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能說服人們為播客付費嗎?

2021-02-07 播客先聲

十多年前,Spotify 是一家開始說服人們按月付費訂閱全球音樂的公司。在此之前,音樂主要是你通過CD擁有的東西,或者是你盜版網站下載的東西。音樂是你每個月需要租用的——這個想法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但 Spotify (以及蘋果音樂)最終獲勝。

 

現在,spotify能對播客做同樣的事情嗎?

 

據報導,Spotify 正在考慮提供專門針對播客的訂閱服務。《綜藝》雜誌的安德魯 · 沃倫斯坦在推特上說:

 

這個付費播客計劃是沒有廣告的,而且還有一些獨家的額外內容,價格在3-8美元之間。

 

 

這會起作用嗎?我們很難對 Spotify 下賭注,spotify在這個遊戲中表現非常出色,,但是有很多事情使得播客訂閱服務比音樂更難賣。

 

與免費和輕鬆獲取競爭 

 

音樂已經銷售了一個多世紀,可以追溯到活頁樂譜和自動鋼琴卷。當 Napster & co. 出現的時候,免費音樂是令人興奮的,但對許多人來說也是令人困惑和不可靠的。更重要的是,音樂公司非常積極地起訴 P2P 文件共享服務。一些備受矚目的高額訴訟對打擊 P2P 有很大幫助。因此,當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蘋果(Apple)推出99美分的音樂付費服務與 iPod時,市場已經做好了準備。

 

但播客是不同的。播客自存在以來就是免費的。有很多應用程式可以讓訂閱、下載和收聽播客變得簡單直接。想要與這競爭很難。想像一下,當 Spotify 剛剛發布的時候,已經有一款免費的產品可以讓你接觸到世界上所有的音樂,但是 Spotify 說,只要每月9.99美元,你就可以得到這種超級好的獨家音樂。如果選擇是「世界上98% 的音樂都是免費的」和「世界上100% 的音樂都是每月9.99美元」 ,大多數人都會對免費感興趣。

 

你知道還有誰他們的內容很棒,足以吸引訂閱者,儘管已經擁有了無盡內容?quibi(2020年僅上線6個月,就倒閉了)

 

之前的嘗試都不太成功 


付費播客的典範是 Luminary,它在去年春天推出時引起了極大的興奮(然後是極大的煩惱)。據彭博社報導,儘管 Luminary 已經從投資者那裡籌集了至少1.3億美元,但一年之內只有8萬付費用戶。

 

其他平臺也嘗試過。2016年推出的 Audible 頻道,得到了亞馬遜和 Audible 的有聲讀物的支持,但從未走得很遠。Stitcher Premium 已經出現近四年了,並沒有讓世界為之瘋狂。(它最近被擁有自己付費模式的 SiriusXM 收購。)

 

當然,事情是可以改變的。直到《紐約時報》建立了付費新聞牆,付費數字新聞才有了市場。而且紐約時報花了十年時間才真正讓業務運轉起來。而在這一點上,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有播客付費的市場。

 

播客並不能很好地與付費訂閱配合 


人們至少需要對播客有一定的喜愛,才會為播客付費。而且他們需要意識到,如果沒有它,他們的生活會變得很糟糕,從而一個月花5或10美元去購買它。如果 Spotify 的付費套餐,包括40場節目,那麼用戶會對其中的哪些內容感興趣呢?

 

HBO 必須樹立高質量和獨家經營的聲譽——「 HBO 出品,必屬精品——才能吸引訂閱用戶。netflix必須擁有一個巨大的,不易在其他地方得到,獨家的電視節目和電影庫,而付費播客也不像訂閱《紐約時報》獲得的優質新聞那樣水到渠成。

 

與其他媒體格式相比,訂閱模式與廣告模式不太一致


在數字新聞行業,大多數的出版商都知道不要過於依賴單一的收入類型。如果你只關注廣告,那麼你就會受制於變幻莫測的廣告市場,需要不斷吸引新的受眾。如果你只關注訂閱,你就有可能退出公共空間,讓人們更難了解到你的產品。

 

