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用科技手段提前預警洪澇災害:觀影片《驚濤駭浪》談構建監測...

2021-01-09 中國科普網

6月以來,南方多地發生持續強降雨。目前,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已致1938萬人次受災。這場暴雨洪水的洗禮,讓我們不禁想起1998年中國遭遇的那場特大洪水災害。

2002年的一部主旋律電影《驚濤駭浪》,為我們講述了1998年夏天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可歌可泣的抗洪故事。電影還原了當年洪水到來時的慘烈情形和動人故事: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了鄉村的平靜生活,毫不知情的村民們來不及逃離,莊稼、牛羊、房屋,甚至親人都被洶湧翻滾的洪水淹沒;父母拼盡全力託起幼子,將孩子安置在高處的樹枝上,直到抗洪搶險的官兵到來,才救下了那個幼小孤獨的生命,而他的父母再也沒有睜開眼睛;一名抗洪一線士兵帶病堅持搶險,先後4次暈倒在大堤上,終因勞累過度壯烈犧牲,而這一烈士角色的原型,正是1998年抗洪英雄李向群。

電影以及現實中的悲壯情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面對無情的洪水猛獸,除了被動救援,如何能在事前建立起完善的應急響應機制,監測降雨趨勢,提前預警動員?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在降雨檢測預警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一種名為「雷達回波圖」的測雨神器正在被廣泛應用。雷達回波是雷達探測和接收到由它發射,並從目標物散射或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把這些電波轉換成信號在雷達顯示屏上顯示出圖像,就稱為「雷達回波圖」。「雷達回波圖」主體通常由地圖和幾種不規則的顏色塊組成,不同的顏色就代表著氣象雷達的回波強度,從藍色到紫色漸進變化,代表回波強度由小到大,意味著降水強度逐漸提升。

一般而言,藍色回波對應的區域表示當地被降水雲系籠罩,但尚未出現比較明顯的降雨;綠色回波覆蓋的區域代表當地正沉浸在小雨之中;黃色到紅色回波覆蓋的區域有中到大雨;而紫色回波的區域降水強度最大,這一地區正淪陷在暴雨甚至大暴雨之中,並且可能伴隨雷電大風,甚至冰雹等惡劣天氣。

那麼,通過「雷達回波圖」如何能夠預測未來的降雨情況呢?這就需要監測一段時間內的動態「雷達回波圖」,通過分析降雨密集的環狀顏色帶變化情況,判斷它的範圍是在擴大還是縮小、流動走勢方向、對應的地表地形等條件,根據移動飄過的路徑和速度,大致可以推測未來的降雨情況,這就是「雷達回波圖」能夠「測雨」的奧妙所在。這一技術大大提高了「測雨」的準確性,對可能產生洪水災害的暴雨進行預警。

但是,僅僅依靠「雷達回波圖」的預測還遠遠不夠,需要進行多維度的數據收集、模型開發,建設更大蓄水排水能力的水利工程等一系列工作,才能構建起完備的預警監測系統。如若系統全部投入使用,能在暴雨、洪水來臨前的10分鐘、20分鐘、30分鐘,甚至60分鐘進行洪澇情況預警,提醒群眾提前做好準備,這對於時間就是生命的抗洪救災工作,意義就十分重大。

電影《驚濤駭浪》以人為本,描繪出抗洪救災一線不同崗位人物的風採:有將軍,有普通士兵,有普通農民,還有千萬資產的企業家,無論身份如何,在共同面對洪水災難時,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信念: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驚濤駭浪》

22年後的今天,同樣的軍民雨水情仍在上演。此次受災嚴重的四川省冕寧縣,在災情發生後,當地群眾在洪水稍稍退去後就積極展開生產生活自救;洪水衝垮了道路,指戰員官兵需要人均負重25公斤,徒步將1200餘件物資搬運至村裡的受災群眾安置點。

大災大難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而又如此強大。只要我們提前做好災前預警、災時響應、災後重建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就一定能夠在大自然的一次次考驗中,挽救更多的生命。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科普影視中心講師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競萌

