電影中的人物大多具有多面性,可以用來做參照的是《讓子彈飛》的改編。原著《盜官記》中,「張麻子」是假縣長的本名,「張牧之」是媚雅的假名。電影裡,姜文把這個設置對調了,名字的背後是身份的改變,張麻子從一個窮出身的綠林好漢,變成了一個逃避為軍閥賣命,落草為寇的軍人。原著裡,葛優的角色湯師爺是個窮科員,跟了張麻子後任勞任怨,臨了還惦記著領導的死活。但電影中的師爺油嘴滑舌,貪財惜命,善於在大佬之間周旋,但臨死也說了幾句善良話。

《俠隱》中目的單純的人物當然不能滿足姜文的胃口,他得動手大刀闊斧地改。


《讓子彈飛》,2010

拍完《一步之遙》後,他和周韻去香港見了何冀平。後者是寫過《投名狀》《明月幾時有》等名作的編劇,又是北京人,更懂怎麼講老北京的故事。

那次,姜文沒像寫《太陽照常升起》時一樣,為編劇們講了個幾乎完整的故事,而是大致提了自己對人物和故事的要求,留下一堆參考資料就走了。

「三年三稿。」何冀平回憶,三年間,她和姜文還有幾個編劇在北京、香港、古北水鎮多次討論,直到2016年春天,她才把手中的第三稿劇本交付給姜文。

「但那離可以拍還有很大距離。」顯然,「姜文風格」在何冀平的劇本裡體現得並不顯著,雖然離開機已經沒幾個月,但劇本還是得再寫。

這時,李非接到了姜文的電話。「你能不能來?幫我寫《俠隱》的劇本。」李非一口答應,只是沒想到姜文要得那麼急:「別下周了,你明天就到。」李非連夜重讀了張北海的原著小說。

「這是姜文三部民國電影裡歷史背景最實在的一部戲,前兩部都是架空的。」姜文有自己的歷史觀,但他無意在電影裡研究這個,對於他來說,時代背景只是展現人性的大舞臺。李非說:「姜老還是關心一個個具體的人。」

故事到李非手裡時,男主角李天然的氣質已經完全變了。原著中,他18歲經歷師門不幸,遠走美國,25歲回到北京時,已經成了一個心裡裝著事的沉默男人。但在《邪不壓正》的預告片裡,彭于晏飾演的李天然陽光帥氣,撇嘴傻笑,一副美國大男孩的模樣。

「電影裡,他13歲出國,15年後回北京。姜老希望他簡單點,和處於各種勢力中的男人們在觀念上有明顯區別,中西方的衝突更強烈些。」李非說,不僅是李天然,姜文本人飾演的藍青峰、周韻的角色巧紅還有廖凡的大師兄,他們的身份和性格都比原來複雜得多。

《邪不壓正》劇照。在屋頂騎行的李天然

人物的複雜化在意料之中,但感情戲的圓滿卻令人意外。一直以來,姜文都不擅長講你好我好的愛情故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是單戀,《太陽照常升起》裡的情讓人疼,《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裡,愛和不愛都是一場空。

但《邪不壓正》突然浪漫、溫暖起來,沒有人一直等待和犧牲,男人也不再推脫逃避,李天然和巧紅的感情建立在信任、尊重和惺惺相惜之上,是一段能帶給彼此成長和改變的關係。

張北海筆下那個似有似無的民國武林也被姜文改掉了——熱兵器替下冷兵器,崇高被黑色幽默取代。作為一個懷疑主義者,他本能地排斥權威,想解構一切崇高,「武林」就是那個需要被解構的東西。

