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中華」藝術團受到臺灣同胞熱情歡迎
人民網臺北11月2日電 (記者申亞欣)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藝術團臺灣巡演近日拉開帷幕,受到臺灣各界熱烈歡迎,首場演出即引起轟動。
「剛剛抵達臺灣,就馬不停蹄地裝臺、彩排,帶來精彩絕倫的演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桃園演出結束後,觀眾都在問明年來不來,後年來不來,足以見得『親情中華』的影響力。」李鍾桂高度評價藝術團桃園首演,稱其「令人回味無窮」。
11月1日中午,臺灣「中國青年大陸文教基金會」在臺北為藝術團舉行隆重的歡迎招待宴會。
臺灣「中國青年大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鍾桂由衷歡迎藝術團到訪並期待此行後續的幾場精彩演出,她在致辭中表示,兩岸有著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祖的「五同」,希望以後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共同傳承維護中華文化,心手相連共創美好未來。
藝術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代表中國僑聯,對臺灣同胞的大力支持和熱情接待表示感謝。劉奇介紹說,「親情中華」創立將近10年,已經走過80多個國家,為海內外僑胞帶去1000多場演出。「藝術團將以最美的舞姿、最亮的歌聲,帶給更加精彩的演出,歡迎臺灣的老朋友、新朋友,多去中國僑聯做客,中國僑聯永遠是大家的家。」
一件「臺灣藍鵲」手工瓷器,由李鍾桂贈送給中國僑聯,象徵著兩岸一家親。藝術團則回贈給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手工縫製的山西布藝老虎。
話家常,敘情誼,伴隨著臺灣嘉賓深情的小號演奏,歡迎宴會現場載歌載舞,歡聚一堂。
溫馨的氣氛中,工作人員推上的生日蛋糕,給恰逢生日的團員晉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範麗霞、上黨梆子劇院演員陳素琴送上驚喜。在燭光的閃爍中,全場一起合唱生日快樂歌。範麗霞激動地說:「我自己都忘了今天過生日,沒想到當地的臺胞細心記得,心裡特別溫暖、特別感動。」
歡迎宴會上,為團員過生日,現場氣氛溫馨。
當日下午,劉奇率藝術團部分成員拜會了臺灣中華僑聯總會。
臺灣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鄭致毅回顧了近年來海峽兩岸僑界的密切聯繫與交流,送上具有美好寓意的一雙工藝筷子,他談到「筷子需要兩支一起相互協作才能品嘗飯菜,獨支筷子無法使用,正如兩岸關係的發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劉奇表示,中國僑聯和臺灣中華僑聯,在多次互訪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希望以後能夠更加密切在文化、藝術等領域的交流,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僑胞的溝通與合作。藝術團副團長、山西僑聯黨組書記王維卿談到,山西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眾多名勝古蹟,歡迎臺胞到山西考察投資,增強聯繫。
中國僑聯走進寶島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11月2日,在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家在表演舞蹈《水袖與髯口》。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新華社臺北11月2日電(記者張鍾凱 劉剛)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僑聯」)日前再次率團來到臺灣,舉行「親情中華,歡聚臺灣」系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與當地合作舉辦神農炎帝文化交流研討會和文藝演出。
2日上午,「2017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研討座談會」在新北市舉辦,來自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兩岸學者就神農炎帝文化的起源及在兩岸的發展和文化認同進行分享。
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創會理事長李乾龍表示,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泉源,去年和今年分別有1050餘人和500餘人的臺灣同胞組團赴山西高平的炎帝陵進行拜謁,期待文化交流能助力兩岸和平發展更進一大步。
當天晚上,作為中國僑聯此次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另一個重頭戲,「親情中華」藝術團在臺灣藝術大學為當地民眾帶來了精彩的演出,涉及舞蹈、聲樂、戲曲、雜技、詩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
