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大拍 | 春清,書齋入晚風

2021-02-17 藝是網拍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疫,令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匆匆成了隱於鬥室之內的閒客。疫情雖令我們悟言一室之內,卻也引出了現代人類該如何更和諧、藝術地生活,當「靜」取代「動」成為平常時,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生出那活潑潑、欣欣然的自然之心。
西泠網拍 · 藝是於此春晴氣清之時,特推出「得趣 · 文人書齋雅玩專場」,以人慾活潑其心,先宜活潑之眼。構合時宜,式徵清賞。

誰也未曾想到,這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冬天無聲地過去了,春分帶著潤雨,也淋淋地過去了。

 

木欣欣然,泉涓涓流,本該是掎裳連袂的踏春賞青,卻讓櫻花寂寞地綻放於三月和氣中。

囿於方寸一屋的我們,是否曾想過自己能有一院子?院內溪山紆曲,薜蘿滿牆,菖檜盆景,修竹數竿招清風,長松一株掛明月。拐角處設盆池,蓄金鯽五七頭,以觀天機活潑。碧流深處為己之書齋,書室中所當置者,幾、椅、香爐如意、筆硯文具、畫卷墨軸、金石碑帖……

齋中永日據席,青山當戶,流水在左,輒談世事,便當以一大白浮之。倘若如此,不論疫情所需還是個人之願,「被關在室內」這一要求,簡直就是求之不得了。

古人將「筆、墨、紙、硯」喻為文房四友,又唱「水重山復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即使是柳暗花不見,還有這四個友人相伴,讓陋室文房無有寂寞,可見其對文人墨客的重要。書齋之中,文具永遠是書房的重心。

硯臺,是調和水與墨的所在。藏硯一事,論材質形制,皆獨有格調,不沾俗氣。賞硯以養志,乃與硯為友。一方好硯,可與終身俱者,更可以相傳世代。

清代尚古之風盛行,內廷多有以瓷玉等器仿三代鼎彝者,其佳者幾可亂真。此硯即為仿古之精品,將宮廷精嚴工藝與古樸雄渾的古青銅器氣象相結合,文人氣息濃鬱,更有乾隆御題詩,頗為珍稀。
「香令人幽,酒令人遠,茶令人爽,琴令人寂……月令人清,竹令人冷,石令人雋,山水令人奇,書史令人博,金石鼎彝令人古。」
文人想要追求自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特質,也需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因此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建造和設計書齋,是空間裡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文化,從而使「書屋」蛻變成「書齋」,書齋亦為心齋,以安放其曠然志趣。匾額的內容雖僅有隻言片語,但往往最為體現主人的個性和理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假借賈政之口講到:「若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因此匾在書齋中,有點睛之用。亦是文人自身的縮影,一園一屋,掛了匾,就有了魂。

筆筒最初功用是讓毛筆豎立倒放,以保護纖細的筆尖不受壓損。而後,有心之士於筒上雕以文飾,精製如此,超越其原有功能而成為書齋中觀賞把摩之雅器。
只見此件筆筒上雕有「漁樵問對」一景,二人一問一答,恍如天地萬物、人事變遷皆為浮然,亦是處江湖之遠,仍有參透天下事的睿智與瀟灑淡泊的隱逸境界。這件筆筒以平刻技法展現了一幅親切動人的山水畫卷:山間小屋,門前花木掩映,屋後修竹成篁,小溪、石橋、三兩行人。這一切都充滿了中國傳統的田園生活氣息,人與自然和諧交融在一起。
仿佛令人念想到疫情過後,與友二三人,踏足遠遊,自然與我,樂而無別。

明窗淨几,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書齋的清幽生活,香具是不可或缺之長物。

香具之中以香爐為重中之重,銀葉瑩瑩宿火明,碧煙不動水沉清。紙屏竹榻澄懷地,細雨清寒燕寢清。隨著香篆繚繞漸起的煙霧,書齋主人被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之中,帶入曠遠澄澈的境界。

橋耳爐,又稱鳳眼爐,靜觀此爐,整體造型寬扁穩重,典雅沉著。爐底開方框,內鑄「大明宣德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其字頗有金石之氣。

宣爐之色據古籍記載有四十餘種之多,歷來為藏家所看重,此爐皮殼尤為精彩,整體呈現出在熟慄殻色與棗紅之間自然過渡的色澤,令人陶醉,且寶光內蘊,手感沉實穩重,可知銅質之精純細膩。