但新聞網站通常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這兩種類型的收入來自兩種不同的受眾。他們獲得超高的頁面瀏覽量與廣告展示量,都來自每月點擊一兩篇文章的用戶,這群用戶不太可能成為訂閱的用戶,但是你可以通過廣告將他們變現。與此同時,你的訂閱者也是你的忠實,也就是那2% 或3% 的用戶,他們每個月都會回來看幾十或幾百篇文章。

 

是什麼讓這兩種模式共存?計量收費牆(計量付費允許用戶免費瀏覽一定的內容,超過便要付費。例如:微信裡付費文章只允許你免費看30%這種模式)。到用戶看到第五篇文章,如果你不設置一個「現在就訂閱! 」,那麼,你就無法篩選出潛在的忠實粉絲——那些觀看達到5篇,10篇或者更多數量的人。

 

目前還不清楚這種模式在播客上的效果如何。比如說,限制一個人每個月只能看兩集優質劇集,這在技術和營銷方面都是一個更高的門檻。不過,播客觀眾往往比新聞網站的讀者更忠誠: 他們訂閱個人節目,收聽大部分發送給他們的節目,這比在 Twitter 上隨機點擊一個連結要強得多。

 

我認為,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一個播客訂閱模式將使得這些節目更難通過廣告成功盈利ーー幾乎所有的播客都是通過廣告盈利的。新聞網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工作; 播客會發現這更加困難。

 

當然,Spotify 進入這個行業會有很多優勢。它有大量現有的用戶基礎來推廣,它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來購買高價值的內容,無論是 The Ringer,Gimlet,還是它與 The Joe Rogan Show 的獨家經銷協議。

 

這些都是優勢,而且在過去的十年裡,押注 Spotify 下跌通常不是一個好主意。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個市場是否存在ーー不管是按 Spotify 的規模還是更小的規模。


原文:https://www.niemanlab.org/2020/11/can-spotify-be-the-one-to-convince-people-to-pay-for-podcasts/







