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

  國內自動速報的平均位置偏差減小到10km,平均震級偏差0.2級。國外地震速報能力不斷提升。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正在推進的信息化平臺建設。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臺網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起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實現快速發展。

  海量地震數據實現實時處理

  2019年12月18日8時14分,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於內江市資中縣陳家鎮。

  「地震發生後僅僅8秒,就向成都地區發出預警信息,5分鐘內產出地震烈度圖。」臺網中心副主任張銳說,臺網中心已經實現川滇和京津冀預警示範區10秒級預警信息和30分鐘級的烈度速報示範產出。

  此外,在國內部分重點地區2級以上、大陸地區3級以上和海域地區4級以上地震基本參數信息2分鐘左右的自動速報產出,10分鐘左右的人工速報產出以及境外地區5級以上地震參數10分鐘左右自動速報和30分鐘左右的人工速報。

  張銳補充說,臺網中心採用雲計算、大數據、軟體定義數據中心等現代信息技術,初步構建了地震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等基礎設施的池化、服務化,為地震業務應用提供了彈性擴展、高效便捷和按需使用的信息平臺。

  在應急響應方面,臺網中心承擔地震災情收集整理和應急響應決策服務等。臺網中心應急響應部副主任鄭通彥介紹說,接到地震速報後,根據應急預案響應級別規定,迅速啟動應急指揮大廳,通過視頻會議與應急管理部、發震省地震部門和地震現場實現互聯互通,評估技術系統自動產出地震災害快速評估專報,並根據基礎資料庫和計算模型,預估本次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員死亡和建築物破壞情況,提供本次地震烈度和地震影響場等震區基本信息。

  鄭通彥指出,除了實現地震災害快速評估自動編制外,震後30分鐘內完成有影響地震震害快速評估等應急響應產品的產出任務和上報。「目前已實現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地市縣地震局、臺站和地震現場等760個以上點的互聯互通,震時可根據需要聯通距震中最近的點。」

  26項公共服務面向社會公眾

  「突發地震消息能在一分鐘內覆蓋上億網友。」王海濤介紹說,這得益於臺網中心與多家新聞客戶端和大型網際網路平臺進行戰略合作,搭建了較為快速完善的地震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王海濤說,自主研發的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目前在幾秒鐘內全自動產出26項公共服務產品,通過企業微信、地震新媒體平臺和地震信息公共服務對接平臺等實時服務於地震應急響應、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

  另一個比較喜人的數據是,速報微博2019年閱讀量累計超過27億,點讚互動超過400萬次,各項統計數據均位居全國政務微博前列。

  記者了解到,臺網中心還通過地震新媒體平臺、地震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系統、12322簡訊平臺、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數字圖書館和地震知識分中心等對外提供地震信息服務和數據共享。

  建成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臺網中心建成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這一平臺可向社會公眾和不同行業提供地磁、強震、重力、深部探測、地球空間觀測、地殼應力環境、地震地質與地震動力學、地震災情、定點形變、流動形變等觀測數據。

  據悉,國家地震科學數據共享網站實名註冊高級用戶超過萬人,年訪問量超過100萬人次,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等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提供了數據服務,在輔助政府決策、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臺網中心還建成地震科學專業知識服務系統,通過加工、整合地震領域的公開資源元數據,提供中外文科技論文、專利、標準、術語、科學數據、專家與機構等類型資源。」張銳說,通過打通多源異構數據資源間的關聯,面向科研人員和社會公眾等不同群體提供地震領域海量科技文獻和科學數據的查詢和下載,地震術語百科檢索服務,專家學術圈和知識圖譜等知識應用以及中國地震背景分區和火山知識庫等專題知識服務。

