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數年之久的中國地震預警技術「官民之爭」或將告一段落。
11月23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了日前與中國地震局籤署合作備忘錄的情況——「雙方將共同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這是中國地震局首次與我們合作,我相信這只是一個起點,未來雙方還將在更多細節方面有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地震局則稱,正在積極探索成都高新減災所主導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融入中國地震局預警網絡。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2013年以來,持續對中國地震預警技術的「官民之爭」進行報導,其中「官」為中國地震局,「民」則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四川省減災委員會專家會副主任顧林生認為,從各自發展,到首次合作,這既代表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預警技術獲得官方肯定,亦是中國地震局對中央關於「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部署的貫徹落實。
「官民之爭」持續數年
2008年汶川地震後發生後, 在奧地利科學院攻讀博士後的王暾回國,建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開展地震預警技術研究,利用汶川地震後四川餘震多發的特點,不斷優化地震預警算法,並先於官方建立起龐大的地震預警網,成功對多起破壞性地震進行預警速報。
但中國作為地震多發地,地震預警工程也被中國地震局所重視,「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計劃投入20億元,自2010年立項、2015年獲國家發改委批覆後,開始實施,其目標是2020年底項目全面建成,2021年開始試運行。
與王暾「打法」較單一的預警系統相比,中國地震局的這套預警系統則相對更加複雜,且與王暾利用汶川餘震展開測試不同,中國地震局在早期主要依靠福建省地震局開展預警測試。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中國地震局相關人士稱,如在地震基站的功能設置方面,不僅涵蓋地震預警功能,也將具備對地球物理方面更複雜的監測功能。
不同的技術路線,成為了「官民之爭」的起點,隨著此後王暾所建立的「大陸地震預警網」覆蓋面積達到220萬平方公裡,覆蓋中國地震區人口90%,且多次成功對破壞性地震進行預警,「官民之爭」的焦點轉移至地震預警信息的發布權限上,這也令王暾一度有所擔憂,因為一旦「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竣工,且地震預警信息的發布權限被收歸至省級地震局,則王暾歷時多年建立起的「大陸地震預警網」,將無法繼續對公眾發布預警速報信息。
2019年10月下旬,王暾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企業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因為當時中國地震局發布了《地震監測預警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11條規定:「地震預警信息實行統一發布制度,經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授權,由有關部門或者機構向社會統一發布」。
而長期以來,王暾的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發布的地震預警信息,則是在市縣級政府或地震局的授權下發布,「若未來不能繼續發布信息,則多年心血將付之東流」,他為此多方奔走,以爭取獲得更多的支持。
預警技術是雙方合作的基礎
2020年,王暾的努力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帶來轉機,其中的關鍵點,是中國地震局開始重視與該機構的合作。此外,四川省多位人大代表也表示支持地震預警事業的「官民融合發展」。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在此之前,中國地震局事實上已有下轄部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開展合作。如2010年與中國地震局的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合作;2011年中國地震局在唐山進行烈度速報測試,也購買過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設備。
另有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此次提出將大陸地震預警網融入中國地震局的預警網絡,也基於前者在實際覆蓋面、技術成熟度的優勢考慮。
舉例而言,在中國地震局網站上,有多篇針對「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文章在近期刊發。其中一篇文章提到:「2019年6月17日,四川長寧發生6.0級地震,震後11.2秒即產出了第一報地震預警信息。2019年9月8日,四川威遠發生5.4級地震,震後7.9秒產出第一次地震預警結果。」
從預警信息產出時間觀察,中國地震局的預警系統對地震波的計算與信息發送速度在優化,但針對同一地震的預警信息生產速度,成都高新減災所的時效仍更強——上述兩場地震的第一報預警信息產出時間分別為6秒和5秒,皆快於中國地震局。
更短的速報發布時間,意味著地震震中一定範圍外的居民,收到預警信息的時間更提前,亦將有更長的時間應對地震波的到來。
信息發布權仍存爭議
11月16日,2020年多災種預警科技及應用論壇在成都召開,與會代表所形成的一個初步共識,是推動包括地震、山火等在內的災害預警成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
有與會者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若成為基本公共服務,意味著地震預警應該站在全局高度統籌考慮」。而統籌的兩方,正是官方與民間的地震預警技術與發布渠道的融合。
顧林生認為,通過雙方合作,首先將改變過去地震預警領域「兩個系統」的問題,第二利於我國地震預警技術的提升,也顯示了在應急管理工作中,政企合作推動我國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決心。
顧林生認為,希望這次的合作,能夠在法律和技術方面制定規則和規範,「特別是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的統一管理方面,能基於共同認識制定統一標準」。
而根據11月20日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籤署的協議,雙方宣布將共同打通預警「最後一公裡」,即地震預警的數據產生到用戶終端接收的過程。
在這「最後一公裡」的合作中,雙方將如何分工?從11月20日中國地震局的表態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技術」是最大的合作點,中國地震局稱:「未來將鼓勵和引導社會機構在地震預警規劃設計、技術交流、項目合作、重大項目立項和成果推廣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但這一表態並未解決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的問題,中國地震局仍強調,「地震預警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應統一發布信息,強化風險防範,最大限度降低技術局限性影響,為國民經濟發展大局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而具體的「統一發布信息」方式,並未有更多表述。有分析人士稱,如果實現統一發布信息,未來的一種結果,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將不具備法律許可的預警信息發布權,而基於與中國地震局的合作,從臺前轉為幕後,提供技術支持,「大概率上,國內不可能有兩個預警信息發布的渠道。」
王暾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這並非是統一由身為國家局的中國地震局發布,預警信息也可以是縣級以上地震局發布」。他也樂觀地認為,未來將和中國地震局有更多合作細節的探討開展,共同推動中國地震預警事業的進步。
顧林生強調,地震預警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不能基於一些簡單數據去判斷技術的孰高孰低,更不能否定中國地震局數年來的努力。
他認為,地震預警不僅是技術研發和信息傳遞問題,如包括日本等其他國家都在努力推動的另一個方面,是面對社會公眾和企業這一龐大的受眾群體,如何將更加安全和方便去使用這一「民生工程」。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