熬出來的演員

戲劇評論家童道明曾寫到,青少年時代,姜文最愛看的是于是之主演的《茶館》,他問過姜文,「《茶館》的最大成功是什麼?」姜文回答他:「是演員的表演。」

可見,演員出身的姜文多懂得戲劇和影視作品中表演的力量。

最近四處宣傳電影,姜文對《邪不壓正》劇情最經典的回答是:「就像李小龍闖進了卡薩布蘭卡。」他想找一個像李小龍一樣陽光、敏捷的人來演李天然,最終選定了彭于晏。

這是彭于晏第一次與姜文合作,聽到「李小龍」這個造型要求,他立即節制飲食,開始控制體脂。健身,彭于晏很在行,如今需要的只是足夠的時間和對訓練內容的微調:「這個戲有跑酷,要在屋頂上跑一些動作,腿和腰的力量要非常好,平衡感也要好,所以這次對小肌肉群和核心的訓練特別多。」


彭于晏飾李天然

除了在身體上接近李天然,姜文還要求彭于晏練習北京話,而且是那種「沒有太多兒化音的」北城的北京話。籌備期和拍戲間隙,彭于晏就念《俠隱》的段落給姜文聽,讓他一字一句糾正自己的語速、聲調和重音位置。姜文也沒閒著,找了很多說北京話的老電影、話劇給彭于晏,還讓他沒事聽聽《駱駝祥子》。

姜文是演員出身,他懂演員的敏感、脆弱和恐懼,在片場,他再急也不會衝演員發火。「他不是拉著你說戲的那種導演,他有自己的方法。」周韻說,她是親眼見證彭于晏一點點在戲裡戲外變成李天然的。「電影開拍一個月左右,他的戲都是在不停地跑,屋頂上跑,馬路上跑,騎著自行車跑。這些戲可能很多最後都用不上,姜文就是想用體能上的消耗把他身上的明星氣打掉。一開始,跑起來還注意髮型,照照鏡子,後面累得什麼都不管了,那時彭于晏才真的成了李天然。」

我跟彭于晏提起這個導演訓練演員的方法,他卻一點也沒察覺到,「只知道整部戲都在跑,二十、三十、四十條地跑,不知道導演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但他心裡踏實,姜文有種氣場,能讓演員心甘情願地暴露自己,把心和力氣都獻給他,這是種天賦。

十幾年前,周韻就感受過這種天賦。「其實姜文是個非常尊重女性的創作者。」為了客觀,周韻不是透過姜文來看他對女性的態度,而是透過他電影裡的女性角色,「不管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米蘭,還是後來陳衝、劉嘉玲她們那些角色,女人都不是又哭又鬧的花瓶,是主動表達,主動選擇生活的人。這種態度很西方,是高級的。」


周韻飾關巧紅

周韻在姜文電影裡的角色也從未柔弱過。在《太陽照常升起》裡,她是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瘋媽,《讓子彈飛》裡又成了投奔張麻子、劫富濟貧的青樓女子花姐。《一步之遙》裡的武六自由獨立,她改變了馬走日。這些角色的扮相和背景不同,但內核很像——都是有內在張力的女性形象。

張北海筆下的巧紅是個傳統的漂亮寡婦,跟了李天然就死心塌地,爭起來,最多用「我又不是小孩子」搪塞了事。像無數舊時候的中國女人一樣,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姜文不準巧紅等。《邪不壓正》裡,巧紅根據真實歷史人物改編,她不僅有個裁縫店,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個身份讓她拿起槍,也讓她與李天然越走越近。

新派,或正走在成為新派人的路上,這是姜文最擅長表現的一類女性形象。他所熱衷的「現代女性」與她們所處的年代無關,只與「內在張力」有關,沒了那精神內核,即便活在當代,本質上也是個裹腳老太太。巧紅於周韻而言,只需要演出她身上的堅韌和現代性就足夠了。

第二次與姜文合作,廖凡已經是柏林電影節影帝了。手中那座銀熊獎盃有什麼用?名和利都是順帶得著的,最重要的是,它讓廖凡的表演越來越自信了。


廖凡飾朱潛龍

八年前,《讓子彈飛》裡的「麻匪」老三戲份不多,但他亦正亦邪,能發狠的勁頭讓人印象深刻。八年之後,「師兄」朱潛龍的戲份比老三多,人物性格和背景也更複雜。電影很多幽默和荒誕戲份都由這個角色來承擔。