相關焦點

  • 音樂付費推廣將成為Spotify的下一棵搖錢樹?
    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在過去為大力重振音樂業務出了一份力,現在,它轉而向唱片公司和音樂人索取回報了。 去年,儘管Spotify憑藉其超過1.2億的付費用戶,主體流媒體業務實現了高達61億美元的銷售額,但這一成績仍沒能改變其虧損局面,原因是Spotify的大部分收入實際上以音樂版稅的形式被音樂行業收入囊中。 媒體行業分析師Mark Mulligan提到:「他們一直在為低迷的廣告收入道歉。」
  • Spotify的獨家內容之爭| 播客現場Vol.38
    因此Bradley Chambers表示,Spotify並沒有要獨佔整個播客市場,相反它只是想做音頻界的YouTube。這家公司要整合所有的音頻內容,以成為音頻內容的廣告媒介。如果Spotify想要支持播客市場發展,那它應該允許人們通過RSS來訂閱一個節目,但卻並沒有這樣做。
  • 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就年齡層而言,聽眾平均年齡為39. 5 歲,X世代(報告定義為目前35- 49 歲人群)佔比最多,為30%;其次為千禧一代(25- 34 歲),佔比27%。其中,播客忠實聽眾(Power podcast listeners,每周收聽時間超過 5 小時)佔總聽眾的35%,約74%的忠實聽眾處於25- 49 歲之間,男性佔主導(69%)。
  • Spotify獨家節目不再獨播 策略反覆為哪般 | 播客現場 Vol.43
    Nick Quah指出,Spotify將獨家播客開放至蘋果播客等其他平臺,不僅能吸引更多聽眾,還可以通過在節目中傳遞有關Spotify的信息來強化聽眾對Spotify的認知。有個明證就是,Spotify上線該節目後,不少信息頁中包含「米歇爾·歐巴馬」這個關鍵詞的播客也沾光衝上了蘋果的排行榜,足以說明米歇爾·歐巴馬的節目是有極大市場受眾的。
  • 付費訂閱增長,ARPU下降,Spotify給流媒體音樂行業敲響了警鐘
    付費人數還是ARPU,如何評價Spotify的付費業務?5月4日,IFPI發布了《2019全球音樂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錄製音樂市場達到202億美元,其中流媒體為114億美元,佔總收入56.1%。
  • 哈裡王子夫婦籤約Spotify,跨界當主播 | 播客圈 012
    Audible的播客激勵計劃近日,只要你符合要求,audible將會幫助你讓更多聽到你的聲音。參與者將有機會獲得1萬美金的資助。來源:https://www.audible.com/ep/podcast-development-program品玩獲悉:QQ音樂正在研發測試一個新版本,該版本最大的變化在於其將突出播客內容。QQ音樂將對「寸土寸金」的「首頁」界面進行更新,頂部tab在「推薦」、「音樂館」和「電臺」之外,會新增一個「播客」入口,用來推薦中文播客內容。
  • Spotify(SPOT)實現盈利,未來的路怎麼走?
    不過與大多數免費增值服務以廣告為重點不同,付費訂閱是 Spotify更主要的收入來源,付費用戶將享受到無廣告,更高碼率(320 kbps)的音樂和下載緩存等服務。除了以上兩種付費訂閱方式外,Spotify還在2014年3月推出了針對學生的Premium訂閱,只要在美國的任何一所大學註冊的學生都能以一半的價格享受完整的Premium訂閱功能。這種優惠後來也擴展到了其他國家。3.Spotify燒錢引起擔憂按照目前spotify客戶的訂閱度和燒錢的速度,公司的毛利率在音樂行業裡面墊底。
  • 知識付費過境後,播客成為「倖存者」?
    羅振宇、樊登、吳曉波一度並稱為知識付費「三大懂王」,跟風而起的還有無數的營銷課程——最「內卷」時,在音頻內容的賽道裡,各家app主頁仿佛只剩下了分分鐘教你一個乾貨的範式。但估計羅胖自己也沒想到,當大眾不願為所謂乾貨買單時,動輒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播客竟從音頻市場的角落走向了臺前。
  •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 Spotify音樂付費體驗指南
    綜合比較再三Spotify算是最佳選擇了,目前付費使用了2個多月了,以下體驗可能不嚴謹畢竟還有好多功能平時用的不多,如有錯誤歡迎指出。Spotify在內地並不支持服務目前支持港區臺區核心業務都是在海外,因此中文歌曲推薦還行但英文歌曲的推薦算是非常優質了,根據你平時聽歌習慣每周為你定製一些可能喜歡的歌曲,還有Daily Mix推薦。
  • 知識付費過境後,播客成為「倖存者」?
    羅振宇、樊登、吳曉波一度並稱為知識付費「三大懂王」,跟風而起的還有無數的營銷課程——最「內卷」時,在音頻內容的賽道裡,各家app主頁仿佛只剩下了分分鐘教你一個乾貨的範式。但估計羅胖自己也沒想到,當大眾不願為所謂乾貨買單時,動輒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播客竟從音頻市場的角落走向了臺前。
  • 2020年,播客們盈利了嗎?
    這就是中文播客,它有一批非常忠實的聽眾,幾乎每期都會完整聽完,這在快時代看起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藍盈瑩的努力被汙名化了嗎?」「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星座是偽科學嗎?」「租房如何不踩坑?」「乘風破浪的迪士尼」等,城市青年所關注的各種議題,幾乎都有播客討論過。究竟是什麼人在聽播客?播客存在十餘年為什麼一直被平臺邊緣化?播客能否盈利?小眾播客如何才能破圈?
