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bili上看完《點滴:女性人生百年瞬間》第五集,感覺腦子裡有一顆核彈轟然炸裂,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熱淚盈眶。
很慚愧,都生娃了,但一直以來對自己女性身份的認知和探索都太少太少,一直得過且過,在被社會同化。過往的人生中,也曾遇到一些陰暗的角落,卻每次都是避開或者轉身走了,從來沒想過要不要去試探一下。痛在身上,卻不曾去了解這痛的原因和歷史,過了就忘了;感到沉重和壓抑,卻不曾抬頭看看頭上的陰霾由什麼組成——身為女性,真是缺失了很重要的一課啊!而現在,面前的迷霧被這一束光穿透了,還看到前面有人在等著我!向這8位敢於接下並完美詮釋了各自角色的女演員致敬!
《瞬間》全部是由真實故事改編。
第一集,權力潛規則,看到壓抑至極的同時,深深讚嘆女主Romala Garai的演技,從平靜逐漸沉入深深的痛苦回憶,眼神和情緒結合得太完美了,最後,她全身顫抖著,在恐懼中仍然鼓起了全部的勇氣說出那段獨白,終於讓我揪緊的心透上一口氣。
我相信,其中很多臺詞正是她的心聲,至少一部分是,不然,她的表演為什麼如此直抵人心?果然,事後一查,Romala正是metoo運動的一員,曾經公開發言指責韋恩斯坦對女演員的騷擾和不尊重行為。
看完後,我心情非常沉重,緩了好一會兒,起身給娃洗了衣服,過了個把小時,才又有勇氣點開第二集。還好,後面的故事並不是都那麼沉重。(順便夾帶個私貨,Romala主演的《Emma》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愛瑪,感覺比格溫妮絲的那版好很多。)
第三集,可愛的女秘書是所有角色中我最喜歡的一位。這集是關於女性的性高潮。演員的表演真實可愛極了,不作任何劇透,大家去看吧。
除了一位非常親密的朋友,我很少敞開談性方面的問題,連私下都很少去了解性的知識。比如,我昨天才知道,相當一部分女性都沒有陰道高潮,這是很常見的現象,而之前我一直以為是自己有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能討論性?我說不出為什麼,明明心裡也有很多疑問啊。
真正的原因是,我總是隱約覺得:這不是正派女孩該做的事,她們一般都不討論這個。
可是慢著,什麼才是「正派女孩」?這個定義是什麼人制定的?我是什麼時候被悄悄植入了這個觀念?女性表達自己有欲望,探索自己的欲望,為什麼就羞恥了?
「擼管」「宅男廢紙」等男性專用詞彙,不是早就在網絡上大大方方討論、高頻出現在公共語境了嗎?女性卻不能談欲望,屬於女性慾望的詞彙少得可憐,我搜腸刮肚也只想到一句調侃「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比如我家那位,他曾經以為女性是不會主動有欲望的(至少三十歲前是這樣),需要由男性來喚起欲望,而且他以為只有男人打手槍,而女人從來不需要自慰……
第五集的劇情,是一位少女對女性宵禁的反抗。1975年開始,英國約克郡出現了一位變態殺手,一共殺害了13名夜間獨行女性(兇手後來表示,他想殺掉看起來像是妓女的人)。警察挨家挨戶通知宵禁,讓女性9點後不要出門,或者至少一名男性陪同。於是女主的一名男同事主動要送她回家,卻不自覺地表現出了男性對女性的優越感和嘲弄。女主對整個事件都非常憤怒,質問警察為什麼不去禁止男性出門,並且和許多其他女性一起參加了「奪回夜晚」的遊行。
這裡面有一個細思極恐的邏輯:你被殺了,因為你(可能)是妓女,因為你夜間獨自外出。人們紛紛談論著這些女性的發色,裝扮,職業……而兇手,卻從輿論中消失了。
過了幾十年,歷史仍然在重演:甘肅白銀爆發連續殺人事件後,當地謠傳說兇手專挑年輕的紅衣女性下手。這很快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他們看待受害者的角度變成:看,你被殺了,因為你年輕漂亮,還穿著紅衣服。那個找不到的兇手,成了一個置身事外的影子。直到多年後他被抓,被媒體剖了個遍,大家才發現,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經歷,殺人沒有特定的原因和癖好,他只是剛好遇到了就殺了。
米兔爆發後,頗有一大群人善意地提醒:女性不要單獨跟男性吃飯,吃飯也不要喝酒…這不是同樣的性質嗎?
劇中的女主憤怒地質問警察,為什麼不把男性關在家裡?
其實,限制男性出門和限制女性出門都是不正確的,只是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限制女性比限制男性操作起來簡單容易多了,這就好比那個讓火車撞死一群人還是一個人的經典案例,無論選擇哪個都是不對的,一定存在更好更合理的辦法,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
這是一部藝術成就與社會作用都極其突出的作品,因為是獨幕獨角劇,全靠演員自己在狹小空間內的表演來帶動觀眾情緒,可以想見難度之大,但每一位演員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如果公映,是99%的觀眾都會站起來鼓掌那種。
與其他普通的劇情相比,它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譬如其中最短的一集,女主默默忍受著婚內強姦沒有報案,首先因為丈夫是她曾經愛過的人,她不願面對夢想的崩壞,更想當一個「妻子」而不是「強姦受害者」,其次她在時尚界工作,「拋頭露面」在那個年代本來就遭人非議,如果再加上這件事,更不敢想像將要面對什麼樣的流言。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那些最終選擇了說出口和站出來的女性,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掙扎與吶喊啊。
我們必須承認女性在某些方面的天然弱勢:體力,方位和距離感(一部分),姨媽期,生娃前後經濟能力的下降……在這些方面,確實需要照顧。但另一些方面,女性完全不亞於男性,甚至超越了男性,比如長期抗壓性,比如精細工作。
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發現許多習以為常的東西都不是天然正確的:為什麼男方約同學朋友去酒吧喝到爛醉、凌晨幾點到家,女方要識大體給面子,而女方如果約朋友去酒吧喝酒,就會被認為行為不端?
之前看到《我不是藥神》裡面譚卓扮演的鋼管舞媽媽,我也想過,為什麼酒吧裡99%跳鋼管舞的都是女性?身材樣貌好的男性同樣可以是消費對象啊,本人非常願意去消費啊。
最後,我在想,為什麼我一直沒有公開討論女權?
——我是在擔心,我的男性朋友會怎麼看待我?會不會對我敬而遠之?我爸爸,我家某人,還有我家裡的男性親戚朋友,會怎麼看待我?我算是一個「既得利益者」,是一個憑女性特質受過關照的人。我擔心說出來,會失去那些方便與好處,會「人設崩壞」,擔心大家會給我扣上「女權鬥士」的帽子——但,糾偏不也正是要做的事情嗎?
那麼可以這麼說嗎,凡是說不出為什麼不去做的,其實就是自己該做的?
——使我困擾和痛苦的,我將為之而戰鬥。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們,都能抽時間看看這部重要的劇,女生們學會思考,獲得勇氣,開始表達;而男生們可以更加了解女性,認識和尊重你們的愛人和親人,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