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正在經歷電影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這段時期將被人們銘記為CGI與真人動作無縫融合的時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好萊塢大片越來越依賴於視覺效果,但最近的技術進步使其在視覺特效方面取得了幾年前被認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
隨著計算機生成圖像所能達到的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工作室開始嘗試使用它——不僅僅是出於必要,而且僅僅是因為它通常比其他選擇更便宜。事實上,許多現代大片都覆蓋了太多的數位技術,以至於原始的畫面看起來難以辨認,而且往往是完全荒謬可笑的。
以下就是這是這些電影在添加特效之前的樣子。
300勇士:帝國崛起(2014)
《300勇士:帝國崛起》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第一部電影發生之前、期間和之後,既缺乏扎克·斯奈德(Zack Snyder)對弗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的漫畫小說的「精明解構」,也缺乏傑拉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在主角中的堅定作用。CGI技術用於創建電影場景已經大大進步了,一個帝國崛起離不開特效的功勞。
導演Noam Murro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表示:「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可用的工具在8年後還在繼續發展。」
「一個主要的區別是CGI和在場景中擁有創建令人信服、複雜和三維的東西的能力。在沒有一滴水的情況下拍攝一部關於水的電影,這個想法很了不起。」
這位電影製作人還透露,他們使用的一些技術與奧斯卡獲獎CGI大片《地心引力》中使用的相同。
極樂空間Elysium (2013)
尼爾·布洛姆坎普廣受好評的處女作《第九區》並沒有完全按計劃進行,儘管馬特·達蒙很有明星效應。這部科幻大片的製作成本高達1.1億美元,但國內票房僅為9300萬美元,布洛姆坎普對電影的失敗負全責,他告訴Uproxx,他「搞砸了」劇本。「我覺得,最終這個故事不是正確的,」他說,「我幾乎想回去把它拍好……我只是沒有拍出足夠好的電影。」
不過,這位南非導演對特效團隊沒有任何抱怨,特效團隊由他信任的合作夥伴彼得·邁澤斯(Peter muyzer)領導。「我們之前和尼爾合作過,所以我們能夠提前為《極樂空間》做好準備,並真正把事情做好,」邁耶茲告訴Collider,「所以這部電影真正的挑戰在於角色的多樣性……從視覺效果的角度來看,《極樂世界》的鏡頭數量是《第九區》的三倍。」
侏羅紀世界(2015)
當史蒂芬·史匹柏決定改編麥可·克萊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CGI技術並不存在。
環球公司為這個項目聚集了業內頂尖的視覺特效人才,儘管史匹柏的特效師們對使用定格技術進行的早期測試印象深刻,這位經驗豐富的導演還是不太滿意,特效之前在《終結者2》中所做的僅僅是渲染液態金屬,現在用計算機生成的圖形創造活生生的、會呼吸的恐龍,事實證明他們的努力是革命性的。
當然,讓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們復活的不僅僅是CGI。電影《侏羅紀世界》也運用了許多實際效果,ILM也以同樣的方式將其混合在一起,該系列的第四部電影使用了詳細的白色恐龍頭部模型,之後用CGI技術為特寫鏡頭分層,他們還使用了穿著動作捕捉服的演員,以確保他們的動作看起來是真實的。
「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自然的動畫外觀,」視覺特效總監蒂姆亞歷山大說,「我們最終選擇了一個人來讓我們的表演保持連貫性,有些人就扮演恐龍,我們有一套衣服,他們會穿上一條尾巴。」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2015)
