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未曾想到,這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冬天無聲地過去了,春分帶著潤雨,也淋淋地過去了。
木欣欣然,泉涓涓流,本該是掎裳連袂的踏春賞青,卻讓櫻花寂寞地綻放於三月和氣中。
囿於方寸一屋的我們,是否曾想過自己能有一院子?院內溪山紆曲,薜蘿滿牆,菖檜盆景,修竹數竿招清風,長松一株掛明月。拐角處設盆池,蓄金鯽五七頭,以觀天機活潑。碧流深處為己之書齋,書室中所當置者,幾、椅、香爐如意、筆硯文具、畫卷墨軸、金石碑帖……
齋中永日據席,青山當戶,流水在左,輒談世事,便當以一大白浮之。倘若如此,不論疫情所需還是個人之願,「被關在室內」這一要求,簡直就是求之不得了。古人將「筆、墨、紙、硯」喻為文房四友,又唱「水重山復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即使是柳暗花不見,還有這四個友人相伴,讓陋室文房無有寂寞,可見其對文人墨客的重要。書齋之中,文具永遠是書房的重心。
硯臺,是調和水與墨的所在。藏硯一事,論材質形制,皆獨有格調,不沾俗氣。賞硯以養志,乃與硯為友。一方好硯,可與終身俱者,更可以相傳世代。
清代尚古之風盛行,內廷多有以瓷玉等器仿三代鼎彝者,其佳者幾可亂真。此硯即為仿古之精品,將宮廷精嚴工藝與古樸雄渾的古青銅器氣象相結合,文人氣息濃鬱,更有乾隆御題詩,頗為珍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假借賈政之口講到:「若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因此匾在書齋中,有點睛之用。亦是文人自身的縮影,一園一屋,掛了匾,就有了魂。
筆筒最初功用是讓毛筆豎立倒放,以保護纖細的筆尖不受壓損。而後,有心之士於筒上雕以文飾,精製如此,超越其原有功能而成為書齋中觀賞把摩之雅器。明窗淨几,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書齋的清幽生活,香具是不可或缺之長物。
香具之中以香爐為重中之重,銀葉瑩瑩宿火明,碧煙不動水沉清。紙屏竹榻澄懷地,細雨清寒燕寢清。隨著香篆繚繞漸起的煙霧,書齋主人被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之中,帶入曠遠澄澈的境界。橋耳爐,又稱鳳眼爐,靜觀此爐,整體造型寬扁穩重,典雅沉著。爐底開方框,內鑄「大明宣德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其字頗有金石之氣。
宣爐之色據古籍記載有四十餘種之多,歷來為藏家所看重,此爐皮殼尤為精彩,整體呈現出在熟慄殻色與棗紅之間自然過渡的色澤,令人陶醉,且寶光內蘊,手感沉實穩重,可知銅質之精純細膩。
將此橋耳爐置於紅木几上,香爐嫋嫋清煙起,樹影斑駁,晴日方好,當是春意無盡、禪趣無盡。雲林清秘,高梧青石中,僅一幾一椅,令人想見其風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韻士所居,入庭便覺高雅絕俗之趣。
對現代椅具的設計影響頗大的燈掛椅,是明清家具很具代表性的設計。燈掛椅的線條都十分簡潔優美,靠背弧度柔和自然,軟藤坐面,冬暖夏涼。看似質樸簡約,實則無處不工,展現出不經意的熨帖與周全。
吾儕縱不能棲巖止谷,追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市,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
書齋的器物陳設、空間設置、環境搭配便是體現文人藝術審美觀念的最好途徑。
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文房清貢,藉以玩目適快,鋪疊如市,頗損雅趣。其點綴之注,羅羅清疏,方能得致。
如此件蓋爐,為清乾隆時期宮廷仿古之傑作。取材上等白玉,玉質細膩潔白,如膏如脂。爐下承三獸面足,爐蓋高浮雕三隻臥牛,雕工精湛。此白玉香爐,雖器型小巧而氣韻渾厚,將上古青銅器之神韻與宮廷工藝完美融合。
可安於室,也可長於野,若置於石桌之上,圍而不隔,獨立而開放,真是一爐一坐,一坐一忘,一忘一齋的物我關照。一時清風徐來,葉動,心不動。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裡詳列其怡養動用事具:隱几、拂塵、袖爐、如意凡四十種。如意,最早時,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後文人愛其吉祥之意,取白玉,以雕文飾,擺於書齋,以作清供。
