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市前三月獲最佳開局,四月有望打破「淡季魔咒」
中國電影市場前三月狂飆突進,取得歷史最佳開局,百天之內票房過百億,令業內興奮驚呼今年總票房有望突破四百億。但按照歷史「規律」,每年4月都是市場淡季——去年4月全國票房只有18億,與前年同期相比不升反降,但今年4月有望開創「淡季不淡」甚至「淡季高潮」的奇蹟:
4月上旬藉助「清明節」小長假,吳京執導的《戰狼》意外大賣,一周之內拿下3億多票房,同期公映的《咱們結婚吧》也超過2億。中旬有已經橫掃北美的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7》坐鎮,目標票房看向10億;國產片方面「虎狼之作」《萬物生長》來勢洶洶,目標票房7億起;下旬將由《赤道》、《左耳》、《闖入者》等片收尾,它們在量級上雖然無法與中旬上映的兩部大片抗衡,但類型定位各不相同,給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
總之,4月影市能衝到多高,主要看「橋頭堡」《速度與激情》與《萬物生長》的表現。
《速度與激情7》橫掃全球,內地表現令人期待
進入2015年後,中國電影市場連續井噴,農曆大年初一甚至創下單日3.65億的票房奇蹟;可在如此大好的市場環境中,始終沒有任何一部影片單片突破10億(僅指內地票房);於是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個任務可能要交給《速度與激情7》來完成了,該片將於本月12日在內地公映。
實際上,從各個維度分析,《速度與激情7》都有這個實力。先看歷史數據,2013年7月,《速度與激情6》在內地公映時曾拿下4億多票房,但當時中國銀幕的總量才15000塊左右,現在已經達到25000塊,今非昔比。而且《速度與激情6》當年在中國上映時,基本上是「自生自滅」,並沒有做多大規模的宣傳推廣,至少主演們沒到這裡來吆喝。今年《速度與激情7》公映前半個月,範•迪塞爾、傑森•斯坦森等超級巨星全部來到北京搖旗吶喊,目的很明確,想「賣得更高」。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速度與激情7》是主演之一保羅•沃克最後的遺作。這對保羅•沃克的粉絲們來說將是不能錯過的作品,錢景看好。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去年8月,保羅•沃克的另一部遺作《暴力街區》在國內公映;雖然是一部上映已久的批片——同年4月在法國公映,但在中國內地卻賣了大約2億票房,粉絲的力量之大讓人瞠目結舌。
而《速度與激情》4月3日在海外地區開畫以後,首周末全球橫掃4億美金票房,這也令人對它在內地的表現充滿期待,最終內地票房過10億應該不難。它在4月最強勁的對手是之後4月17號上映的「青春愛情大片」《萬物生長》,但兩片類型和目標觀眾不同,有望實現「男看速激,女看萬物」的共同繁榮。
▼即將於本月內公映的新片(部分影片的具體上映日期可能還有變數)
《萬物生長》「順勢而為」,票房有望7億起
《速度與激情7》可謂好萊塢勢力代表,但現在內地影市難言是好萊塢超級大片通吃,國產片暫時仍具備正面抗衡能力。4月影市裡,國產片「虎狼之作」《萬物生長》有望和《速度與激情7》並駕齊驅。
去年暑假《分手大師》曾從《變形金剛4》嘴裡搶走近7億票房,而《速度與激情7》雖然強大,但對內地觀眾而言,其知名度還沒有達到《變形金剛4》的量級;而《萬物生長》無論主創陣容、製作成本還是口碑質量,都要比《分手大師》高出一個檔次。從各個維度看,《萬物生長》都有實力與《速度與激情7》火拼一把,且極有可能拿下比《分手大師》更高的票房,甚至可能突破7億,而李玉也很可能成為內地最賣座女導演。
從上映時間看,去年《分手大師》和《變形金剛4》是同日上映,針尖對麥芒,絲毫佔不到便宜。而今年《速度與激情7》的上映時間是4月12日,《萬物生長》則是4月17日,中間隔了5天。這個上映時間頗有講究:如果搶在《速度與激情7》之前上映,極有可能被一刀截斷後路;如果同日上映,絕對佔不到便宜;中間隔開5天時間,讓前者的爆發力得到緩衝,之後起片則要穩妥得多。而《萬物生長》原定的上映日期是4月24日,現決定提前一周,也顯示出製片方的強大信心。
再看題材類型,《萬物生長》是青春愛情片,改編自馮唐的小說,帶有濃厚的青春和愛情色彩,且不乏笑點。而這些年,無論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還是《同桌的妳》、《後會無期》、《匆匆那年》,這些混合青春懷舊和喜劇元素的影片全部票房大賣——最低的《同桌的妳》也在4億以上。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4月上旬,荷爾蒙指數爆棚的《戰狼》與《咱們結婚吧》火拼,先下一城讓「直男癌電影」佔了上風(同期上映的《衝鋒車》也是「硬」到不行);隨之而來的《速度與激情7》同樣是荷爾蒙指數爆棚的「直男癌電影」。但觀眾的心理是需要緩衝的,連續幾部「直男癌電影」之後,觀眾需要一部「柔軟細膩」的電影來調節口味、撫慰心靈,《萬物生長》恰好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其中的肆意青春、濃烈愛情、笑與淚,將把觀眾帶進另一個世界。
目前,《萬物生長》已在國內舉行多場內部看片,普遍叫好聲一片,甚至有口味挑剔的媒體人和影評人稱之為「國產青春片終結者」,票房大賣似乎已板上釘釘,7億起並不是一個過於大膽的預測。
國產片崛起,與好萊塢正面PK將成常態
在5年之前,國產片一旦遇到好萊塢大片,要麼四散潰逃,要麼成為炮灰;但最近幾年,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成長,本土電影開始崛起並與好萊塢大片分庭抗禮。
如果說每年國產片的票房份額高於進口片是因為保護政策的話,那在一些具體的戰役上,國產片則完全是與好萊塢大片同場競技且不落下風。2011年《失戀33天》單挑《驚天戰神》、《猩球崛起》和《鐵甲鋼拳》三部好萊塢大片的案例自不用說,2013年3月《北京遇上西雅圖》完勝《虎膽龍威5》和《生化危機5》、2013年五一檔《致青春》PK《鋼鐵俠3》最終搶得7億票房,更是經典戰役。而去年6月上映的《分手大師》雖然質量引起爭議,但其和《變形金剛4》的同日上映最後砍下近7億票房,足以載入史冊。對中國觀眾來說,《變形金剛4》是真正的超級巨製,《分手大師》則是鄧超的導演處女作,兩者之間的量級相差太遠,但結果卻遠沒有想像中那樣差距巨大——最初有人認為《分手大師》可能過億都難。這再次證明國產片已經有足夠實力與好萊塢大片火拼。
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現在除了《阿凡達》、《變形金剛》這類超級巨製,一般的好萊塢大片已經很難在中國市場上佔到便宜,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洗禮,中國觀眾已經看慣好萊塢的特效科技和敘事方式,有了審美疲勞。相反,本土電影不斷吸引到好萊塢人才加盟,或者直接聘用對方的技術團隊,製作質量已經有了大幅提高。而最關鍵的是,國產片講述的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人和事,與觀眾有著天然的情感共鳴,這正是中國電影的希望所在。
因此,到了《萬物生長》和《速度與激情7》這兒,絕不會成為一場一邊倒的戰鬥。激情之後,萬物生長,二者合力,打破4月檔「淡季魔咒」,再創影市高潮,或許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