  王海濤強調,下一步,臺網中心按照「問題導向、體系設計、分步實施」的思路,針對防震減災現代化能力提升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分析梳理短板弱項,牽引系統設計與研製建設;遵循設計藍圖,針對當前業務急需,分步驟分階段開展信息系統建設,狠抓落實,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見效益。運用體系工程方法,有序推進臺網中心信息化建設落地,提升防震減災現代化水平。(記者 侯建斌)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布兩監測站網十年規劃: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
    記者當天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歷時近1年編制完成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已於近日印發,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聚焦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提升國際前沿地震科學研究服務能力。為什麼要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規劃?這兩個十年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哪些?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震後1小時內給出震災快速評估結果
    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自地震發生以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迅速持續向公眾報送震級,範圍等信息,這樣的效果是如何達到的?人民網帶您了解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建設的情況。提起地震臺網中心,你會想到什麼?是枯燥的數據表格還是枕戈待旦的緊張?近日,人民網記者探訪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 又又又地震了!2020年,天津人就能收到實時地震預警了!
    該項目建成後,天津的地震預警能力將進一步提升,除了電視、廣播等方式外,地震預警信息還將直接推送到手機上,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秒」級發布。2020年,天津將先期完成本地區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系統包含203個地震監測預警臺站、1個省級預警中心和50個預警信息發布終端,集臺站觀測、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與保障於一體,使天津地區形成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
  • 震後首個臺站即可發出地震預警
    震後最短可實現5秒預警 「地震預警不同於地震預報,現在人類還無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並播報還未發生的地震,目前這依然是世界上未能完全解決的科學難題。」楊江首先糾正了我們對地震預警的誤解。
  • 山東實現全災種7×24小時動態監測、監控預警、快速處置
    指揮中心通過接入氣象、水利、地震、防火、地質等21個專業信息系統,接入視頻監控110餘萬處,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集成自然災害信息直報、分析、預警、指揮等功能,全災種7×24小時動態監測、監控預警、快速處置。山東省應急指揮中心還整合了各類安全生產監管系統,實時監測礦山、危化品、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行業領域,對違章作業、設備故障等各類安全風險及時發布預警,有效的提升了安全風險防範處置效能。
  • 中國18億建最強地震預報系統:秒級預警
    目前,地震預報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難題,我國大陸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更需要投入更多研發資源來探索和建設地震預警系統。中國地震局發布消息,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重大工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目前已進入初步設計階段,預計在2017年年底前「上馬」。
  • 山東2020年實現地震烈度速報 2022年全面實現地震預警
    央廣網濟南6月19日消息(記者桂園)記者從山東省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山東省正在開展「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地震預警工程山東省子項目」,預計2022年建成。山東將建設1468個臺站,其中基準站點90個、基本站點148個、一般站點1230個,預計2020年實現地震烈度速報,2022年全面實現地震預警。據介紹,按照規劃,項目建成時,山東省將形成在地震發生後5-10秒內即可發出地震預警的能力,供大家「搶」得黃金時間有針對性地避險,減輕直接地震災害及次生災害。
  • 雲南江川區又添置二套地震預警「神器」
    安裝地震預警終端日前,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第一中學、大街中學分別安裝了號稱能與地震波「賽跑」的地震預警終端,為廣大師生和學校附近居民提供地震波到來時的預警服務,從而減少地震時人員傷亡。在玉溪市江川一中看到,懸掛在教學樓外牆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格外醒目,LED屏幕上滾動播放著地震信息、天氣預報以及地震知識宣傳短視頻。據介紹,一旦地震預警終端周邊發生地震,屏幕上就會閃爍相應顏色的預警信號,發布地震預警信息,同時倒數讀秒,通過喇叭提醒地震波抵達的時間,為人們逃生預留出寶貴時間。
  • 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22年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
