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19點
在上海貝多芬廣場
2樓的施坦威藝術中心
即將迎來最年輕的
鋼琴演奏舞者——
16歲少年朱璟廷
由他跳起指尖之舞
慶祝施坦威165周年
長按上圖二維碼,添加知音管家官方微信,
預約音樂會現場實錄以及完整曲譜
朱璟廷將在本次音樂會中彈奏包括貝多芬《狩獵》、蕭邦降D大調《夜曲》Op27之2、柯蒂斯《號角》、德彪西《水中倒影》、李斯特《骷髏之舞》等大師名曲。
長按上圖二維碼,添加知音管家官方微信,
獲取音樂會完整曲譜以及音樂會現場實錄
朱璟廷與施坦威頗有淵源,2017年曾在上海知音琴行報名參加第八屆施坦威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
一舉摘得總決賽專業B組一等獎和專業組特等獎桂冠,並成為唯一一位代表中國出席德國漢堡「施坦威國際藝術節」的演奏師。
目前,朱璟廷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就讀高一,師從鋼琴科主任周挺教授,繼續音樂學習之旅。
4歲學琴,
10歲通過上海音樂家協會10級考試,
12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
期間在國內外比賽中屢獲佳績,
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進行獨奏表演,
還獲得過薩切姆音樂學校全額獎學金,
入選該校夏季音樂節演奏……
朱璟廷的音樂造詣可不像年齡那般稚嫩,
在準備施坦威獨奏音樂會前夕,
朱璟廷接受了知音的採訪,
聊了聊他的音樂事跡,
以及對舞臺的理解。
拍過廣告片、做過主持人、登上BBC專題片、與劉詩昆大師同臺演奏…… 朱璟廷與知音記者談起幼年經歷時,有一個瞬間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在攝影棚裡拍攝時,我覺得燈光特別亮」
上小學前,朱璟廷曾參與廣告片、宣傳片的拍攝和錄製,在熒幕下留下小小身影。
(圖:朱璟廷拍攝過的廣告)
這段經歷源於一次逛街。那時,媽媽帶著年幼的小璟廷在商場閒逛,偶遇星探,從此開始了「廣告生涯」。
一般拍片需要花上整整一天,除了吃飯,其他時間都得待在攝影棚內,有時一個鏡頭需要拍攝幾十次。
冬季拍攝,需要凌晨起床去片場;夏季拍攝,棚內溫度比室內溫度更高更曬。
但在鏡頭面前,艱苦的拍攝條件根本不是事兒。小璟廷從不畏懼鏡頭,面對鏡頭時不哭不鬧,一拍就是一整天。
「所有人都在看我,雖然是冬天,但燈是暖暖的,也挺好呀。」
小璟廷看向四周,發現自己是所有目光、鏡頭的焦點,這種被目光環繞的感覺,也是他愛上表演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在大舞臺上演奏鋼琴時不怯場的原因。
除了拍攝廣告片,小璟廷還多次擔任各類音樂活動的主持人一角。在中福會少年宮學琴時,獲得了許多去國外訪問演出的機會,小璟廷不僅獨奏鋼琴,還做起了雙語主持人,說起串詞,盡展語言之美。
(左:朱璟廷正在主持)
4歲時,媽媽帶著小璟廷去中福會少年宮報名學習鋼琴,起初只是希望能通過學習鋼琴,來開發左右腦,拓展思維。
沒想到,從坐上琴登的那一刻起,小璟廷就表現出對音樂極大的熱愛和天賦。
回憶起第一次看五線譜時的情景,朱璟廷只覺得「音符特別大,特別好認。」
看著一個個音符躍然於紙,眼睛追隨音符的高低走位,4歲的朱璟廷有時彈著彈著就忘了時間,一坐就是2個小時。
圖:朱璟廷參與拍攝BBC紀錄片
《古典音樂在中國》,
在片中談及他對音樂的感受
