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臺灣是寶島,有人說臺灣是鬼島;臺灣人很溫柔、有很多好人,當然在二二八紀念館也有充滿敵意的「壞」人;有隨處可見的青天白日旗,也有飄揚在西門町、101腳下的五星紅旗。
臺灣到底是什麼?
在臺灣我曾入了一個名為「布袋戲」的坑,布袋戲,閩南福建地區的傳統特色,類似於牽線木偶。而我喜愛的那部分布袋戲,恰好出自臺灣,對白是閩南語,字幕是繁體字,劇情中處處都有傳統文化,國學詩詞的痕跡,於是這樣一類的作品深得我心。
遇到別人,我也只會說:「我喜愛布袋戲,但是對臺灣無感。」
那時候大陸的新聞鋪天蓋地都是關於臺獨,以及臺灣人無知,臺灣經濟落後的報導,千篇一律,以至於從未有人打破陳規去質疑這一切。
直到有天,我遇到了我現在的另一半,他是個地道的臺南人,來大陸出差。
他開口說第一句話的時候,我就已經聽出了他的口音,因為布袋戲的緣故,慢慢的聊了起來。
後來我抱著複雜的心態,直接給他發了消息:「你們臺灣人都覺得大陸吃不起茶葉蛋嗎?」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內心多少是有點發洩了多年來不滿的快意感的,但是更多的還是對一個真實臺灣的好奇。
一直以來對臺灣的理解,都是來自於網絡,新聞,以及評論,從未如此近距離的和臺灣本地人了解過。
他聽了我的問題,哭笑不得,告訴我說:「那些亂七八糟的言論,都是政黨名嘴鬥爭的產物,再加上網絡的炒作就被無限放大,現在大多數的臺灣人都明白大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水平。」
「那你認為臺灣是一個國家嗎?」
「臺灣和大陸都是中國,我們是一國兩制啊!」
聽完我有些開心,但是又不敢相信,接著問:「可是這只是你一個人的想法,蔡英文還當選了呢。」
初次對話,在我半信半疑的態度中結束了。那時候我始終認為這些話是他帶有安慰性質的改編。
後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大陸人都覺得臺灣人看不起大陸,但是同樣,臺灣人也都很委屈以為大陸人看不起臺灣。
後來我們討論起結婚的事,我向他表示我不會遠嫁臺灣,因為大陸人去了臺灣都會被排擠,同時從往上找了很多類似的帖子給他看。
他看了之後很生氣,覺得都是一派胡言,試圖給我洗腦,說臺灣人一向親切友好,待人熱情,不管你來自哪邊都一樣。後來他乾脆丟下一句話:「等你來臺灣玩一玩就知道了。」
在和另一半相處的一年多裡,我漸漸認識了很多他的朋友,幾乎也都是臺灣人,隨著對這一群體的深入接觸,我也逐漸看到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臺灣。
有次,我賭氣不說話,他將手機交給我查崗,我順手點開了他和他一個好兄弟的對話。
他向朋友抱怨:「我在臺灣機場買東西,商店有支付寶,我想掃碼付,但是卻提示我,只有大陸身份才能使用支付寶付款,我在大陸就可以隨意用支付寶,去了臺灣卻要被限制這些。」
「笨啊,不然政府怎麼收你消費稅啊。」
「臺灣萬萬歲(稅)唉。」他這樣回道。
「破政府,什麼都要繳稅,要是早點統一就好了。」他的朋友感嘆著。
「是啊,統一吧。」他回復道。
那種意外的心情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丈夫和我一起在大陸的時候,常常會向我吐槽大陸人民的不文明現象,例如上公交車一蜂窩往上擠,很少有人讓座之類的話。
任誰聽了這樣的批判都會不開心,我每次都反駁:「那只是少部分人,而且大陸在這些年,已經在慢慢變好了,尤其年輕一代。」
直到後來去了臺灣,真正感受到臺灣的一草一木和風土人情,才深刻的明白當初他說的話。