    7月27日下午4點16分,中國地震臺網官方微博發布了最新的地震速報信息。 每一天,中國地震臺網都會發送若干條類似的速報。只要震級超過3級,網民就可以在幾分鐘之內通過臺網的官方微博獲悉。地震速報制度發展至今,我國已經實現了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速報能力居世界前列。同時還將於2022年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四平臺一體系推進信息化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分步驟分階段開展信息系統建設,提升防震減災現代化水平」……作為中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
  • 地震預警咋回事?看完你就懂了
    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是近年來人們非常關注的技術,它是怎樣實現的? 在湖北省地震預警模擬與測試實驗室,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魏貴春介紹,地震預警主要利用的是兩個時間差,一個是橫波比縱波速度慢,縱波速度約為7km/s,而橫波速度約為4km/s,且破壞性地震波主要為橫波;二是電磁波比地震波快,電磁波速度約為300000km/s。
  • 我國海洋氣象預報精細化水平提高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2012年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實施方案》,指出今年將繼續開展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重點開展海上風的精細化預報、海霧監測預報預警業務試驗以及沿岸海區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業務等,同時還將改進和完善全國海洋氣象信息共享系統
  • 濟南成為首批山東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試點示範城市
    5秒鐘即發布地震預警,可謂「生死時速」。地震預警搶出的是地震波和電磁波的時間差,時間差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距震中越遠預警時間越長,越可以為群眾逃生贏得時間。「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作出預報,使人們可以防備。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目前在國內外都處於探索階段。
  • 手機應用軟體可望「合成」地震監測網
    如果伯克利的地震實驗室收到某一區域多臺手機內「我震動」發出的信息,就可以確定為地震,還可以估算出地震強度和震中位置。現階段,「我震動」僅限採集和發送數據;下一階段,研究人員設想,一旦有足夠多的手機用戶使用這一軟體,而且軟體本身更為完善,它還可以向用戶發出地震警告。
  • 「縣地震監測中心」積極做好低溫惡劣天氣應對工作
    1月6日-1月7日,受強冷空氣影響,我縣將出現大風寒潮降溫天氣,莒南縣地震監測中心提前周密部署,積極加強防範和應對,確保做好地震監測安全防範和應對工作。一是加強地震監測,及時做好預警,及時了解當地氣象部門預報的天氣變化趨勢,加強監測各觀測點周圍環境變化,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做好防範工作。二是加強地震觀測點日常維護管理工作,對全縣各觀測點儀器進行全面檢查,查看觀測點外接、內接線路狀況,確保儀器運行正常。
  • 位於三大板塊交界處的愛琴海地區發生地震,希臘和土耳其受災嚴重
    自然災害是地球表面發生的一些自然事件,但是卻會造成人類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人類的發展歷史就是和自然災害不斷鬥爭的歷史,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於有些自然災害已經能夠做到比較好的監測和預報,從而減少傷亡和損失。
  • 遇到地震怎麼辦?值得收藏!山東出臺地震應急預案
    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負責地震監測信息以及宏觀異常的分析研究,組織震情跟蹤與會商,及時提出地震趨勢預測意見和預警建議。省政府決策發布地震短期預警。省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短期預警區所在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加強地震災害防禦和應急救援準備。 4.3.3 Ⅲ級預警預防行動 省政府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中期預報意見(年度地震重點危險區和應注意加強監測區),部署全省防震減災工作,實施有重點的地震災害防禦措施和應急救援準備。
  • 深度▏地震預警「官民之爭」暫告段落:大陸地震預警網或被融入官方...
    四川省減災委員會專家會副主任顧林生認為,從各自發展,到首次合作,這既代表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預警技術獲得官方肯定,亦是中國地震局對中央關於「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部署的貫徹落實。 與王暾「打法」較單一的預警系統相比,中國地震局的這套預警系統則相對更加複雜,且與王暾利用汶川餘震展開測試不同,中國地震局在早期主要依靠福建省地震局開展預警測試。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中國地震局相關人士稱,如在地震基站的功能設置方面,不僅涵蓋地震預警功能,也將具備對地球物理方面更複雜的監測功能。
  • 高考期間,市民可以這樣快速獲取天氣預報預警信息
    長江日報-長江網7月6日訊(記者範佳昕)高考期間,如何快速了解到武漢市氣象局發布的預報預警信息?6日上午,武漢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考期間降雨應對工作。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獲悉,市氣象局提供多種服務產品,並通過全媒體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方便公眾及時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