編輯:吳桐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

相關焦點

  • 暴雨橙色預警、山洪氣象災害紅色預警,江西局地特大暴雨
    另外,據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網,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7月8日18時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該預警級別顯示為紅色,標註為「特別嚴重」。從6月2日開始,南方強降雨一直持續,中央氣象臺連續36天發布暴雨預警。其中,7月7日,中央氣象臺升級發布了今年首個暴雨橙色預警。近期11個國家氣象觀測站突破7月極值中國氣象局專家分析,今年入汛以來雨區重疊度高,累計雨量大。
  • 洪澇災害已造成4552.3萬人次受災 黃河海河流域可能出現嚴峻汛情
    國家防總要求,加強部門聯合會商和風險研判,要24小時滾動預測預報強降雨,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確保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全覆蓋;強化隱患排查,對中小河流、中小水庫等薄弱環節和山洪易發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城市易澇點、城鄉接合部等隱患多發地帶進行再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落實搶險物資和力量,檢修維護搶險設備裝備,加強各類救援力量協調協同,提前預置救援力量,發生險情全力救援救助
  • 貴陽市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面對這一問題,要充分利用衛星、無人機、雷達、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黨委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專業隊伍、人民群眾的力量,構建「天(衛星)」、「空(無人機)」、「地(雷達等)」 、「政(黨委政府、行業管理部門)」、「群(群眾)」、「專(專業隊伍)」一體的排查、巡查、核查模式來破解。
  • 南方洪澇造成260多萬人次受災 更令人擔心的是...
    自治區水文中心已於9日8時發布洪水黃色預警。針對當前防汛形勢,江西要求各地開展拉網式排查,全面排查防洪隱患和薄弱環節,建立臺帳,並採取有效措施儘快消除隱患,加強監測預警,確保發生危險時群眾能夠快速安全轉移。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臺網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起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實現快速發展。
  • 四川發布今年首個山洪災害紅色預警!
    8月11日18時30分,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辦公室發布今年全省首個山洪災害紅色預警:8月11日20時至12日20時,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德陽市綿竹市、什邡市,成都市彭州市、都江堰市等縣(市、區)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很大(紅色);
  • 山洪災害紅色預警 安徽將重大氣象災害(暴雨)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
    新華社合肥7月5日電(記者姜剛、程士華)5日,安徽省氣象局將重大氣象災害(暴雨)三級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並和安徽省水利廳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紅色預警和橙色預警),預計黃山市、池州市、銅陵市、安慶市等地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很大。
  • 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開發
    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組成六、智能體溫監控預警系統工作原理七、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技術架構八、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應用場景正文一、智能體溫監測預警系統方案介紹疫情預警利用疫情防控平臺的疫情預警功能,將監測現場體溫異常、未穿戴口罩的情況實時推送到現場、遠端的監控中心和監管人員手機客戶端,以便疫情的及時發現和處置。趨勢分析構建面向疫情一張圖應用,對疫情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多維度、多層次呈現辦公場所和社區防疫畫像,輔助防疫決策。
  • 內蒙古自治區已建立地質災害預防預警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已建立地質災害預防預警體系,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成立檢查組,積極推進各盟市自然資源局和有關礦山企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是各盟市均設置了地質災害行政管理機構,編制完成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並發布實施,基本已完成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的編制工作。二是各盟市基本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實現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防汛防災預警信息共享,採取雨情通報、微信等多種形式,發布汛期地質災害預報信息。
  • 眼控科技低雲低能見度智能監測預警系統 為航空安全保駕護航
    冬季低雲低能見度天氣頻發 航空危害巨大隨著天氣轉冷,全國多地進入低雲低能見度天氣多發季節,華南、華北、中南、西北等各地空管局、空管站分別多次開展了以「低雲低能見度天氣」為內容核心的培訓交流會,對低雲低能見度天氣監測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廣西洪澇災害致百萬人受災 多地加強預警疏散隱患點群眾
    中新網南寧6月9日電 (記者 林浩)廣西應急管理廳9日通報,截至6月8日19時統計,發生在廣西的洪澇災害共造成109.1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6人,因災失蹤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2.36億元人民幣。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和應急處置工作的出發點,全面加強應對氣象災害的體系建設,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 預防為主、科學高效。實行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結合,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防禦標準。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項應急準備,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依法規範、協調有序。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職責,做好氣象災害的防範應對工作。
  • 連續40天暴雨預警!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各地需做好江河幹支流的雨情、水情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特別是中小河流汛情防範。二是山洪地質災害防範。隨著降雨增強,各地已進入山洪、地質災害高發期,特別是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地質條件脆弱,需加強防範,避免造成人員傷亡。三是城鄉內澇防範。
  • 中國氣象局答每經提問:電視網站簡訊APP……多手段並用確保災害...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3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防範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每經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屏畫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提問:及時預警能夠有效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在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方面,氣象局有哪些部署?
  • 實錄|水利部召開水旱災害防禦及災後重建新聞發布會
    構建「四不兩直」暗訪、值班電話抽查、工作組現場督導「三位一體」的督查體系。水利部累計派出89個工作組對地方防禦工作進行指導,派出暗訪組970組次就堤防巡查防守、水工程調度運用等10376個項目進行暗訪督導,對強降雨區防汛值班、水庫責任人履職和山洪災害預警等進行抽查,確保各項防禦措施落到實處。
  • 北大教授:揭開中國城市洪澇災害的驚人真相
    據統計,全國共有29個省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6億元。成災6000萬畝,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上百億公斤。 洪澇災害令人頭疼不已,是舉國之力都難以解決的問題。
  • 松原哈達山管理中心晝夜強排避免洪澇災害
    各部門、各公司認真落實防洪排澇措施和地質災害預防措施,強化災害易發點的巡查防護,全面部署、細化措施,隨時做好應急搶險準備,嚴防因強風、強降水帶來的次生災害,確保有效防颱風、安全度汛。9月3日,受颱風「美莎克」影響,松原市普降暴雨,平均降水量45.5毫米,瞬間風力7-8級。為防止洪澇災害發生,哈達山強排站緊急啟動,強力排水。
  • 安徽多地拉響山洪災害紅色警報 預警提醒密切關注降雨情況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日(7月5日)晚,安徽省發布山洪災害和地質災害雙預警,這已經是進入7月份以來,安徽省連續第4天發布氣象災害的雙預警。其中,安徽多地從今晚起進入到了山洪災害的紅色預警區,多集中在沿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
  • 安徽發布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藥防治手冊
    8月24日,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藥防治手冊(2020年版)》,手冊分基層醫療機構版和居民版兩個版本,基層醫療機構版主要供基層醫務人員應用中醫藥防治洪澇災害常見病證時運用,居民版主要供災區普通社區居民應用中醫藥防治常見病證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