將此橋耳爐置於紅木几上,香爐嫋嫋清煙起,樹影斑駁,晴日方好,當是春意無盡、禪趣無盡。

雲林清秘,高梧青石中,僅一幾一椅,令人想見其風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韻士所居,入庭便覺高雅絕俗之趣。

對現代椅具的設計影響頗大的燈掛椅,是明清家具很具代表性的設計。燈掛椅的線條都十分簡潔優美,靠背弧度柔和自然,軟藤坐面,冬暖夏涼。看似質樸簡約,實則無處不工,展現出不經意的熨帖與周全。

吾儕縱不能棲巖止谷,追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市,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

書齋的器物陳設、空間設置、環境搭配便是體現文人藝術審美觀念的最好途徑。

 

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文房清貢,藉以玩目適快,鋪疊如市,頗損雅趣。其點綴之注,羅羅清疏,方能得致。

如此件蓋爐,為清乾隆時期宮廷仿古之傑作。取材上等白玉,玉質細膩潔白,如膏如脂。爐下承三獸面足,爐蓋高浮雕三隻臥牛,雕工精湛。此白玉香爐,雖器型小巧而氣韻渾厚,將上古青銅器之神韻與宮廷工藝完美融合。

可安於室,也可長於野,若置於石桌之上,圍而不隔,獨立而開放,真是一爐一坐,一坐一忘,一忘一齋的物我關照。一時清風徐來,葉動,心不動。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裡詳列其怡養動用事具:隱几、拂塵、袖爐、如意凡四十種。如意,最早時,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後文人愛其吉祥之意,取白玉,以雕文飾,擺於書齋,以作清供。

此件如意頭部剔地浮雕出一幅奇石巨松的山水清景,畫面中仙翁與童子並立,童子拄著仙翁的拐杖,顯得俏皮活潑。

如意柄身延續浮雕山水,上有仙鶴銜書,童子持桃,背面亦陰刻山水。最為特殊的是如意柄部底端,以活環工藝連接一塊玉牌,玉牌雙面浮雕童子持磬等圖案,寓意吉慶有餘。為難得一見的收藏把玩之珍物。北宋中葉之後,文人士大夫開始尋找一種適合自己身份屬性的生活方式,回歸個人情感的真正需求,用於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乃至追求閒情逸緻的生活。至明清時期,書齋已經發展成為完善的藝術化空間體系,演變成文人士大夫階層審美情趣的空間表達。而至於今,一場瘟疫的流行,令人重新開始反思安靜生活的意義。書齋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建築,身居其內,明心悟性。焚香看畫,一目千裡,雲樹藹然,臥遊山水。讀數行書,懶倦便高臥松梧之下,或科頭行吟。以松石代珍奇,以琴書代益友,此樂事也。

敬請關注

西泠網拍·藝是 四月拍品

硯高:4cm 硯長:13.5cm

硯寬:9.5cm

款識:仿宋宣和內府制 鈐印:葵生(硯側) 盧葵生制(硯蓋底部)說明:漆砂硯為硯中別具一格的精品,乃以大漆調金剛砂髹於木胎之上,輕便易攜,堅細耐磨。此硯為清代漆砂硯名家盧葵生所制,硯身光素,內含閃光的細小金剛砂粒,手感輕盈。硯側陰刻隸書款「仿宋宣和內府制」,另有鈐印「葵生」。可見此硯為仿宋宣和內府硯式,作抄手式,開淌池,造型文雅。原配漆制天地蓋,以朱漆為地,色澤濃鬱雅正,其上嵌寶作花鳥紋飾。蓋底為黑漆,鈐朱漆四字款「盧葵生制」。硯蓋內面有墨書:春色滿□□□紅,其中三字已漫漶難辨。《漆砂硯記》中贊盧氏漆砂硯:「有發墨之樂,無殺筆之苦,庶與彼二上品(端硯、澄泥硯)媲美矣。」可見盧葵生所制漆砂硯之質量,此硯製作精良,為難得的文房珍品。作者簡介:盧葵生(約1775-1850),名棟,揚州人,世代漆工,皆精於鑲嵌漆器,盧家三代至葵生技藝更加精湛,為乾、道年間之漆藝大師。凡文玩諸器無不以漆砂為之。雕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皆非尋常畫工所及。所制器物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有收藏。