但本質上,朱潛龍還是個心狠手辣的人物,與其他主角勢不兩立。「所以他在片場都不和人講話,一開始我看他都害怕,心想廖凡怎麼變得這麼怪,後來才知道,他是繃著,怕出了那個角色。」周韻說,只要廖凡出現在片場,他就不把自己當廖凡,直接成了朱潛龍。

剛出鍋的劇本

周韻覺得,姜文的電影有兩個最重要的角色,一個是演員,一個是編劇,所以,他對這兩類人是特別保護的。

電影輾轉北京、雲南、西安等多地拍攝,劇組生活給李非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瞬間。大家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塞罕壩拍師傅一家被殺的戲份,三天拍攝,天氣冷得狗都跑不動,劇組上下每個人的臉都紅成猴屁股。有火車的戲份是在唐山拍的,按姜文的要求,那場戲要有雪。雪是人工做的,道具組找來一節老火車,吭哧吭哧,沒走幾下就翻了車,那場戲拍不下去了。隔了很久,劇組重回唐山補拍,那次,唐山竟下了一場真雪。在雲南拍戲時,那個屋頂世界不僅屬於李天然和巧紅,也屬於全劇組,大家在屋頂拍戲、說戲、吃吃喝喝,曬得一個比一個黑。


《邪不壓正》幕後工作照

這都是些帶著濾鏡的浪漫記憶,更多時候,李非和另一位編劇孫悅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彭于晏記得,進組時,導演發給演員一人一份劇本,劇本是完完整整的,大家還圍讀了三次。但開拍前,導演又把劇本收了回去。從那之後,他就再沒見過劇本,每天拿到的都是新鮮出爐的「劇紙」。

這些「劇紙」都出自姜文、孫悅和李非之手。儘管劇本已經改了三四年,但姜文還是不滿意,或者說,不到拍攝完成的那一刻,他對一切劇本都不滿意。

「橋墩子已經搭好了,在組裡就是摳細節,幹細活的時候。」孫悅說,很多時候就是臺詞的刪改,看起來是少了幾個字,影響的是整部電影的節奏。

不要冷盤,每道菜都得是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這是姜文對每場戲的要求。在劇組的每一天,孫悅和李非都坐在酒店、房車和導演身後改劇本,「編劇的房間永遠在姜文的隔壁」。那段時間,李非戒了酒,清醒得不像自己。

因為改劇本的時間太長,姜文得動用自己的一部分腦力來安撫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一到現場他就挑燈光的毛病,他一來我就知道,劇本還沒寫出來呢。」攝影師謝徵宇說,這是種片場情商,有點混,有點江湖。

拍過很多導演的戲,彭于晏從未在任何劇組見到過《邪不壓正》這種導演、演員和編劇的關係。「編劇花很長時間和演員對劇本,幫忙了解角色,每一句臺詞背後的意義,很多內容是自己想不到的,消化後再表演就會不一樣。」彭于晏還記得,最後的大決戰和幾場天台戲臺詞很多,劇組給演員和編劇找了個小屋子,編劇不停改,演員不停練,拍出來的東西質感的確不同。

最極端的是一場姜文和廖凡的對手戲,戲特別長,演下來得10分鐘。兩個人不停地對話,臺詞量特別大。難度這麼高的一場戲,劇本也是現場出鍋的。寫好當場戲的劇本,李非去找廖凡,連張「劇紙」都沒有,直接把手機給他看。廖凡舉著手機看臺詞,把微信對話框刷了又刷,還不見底,整個人都傻了。


《邪不壓正》劇照


李非也做過導演,比普通編劇更會指導演員。他讓自己演姜文的角色藍青峰,一句句幫廖凡對詞。「姜老一般不讓演員和演員對,一對就熟了,刺激沒有了,他要演戲和寫劇本一樣,都是新鮮、有激情的。」

那場戲一共拍了三遍,每拍一次廖凡都得喝酒,最後把自己喝暈了。

在姜文的劇組裡,寫戲、拍戲和生活一樣,大家常常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當創作上的直覺和技巧相撞時,姜文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直覺。

