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編輯 | 承承
近兩年來,文華財經利用自己的實力和口碑,隨意改變收費標準,這引發諸多期貨機構和投資者不滿。更為重要的是,因文華掌握了客戶的基本信息和交易數據,這讓期貨公司和客戶擔心有數據洩漏風險。
在國內的金融業中,期貨行業堪稱是一個「小眾」市場——相比股市,期民數量少、期貨公司資本實力弱,員工薪酬也普遍不高。曾有期貨業內人士對《紅周刊》記者戲言,期貨行業早已經被默認排除在金融行業外。不過,近期因多家期貨公司和軟體服務商文華財經圍繞「穿透式監管」引發的禁用事件,將整個期貨行業生存狀態曝光在輿論的聚光燈下。
IPO夭折後啟動付費制,激化矛盾
文華財經對普通客戶收費,並強制要求登錄「文華雲」後下單,這條新規是其IPO失敗之後出現的。
2017年4月,文華財經提交的第二版申報稿,然而這一次申報,文華財經的IPO之路依然未能走通,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其IPO的法律服務機構立信事務所因在大智慧等公司的審計業務中未能勤勉盡責,在2017年6月被證監會責令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並限期整改;二是作為保薦券商的興業證券,也因欣泰電氣一案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使得保薦項目遭遇暫停;三是,文華旗下的境外平臺中一期貨還可能存在合規性和換匯問題。眾多原因之下,2018年3月底,文華財經終止了IPO審核。
正是IPO的失敗,使得文華財經經營一度受到影響。一位要求匿名的的期貨交易員對《紅周刊》記者表示,「上市失敗對文華財經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傷筋動骨了」。不得已,在終止IPO後不到半年,文華財經宣布啟用收費制:普通會員年費720元,或0.2元/手。除了需要登錄期貨公司帳號,還需登錄文華雲帳號充值。
對此,一家大型期貨公司高管向《紅周刊》記者回憶道,文華手機APP隨身行推廣初期公開承諾終身免費,但突然在2018年9月25日宣布收費,且10月10日立即就收費(國慶節放假7天),根本不給期貨公司和投資者反應的時間。
有期民告知《紅周刊》記者,當年收費首日的10月10日,文華隨身行APP即出現了烏龍——客戶登錄困難、交易擁堵。文華財經官方不得不暫時推遲收費步驟。
收費之舉激化了文華財經和期貨行業的矛盾。曾有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表示,期貨公司是在「養虎為患」。「猶記得三年前就有期貨公司老總抱怨:文華財經的費用一年比一年高,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仍有諸多期貨公司每年掏出大把大把的銀子尋求合作,只為那丁點可憐的流量;然而三年過去了,業內把文華養大、養肥的同時,仍沒有期貨公司獲得明顯的流量轉換效果,反之,文華則通過擴張迅速擁有市場佔有量,更是通過購買期貨牌照欲與行業一決高下;眼下,有些期貨公司坐不住了,期貨圈的『東方財富』要崛起?」彼時他就指出,期貨公司要想維持現有格局,最終不排除求助於監管層。
那麼期貨公司和文華財經之間的收費幾何?上述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記者透露,依據規模不同,每家期貨公司和文華財經的合作年費在50萬~500萬元之間不等。
體驗好、功能強
但收費過高,被指責太貪婪