帶座高:11.3cm 高:8.8cm

通徑:13.8cm

說明:蓋爐取材上等白玉,玉質細膩潔白,如膏如脂。爐身廣口圓腹,下承三獸面足,腹部立對稱雙耳,上揚的線條流暢優美。爐蓋呈覆盅形,蓋面等距高浮雕三隻臥牛,雕工精湛,此三犧造型源於商周青銅器表面的紋飾。此白玉香爐為清乾隆時期宮廷仿古之傑作,雖器型小巧而氣韻渾厚,將上古青銅器之神韻與宮廷工藝完美融合。原配紅木嵌銀絲束腰底座。此拍品為香港著名收藏家利國偉爵士舊藏。藏者簡介:利國偉爵士(1918-2013),香港著名銀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及收藏家,對香港社會貢獻巨大,曾推動香港順利回歸,為1997年首批獲頒大紫荊勳章的十二人之一。其藏品以明清瓷器與清代御製玉器為主。

高:4.7cm 直徑:12.5cm

說明:蓋盒精雕細琢,取紅黃翡為材,顏色鮮亮,局部橙紅,色彩交融,極為養眼。紅黃色翡為褐鐵礦浸染翡翠所致。其特點為亮紅色或黃色,其色澤明麗、質地細膩,比之翠綠料更為稀有。蓋面高浮雕海水雲龍,以及法輪、海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八寶紋樣,巧妙絕倫。八寶是藏傳佛教中象徽吉祥的器物,又稱為「八吉祥」。八寶即法輪表示佛法圓轉萬劫不息之意,法螺表示菩薩果妙音吉祥之意,寶傘表示張馳自如曲覆眾生之意,白蓋表示偏覆三千淨一切藥之意,蓮花表示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意,寶瓶表示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意,金魚表示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意,盤腸表示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意。八寶紋多與蓮花紋組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此蓋盒選料頗大,高浮雕製作方式廢材廢料,可見非一般人所有之物。藏者簡介:牡丹堂藏中國玉器涵蓋時間極廣,上溯新石器時代,下至十九世紀。他的藏品曾於2004年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出展,並由香港藏家霍璽(Angus Forsyth)珍藏逾二十載。

▲ 

西漢·黃玉紅沁臥牛把件 

高:3.6cm 長:7cm

說明:玉牛為黃玉所制,玉質極為細膩緻密,光氣渾厚。整體受沁泛紅,更顯色澤動人,尤其頭部沁色濃鬱若瑪瑙,深入肌理,令人讚嘆造化之工。玉牛呈臥姿,頭部略向右扭轉,整體線條極為簡括,牛首、牛頸與牛身渾然一體,拙樸中充滿力量感,可見漢代造型藝術之高妙。四肢與身體以流暢的長陰線區隔,犀利密集的短陰線象徵牛毛,牛尾亦以長陰線勾勒。這些均為典型西漢動物圓雕特徵。器身還保留了多處管鑽打孔的痕跡,令人想見兩千前的製作工藝之繁複。西漢動物圓雕可謂中國玉器史上的巔峰之作,惜傳世不多,此拍品無論從玉質、沁色、雕工到整體藝術性,均堪稱難得一見的西漢玉器上乘之作。

 