11月2日,在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家在表演舞蹈《水袖與髯口》。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據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部長邢硯莊介紹,這是「親情中華」藝術團第四次走進臺灣,與此前相比,民族特色更加鮮明,傳統文化更加突出,涵蓋中國五大戲曲的四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還有幾近失傳的戲曲劇種。
「親情中華·歡聚臺灣」由兩岸共同打造,中國僑聯、山西省僑聯、晉城市人民政府和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臺灣中華僑聯總會聯合主辦,其中「親情中華」藝術團還將在桃園、新北、嘉義、花蓮、彰化等地舉行5場巡演和文化交流活動。
「親情中華」再訪臺灣 精彩演出傳親情
圖為開場舞蹈《福運歡歌》表演現場。(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11月6日晚,「親情中華」藝術團在花蓮觀眾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演出。這是此次「親情中華 歡聚臺灣」巡演的第四場。
巡演由中國僑聯、山西省僑聯、晉城市人民政府,與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和臺灣「中華僑聯總會」合辦,此行在桃園、新北、嘉義、花蓮及彰化共演出5場。
演出的節目各具特色。舞蹈《福運歡歌》《團扇》《打酸棗》帶有濃鬱山西風情,陳素琴演唱的上黨二簧《滿床笏》、範靜演唱的豫劇《花木蘭》選段、朱丹萍演唱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十八相送》越劇黃梅調聯唱、張佳春表演的京劇《紅娘》選段等,集聚中國戲曲精華。蒙古利亞組合山丹、包連鎖演唱的歌曲《黑駿馬》《天堂》奔放醇厚,歌唱家鄭詠演唱的歌劇選段《我親愛的爸爸》飽滿高昂,獲得觀眾陣陣掌聲。兩個雜技項目奪人眼球,張冰冰、林琦表演的《高杆》以高超的平衡技巧令人讚嘆,王強表演的《晃管》則堪稱驚險刺激,他的踏板下,一張矮桌壘放著五根圓管,伴隨著他腳下的轉動,全場觀眾屏住呼吸,鴉雀無聲,隨後便是雷鳴般的掌聲。
家住臺北的馬碩懿11月2日晚到新北觀看「親情中華」的演出。她說她剛從山西旅遊回來,聽說有山西演員過來表演,特別趕來觀看。她認為,「節目都好看,舞蹈天矯美麗,蒙古組合演唱有特色,雜技也很棒」,而舞蹈《打酸棗》,提起「酸棗」就讓自己想起山西。
喜歡戲劇的黃老先生觀看了嘉義場,他評價,「唱得太棒了,以前經常從電視上、網上聽戲,真沒想到能在現場聽到如此高水平的戲曲。」
「親情中華」藝術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介紹,「親情中華」創立將近10年,已經走過80多個國家,為海內外僑胞帶去1000多場演出。「希望通過藝術家們精湛的表演、優美的歌聲、曼妙的舞姿,加深兩岸同胞血脈親情。」
「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鍾桂則表示,兩岸有著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祖的「五同」,希望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共同傳承維護中華文化,心手相連共創美好未來。 (孫立極 陳曉星)(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親情中華;歡聚臺灣
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9日,山西華晉舞劇團作為舞蹈班底與全國一流、頂尖的藝術家們共同為寶島臺灣同胞奉上了一場饕餮的文化盛宴!此次「親情中華 ・ 歡聚臺灣」由兩岸共同打造,中國僑聯、山西省僑聯、晉城市人民政府和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臺灣中華僑聯總會聯合總辦。
「親情中華」品牌於2008年創辦,以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加強對海內外僑胞與僑社的服務和聯繫為宗旨。在全球已經走過了80多個國家及地區,為海內外僑胞帶去了1000多場演出。這次臺灣之行,意在希望通過藝術家們精湛的表演、優美的歌聲、曼妙的舞姿,加深兩岸同胞血脈親情。進一步充實兩岸民眾高水平文化交流的內容,通過文化的感召力,是兩岸民眾的心貼得更近,抱得更緊。
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華晉舞劇團全體演職人員,在寶島臺灣的桃園、新北、嘉義、花蓮、彰化展開了為期10天的藝術文化交流活動。真切感受到了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一家親的情緣。我們不僅僅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更傳遞著濃濃的親情,傳遞著大陸同胞對臺灣鄉親的問候與祝福!