例如在商場等公共場合搭手扶梯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只會站在手扶梯的一側,而旁邊空出的一半,則是專門留給趕時間的人應急的,這樣的場景幾乎在大陸看不到。
同樣,搭公交的時候,無論有多少人,大家都會自覺的排起長隊,按照順序上車,井然有序。
而搭上公交之後,也會經常見明明有座位,但是依舊有很多人都是站著,那些博愛座,大家都自覺的讓開,留給有需要的人。
在公路上開車,也幾乎不會有人去按喇叭,因此,臺灣的大街上往往都比較安靜即使是堵車的高峰路段,也不會聽到喇叭聲。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規定,那就是任何人數超過三個人的空間,都是禁止吸菸的。在臺灣的捷運站臺外,根本不可能看到有人抽菸,但是在大陸,明明有規定高鐵站臺外禁止吸菸,但是很多人依舊會乘著高鐵停站,湧出門外抽菸,甚至已經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沒有對比就永遠不會有自知之明,我們每天早出晚歸擠公交,見多不怪。但是倘若不走出去看一看,永遠也不會意識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臺灣當地人,幾乎每個人都很熱情,當我以大陸人的身份向他們問路的時候,感受到的更多的也是熱心,並沒有一開始想像中那些鄙夷的目光。
隨著臺灣之行的深入,我開始懷疑自己曾經對臺灣的認知。
用我另一半的話來說,臺灣人從沒有反感大陸人,對於來臺灣旅遊的陸客,除了一些行為誇張的旅遊團會遭到部分民眾的反感,正常的陸客到臺灣,大家都會熱情相待。
臺灣是一個文學氣息濃厚的地方,林清玄,林語堂,余光中,龍應臺,張曉風,李敖……無數文人身出臺灣,素來喜愛的三毛也在臺灣留下了深刻的足跡。
早些年讀源氏物語,最愛林文月的譯本,每次讀著讀著都會暗自驚嘆譯者的筆力,最後翻閱資料一查,也是臺灣人。
還記得大學的時候很愛讀詩,但是很少能遇到一眼驚豔的詩,直到有天,讀到了一首名為《我選擇》的詩歌,署名周夢蝶,那一年周夢蝶老人尚未去世,再一看作者生平,亦離不開臺灣二字。
近來又很愛讀吳念真的文章,文字清淡卻有味,餘韻一直綿延不散,於是去扒了作者生平與作品列表,再看到臺灣二字的時候,我已是波瀾不驚。
一日,丈夫看新聞,忽然和我說,臺南建了一家文學紀念館,裡面陳列了臺灣所有作家的資料,心下感慨頗久,只是因為行程問題,一直未能前往。
臺灣上個世紀經濟遙遙領先,當局政府重視國文教育,個人言論相對更加自由,自然而然的,當代臺灣的詩人,作家紛紛湧現,並產生了一大堆優秀的作品。
大陸自然也有眾多學問高深的文人作家,但是就臺灣而言,兩千多萬人口的小島,卻能出落這麼多名聲赫赫的作家,實屬不易。
臺灣人民的信仰很多樣,但是總體也都集中在道教和佛教。
例如在布袋戲中,就可以看到儒道釋三教先天的故事線也串聯起了整個劇情。
既然談到臺灣,就不得不談一談臺灣的傳統習俗文化,以及臺灣的信仰。
臺灣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延續了閩南福建地區的特色。
如今臺灣人口分為三類人,第一部分就是古時候從福建地區遷移過去的閩南人,大多集中在臺南地區,他們祖祖輩輩在臺灣生活數百年之久;
第二部分則是臺灣的原住民,即原本一開始就居住在臺灣島上的少數民族同胞,如高山族等;
第三部分就是當年國共戰敗隨著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的那部分國民黨人。
其中人數最多,對臺灣文化影響最深的就是第一類人。
臺南地區和臺北相差甚遠,臺北的氛圍可以類比大陸的一線和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很快,人與人關係相對淡漠。臺南的生活節奏則很慢,人與人的交流聯繫卻更為密切,更多的保留了鄰裡鄉親的友好,在臺南遇到的人,通常很熱情。