「文華財經太貪婪了,挖空心思擠兌客戶的錢。」國內知名期貨交易員王凱向《紅周刊》記者評論稱。他指出,文華財經對客戶的收費制度很不合理:手機下單按次收費,不少期貨公司對客戶手續費在交易所基礎上加收1分錢,文華財經按照單邊兩毛收費、是一些期貨公司的20倍;外盤行情功能則打著「與國際接軌」的口號,卻延遲顯示15分鐘,如美油等外盤品種的行情截至15分鐘之前,除非付費才會顯示即時行情;連模擬交易軟體都收費。
對於期貨公司,收取的費用也是一年比一年高。一家大型期貨公司高管也向《紅周刊》記者直言,「文華每年向期貨公司收取高額的服務費,且逐年漲價,毫無議價空間」。他指出,文華財經向期貨公司收取費用後,還向期民收取費用,有重複收費的嫌疑,「且出現故障情況時,對期貨公司和投資者態度強硬」。
此外,他還透露,文華財經會在A期貨公司付費的軟體上發布引導客戶到B期貨公司開戶的相關信息。近期網傳文華財經向中財期貨發出的致歉文件中也佐證了這一點:文華財經向中財期貨客戶推薦其他期貨公司的信息。換言之,「文華財經既是軟體開發商,又涉足扮演期貨公司的角色。」王凱感慨稱,期貨公司在和文華財經打交道時,不免總是膽戰心驚。
但之所以形成今天這樣的格局,文華財經的實力和口碑至關重要。據王凱介紹,文華財經成立於1996年,程序開發能力很強、其交易終端的體驗優於博易大師等其他軟體,且率先推出雲端止損功能,「用戶一旦使用文華的軟體,就會上癮、離不開了」。
儘管有肆意的底氣,但對於文華財經的經營策略,多位受訪對象直言其太過於短視。「現在期貨公司太可憐了,好一些的期貨公司全年淨利潤可能也就3000萬元左右,不少公司處於虧損狀態。」王凱直言,「這次如果不是永安等頭部期貨公司率先反擊,則還將受到文華財經的盤剝。」《紅周刊》記者獲悉,目前期貨公司的應對原則就是推薦客戶使用其他軟體。王凱還表示,會推薦客戶最好使用有交易所背景的軟體,比如鄭商所旗下公司研發的易盛等。
記者還獲悉,對於穿透式監管的技術成本,其他軟體如易盛等會主動承擔,而文華財經要求由期貨公司承擔。這也是招致業界不滿的重要因素。
用戶信息有洩漏隱患
收購期貨牌照難過監管關
此外,文華財經用戶數據的存儲安全也存在隱患。有期貨公司員工告知《紅周刊》記者,譬如國元期貨下屬的營業部即曾從文華財經購買過客戶信息數據,「這樣的做法有違規嫌疑」。
上述受訪期貨公司高管還直言,使用文華終端登錄時、相關信息必須通過文華伺服器中轉,因此文華掌握了客戶的基本信息和交易數據,此數據一旦洩漏,會導致期貨公司面臨風險。「而且這些數據掌握在一家商業公司手上,還存在給操控市場者提供便利的可能。這樣的模式不符合穿透式監管要求,與金融市場數據安全監管相違背。」
客戶數據的使用流程也遭到質疑。北京的文華財經用戶劉先生向《紅周刊》記者表示,他在2017年時曾發現,通過交易軟體設置的條件單即便達到觸發條件、實際上並未觸發。深究下他才意識到:文華擅自將自身平臺上的雲端指令設置為最優先級,撤銷交易者通過其他軟體委託成功的指令。
這是為何?他指出,文華雲端交易模式的原理是先將客戶設置的雲端指令委託於文華財經伺服器,若客戶設置的指令觸發,文華財經的伺服器會將指令直接發給合作的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利用自己的交易席位再向期貨交易所發出指令。其間期貨公司並不會對文華財經的指令進行事實審核,雲端止損、止贏等優先級別也任由文華財經設置。「文華財經雲端交易模式加密存儲了用戶交易密碼,由文華財經伺服器後臺自動登錄、自動確認帳單、自動發出交易指令,姑且不論用戶指令被第三方軟體商截取和留存後的安全問題,僅僅留存密碼和代替客戶確認結算單就存在違規問題,且具有一定的風險。」
「由於這種雲端的模式將客戶的指令有計劃地存儲於文華自己的伺服器上,等於文華財經可以提前洞悉客戶的交易計劃。」換言之,無論是雲端指令、還是即時指令被截取後,都存在被違法利用的可能。他認為,「雲端交易模式」具有極大潛在風險,違反了我國金融宏觀管理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屬於不合規的交易模式,相關期貨公司也違反了《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等規定。基於此,劉先生已在3年前將上述問題反映給證監局,近期已獲得證監會和法院的反饋,江蘇某中院也將於2020年2月開庭審理他和文華財經的期貨交易糾紛問題。
