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限定、國風治癒系、銀河探索禮盒 …… 這些聽上去來自某奢侈品牌新品發布會的名頭,正逐漸成為文具淘寶店的日常招牌。電動削筆刀,鉛筆放入三秒變鋒利;電動橡皮擦,無需出 力輕鬆擦除;喵喵機,列印錯題神器 ……就差研究個電動鉛筆直接幫小朋友做題。一支樸實無華的中性筆,或一本平平無奇的筆記本,背後都可能是兩位數的價格。有家長直呼:文具盒裡裝的不是筆,是一個月的工資。
80 後、90 後的父母上學的時候,賣文具的地方叫「xx供銷社」和「xx小賣部」,他們一支鉛筆最後 得 綁上小木棍用,本子反面都沒地方寫了才扔。80 後、90 後上學的時候,賣文具的地方變成了「xx 文具店」,一根筆芯5毛,一支中性筆2塊,一盒20塊的晨光用一學期。00後、10後上學的時候,賣文具的地方叫「xx 精品文具店」「xx 文創生活館」,一個「高效學習五件套」的價格往往50元起步,豪華禮盒更可賣到上百元。
文具越來越高檔,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不一定就成正比。在不少家庭,論書本知識掌握的紮實程度,很可能是三代家庭一代不如一代。
面對高價文具,爺爺可能怒瞪一眼撒潑打滾的孫子並表示:「文具買那麼貴的幹嘛,有得用就行了!」00 後10 後們的父母,得知文具禮盒出了新品,衝得能比自家小孩還快。「別家小孩有的我家小孩怎麼可以沒有」、「用最好的文具才能考最高的分數」……
您經常為教育問題感到焦慮嗎?一項700位家長參與該話題的調查報告顯示,18.14%的家長表示「不會焦慮」,30.89%的家長表示「會焦慮」,50.97%的家長說「有時會焦慮」。一方面是中考、高考壓力,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的內卷。家長只能向市場尋求第三條道路,除了課外培訓,內卷的焦慮已然入侵文具界。
90後一代還只能買文具單品,00 後10 後一代買的則都是「文具伴侶」,而且「伴侶」還「妻妾成群」:活頁本不能光買裸本,要搭配相同尺寸的活頁紙以及方便裝卸的打孔器、隨意活頁圈。糾錯題除了購入糾錯本之外,還要搭配喵喵機、膠帶、切膠帶機、標籤指示帖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功效……似乎不這樣,就與孩子的同學在學習上拉開了差距。
文具一定要買最高級的,學習裝備越堆越多,家長可能覺得讓孩子將桌面擺得像皇帝批摺子一樣隆重,才能體現出學習的儀式感來,才能有最好的學習環境,孩子才能保持最佳精神狀態,孩子才能感恩而提高學習效率。事實上,對小學生和初中生來說,注意力本來就不好集中,各比「風騷」的「文具伴侶」,可能更影響孩子集中精力學習。就像車貴,司機不一定技術好守規矩。文具貴,學生不一定就學習好。拿一塊的筆和一萬的筆,都得靠腦子學。學得好的一根原子筆走天下,學不好的整得花裡胡哨終歸還是花錢找安慰。
當然,這不能怪文具商。哪怕一些文具商有誘導孩子的心理,只要人家依法經營,就不應該受到指責,畢竟市場上還有便宜的文具。作為家長來說,只要家庭經濟條件好,買再貴的文具也無可厚非。種下龍種收穫跳蚤,只能怪家長自己。家長也別指望學校以「培養勤儉美德」的理由禁止學生使用高級文具。近日,上海一位家長輔導孩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一氣之下點燃練習簿並將燃燒的練習簿丟下樓,差點燒了鄰居的家。這難道怪作業本嗎?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終身幸福,幸福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比別人幸福」。要拒絕低效的「內卷」,就要把焦慮放下來。要去認真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認真觀察孩子的日常狀態,張馳有道,不給孩子塞得太滿,而是給孩子有自由的、感性的無功利發展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