在臺南,保留了很多閩南地區的文化特地,尤其很多在大陸不常見的手藝,習俗,都能經常看到,例如舞龍舞獅,畫符看相,燒香拜佛。其中最為獨特的,便是廟會。
人們關注臺灣,通常會關注臺灣的美食和夜市,但是如果把目光收回來,看一看臺灣的廟會,也是相當有意思。
臺灣的廟無處不在,每個廟裡都拜著不同的神明。臺灣人對神明都有一種獨特的情愫,在臺南,幾乎每戶人家的二樓,總有一個小屋子是被作為「神明廳」的,不過他們所謂的神明廳,供奉的都是自己的祖先。人們遭遇困境的時候,常常會去自家的神明廳拜一拜,和祖先說說話。
臺南人很愛祭拜神明,但是他們的廟裡供奉的神明,從來不是什麼玉皇大帝如來佛祖,而是歷史上很多有傑出貢獻的人。例如關羽,嶽飛等,同樣也有一些常人不知道的神明,例如廣澤尊王,保生大帝之類的,甚至還有的廟拜著孫悟空。
總之,南部廟會繁雜熱鬧,參雜著各種不同的信仰,大家通常吹著喇叭,踩著高蹺,打著鑼鼓去走廟會,哪家的陣頭大,哪家就更有話語權。
因此,不出意外的,每年的廟會總會發生各種各種的打架鬥毆事件,祭拜不同神明的陣營常常一言不合就打成一團,臺灣媒體每年報導,似乎也都成了常態。
臺灣對於傳統文化的保留,一直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不得不說,臺灣對於繁體字的保留和傳承是值得尊重的,建國初期,大多數文人流入臺灣,因此早期臺灣很重視國文教育,長期以來,臺灣在傳統文化的保留與傳承方面就做的比較好,而大陸,經歷了文盲一代,知識分子出現斷層,上個世紀的一直難以拉近和臺灣的差距。
但是隨著大陸的逐漸發展,臺灣政黨的去中國化,兩者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看過一則報導,大陸人去臺灣,交談時說話用到很常見的成語,卻被人吐槽驚嘆一番。
同樣的話,大陸人說話可以是:「你挺胸有成竹的嘛」,而臺灣人說出來則通常是驚嘆的疊詞,並且很容易夾帶兩個英文單詞。
大陸人說成語在臺灣人看來是裝逼,同樣,臺灣人說話夾帶英文,在大陸人眼裡也是裝腔作勢。
有時候站在彼此的角度上想一想,自身生活環境的不同,自然說話習慣也不同,在這裡不去批判誰好誰壞,但是因此就斷言對方是裝逼,未免太過狹隘。
由於歷史和政治原因,臺灣的思想遠比我們開放很多,受西方的影響越來越深,於是如今的國文在臺灣,也漸漸失去了地位。
臺灣人賴以自豪的繁體字,如今似乎也有了危機。繁體字因為本身固有複雜性,因此臺灣人也有很多字寫不出來,除了常用的字以外,其它字都很少寫到。
有人在臺灣街頭採訪實驗,讓當地人寫下繁體的「臺灣」二字,但是絕大部分人寫的都是「臺灣」,很多人想了半天,卻寫不出繁體的「臺」。
後來看丈夫喝的啤酒上印著「臺灣」二字,我好奇的問道:「為什麼你們當地生產的東西,不全用繁體字呢」?
他似乎有些懵,又看了看手上的啤酒,又呆呆的看著我:「不知道唉。」
很多臺灣人已經開始不自覺的使用簡體字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方便。
但是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愛好者,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卻絲毫沒有半分大陸人自豪感,反而有些失落。
另一位在臺灣的交換生說:我感受到的臺灣,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真實性、可能性。
(哦~同在中華文化孕育下,還有這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