那是李天然和藍青峰最後一場對手戲,什麼結局、角色如何選擇,導演和編劇都拿不定主意。那天,姜文和李非在酒店裡想到凌晨3點,窮途末路,編不下去了。「算了吧,明天早上再做決定。」李非說,「就跟兩口子吵架,分不分手,一晚上也吵不明白,一覺醒來自然會有答案。」

這種把編劇壓榨到最後一秒的方法,姜文從第二部作品《鬼子來了》時就在用。一開始,李非想不明白,後來懂了:「他就是逼你進入一種編劇和表演狀態,不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時,給出的東西才是最直接、最有力量的。」


《鬼子來了》,2000

做導演20多年,一些老人走了,一些新人補充進來,姜文始終讓自己身邊保有一支年輕的主創團隊。這個團隊相對穩定,大家可以奢侈地花上些時間彼此了解和磨合。

姜文為《尋槍》做監製時謝徵宇就和他搭檔,他們很少在每部戲開拍前討論具體的影像風格。「美學上的共識早在平時聊天時就完成了。」謝徵宇說,不只是他,團隊所有人和姜文的溝通都不局限於電影,有事沒事,姜文就扔一些畫作、視頻或音樂作品到微信群裡,話不多說,讓大家各自感受。

團隊裡還有一些「黑話」,「香」「黏」「脆」,乍聽起來都是吃貨的詞兒,其實是姜文的電影詞彙。「香」指臺詞的層次,只有一個味道的不是好臺詞,有嚼頭、有回甘的生活化對白才是上品。「黏」和「脆」說的都是故事和剪輯節奏,該緊湊的地方不能脫節,該快的地方不能猶豫。

於姜文而言,他不想把《邪不壓正》拍成《駱駝祥子》,也不能是任何一部「京味兒」電影,別人做過的事他沒耐心重複。和交出一部工整、明白的電影相比,姜文還是要在電影裡實現自我表達,有歷史觀上的、美學上的,也有個人記憶的——他把故事從乾麵胡同搬到了自己曾經的家內務部街,母校所在地東棉花胡同也在電影裡出現了。

看完電影後,史航踏實了,這一次姜文找回了《讓子彈飛》式的與觀眾的關係:「《太陽照常升起》像是在和上帝對話,把觀眾晾在一邊了。《一步之遙》情感真摯,但故事講得太飛了。《讓子彈飛》是把觀眾當成上帝,《邪不壓正》大概介於《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之間。」


贈票!

在評論區寫下你最喜歡的姜文電影及理由。20小時內點讚前12名者,每人將獲得《邪不壓正》電影票兩張~



大家都在看這些👇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姜文和他的電影們」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相關焦點