類似的經紀商和軟體服務商的摩擦磨合在股票領域早已出現過,而東方財富的發展路徑就被業內所稱道。東方財富早年依靠股吧和資訊工具起家、媒體屬性更強,2012年開始上線天天基金網並收購券商牌照。目前東財證券的網際網路經紀業務以低佣金、高效率的特色打響名氣,天天基金網也是重要的基金代銷渠道,並發布了對標Wind的專業資訊終端choice。
如果能沿襲東方財富的發展模式,收購牌照不可或缺。此前文華財經已經在香港布局中一期貨。記者還獲悉,業內早有傳言稱文華財經有意在內地收購期貨公司牌照。不過上述大型期貨公司高管向《紅周刊》記者透露,「技術公司需保持第三方獨立性」,據其所知,目前監管層應該不會批准三方服務公司收購期貨牌照的模式。
期貨公司苦苦掙扎,
文華財經前途未卜
據期貨業協會數據,2019年上半年,全國149家期貨公司合計營收127億元,淨利潤(扣除大額減值)33.51億元。得益於多個新商品期貨和期權的上市、股指期貨和場外衍生品的放開,上述業績相比2018年有明顯增長。但仍遠遜於券商。截至2019年中報,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6家券商的上半年淨利潤均高於同期期貨全行業淨利潤。
在競爭過於飽和的大背景下,期貨公司逃脫不出「降手續費」的怪圈。多位業內人士告知《紅周刊》記者,不少期貨公司的手續費只在交易所規定費用上增收1分錢。華中某期貨公司員工王先生(化名)透露,期貨公司之所以還能生存下去,關鍵在於來自交易所的手續費返還+客戶保證金生息,比如螺紋鋼的返還費用比例是40%。尤其是後者,他指出,一般券商的客戶保證金如不交易、還可以做逆回購獲取利息,而期貨公司的客戶保證金的生息默認屬於期貨公司,這也是監管層和交易所為減輕期貨公司生存壓力作出的靈活安排。「不過為了吸引資金量大的機構投資者,一些公司會把保證金生息返給客戶。比如某私募產品戶在期貨公司有1000萬資金,如保持3成倉,則富餘保證金一年生息近20萬元,可覆蓋私募基金的大部分薪酬支出。」
「無論期貨行業還是證券行業,經紀業務佣金收入下降已成趨勢,作為基礎業務,經紀業務為期貨公司的前期生存、發展提供很好的基礎貢獻。」受訪大型期貨公司高管認為,期貨公司在從事經紀業務時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比如為防範客戶保證金風險、公司要配備專門的人員和系統,以及維護夜盤運行等等。近年來,國內期貨公司一直在謀求多元化發展。「當前期貨公司普遍採取的策略是以經紀業務為基礎,打造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子公司兩翼平臺,有的公司則開始嘗試境外業務。」
而文華財經的崛起極有可能加大傳統期貨公司的生存困境。王凱指出,文華財經已經掌握了海量的期民數據,將來如收購期貨公司成功,市場可能出現一家獨大的狀態,這讓期貨公司都很擔憂。
目前文華財經已經「服軟」,一則主動向穿透式監管的標準靠攏,二則下調和取消不合理收費。其最新公告表示,新版系統可以免費部署到期貨公司中臺、客戶數據直達期貨公司。作為回應,交易所也在近期表示,將穿透式監管的最後時限延長至3月。
但收購期貨公司是否確有其事?是否曾出售客戶數據?……對於記者的諸多疑惑,文華財經員工在電話中告知記者,「公司內部有通知,不接受媒體採訪,一切以公告為準」。
(本文已刊發於1月18日的《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