據媽媽回憶,當時的啟蒙老師童佳,最先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當時4歲的他並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樂理知識的培訓。
「那時老師教他和聲,讓他背對鋼琴聽音符,和弦好幾個音一起按下去,他也能聽出這些音分別是什麼。」
憑藉先天的天賦、後天的努力和老師的引導,朱璟廷很快在10歲那年達到了業餘水準的最高級,並開始嘗試走專業道路。
「小學六年級念了半學期之後,打算考音樂學院附中試試看。」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每年從非音樂專業學校錄取的學生名額相當有限,入學考試分為初試、複試兩個階段,考試選曲均為難度在業餘10級以上的大練習曲、賦格、奏鳴曲等,以此逐步篩選考生。
在杜雯雯老師的指導下,朱璟廷進入緊張的備考階段。「每天一放學,就去琴房裡練琴,有老師看著我。」
除了每天彈琴4小時,還要應付作業,準備當時所念學校的期末考試,壓力可想而知。
「其實當時考前練琴的時間還是不夠充裕,大多數考生會選擇放棄學業,每天只練琴,但我還是想在課業上也堅持一下。」
考試當天,朱璟廷抽籤分在了上午最後一組的最後一個考試,這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利的考試時間。但好在最終有驚無險,順利通過考試,正式成為上音附中的學生。
「附中和以前的學校很不一樣,文化課負擔不會太重,天天都能彈琴,和周圍的同學有很多共同語言,像是找到同類,很開心。有時候,我們好幾個同學一起彈琴,左手彈協奏曲的伴奏,右手彈豬八戒背媳婦,很有意思的。」
「插班」入學,朱璟廷顯得非常興奮,同時也備感焦慮。「同學們絕大多數都是從附小上來的,彈的曲子非常深,手指機能特別好」
儘管朱璟廷在那時已經擁有很多賽事冠軍的頭銜,但也仍是一個「追趕者」的角色,不停前進。
「學校的紅榜牆上時常能看到學姐學長的獲獎喜報,都是國際性的大獎,特別厲害。」
朱璟廷的導師周挺,建議他暫先在學校安心練琴,把手指練穩了,再參加比賽也不遲。
又經歷了3年附中學習,朱璟廷的琴聲越發細膩,手指狀態也越來越穩定。
隨著年齡的成長,朱璟廷邊看世界、邊學音樂,跟隨團隊一起參加全球各地的音樂節、文藝匯演等活動,積累了不少演出經驗的同時,也對古典音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嘗試用文章、詩歌的形式詮釋古典音樂。
朱璟廷在比賽時彈奏的一曲李斯特《骷髏之舞》驚豔全場,他對這首曲子的詮釋也頗具特色。
《骷髏之舞》是法國作曲家聖-桑創作的交響詩。
描繪的是夜半時分,遠處的古鐘敲響十二下沉悶的鐘聲。
骷髏從墓門裡走出來,首領正在調試著一把小提琴,他們展開了陰森可怖、詭異的舞蹈。
敲打聲、爆裂聲、骨頭的摩擦聲以及幽靈的呻吟聲此起彼伏。中間還加入了中世紀聖歌《末日經》的主題,象徵死亡。
舞蹈還沒結束就已經大亂。遠處的雞鳴聲,是曙光到來前充斥在天地間的那一瞬的寂靜。骷髏鑽入了各自的墳墓,一個陰沉沉的黎明悄然升起。
此曲經李斯特改編成鋼琴曲後,俄國鋼琴大師霍洛維茨完成了對李斯特的再改編,擁有極其艱深的鋼琴技巧以及更複雜的技術戲劇性。在採訪中,朱璟廷掩飾不住對蕭邦的熱愛。
蕭邦的曲子有一種抑鬱的感覺,或者可以說,他的音樂,是含著淚水的微笑。
他的夜曲作品27之2,我覺得這首是旋律最好聽的夜曲。
我從初一時開始彈,每次都帶著不一樣的感覺。我把這首曲子理解成兩個意象,它可以是一個明朗的夜晚,也可以是一個淅淅瀝瀝的雨天。
這兩首曲子都將在7月6日的朱璟廷獨奏音樂會上呈現,
即刻掃描二維碼,預約演奏會「空中席位」,獲得演奏會現場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