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動物中的恩愛模範,大家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鴛鴦。自古,成雙成對的鴛鴦就是美好愛情的象徵,正所謂「願做鴛鴦不羨仙」嘛。
當然,可能也有人會投票給大雁或企鵝,它們和人類相似,實行「一夫一妻」制,而且極少更換配偶,比起只在「蜜月期」形影不離的鴛鴦,自然是更加「恩愛」。
不過,這些動物真的那麼「恩愛」嗎?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動物的婚配製度。
動物的婚配製度(mating system)指的是動物種群中,個體為獲得配偶而採取的一種普遍行為對策。
簡單來說,動物婚配製度就是動物怎麼找到配偶,與配偶建立怎樣的關係,如何哺育後代等,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產生的固定模式。
通常,婚配製度分為單配製(monogamy)和多配製(polygamy)。其中,多配製又可分為一雄多雌制(polygyny)、一雌多雄制(polyandry)和混交制(promiscuity)。
可能你會認為,單配製類似於「一夫一妻」制,選擇這種婚配製的動物更恩愛。然而,動物的婚配製度真的和大家想像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不是你以為的「一夫一妻」
除了我們人類,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就是單配製的動物並不在少數,約90%的鳥類(例如:大雁,企鵝)和3%的獸類(例如:草原田鼠,夜猴)選擇了這種婚配製度。
採用單配製的動物,雌性個體與雄性個體之間往往會結成配偶關係(pair-bonding),這種關係具有排他性。而且,多數單配製的擁護者會選擇雙親共同哺育後代。
看到這兒,可能你會認為單配製動物既然選擇了「一夫一妻」共同組建家庭的模式,那就肯定會相伴終身,不離不棄。然而,動物們的「一夫一妻」和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單配製動物之間的配偶關係可維持終身或幾個繁殖季節,也就是說,動物的「一夫一妻」制,時間限制是很短的,只要在一次繁殖周期中只忠於一個伴侶,就屬於單配製的範疇。
實際上,單配製動物中可以做到終身「一夫一妻」的寥寥無幾,多數只是在一個繁殖周期中伉儷情深。下一個繁殖周期雖然依舊夫妻恩愛,但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配偶了。
比如我們熟悉的鴛鴦,在繁殖季節出雙入對,令人豔羨。然而,一旦雌鳥產卵,雄鳥就會玩失蹤,完全不參與育雛。
而且,鴛鴦的配偶關係並不會維持終身,在下一個繁殖季鴛鴦往往會尋找新的伴侶。可以說,用鴛鴦象徵愛情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相比鴛鴦,企鵝夫妻更加恩愛,不僅夫妻雙方會齊心協力共同哺育雛鳥,而且一些種類企鵝的配偶關係可維持終身,可謂自然界的一股清流。
一雄多雌
據統計約2%的鳥類和94%的獸類都採用了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比如我們在紀錄片中常見到的獅群,它們的婚配製就是典型的一雄多雌。在獅群中,雄獅往往單獨佔有獅群中全部的成年母獅。
一般認為,一雄多雌制的成因多與動物哺乳後代的方式有關。採取這種婚配製度的動物,多是雌性個體哺育後代,雄性個體很少參與育幼。
即使在某些物種中(例如:獅子),雄性也會對後代提供幫助,但這類幫助往往是通過保衛領地不受侵犯,為後代提供相對安全的生存空間等間接的方式實現的。
一雌多雄
與前兩種婚配製度相比,一雌多雄制在昆蟲中更常見。在這種婚配製度中,雌性個體在一個生殖周期內會與多個雄性個體交配,而哺育後代的責任往往是由雄性個體承擔。
例如,在一些社會性昆蟲中,單個雌性(如蜂后或蟻后)總是與很多雄性(如雄蜂或雄蟻)交配,這樣可以提高群體內部基因的多樣性,使整個群體抵禦病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當然,一雌多雄制並不是僅存在於社會性昆蟲,一些鳥類也選擇了這種婚配製度,如磯鷂(Actitis macularia)。
磯鷂的雌鳥產出的卵較小,對它們而言,生殖代價相對較低。不過,與之相對應,後代的存活率也相對較低。對雌鳥而言,多產卵是保證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常,雌性磯鷂會與雄性待在一起一段時間,等產下至少3枚卵,就會將卵交由雄性磯鷂負責孵化,自己則會離開,尋找別的雄性繼續繁殖後代。
在一雌多雄的婚配製度中,雄性個體對哺育後代的投入往往較高,這也讓雌性個體獲得了更好的繁殖效果。
奇怪的多雌多雄
多雌多雄是包括多個雄性個體和多個雌性個體的一種動物婚配製度。在這種婚配製度下,雌雄個體之間一般不形成固定的配對關係,也可能同時存在多組配對關係。
以地中海獼猴(Macaca sylvanus)為例,在繁殖季節,雌猴總是會不斷尋找新的雄猴進行交配,雄猴自然也會擁有不止一個伴侶,彼此之間關係並不固定。
巖鷚(Prunella modularis)之間的配對關係卻相對固定,雄鳥常常同時參與多個雌鳥的領地保衛工作,而雌鳥的領地內會有2隻或更多雄鳥常駐,為雌鳥提供幫助。
對於雄性而言,選擇混交制或許是為了減少同類之間的相互攻擊,對於雌性而言,多雌多雄制可以為繁殖成功提供較大的保障。而且,這種婚配製度能有效防止雄性「殺嬰(infanticide)」事件的發生。
其實,上述幾種動物婚配製度並不是孤立的,動物可能會根據環境不同,調整婚配製度,或者同時採用多種婚配製度。比如上文提到的巖鷚,它們的婚配體制就非常多樣,上述4種婚配製度都可以觀察到。
動物無論選擇哪種婚配製度,都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保障繁殖成功率,維繫種群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