當喬治·米勒回到瘋狂的麥克斯,通過車輛用於電影的開始。「《瘋狂的麥克斯》一直都是關於汽車的,」製作設計師科林吉布森(Colin Gibson)說,「汽車是權力的象徵,我認為,喬治非常熱衷於並理解的一件事是,在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世界裡,只剩下一點點需要被愛。」
所有的追逐場景都是真實拍攝的,但是如果沒有特效團隊的參與,最終的效果看起來不會那麼令人驚訝。在監製安德魯·傑克遜的帶領下,數百名CGI藝術家在《狂暴之路》中對2000多個鏡頭進行了增強,從添加角色到創造一場史詩般的風暴。CGI藝術家湯姆·伍德在接受IndieWire採訪時表示:「我們收集了大量真實的龍捲風鏡頭,來尋找我們喜歡的效果,並認為這種效果很適合這個場景。」「雷擊被添加為光源,在灰塵層上投射陰影和照明。」
《復仇者聯盟》(2012)
2012年,當地球上最強大的英雄們聯手登上大銀幕時,漫威影業及其視覺效果藝術家團隊面臨著很高的風險。《復仇者聯盟》的視覺特效總監傑夫·懷特(Jeff White)在接受MTV採訪時表示:「《復仇者聯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我們為這部電影在紐約創造了很多場景,需要用攝影來拍攝鋼鐵俠的飛行鏡頭。我們必須建造一個新的鋼鐵俠套裝,我們必須建立外星種族。當你把所有這些因素加起來,就會發現其中存在不少挑戰。」
這部電影的大部分動作場景都使用了綠色屏幕,所以演員們花了大量時間來應對無形的威脅和躲避假爆炸。他們面臨的最大障礙是把綠巨人(馬克·魯法洛飾)放到團隊中。
「我們想讓他坐在復仇者的圈子裡時感覺非常自然,」懷特說。「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他的皮膚、頭髮和牙齒,只是為了確保所有這些都是可信的。」
超人:鋼鐵之軀(2013)
為了創造飛行的幻覺,理察·唐納(Richard Donner)的《超人》(Superman)(1978年)使用金屬絲吊架將男主角克里斯多福·裡夫(Christopher Reeve)吊在不同的投影背景前。這部電影是一個經典,在70年代效果看起來很棒,但看今天感覺好像你和超人飛行而不是他飛過去。
DesJardin在接受the Verge採訪時說:「我希望這是一部真實的、紀實的電影。我認為它需要手持設備,將是24幀,沒有慢動作。它會變形,所以如果你抬頭看太陽會有一個大耀斑穿過屏幕。「一旦我們進入這種思維模式,很多相機式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回答,比如飛行應該怎麼做。」在綠色屏幕前,亨利·卡維爾(Henry Cavill)被用鋼絲鑽塔和框架吊起來,其餘的由德斯賈丁的團隊完成。
《鋼鐵俠3》(2013)
當第一部鋼鐵俠電影在2008年上映時,導演喬恩·費儒(Jon Favreau)並不以大量使用cgi技術而聞名,但科技的進步讓他改變了立場。
「只要有可能,我總是儘量避免使用視覺效果,」他說。「我認為有些東西是你無法通過其他方式實現的,但在過去,我一直不願像其他電影製作人那樣使用視覺效果。儘管如此,在過去的幾年裡,有很多很棒的視覺效果電影,甚至對我來說,都開始變得天衣無縫。」
費儒重返續集,但肖恩·布萊克(Shane Black)接手了《鋼鐵俠3》(Iron Man 3),其中包含了一些迄今為止最棘手的視覺挑戰。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說:「我們希望能夠在沒有巨型架子的情況下,在任何地方都能穿上戲服。」答案是讓託尼·斯塔克(Tony Stark)設計出剛好能穿在皮膚下面的連接裝備,讓他可以隨時打電話給鋼鐵俠套裝,在他測試這項新技術的場景中,當斯塔克被他的套裝扔到他的工作室時,他滑稽地出錯了,他的套裝必須在事後被數碼添加到演員的身體上。
《猩球崛起》
特效工作室Weta Digital改變了電影,他們幫助重啟了《猩球崛起》三部曲,從2011年的《猩球崛起》開始,製片人迪倫·克拉克(Dylan Clark)說:「Weta把他們的技術提升到了另一個水平,讓我們的猿類看起來更真實。」
業內頂尖的表演捕捉藝術家以主角凱撒的身份大放異彩,重新定義了數字時代的銀幕表演。《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評論2014年的《人猿星球的黎明》(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時熱情地寫道:「他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如此生動、準確,以至於我們無法說出他的藝術在哪裡結束,以及Weta Digital的精妙技巧從哪裡開始。」
