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擊》是中國現代歷史背景下最好的軍旅劇。
它以王寶強扮演的許三多為主線,分散體現了軍營生活的多姿多彩。由許三多從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孬兵,逐漸成為一個兵王為故事內容,宣揚了一種努力奮鬥就會有結果的積極意義。
而這一切故事的開端,以及故事的高潮都定格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張譯扮演的班長史今。
下榕樹招兵時,面對許百順的殷勤,他顯得極不自在,又不好意思推脫,最後咬著牙說「我們要建設全高中連」,這就把許三多的當兵路堵上了。
當他解脫離去時,看著許三多在父親的棍棒下那充滿絕望的眼神,想到他的人生將如此不堪,他咬咬牙,灌下了一碗酒,做出了一份承諾:我一定把許三多帶成一個堂堂正正的兵!
自此,這才開始了許三多後面的兵王故事。
班長史今,他既不比伍六一剛猛果敢,也不像高城那麼偉岸挺拔,又不如吳哲之澹然平淡,更不似袁朗神採飛揚。但在《士兵突擊》中他身上的光芒,幾乎壓倒了他身邊所有的人。
正如《士兵突擊》的編劇蘭曉龍說的那樣:史今是軍中之母。
他像一個母雞一樣,護著自己身邊的所有小雞,他是柔情的一個人。
看見自己曾經的坦克要迭代換新退下了,他上去深情告別,為老戰友仔細擦拭著最後一遍。
看見許三多往被子上倒水疊豆腐塊,又不耐其煩的和他慢慢講道理「飯得一口一口吃,事得一件一件辦,只要今天比昨天好,這不就是希望嗎」。
張譯當時的眼裡滿懷期待,希望,也有微微失落,恨鐵不成鋼!
當許三多用兩個熱雞蛋輕易的毀了七連一個星期的偽裝,史今看著許三多那失落死灰的眼睛,把所有責任又往自己身上攬,雖然所有人都不會相信是他做的,在上次演習中為了減少熱量,他連早飯都不敢吃。
面對許三多想要掄錘打釺的要求,史今立馬答應,覺得這是一個鍛鍊的機會,但第一次掄錘就穩穩地砸在了史班長的手上,將史班長砸倒在地。
當手包紮好後,史班長找到了躲起來自卑的許三多,拉著他重新掄錘打釺,讓他直面自己的恐懼,給了他信心。
考核知識時,看著許三多把所有知識全部背下來,他的嘴咧的跟荷花一樣,好像自己的孩子終於有了出息,對著高城就是讚揚,他太高興了。
軍事比武中,作為高城最好的班長史今為了成全其他人,輸掉了比賽,是偶然也是必然。
脫下軍裝前,史今唯一的要求就是去天安門前看一看,當了9年兵,他還沒看過。
車行走在長安街上,車外燈火輝煌,車裡面的史今哭得一塌糊塗,淚水橫溢,鼻涕長流,雙肩顫抖,熱血男兒,嚎啕大哭。
那是一個兵對於隊伍的戀戀不捨,對於隊友的無限深情。劇外的我,也哭得淚雨滂沱,抽泣不止。
那天,全連人對他的評價就一個字「好」,短而真切,飽含濃情。
可以說史今這個角色被張譯真的演的活靈活現,他不是在演戲,他就是史今那樣的人。
戲裡戲外,張譯都是一個陽光大男孩的形象,憨厚無比。
金雞獎,白玉蘭獎,飛天獎,百花獎,十多年過去了,一路走來,張譯已經成為了影帝大滿貫。緋聞少有,專心演戲,這是一個演員真正的素養。
1978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張譯,你很少聽見他的一些消息,但在他每次獲獎時,我們都喜歡把他拎出來單獨的誇一誇。
在他出演的所有的戲中,你會莫名其妙的愛上這麼一個角色,在《我的團長我的團》《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他不靠顏值靠演技,徵服著所有的觀眾。
突然讓我對他做出一個評價,我還真的有點詞窮,或許用《士兵突擊》中全連人對史今的評價那樣,一個「好」字,就道出了我們對張譯如濃霧般的認可,看得見,摸不到,不可細言。
本期話題:
你眼中的張譯是一個什麼形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由「汝者非魚」原創發布,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