  • 《邪不壓正》:情到深處是孤獨
    質問後,多半會變成李天然用扭曲的神態嘶吼宣洩出自己內心的恐懼與不滿,並最終在屋頂上躍走。唯一一次關巧紅的主動躍走,也成為兩人的訣別。在《邪不壓正》裡,李非和孫悅兩名跟組編劇,就是在拍攝過程中,不斷將臺詞打磨成為姜文特色的說話方式。除了對情節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邪不壓正》的對話依然是姜文將觀眾逗笑的法寶,北方語系的貧和講究深入骨髓,再結合黑色幽默的風格,讓觀眾難以一下子摸清這些登場角色,究竟誰的城府更深。黑色幽默無疑是姜文執導的6部電影中最為顯著的特徵。
  • 情與理:牽情就理,還是牽理就情?
    依照法理生父有無可爭辯的撫養權,可以輕鬆的要回自己生物意義上的孩子,儘管他一天養育的責任也沒有盡到過。是順從養育之情呢,還是順從血緣歸屬?一場人情與法理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這究竟是法律問題,還是倫理問題,亦或是法律、人性、倫理之間的問題,普通人可能並不是很清楚,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就是,養育了十幾年的孩子與這個養育她的家庭之間的情感能夠一刀切的隔斷嗎?
  • 王開東:邪不壓正
    所謂的邪不壓正就成了一種自我安慰,或者就成了一個黑色幽默。李天然當年只有13歲,然後他在他們身上倒上汽油,連房子一把火燒光。誰知李天然的絕學是能躲過子彈,他躲過師兄的子彈,並沒有燒死。在大火中奔跑,為一個美國醫生所救,然後送到美國讀書。李天然在美國練就一身好武藝,他一心要回國報仇。
  • 王開東:邪不壓正
    所謂的邪不壓正就成了一種自我安慰,或者就成了一個黑色幽默。邪不壓正,事實上就是,邪不?壓正!所謂「邪不?」不是一種疑問,而是一種感慨。邪不?邪!之所以「邪」,就是邪總能「壓正」,「正」連一次翻身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北島當年悲憤地喊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也許是邪總能壓正的一大原因;但詩人還是選擇反抗。
  • 《邪不壓正》幕後視效團隊專訪
    《邪不壓正》是姜文的民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是《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姜文宣稱,《邪不壓正》就像李小龍闖入《卡薩布蘭卡》,復仇之戰一觸即發。《邪不壓正》在陝西西安、雲南等地拍攝。 這種「看不見的」特效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李天然想要的衣服,具備了「隱形」屬性。「我們為《邪不壓正》做了一件『看不見的衣服』」,數字王國副總裁、大中華區影視劇視效業務負責人周逸夫強調,他在這部中擔當視覺特效總監。
  • 《邪不壓正》:紛亂世上覓天然
    表面上看,在荷爾蒙與力比多之間起中和作用的是張北海筆下的北平風味——月牙、陽光、樹影、磚牆、前門樓子、胡同巷弄,這晦暗時代中的諸多景象,於今人而言已是遺失了大半個世紀的亮色。或許只有如那位寫《俠隱》的旅美作家一般的親歷者,才能破解這抹亮色的失真與夢幻:「有時候,我坐在紐約的高線花園裡,閉上眼睛,就覺得自己像是坐在西直門的城牆上。」
  • 明代戲劇大家湯顯祖:提出以情抗理的「情至說」
    他繼承和弘揚以往文論的優秀傳統,總結所處的時代和自我戲曲、詩文創造實踐經驗,在諸多方面提出了對文藝問題的見解,尤其是他的以情抗理的「情至說」,更見深刻、獨到,對當時與後世的文藝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他留給我們寶貴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 我們採訪了《邪不壓正》幕後的視效團隊!
    《邪不壓正》是姜文的民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是《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姜文宣稱,《邪不壓正》就像李小龍闖入《卡薩布蘭卡》,復仇之戰一觸即發。《邪不壓正》在陝西西安、雲南等地拍攝。這一期,wuhu君採訪到了《邪不壓正》幕後的視覺特效團隊數字王國,如果經常看過wuhu的小夥伴一定也不會忘記這期內容(90後導演創作出了中國內地第一部參展聖丹斯電影節的VR動畫!)
  • KAI影評 | 《邪不壓正》:屋頂上的哈姆雷特