相關焦點

  • 千古奇才徐渭和《題畫詩》:莫把丹青等閒看,詩言無聲嘯晚風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借梅自喻,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題畫梅》: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梅花自古以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凌雪傲霜,笑傲嚴冬。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傳春報喜,清雅脫俗,令人肅然起敬。《竹》:葉葉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
  • 情來神會性靈湧,獨立書齋嘯晚風一一小議鄧功篪詩的風格
    情來神會性靈湧   獨立書齋嘯晚風一一小議鄧功篪詩的風格作者:鄧淳鋒作者在詩中雖以小小的"一舟"、"一顆籽"自比,卻構建了一幅大的人生畫圖。意境恢宏,想像獨特; 語言奔瀉,流露自然。並通過"一葉舟"與"一顆籽",來描述藝海遨遊的艱辛和愉悅,同時體現出作者自身做人立世處事的人格,詩格即人格。
  • (城市地理)三不亦齋:一個書齋的傳奇故事
    陳綿盛在經營薴麻的同時,兼著經營糖、油生意,在經商成功之後,于禁城腳東側建起了一座「四點金」院落,為三進三廳,有東西兩條小巷。這座大屋坐北朝南,西面是縣署禁城內城河,前面是一個水池,水池又與東側的學宮泮河相通。陳綿盛經商的鋪號取了自己的名字,人們來店裡取貨,直接稱為「去陳綿盛買薴」「去陳綿盛購油」。  陳綿盛建造的「四點金」院落,人們也就稱之為陳綿盛內。
  • 三不亦齋 | 一個書齋的傳奇故事
    陳綿盛內東巷。清光緒十七年舉人,分發吉林省候補知府,以病告假歸家。民國二年,被公推為揭陽縣臨時參議會議長。三年春至四年任惠來令。擅書。傳見林清揚《清花翎知府康侯陳公墓志銘》。林清揚即林毓林,是民國時期揭陽韓祠近韓居人,清揚是他的字,其號為璞山,著有《璞山集》。他給陳祺年撰寫的《墓志銘》,談及陳祺年在惠來任上的情況:「潮梅綏靖處長吳上達廉得公才,委任惠來縣知事,而公已垂五十矣。
  • 屏風|書齋案頭,方寸之間的文人氣韻
    明-清 黑漆嵌螺鈿亭臺人物詩文插屏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很好的緩衝我們的視線。清 描漆花鳥掛屏一組四件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 【春拍預告】博樂德2019春拍專場總覽
    本季春拍共推出8大專場,分別為【符瑞——宮廷瓷器及古董珍玩】 【韞古——古董珍玩】【怡然——中國書畫】【方式——當代藝術及潮玩】【忘憂——國酒茅臺及威士忌】【竹林七賢——臺灣重要私人藏家專場】【金玉青煙——讀書樓藏玲瓏小品】【物以類聚——lei_yu私人收藏專場】,臻選近千件市場難得的藝術珍品與佳作,以饗四海藏家。
  • 我的書齋(完整版)
    【又記】第一次拜訪柯老時拍了一組肖像,後來曬在個人微信上時配了一首小詩。詩寫得不好,聊以記存見到柯老時的情境而已。和尚笑得慈和,在他那畫家眼裡,大概書齋已構成畫面。「我?」不敢想像地搖搖頭。「說的就是你呀!到三十啷噹歲,準會有大書房!」他越說越有把握,我卻聽成了《天方夜譚》裡的故事。然而已經埋下了憧憬。那怕可望不而可及,在許多艱辛年代中,成為生存動力之一。
  • 【新華詩詞】第124期⇒ 人間四月天
    前代古春詩卷滿,此時芳夢酒樽雄。人間四月皆佳景,攬盡千紅入畫中。新桃源閑雲野鶴(南通)倚石臨風坐,狼山立水頭。天長連曲岸,江闊載輕舟。鷗影隨波起,雲花棹槳收。桃源那裡有?五柳指通州。春到西湖青柳賦,秋來北嶺錦楓吟。夏聆蟬曲清涼度,冬賞梅君暖意臨。調墨描紅生雅趣,從緣婉順淡懷尋。  四月春過客 (河南)牡丹月季綻芳菲,碧水初荷錦鯉肥。又是一年春暮日,風吹柳絮滿天飛。
  • 清粥小菜:臺灣式的夏夜晚風
    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清粥小菜不是早點,那是北方人視作早餐的「定食」。晚餐或者宵夜吃粥,是南方的規矩。而臺式清粥小菜在南方一眾生滾粥、老火粥中異軍突起,則有著更有意思的背景——據說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騰飛之時,夜場文化盛行。大魚大肉酒足飯飽後,清粥小菜成為下場最佳選擇,更是夜店、ktv嚎過李宗盛、羅大佑的年輕人,醒酒治肚子的不二之選。
  • 半盞離愁風戲柳,一箋冷墨燕穿雲;七首少年遊;清夢不再昔年春
    清明時節,疫情漸遠,又是最美人間四月天。此時,正是踏青春遊的好時候。只是,今時去歲尋無處,清夢不再昔年春。風淅淅,雨織織,脈脈春愁細細添。少年有意,聽雨歌樓,浪漫憂傷都是情懷。壯年蒼茫,江闊雲低,愁腸百結。老年僧行,鬢已星星,悠然隨心。但願,時光如初見,人間四月,常憶少年遊。
