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上映十多天,口碑褒貶不一。
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其中的家國情懷,讀書人的文質彬彬,捨生忘死,感動了很多人。
被《無問西東》感動的,應該再看看這部國產神作,我覺得這是近幾年最棒的抗戰電影。《我的上高》
The Old Day in Shanggao
豆瓣評分8.2,但只有五百人看過。
電影沒在影院上映,直接央視電影頻道播出,反響很好。
一部抗戰片居然拍出了「文人風骨」,這是國產少有的。
如果說《風箏》,講的是信仰,那麼《我的上高》說的就是讀書人的執念。
一股書卷氣,從第一個鏡頭就撲面而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抗戰片。
它的畫面是這樣的▼
臺詞也是「清奇」至極,像古文一般儒雅▼
「上高」是一個縣城,也指聞名中外的「上高會戰」或「錦江會戰」,被稱為是上世紀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影片從黃清谷榮任中華民國江西省上高縣縣長開始講起。
上高縣瀕臨正浴戰火的南昌,但黃清谷只是一介儒生,所以家族並不支持他的選擇。
但讀書人心懷傲骨,毅然辭別學堂,帶著家眷前往上高縣上任。
上任後,秘書安排他第一時間去拜見駐軍上高的羅總司令,被他回絕了。
黃清谷第一件事是查看學堂,但冬天就要來了,學堂四面漏風,修繕的專款也被挪用。
他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是追究誰動了專款,而是給孩子們一個可以安心學習的地方。
他把自己的住處安在破學堂,讓孩子們到縣衙學習。
一介書生,他拜見羅總司令的第一句話就是問:何為仁者無敵?
羅司令沒有回答便送了客,還在自己師長面前稱新來的黃縣長是:酸儒。
士兵也看不上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縣太爺」。
他們常搶百姓的東西,老媽媽說找不回來就算了,這樣的事太多。
除了搶還強女幹寡婦,寡婦守節投河自盡。
鬧出了人命,黃清谷找到人證畫押,還寡婦清白。
家人叩謝,但他們只要清白,卻不要公道。
國難當頭,不敢奢求。
黃清谷找羅司令理論。
百姓要清白,我要為他們討公道。
羅司令並沒有理會他的憤怒,也沒有按期交出罪犯。
黃清谷當即命令商戶罷市:今天不忍了。
此時,羅司令對黃清谷的態度從「酸儒」轉變成了「夠辣」。
無奈,司令命師長交出士兵。
接著,張師長單膝跪地,希望能寬恕這名多次參加敢死隊的「悍將」,可以死在戰場。
按常理來講,大部分人會同意,軍人應血染沙場。
但是黃清谷拒絕,他要的是殺人償命,血債血償。
師長說這樣會動搖軍心,他們奉命保護上高,但黃清谷卻搶話說他們保護不了上高。
我上高雖小,但用不著土匪的保護。他還請示上級,讓此師離開上高。
在出城的時候,師長看見正準備搶百姓糧食的士兵,直接開槍打死。
傳令全師,再有滋擾百姓者。黃清谷回上饒祭拜亡父,與同鄉書生儒士談今後的打算。
他只說了四個字:職守 操守
離去時,德高望重的紫翁說:清谷恐怕回不來了。
了了四句話,道出了黃清谷的決定。
最後一場仗,便是「上高戰役」。
儒雅書生,改變了司令的態度。
從「酸儒」到「夠辣」的評價,到目送黃清谷去前線,抱拳拱手的「敬重」。
原本事故圓滑,不顧上高百姓死活,只想穩住重慶給自己提供槍炮的「金主」。
到聽到黃夫人的答覆:不要撫恤金,如果城破,就攜子隨夫投河,魂歸故鄉。
最後羅司令決心:與上高共存亡。
羸弱文人,也改變了師長士兵的態度。
傷了,有人抬。這是上高縣百姓對將士們做出的承諾。
你們就安心殺鬼子吧。除下「男人戲」,黃夫人的深明大義也讓人感動。
為學子,與丈夫身居漏雨學堂。
為國家,送郎上戰場。
她眼裡只有不舍與擔心,但她明白:沒有國,沒有家。
影片全片,沒有看見一個鬼子,沒有鏗鏘豪邁的演講,但還是讓人熱淚盈眶。
黃清谷是原型是上高縣縣長黃賢度,2003年9月在南昌逝世,享年97歲。
影片以「書生縣長」為點,串連起百姓與軍兵,在國家存亡問題上給出一致答案。
最後,影片拋出了一個問題——
後世的人們,你們還會記得那些戰死的兵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會記住,我們的後世也會記住。
一個民族,如果上下一條心,便沒有什麼可以懼怕。
如果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謙虛謹慎,不驕不餒,繼續前行。
我們不挑事,但也不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