    上周剛剛上映的姜文導演的新片《邪不壓正》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如同姜文的上部電影《一步之遙》,坊間評論呈兩極化態勢:粉絲們主動忽略了破碎的故事、失真的人物,力捧其中肆意揮灑的男性荷爾蒙、無處不在的血氣方剛;另一方則在故事看得一頭懵逼之後,大罵姜文影之不影、自戀輕狂。
  • 【深度影評】《邪不壓正》:屋頂上的詩意與屋簷下的荒誕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陸芳姜文至今只拍了六部電影,《邪不壓正》是第六部。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等讓姜文獲得藝術上的巨大成功,那麼「北洋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則是其向類型片靠近的一種嘗試。
  • 《邪不壓正》,穩!
    從《讓子彈飛》到《一步之遙》再到今天的《邪不壓正》,姜文導演用 8 年時間打磨的「民國三部曲」烙印著他鮮明的個人風格:極致的電影布景,極致的鏡頭運動和極致的人物刻畫
  • 【邪不壓正】下一部刷爆你朋友圈的國產片!
    時隔四年,姜文歸來,《邪不壓正》。再度開嗓,王菲獻唱,只問深情。 電影《邪不壓正》熱度持續升高,隨之發布的推廣曲《偶遇》,由王菲演繹,傾城之聲讓夢中北平再度復興。從《因為愛情》到《致青春》,《匆匆那年》到《清風徐來》;以及剛剛問世的新作——電影《邪不壓正》的推廣曲《偶遇》。 每一首都帶著不同的故事,唱出不同的愛情,但只有這次為電影《邪不壓正》演唱的推廣曲《偶遇》,才是真正唱出了屬於她自己的愛情。一曲聽罷,如夢方醒。
  • 邪不壓正劇情故事介紹 邪不壓正講了什麼內容好看嗎
    姜文執導的電影《邪不壓正》一直備受期待,再加上彭于晏、廖凡等人的加盟更是看點十足,而《邪不壓正》的劇情其實也是讓人熱血沸騰,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邪不壓正》是根據武俠小說《俠隱》改編的,故事背景選在了抗日戰爭時期,從抗日戰爭開始前到戰爭中,一代代中國人為維護祖國,做出了重大犧牲。
  • 【法史故事】通「情」達「理」:古代官吏的決案智慧
    鄭克將「何武斷案」與「張詠斷案」放在《折獄龜鑑》的「嚴明」一篇的案例故事裡,正好闡發情、理、法相結合的斷案智慧,詳細地說明了情、理、法關係:要實現案件處理的公平,就必須參照法理與察看人情,用人情理解法理,從而用法理來說明人情,法理即「嚴」,人情即「明」。
  • I影評 | 邪不壓正
    《邪不壓正》是一部非常難以評價的電影,許多看過的影評人也只能道一句:「這很「姜文」。」 這些年來,「姜文」從一個人名,演變成形容詞。那麼被評價成很「姜文」的《邪不壓正》,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儘管講得是北平城裡發生的故事,但「姜文」肯定要給你來點新東西。
  • 《邪不壓正》,壓住了嗎?
    而這一次的《邪不壓正》,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部尋找平衡的作品。但早上開畫8.2,上映不到一天閃崩到7.1的評分好像已經給這部片子本該大展拳腳的片子,戴上了一個結結實實的囚具。  人物首先說說人物,《邪不壓正》的人物比以任何一部作品都顯得臉譜,就像片名裡的邪不壓正一樣,邪的邪,正的正,兩邊都被歸置的清清楚楚。
  • 看完《邪不壓正》,爽了!
    策劃 | 林小黑撰文 | 黃小白校對 | 小梁州1上一次爽到的是《
  • 《邪不壓正》裡不該出現單一麥芽威士忌
    本文經飲家Drinkers(ID:Thedrinkers) 授權轉載姜文似乎迷上了威士忌
  • 邪不壓正歌曲主題曲《偶遇》是什麼意思 附歌詞原文全文
    《邪不壓正》即將於7月13日登陸全國院線,而電影主題曲也率先發布,此次王菲首次攜手姜文,將帶給大家怎樣的視聽盛宴呢?小編還是非常期待的。  7月6日,電影《邪不壓正》推廣曲MV《偶遇》隆重發布。王菲的傾城之聲中,夢中北平再度復興,彭于晏飾演的李天然與周韻飾演的關巧紅各自身負秘密,在屋頂上相遇相知,一段超越世俗的愛情浪漫上演。
  • 姜文《邪不壓正》觀後
    就像是這場首映禮一樣,現在是北京的雨季,事先誰也不知道播放的時候大家是不是得在雨裡坐上137分鐘。然而電影就那麼開演了,深藍色的天幕上星光點點,銀幕掛在長城外牆上,野地裡的飛蛾被放映機燈光所吸引,從開片到結尾一直在光柱裡上下翻飛,於銀幕上投下自己的影子---就像是回到了1980年代初的露天電影院,但現在是2018年。《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小說《俠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