福克斯曾為瑟金斯爭取奧斯卡提名,但奧斯卡沒有給他機會,這讓這位演員很沮喪。2017年《人猿星球大戰》上映後,他在接受《獨立報》採訪時表示:「各大頒獎機構不應歧視這一點。」「視覺效果渲染人物,就像化妝一樣,只是在這裡,它發生在事件發生之後,這是數碼化妝,如果你願意的話。」
《蜘蛛俠:英雄歸來》(2017)
多年的體操訓練讓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在《蜘蛛俠:英雄歸來》(Spider-Man: Homecoming)的片場得到了真正的回報。即使近年來CGI技術有了進步,讓一個演員穿著緊身衣跳來跳去感覺很舒服,而且不介意整天掛在威壓上也是有幫助的。
這是電影中華盛頓紀念碑的場景——雖然那確實是戴著蜘蛛俠面具的荷蘭弟,但紀念碑本身是假的,是建在攝影棚的舞臺上。
特技協調人喬治·卡託爾在接受MTV採訪時表示:「我們無法在真正的華盛頓紀念碑進行拍攝,但我們為拍攝建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常大的紀念碑。」霍蘭德是在一個金屬索具的幫助下搭建起這座建築的,儘管他的背景與公園裡的相去甚遠。
《奇幻森林》(2016)
雖然喬恩·費儒(Jon Favreau)在《鋼鐵俠》(Iron Man)中採用了CGI技術,但與他2016年根據《奇幻森林》(the Jungle Book)改編的真人電影相比,他拍這部電影的經歷微不足道。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拍攝逼真的數碼動物的程度,儘管要在一個人類演員周圍創造一個完整的叢林,他們需要全力以赴。「光和影是很難偽造的,」導演說。「所以一切都變成了用led面板來投射光線,所以如果我們讓孩子在大象面前鞠躬,你就有了面板,我們實際上可以讓大象預先動畫,它們會以完全正確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投射陰影。」
這意味著12歲的演員尼爾·塞西必須想像他正在和動物們互動,儘管費儒在場,讓這個小孩子演員的體驗儘可能真實。塞西在接受《獨立報》採訪時表示:「有玩偶在幫助我,喬恩有時會進入玩偶(服裝),我可以和他互動,這讓事情變得容易多了。」
《自殺小隊》(2016)
大衛·艾耶爾的《自殺小隊》是一部有趣但有缺陷的電影,充滿了錯誤,儘管大多數錯誤都是在剪輯間犯的,而不是許多視覺特效公司的錯,要知道總共有18家公司參與了製作,他們不知投入了大量精力。視覺特效總監馬克·邦斯皮爾(Mark Breakspear)表示,正是影像工作室處理了這支隊伍與女巫(Cara Delevingne飾)的最後一場戰鬥,而電影中的反派角色也證明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他對ARTofVFX說:「《女巫》是一個獨特的挑戰,因為這位女演員在拍攝過程中沒有穿戲服,我們後來不得不加上戲服,這樣就可以讓它表現得像普通布料或材料做不到的那樣。」Breakspear後來告訴AWN,在他們為電影第三幕增加的300個鏡頭中,處理這個反派的紋身是最難的。「要確保紋身看起來像皮膚,這是非常棘手的,但也要有半透明的效果,才能看到皮下紋身。」
《霍比特人》
如果特效團隊沒有鎖定咕嚕,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三部曲就不會成功,因為這個CGI角色對劇情非常重要。韋塔在他身上施展了他們特有的魔法,但安迪·瑟金斯捕捉動作的表演才真正讓這個狡猾的小傢伙活了過來。瑟金斯在傑克遜的《霍比特人》系列電影中再次扮演了這個角色,但這次他不是唯一一個穿灰色斑點西裝的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被請來扮演三部曲中的反派史矛革(Smaug),完全是因為他的聲音。
傑克遜說:「他的長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聲音,以及他能通過聲音塑造出什麼樣的角色。」「他了解史矛革,我的意思是,他和我們一樣了解史矛革。」康伯巴奇透露,他給這條精神錯亂的巨龍的沙啞嗓音是模仿他父親小時候給他讀《霍比特人》時的聲音。這位出演《奇異博士》的明星說:「我爸爸是一位非凡的演員。「他把這個由霍比特人、巨人和巨魔組成的已經非常豐富、神奇、充滿幻想的世界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