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祖輩手藝,線面好吃健康有保證----記新圩後行「阿土面線」

2021-02-17 廈門新圩嫂

        廈門翔安新圩後行村歸屬新圩社區,村民朱火土高中畢業後,繼承祖輩傳統手藝,把製作手工面線作為謀生手段,老實本分,夫妻倆起早摸黑,辛勤付出,勤勞致富,至今堅持二十多年了,培養孩子也上了大學。

       在市場激烈競爭和國家政策措施的引領下,朱火土仍然堅持小作坊生產,做特色,創品牌,維持家庭生活。他遵照國家法規,辦理了營業執照,申請註冊了「阿土線面」商標,加入了翔安新圩青創會,與電商微商合作,積極參與新圩鎮政府社會公益和民俗活動,讓手工面線製作繼續傳承,在富美鄉村建設和發展鄉村遊中創造新的亮點。「阿土線面」成為翔安「一村一品」知名品牌,成為新圩後行面線村的佼佼者! 

        在走訪朱火土面線作坊時,他承諾,請認明新圩後行「阿土線面」商標,純手工製作,祖傳工藝獨特,健康無添加,綠色原生態,品質優良,絕對有保證,歡迎大家選購比較!

              

             閩南歌謠:阿土面線  贊

農家旅遊真歡喜,鄉村購物蓋厝味;

新圩後行來出產,阿土面線有名二;

祖傳手藝歸百年,線面拉呷歸十米;

好面保證有品味,拜親訪友來送伊;

鴨肉麵線蚵仔羹,酒店排擋攏用伊:

要炒做湯隨人意,蔥油菜咖隨意添:

大人孩童笑嘻嘻,孝敬長輩表誠意;