作為整臺晚會的舞蹈班底,華晉舞劇團將本團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一把酸棗》中的經典舞段《團扇舞》、舞劇《粉墨春秋》中的經典舞段《水袖》與《髯口》,以及極具山西特色的舞蹈《福運歡歌》、《打酸棗》帶給了臺灣同胞。
《團扇舞》節選自我團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一把酸棗》,演員們款款碎步,魚貫而出,將古代貴族女子的芊芊之態,刻畫的入木三分;充分表現了妙齡女子的婀娜多姿,流連生香。家住臺北的馬碩懿11月2日晚觀看了演出,她剛剛從山西旅遊回來,聽說有山西的演員過來表演,特意趕來觀看,說起舞蹈《團扇舞》,不禁讓她又一次想起了山西的風土人情。
說起《水袖》與《髯口》,就不得不提到我團的另一部大型原創舞劇《粉墨春秋》。這部作品巧妙地將舞蹈與戲曲進行了結合,而水袖與髯口則更為鮮明,利用舞蹈語彙將中華文化的戲曲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嘉義演出時,一位酷愛中華戲曲的黃老先生,在觀看節目後激動地說道:「你們太棒了,之前一直通過電視、網際網路去了解中華戲曲,感受它獨到的魅力。真的不敢想像今天能夠在現場觀看,你們的每一次亮相,都讓我不能忘懷,歡迎你們再來臺灣,有機會我一定要現場再看一遍!」
演出結束後,臺灣觀眾激動地上臺與演員合影留念,她說道:「舞劇《粉墨春秋》早就如雷貫耳,這一次可以在現場看到,真的很開心。雖然沒有觀賞到整部舞劇,但我已經很知足了,水袖的柔美,髯口的剛毅引起了對中華戲曲極大地興趣,抽時間我一定去大陸觀看你們的舞劇!」
11月6日,藝術團來到了寶島臺灣的花蓮縣進行演出,這是此次臺灣巡演的第四站。花蓮縣縣長傅崐萁在5號晚上的歡迎宴中提到:「很高興藝術團可以到花蓮來演出,作為一縣之長,我很激動,我僅代表花蓮縣民眾,對你們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兩岸同根同祖的情懷在演出中延續,我更加希望海峽兩岸可以進一步增強文化藝術交流的廣度和力度!」
花蓮縣縣長傅崐萁在歡迎宴上致辭
在當晚的演出結束後,花蓮縣文化局局長陳淑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演出真的很精彩,這麼精彩絕倫的演出是臺灣民眾的福氣,更是花蓮人的福氣。」
在臺灣能夠欣賞到央視春晚以及APEC晚會的節目,實在難得。為此,花蓮演藝廳的工作人員還破例開放了中間走廊,讓更多沒有票的觀眾也能夠欣賞到演出。
從臺北到臺南,從臺灣海峽到太平洋沿岸,除了演出,大家基本上都在路上奔波,大家經常要乘坐10個小時的大巴車前往下一站。他們不辭辛苦,雖然一路奔波,仍以最飽滿的熱情獻上最高水平的演出,華晉舞劇團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又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每場演出,臺下都是座無虛席,熱情的臺灣觀眾,毫不吝嗇他們的掌聲。7:30分演出開始,他們為了能夠欣賞到每一個精彩的節目,早早便來到演藝廳檢票入場。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寧可多等半小時,也不願錯過一秒鐘。」
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鍾桂,觀看演出後上臺依次和演員握手併合影留念,她表示「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染力是共通的,尤其是戲曲魅力,作為一名老戲骨,我今天很過癮。因為你們的表演實在太棒了,這種交流是實實在在的,是可以聽到、看到、感受到的。兩岸有著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祖的五同,希望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共同傳承維護中華文化,心手相連共創美好未來。」
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鍾桂與演職人員合影
「親情中華」連接起一家親的情緣。正如藝術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所言:「這次來到臺灣,不僅僅是藝術與文化交流,更傳遞著濃濃的親情,傳遞著大陸同胞對臺灣鄉親的問候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