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近日,在汕頭市澄海區樟林古港一座花木扶疏的書齋裡傳出稚嫩的童謠,帶著潮汕文化古色古香的韻味。
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研究生的鄭雪芸是樟林人,還沒到放假,她的心就已經飛回家鄉。趁著假期,她和搭檔李麗瓊開展「潮汕童謠+天文小課堂」活動。
「返鄉傳播潮汕文化的學子越來越多了」,是這次鄭雪芸的最大感觸。
返鄉大學生們不僅教孩子唱潮汕童謠,還講授童謠背後的天文知識,並介紹如何在夜晚實踐觀星。在寓教於樂之中,孩子和家長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方日報記者 沈叢升
實習生 黃卓敏
身臨其境才能理解文化精髓
課堂的教學場景有限,孩子的想像受到限制。「為什麼坐在書齋裡的人,抬頭就能看見天上的星星呢?頭頂不是天花板嗎?」每次,當鄭雪芸引導孩子聯想歌謠中的生活場景時,孩子的不解總會引起一陣尷尬。慶幸的是,現在潮汕地區的老房子還有保留,有些孩子回爺爺奶奶的老家還能見到潮汕傳統四點金民居,建立感觀印象。
為了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鄭雪芸這次特意選在澄海特有的書齋祠堂起鳳陳公祠開展「老厝新學堂」活動。「天井邊看星星」這些日常生活場景唾手可得。鄭雪芸欣喜,坐在祠堂天井旁,抬頭就是滿眼的星星。不用更多的言語,孩子就能明白「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的場景。
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跟天文有關的內容,為他們解釋天文現象和潮汕文化習俗的故事,鄭雪芸找到了傳播潮汕文化的成就感。「有一回,我講月相變化與潮汐的知識,特意提到了潮汕人賞月娘的傳統習俗。先輩下南洋歷經艱難險阻,難得在中秋與遠方家人同賞一片月。我告訴他們,潮汕千千萬萬母親通過賞月娘,寄託對遊子的思念和美好祝願。」鄭雪芸說,有些孩子似懂非懂,卻也溼了眼眶。
「現在是冬天,我們晚上觀測的冬季星空,有獵戶座,看獵戶的腰帶上那三顆星就是中國傳統的福祿壽三星,學名參宿一、參宿二、參宿三,接下來,小朋友們請看向東邊那顆很亮很亮的星,這就是天狼星……」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還對「星」字進行了創意讀寫,畫出了自己平時觀察到的天空,寫下自己的觀察和創意。
「原來以前的人是這樣生活的。」「原來月娘有這樣的寓意。」孩子們感到好奇。簡單的童謠,就將孩子們小小的心和潮汕先輩的傳統生活聯繫了起來。
共同童年回憶引發共鳴
潮汕歌謠朗朗上口,用念白的方式口口相傳。詞彙簡單易懂,充滿童真。童謠用潮汕方言傳唱,而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潮汕童謠的歌詞裡經常講述潮汕地區先人的生活狀況,孩子也可以從童謠中了解到先人的所見、所思、所想,以此借鑑歷史,觀察和思考現在的生活。」李麗瓊說。
嘉慶澄海縣誌載:「望族喜營屋宇……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書齋祠堂競相設立,每個書齋都有特別的名字,例如杏園書屋,鳳起書齋等。李麗瓊告訴記者,這正是「地上開書齋」的盛況。
李麗瓊記得,小時候媽媽哄她睡覺,常常哼唱潮州童謠《擁啊擁》。「擁啊擁,擁金公,金公做老爹……」這首潮汕版「搖籃曲」也陪伴過很多「80後」「90後」的大孩子進入夢鄉。鄭雪芸也擁有這樣的童年回憶。共同的回憶成為她們聯手舉辦鄉土教育活動的初心之一。
「鄉土文化流淌在血液裡,很多年輕人會在工作之餘,開公眾號傳播潮汕故事,也有一些年輕人通過拍微電影、玩抖音等方式加入其中。」鄭雪芸相信,家鄉變得越來越美了,會有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走到一起,將潮汕文化知識的種子繼續播撒。
「先從樟林開始,以後鄉村的孩子也有更多機會在家門口接觸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了。」這是鄭雪芸新春的美好心願,也是她奉獻給家鄉新年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