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南方多地發生持續強降雨。目前,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已致1938萬人次受災。這場暴雨洪水的洗禮,讓我們不禁想起1998年中國遭遇的那場特大洪水災害。
2002年的一部主旋律電影《驚濤駭浪》,為我們講述了1998年夏天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可歌可泣的抗洪故事。電影還原了當年洪水到來時的慘烈情形和動人故事: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了鄉村的平靜生活,毫不知情的村民們來不及逃離,莊稼、牛羊、房屋,甚至親人都被洶湧翻滾的洪水淹沒;父母拼盡全力託起幼子,將孩子安置在高處的樹枝上,直到抗洪搶險的官兵到來,才救下了那個幼小孤獨的生命,而他的父母再也沒有睜開眼睛;一名抗洪一線士兵帶病堅持搶險,先後4次暈倒在大堤上,終因勞累過度壯烈犧牲,而這一烈士角色的原型,正是1998年抗洪英雄李向群。
電影以及現實中的悲壯情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面對無情的洪水猛獸,除了被動救援,如何能在事前建立起完善的應急響應機制,監測降雨趨勢,提前預警動員?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在降雨檢測預警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一種名為「雷達回波圖」的測雨神器正在被廣泛應用。雷達回波是雷達探測和接收到由它發射,並從目標物散射或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把這些電波轉換成信號在雷達顯示屏上顯示出圖像,就稱為「雷達回波圖」。「雷達回波圖」主體通常由地圖和幾種不規則的顏色塊組成,不同的顏色就代表著氣象雷達的回波強度,從藍色到紫色漸進變化,代表回波強度由小到大,意味著降水強度逐漸提升。
一般而言,藍色回波對應的區域表示當地被降水雲系籠罩,但尚未出現比較明顯的降雨;綠色回波覆蓋的區域代表當地正沉浸在小雨之中;黃色到紅色回波覆蓋的區域有中到大雨;而紫色回波的區域降水強度最大,這一地區正淪陷在暴雨甚至大暴雨之中,並且可能伴隨雷電大風,甚至冰雹等惡劣天氣。
那麼,通過「雷達回波圖」如何能夠預測未來的降雨情況呢?這就需要監測一段時間內的動態「雷達回波圖」,通過分析降雨密集的環狀顏色帶變化情況,判斷它的範圍是在擴大還是縮小、流動走勢方向、對應的地表地形等條件,根據移動飄過的路徑和速度,大致可以推測未來的降雨情況,這就是「雷達回波圖」能夠「測雨」的奧妙所在。這一技術大大提高了「測雨」的準確性,對可能產生洪水災害的暴雨進行預警。
但是,僅僅依靠「雷達回波圖」的預測還遠遠不夠,需要進行多維度的數據收集、模型開發,建設更大蓄水排水能力的水利工程等一系列工作,才能構建起完備的預警監測系統。如若系統全部投入使用,能在暴雨、洪水來臨前的10分鐘、20分鐘、30分鐘,甚至60分鐘進行洪澇情況預警,提醒群眾提前做好準備,這對於時間就是生命的抗洪救災工作,意義就十分重大。
電影《驚濤駭浪》以人為本,描繪出抗洪救災一線不同崗位人物的風採:有將軍,有普通士兵,有普通農民,還有千萬資產的企業家,無論身份如何,在共同面對洪水災難時,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信念: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驚濤駭浪》
22年後的今天,同樣的軍民雨水情仍在上演。此次受災嚴重的四川省冕寧縣,在災情發生後,當地群眾在洪水稍稍退去後就積極展開生產生活自救;洪水衝垮了道路,指戰員官兵需要人均負重25公斤,徒步將1200餘件物資搬運至村裡的受災群眾安置點。
大災大難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而又如此強大。只要我們提前做好災前預警、災時響應、災後重建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就一定能夠在大自然的一次次考驗中,挽救更多的生命。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科普影視中心講師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競萌
編輯:吳桐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