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2》,把陳凱歌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儘管觀眾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他的電影無論好壞,都帶著文藝的氣質。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陳凱歌的電影作品歷來備受大眾所關注。
他的電影故事總是才華橫溢,讓人浮想聯翩。
畫面構圖也遐思層疊,意象繁複,隨時有驚人的呈現和轉折,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跨越和變化。
縱觀陳凱歌導演的全部電影作品,其實不難發現他的創作大致分為了三個階段,在每個創作階段裡,都能夠看到其創作審美的變化,以及他力圖求新求變的態度。
一、作者電影的個性呈現
陳凱歌導演創作初期,《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和《邊走邊唱》四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導演濃厚的個人色彩,誇張一點來說,這幾部電影算得上是陳凱歌的精神自傳系列。
之所以說是陳凱歌的精神自傳,是因為這四部影片總結了陳凱歌的精神歷程。
只不過,這一精神自傳是倒過來書寫的。
《黃土地》所表現的是,一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電影藝術家的精神狀貌;
《大閱兵》的拍攝,則與陳凱歌曾經的部隊生活有某種精神上的關聯;
《孩子王》所寫的知青生活,則是陳凱歌更早的一段青春經歷;
而《邊走邊唱》,則是陳凱歌內心世界及其精神結構的一次勇敢的探源,然後告別。
當然,這一系列精神自傳並非以敘事為主,而是以抒發感懷為鮮明特徵。
《黃土地》是第五代乃至整個中國電影史上,最優秀也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它的重要意義,它的出現宣告了第五代電影的光榮揭幕,同時也標誌了中國電影的一個歷史新紀元。
片中湧現的是一種對於大地和自然感嘆、震撼、敬仰和禮讚,以及由此產生熱情的聯想和不斷 湧動的人文歷史思緒。
這是陳凱歌導演的獨特之處,他敢於忠實地表現自己,敢於挑戰傳統電影觀念和方法,把自己的情感思緒和靜觀聯想準確地在銀幕上呈現出來。
二、電影市場衝擊下的轉型
受電影市場的衝擊,陳凱歌導演開始意識到觀眾之於電影的重要性。
其創作的《霸王別姬》、《風月》、《荊軻刺秦王》和《溫柔地殺我》等影片,都對電影商業化做出了明顯不同程度的妥協,將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與海內外市場經營狀況結合在一起。
《霸王別姬》影片的成功之處,在於影片不僅集明星效益、特異情節、商業包裝於一體,而且通過建立了多層次的藝術結構,
讓觀眾在京劇藝人段小樓、程蝶衣和妓女從良的菊仙,以及張公公、那坤、袁四爺、關師傅、小四等人物,相互糾結衝突卻又難解難分的人生命運中,自由地尋找屬於觀眾自身鏡像的情感共鳴點。
影片中京劇這一最具中國民族文化特徵的藝術形式,在20世紀中國的盛衰沉浮,梨園行的門規風氣和京劇的歌舞韻味,無不表現得生動鮮明,讓老北京、老戲迷熱淚盈眶。
《霸王別姬》獲得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無疑大大鼓舞了陳凱歌的自信心。
然而成功過後卻是跌宕,如《黃土地》之後的《大閱兵》,《霸王別姬》之後的《風月》也是一樣由高處跌落。
其原因少不了少年意氣飄然,過度自信。
三、商業大片不停地嘗試
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陳凱歌的創作之路又一次出現轉折,從《黃土地》到《霸王別姬》再到《無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陳凱歌的藝術之路也匯入了中國文化的「視覺轉向」之路。
影片《無極》被評為陳凱歌最爛的影片,更有網友對故事內核淺化為一部微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引來眾多流量點擊率。
當時的陳凱歌為此氣憤不已,將網友告上法庭,但最終敗訴。
可不管怎麼說,電影《無極》的失利成為了陳凱歌導演的心病。
在15年後《演員請就位2》上,陳凱歌導演依舊在為維護《無極》做著努力,為《無極》的故事做最柔情的解說。
《無極》中所傳達的主題其實格外單純,與其說是「承諾」,不如說是——對命運、對滿神、對象徵傳統的無極文化的——覺醒和反叛。
即自己要當自己的主人,挑戰命運的操控與局限,追求愛與幸福的人生。
可惜的是,影片對視覺需求的刻意強調,使導演的文化理解和思考無法得以貫徹化成了碎片,令觀眾難以理解。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視覺商業大片的道路上不斷嘗試。
後來的《梅蘭芳》《妖貓傳》,其光影造型都細細考究,充分體現了陳凱歌的美學追求。
《妖貓傳》中,在貴妃生日宴上為使全城一睹其貌的蕩鞦韆的那場戲中,運用了仰角拍攝的手法。
巨大的畫幅中,白雲佔據了近乎四分之三的畫面,精美別致的磚紅四角樓閣露出了冰山一角,楊玉環身著一襲白衣出現在畫面的中央。
遠處取景更彰顯出磅礴大氣之感,從而將貴妃的清新典雅與建築物的華美大氣顯露出來。
楊玉環如花般嬌豔冰肌玉骨,皓齒明眸,一展其無上風姿。
從一鳴驚人的《黃土地》到巔峰作品《霸王別姬》,及其之後所延續的文化電影《梅蘭芳》、奇幻大片《妖貓傳》等,陳凱歌迄今為止的電影創作,在總體趨向上是與時俱進。
儘管不得不與商業電影的大潮妥協,但卻始終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作者身份,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個性和藝術理想,只是在方法和形式上做出相應的主動改變。
陳凱歌這一路的創作大都以歷史為背景,故事回到歷史現場,顯示著陳凱歌作為一個精英知識分子對民族文化的深切關注與深入挖掘,其影像上的表達無不有強烈而又明顯的詩性。
陳凱歌導演曾說:「與其說我是一個影導演,我寧願說自己是一個文化工作者,是用電影表達自己對文化的思考」。
對於陳凱歌的電影,觀眾必然有多種不同的看法,然而他始終堅持將他的文人精神滲透在他的電影中,創作熱情至今未衰的這一份少年詩興,不僅可愛,而且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