  • 百度播客應用「隨聲App」開放內測 | 播客現場 Vol.58
    weibo_id=45975799107485183 臺灣最大的播客平臺SoundOn被收購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2384-SoundOn?但很少有人能賺到錢https://www.axios.com/podcast-business-booming-few-making-money-d560010b-538f-472f-bf9d-3ea8deb97488.html2 《紐約時報》指派高級編輯負責音頻內容https://www.nytimes.com/2021/01/27/business/media
  • SpotifyQ1觀察:音樂流媒體仍是「增長大於盈利」,播客被寄予厚望
    在疫情的影響下,正如市場所預期的,Spotify的廣告業務受到了影響,但付費訂閱收入仍略高於預期。當前Spotify的訂閱用戶達到了1.3億。 一直以來,Spotify多少代表了一種付費習慣較為成熟市場的音樂流媒體平臺模式。而受限於高昂的音樂版權成本,為了提升Spotify的盈利水平,去年以來,Spotify已經全面推進其播客策略。
  • 2020年,播客們盈利了嗎?-虎嗅網
    這就是中文播客,它有一批非常忠實的聽眾,幾乎每期都會完整聽完,這在快時代看起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藍盈瑩的努力被汙名化了嗎?」「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星座是偽科學嗎?」「租房如何不踩坑?」「乘風破浪的迪士尼」等,城市青年所關注的各種議題,幾乎都有播客討論過。究竟是什麼人在聽播客?播客存在十餘年為什麼一直被平臺邊緣化?
  • Spotify 砸下 1 億美金,要用播客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擁有 1.3 億付費用戶,在流媒體音樂市場遙遙領先的 Spotify,決定全力押注播客。這期節目中,Rogan 提出讓 Musk 抽一口,Musk 詢問 Rogan,「在這裡抽是合法的嗎?」,確認合法之後他拿起煙吸了一口。儘管這一舉動直接導致特斯拉股價暴跌 10%,但這個片段卻給 JRE 帶來了一波爆炸性的病毒傳播,Musk 的動作、神態被做成了各種視頻、動圖,又被分享到各路社交媒體。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效果,與「視頻播客」的內容形式密不可分。
  • 荔枝播客上線,小眾「播客」大眾化時代來了嗎?
    相比美國音頻市場以「播客」為主流內容形式,在荔枝、喜馬拉雅、蜻蜓FM的引領中,國內音頻市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分為主打PGC的知識付費和主打UGC的音頻社區兩種主流形態。喜馬拉雅和蜻蜓FM重心放在了PGC內容和知識付費上面,投入大量資金購買版權,平臺用戶主要消費為有聲書、知識類音頻,就平臺調性上來看,不利於以社會人文為主的播客內容成長。相比於花錢買版權,播客更強調對內容的運營,而非簡單粗暴的版權購買。
  • 全職做播客,能養活自己嗎?
    作為一種可供下載的聚合音頻文件,播客基於網際網路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簡易信息聚合)等技術發布,而國內則將Podcast直譯為 「播客」,這個詞來源於蘋果的iPod和廣播 (Broadcasting)的結合。主動上場做播客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今年,中文播客有了一次小爆發。
  • 2019最佳播客榜單:蘋果播客與Spotify的角力
    由JustPod參與製作的「創業內幕」和「貝望錄」同時入選了」2019熱門新節目「,「貝望錄」還被選為」更多編輯精選節目「。對比中國區與美國區的」最佳播客「,優質的中文播客仍多為訪談類播客,雖然涉及的話題範圍很廣泛,音樂、電影、小說、藝術、教育、文化、生活方式、工作/職場、社會科學等等無所不包,但是節目類型較為單一,缺少多樣化。」
  • 播客的春天
    但播客還遠未到大眾皆知的程度。相比於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字和視頻,前者有公眾號等作為內容承載,後者則有視頻及短視頻平臺提供分發渠道,無論哪個都擁有巨大的受眾基礎,而以聲音為載體的播客,現在仍只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趣味。人們對它的理解甚至難以統一。
  • 深度 | 播客的春天
    我們很容易從一篇媒體公眾號推文、一條朋友圈或是一個正在關注的博主那裡得知播客的存在,甚至你所在的公司可能就正經營著一檔播客節目。播客在中國有逐漸流行的趨勢,尤其是在近兩年。《凹凸電波》在2016年創辦,2018年底成立公司,它選擇「離開」平臺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今年年初上線了自己的專屬App「凹凸宇宙」,成為行業裡為數不多擁有獨立App的播客。目前凹凸宇宙App的內容主體是tako團隊製作的一系列播客節目,除了《凹凸電波》,還包括《TSP怪奇檔案》和另一檔已經做了兩季的付費會員節目《凹凸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