生活快樂過日子,健康歲壽吃百二。

相關焦點

  • 手工線面:從來披星戴月,只為追逐陽光 食記
    手制線面(也有叫面線的),是非常辛苦的手藝活。工序多,耗時長,收益低,還得老天爺眷顧不下雨的時候才好做。和那些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的手藝活面臨同樣嚴峻的的問題:年輕人不太願意繼承,目前從事這種手工活的多是些留守鄉村的中老年。朋友知道我喜歡逛吃和記錄這類東西,驅車帶我們到莆田。託她的福,走訪了好幾家製作手工線面的村民,記錄了這一地方特產的主要生產過程。也許我們的誠意感動了老天,長久的雨水天裡間歇三天,且在我們準備拍線面晾曬的兩個上午,都非常慷慨的開眼,恩賜幾小時晨光。
  • 翔安新圩薄餅皮製作師蔡志向 43年製作麵皮百萬張
    他是翔安新圩的薄餅皮製作師蔡志向。他做的薄餅皮,是製作閩南美味菜餚必不可少的材料,承載了傳統的味道以及異鄉人滿滿的鄉愁……絕活搖著麵團向下一抹手中的麵團,在他不快不慢的搖晃中上下扭動,就如同一個將要墜落的水滴,在往下的時候,突然又被拉上去,反反覆覆地上下左右伸縮。突然,他的手往下一抹,一道旋轉,鐵板上便多了一層薄薄的麵皮,如果這皮兒上有少許顆粒,那個麵團會再次降臨,把這些顆粒給吸走。
  • 實拍媽祖線面製作過程,牽動我的縷縷鄉愁……
    遺憾的是,由於現代機械線面的衝擊,加上傳統手工線面費時耗神,能潛心學習並加以傳承的人日漸減少,長此以往,這門傳承了數百年的技藝恐後繼乏人。業內人士呼籲,希望有關部門能將手工線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列入保護範疇。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一草一木一忠魂 一山一石一豐碑——新圩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碑文...
    因形勢緊迫,紅軍撤退時來不及將傷病員安全轉移,國民黨反動派夥同當地土豪劣紳,將紅軍設在新圩下立灣村祠堂的臨時救護所裡的一百多位傷病員捆綁後,殘忍地丟進酒海井這個深不可測的地下河裡,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為緬懷先烈,告慰英靈,教育後人,特立此碑。安息吧,英勇的烈士們!
  • 繼承祖輩衣缽、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的守塔人
    對於浙江人來說,誠信是他們矢志不渝的職業信念,就好比一輩子與燈塔為伍,繼承祖輩衣缽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的守塔人葉中央,一輩子堅守著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明燈,為遠航的人們點亮歸家的希望。這次,葉超群替爺爺來領獎,而他已經是這座燈塔的第五代守塔人。
  • 好吃到你啜泣!
    蚵仔面線(念ô-á mī-sòa),一碗蚵仔面線的好壞取決於蚵仔的大小與新鮮度,面線也以手工制的為佳,大骨或柴魚熬煮的湯頭更鮮美健康,配上各種調味料之後,鮮香的蚵仔面線保證吃完還回味無窮一碗夠㊣點的蚵仔面線取決於蚵仔的大小和新鮮程度,一口不腥的鮮甜,肉質鮮嫩而有嚼勁,甜爽滑口而不膩人,美妙之味不言而喻。
  • 惠州新圩觀音山遊記
    新圩觀音山位於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距新圩鎮政府2000米。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登山遠眺,神清氣爽! 恰逢周日,我們頂著太陽向新圩觀音山出發。這條路一直走,直通觀音山。山腳下散養的走地雞轉過這個彎,就通往山上。
  • 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如何繼承呢?真的是有願意學的人就能繼承嗎?以我為例,為了手藝不失傳我也打破家規開班教學了,再看看學生們:某些學生,學了沒幾天就大張旗鼓的開班教學了,其教學質量可想而知;不少學生學了幾天就回去自立門戶,並聲稱手藝是自家祖傳的、是自學成才的、是自己發明的,甚至工具都是自己研發的……想想這些急於追名逐利而無心於手藝錘鍊之人, 其核心思想就是鑽營,即使繼承了手藝又會將手藝傳向何方?
  • 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 福州非遺傳承人林鹹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搓條、卷圈、上條、發酵、拉麵……17道工序後,絲細如髮、柔軟而韌的福州線面呈現出來。  這樣的動作、流程,林鹹樂家族重複了130多年。如今,林鹹樂和弟弟是福州線面手工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他們手上,福州線面實現了「走向全國」的目標。
  • 新圩小夥用心改良面線工藝
    8 年前,外出闖蕩了一段時間的翔安新圩小夥朱坤明回到後行村。他重拾父輩面線製作技藝,幹出了一番天地。" 臨近春節,訂單很多,只能加班加點。" 日前,見到晨報記者時,朱坤明忙碌而又興奮地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後行村與很多村莊一樣,留不住年輕人。1987 年出生的朱坤明就是其中一位。他曾與堂哥一起到同安經營燒烤攤,生意不錯,也因燒烤與妻子結緣。
  • 廣西梧州石油蒙山新圩加油站 幫捎一份快遞 換來近萬元生意
    4月15日,廣西梧州石油蒙山新圩加油站站長黃昌潔收到客戶李先生的貨款,高興不已。蒙山新圩加油站是座承包小站,單日從一個客戶手中收取近萬元銷售額,可是樁「大」生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蒙山新圩站銷量下降了不少。一收到附近單位陸續復工復產的消息,黃昌潔坐不住了。要增量,沒有捷徑,只能一個一個地走訪客戶。黃昌潔下班後,就往附近的工地、項目部、物流車隊跑,看看哪家復產了。
  • 【榜頭美食】—光埔手工線面
    從古至今,手工線面在莆田有著特殊的地位,早在宋代,線面就已經融入莆田文化生活,大小喜事都能見到它的影子。
  • 【夢幻西行記】西安覓食記
    夢幻西行五人組西安覓食記  在縱覽大雁塔風光之後,《夢幻西遊2》西行記五人組開始追尋古城中瀰漫的千年氣息,深入西安大街小巷,尋覓自己心中的古城風情。這一次,一行人受到了神秘西安玩家的熱情招待,他們又會在這座城市,上演怎樣的故事呢?
  • 傳統工藝需要傳承,95後少年決意將百年的線面技藝發揚光大
    對於福州人來說,人間煙火,就是一碗線面的開始。幾乎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時刻,都凝聚著一碗線面的始終。一碗絲細如髮、柔軟而韌的線面,承載著福州人對於生活的諸多美好期許。22歲的林閩偉辭去了原本的工作,回到家鄉做起了電商。因為他的父親就是線面的老手藝人,他實在不想讓線面在自己這一代戛然而止。日復一日,林閩偉的父親林鹹樂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就是做線面。
  • 用最老實的手藝做點心
    用最老實的手藝做點心區區一個餑餑,能有那麼好吃?小編想說,沒吃過祥禾餑餑,都不算吃過真正的饅頭。「餑餑」,滿語裡是糕點的意思。取這樣一個復古的名字,是因為祥禾的點心是傳承了清朝宮廷糕點的老派手藝,結合南派糕點的多種技法而成。西式點心大行其道,網紅糕點界日新月異,前有馬卡龍、豆乳盒子,後有髒髒包、毛巾卷。然而有這麼一家老字號,讓沉寂多年的中式糕點異軍突起。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在「串面」。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 營養學新發現:好吃的食物可能最健康
    編者按:長期以來,我們在認識領域都犯了一個二分法的錯誤:健康的食物不好吃,好吃的食物不健康。這種觀點其實很荒謬,是我們人為地創造了這種觀念。人們喜歡吃好吃的食物,這是生活的樂趣之一。所以,如果你能把味道、快樂、健康和環保相結合,那你就真的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