  • 桐城詩詞 || 第八十期 || 四月風光
    繁星滴露春深暮,玉屑紛紛落地殤。二、暮春感懷葉疊枝繁春已老,榴紅四月吐嬌容。清陰避熱心無燥,午晝生涼愜意濃。夕落青山迎皓月,朝舒紫氣去塵封。無丹無佛閒雲鶴,有酒有詩流水淙。三、百年五四自詡天朝貧弱困,河山風雨正飄搖。三民主義來燻日,五四精神湧學潮。
  • 【鄉愁·春】你是人間四月天
    四月,江南的煙雨下出了一種情調,耐人尋味。
  • 「獨立書齋嘯晚風」——徐渭與浪漫主義書風
    到縣未及四月,朝廷降詔,凡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玄德疑在遣中。適督郵行部至縣,玄德出郭迎接,見督郵施禮。督郵坐於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關、張二公俱怒。及到館驛,督郵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階下。良久,督郵問曰:「劉縣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備乃中山靖王之後;自涿郡剿戮黃巾,大小三十餘戰,頗有微功,因得除今職。」督郵大喝曰:「汝詐稱皇親,虛報功績!目今朝廷降詔,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汙吏!」玄德喏喏連聲而退。
  • 四月,美人和花更配哦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來看看四月的春天吧! 賞春好處
  • 北京春拍漸入尾聲 此場專拍卻能奪人眼球!
    本次翰海春拍共設9大專場,其中書畫類專場居多,「中國近現代書畫」兩場,「中國古代書畫」一場,「中國當代書畫」兩場,「法書楹聯」一場。徐悲鴻、齊白石、吳昌碩等近現代書畫名家及沈周、鄭板橋、藍瑛等古代墨客位列其中。古董藝術品方面,此次翰海徵集到了近五百件古董珍玩,不乏明清官窯瓷器、精美銅鎏金佛造像、明清玉器等近五百件珍貴器玩。
  • 「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
    「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近日,在汕頭市澄海區樟林古港一座花木扶疏的書齋裡傳出稚嫩的童謠,帶著潮汕文化古色古香的韻味。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研究生的鄭雪芸是樟林人,還沒到放假,她的心就已經飛回家鄉。「為什麼坐在書齋裡的人,抬頭就能看見天上的星星呢?頭頂不是天花板嗎?」每次,當鄭雪芸引導孩子聯想歌謠中的生活場景時,孩子的不解總會引起一陣尷尬。慶幸的是,現在潮汕地區的老房子還有保留,有些孩子回爺爺奶奶的老家還能見到潮汕傳統四點金民居,建立感觀印象。為了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鄭雪芸這次特意選在澄海特有的書齋祠堂起鳳陳公祠開展「老厝新學堂」活動。
  • 【四月清和雨乍晴】最美人間四月天:說說才女林徽因
    客中初夏(宋)司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 荏苒春來春又去,一歲年齡一歲人。|人間四月是如此撩人
    現在快是四月末尾,時間過得好快,不知不覺中,這個春天已走到了尾聲。時間實在太無情,總在不知不覺間倏然流逝,仿佛彈指一揮間,就給生命又畫上了一道年輪。荏苒春來春又去,一歲年齡一歲人。隨著季節的更替,時光的流逝,我們的年齡也會隨著春夏秋冬的過往而增長,有怎樣的年齡,就有怎樣的心境。歲月,將所有過往凝聚成詩,賦予我們無限詩意。
  • 今夕社行書,綦毋潛《春泛若耶溪》,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晚風吹送我的行舟,沿著開滿鮮花的河岸蕩入溪口。 星夜又轉過西邊的山嶺,隔山仰望天上的南鬥。 潭底升起溶溶的煙霧,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後。 世事何等地紛繁渺茫,不如做一名隱居的釣叟。
  • 30條適合四月發的甜甜的句子|四月你是我的謊言
    人們在四月開始收穫。「下樓籤收了一份快遞,是四月寄來的陽光。」人間四月芳菲盡。四月真的好溫柔。五六點的夕陽斜射進廚房,擇洗切炒,喜歡的菜輕輕盛出鍋。四月秀葽,五月鳴蜩。我們最好的遇見,是現在這樣的四月。只是春風如此卻見不得你。這人間四月,皆是想你的日日夜夜。四月的晚風也很溫柔。你駐足於春色中,於那獨一無二的春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