此件如意頭部剔地浮雕出一幅奇石巨松的山水清景,畫面中仙翁與童子並立,童子拄著仙翁的拐杖,顯得俏皮活潑。
如意柄身延續浮雕山水,上有仙鶴銜書,童子持桃,背面亦陰刻山水。最為特殊的是如意柄部底端,以活環工藝連接一塊玉牌,玉牌雙面浮雕童子持磬等圖案,寓意吉慶有餘。為難得一見的收藏把玩之珍物。北宋中葉之後,文人士大夫開始尋找一種適合自己身份屬性的生活方式,回歸個人情感的真正需求,用於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乃至追求閒情逸緻的生活。至明清時期,書齋已經發展成為完善的藝術化空間體系,演變成文人士大夫階層審美情趣的空間表達。而至於今,一場瘟疫的流行,令人重新開始反思安靜生活的意義。書齋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建築,身居其內,明心悟性。焚香看畫,一目千裡,雲樹藹然,臥遊山水。讀數行書,懶倦便高臥松梧之下,或科頭行吟。以松石代珍奇,以琴書代益友,此樂事也。敬請關注
西泠網拍·藝是 四月拍品
▼
硯高:4cm 硯長:13.5cm
硯寬:9.5cm
款識:仿宋宣和內府制 鈐印:葵生(硯側) 盧葵生制(硯蓋底部)說明:漆砂硯為硯中別具一格的精品,乃以大漆調金剛砂髹於木胎之上,輕便易攜,堅細耐磨。此硯為清代漆砂硯名家盧葵生所制,硯身光素,內含閃光的細小金剛砂粒,手感輕盈。硯側陰刻隸書款「仿宋宣和內府制」,另有鈐印「葵生」。可見此硯為仿宋宣和內府硯式,作抄手式,開淌池,造型文雅。原配漆制天地蓋,以朱漆為地,色澤濃鬱雅正,其上嵌寶作花鳥紋飾。蓋底為黑漆,鈐朱漆四字款「盧葵生制」。硯蓋內面有墨書:春色滿□□□紅,其中三字已漫漶難辨。《漆砂硯記》中贊盧氏漆砂硯:「有發墨之樂,無殺筆之苦,庶與彼二上品(端硯、澄泥硯)媲美矣。」可見盧葵生所制漆砂硯之質量,此硯製作精良,為難得的文房珍品。作者簡介:盧葵生(約1775-1850),名棟,揚州人,世代漆工,皆精於鑲嵌漆器,盧家三代至葵生技藝更加精湛,為乾、道年間之漆藝大師。凡文玩諸器無不以漆砂為之。雕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皆非尋常畫工所及。所制器物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有收藏。帶座高:11.3cm 高:8.8cm
通徑:13.8cm
說明:蓋爐取材上等白玉,玉質細膩潔白,如膏如脂。爐身廣口圓腹,下承三獸面足,腹部立對稱雙耳,上揚的線條流暢優美。爐蓋呈覆盅形,蓋面等距高浮雕三隻臥牛,雕工精湛,此三犧造型源於商周青銅器表面的紋飾。此白玉香爐為清乾隆時期宮廷仿古之傑作,雖器型小巧而氣韻渾厚,將上古青銅器之神韻與宮廷工藝完美融合。原配紅木嵌銀絲束腰底座。此拍品為香港著名收藏家利國偉爵士舊藏。藏者簡介:利國偉爵士(1918-2013),香港著名銀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及收藏家,對香港社會貢獻巨大,曾推動香港順利回歸,為1997年首批獲頒大紫荊勳章的十二人之一。其藏品以明清瓷器與清代御製玉器為主。高:4.7cm 直徑:12.5cm
說明:蓋盒精雕細琢,取紅黃翡為材,顏色鮮亮,局部橙紅,色彩交融,極為養眼。紅黃色翡為褐鐵礦浸染翡翠所致。其特點為亮紅色或黃色,其色澤明麗、質地細膩,比之翠綠料更為稀有。蓋面高浮雕海水雲龍,以及法輪、海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八寶紋樣,巧妙絕倫。八寶是藏傳佛教中象徽吉祥的器物,又稱為「八吉祥」。八寶即法輪表示佛法圓轉萬劫不息之意,法螺表示菩薩果妙音吉祥之意,寶傘表示張馳自如曲覆眾生之意,白蓋表示偏覆三千淨一切藥之意,蓮花表示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意,寶瓶表示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意,金魚表示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意,盤腸表示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意。八寶紋多與蓮花紋組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此蓋盒選料頗大,高浮雕製作方式廢材廢料,可見非一般人所有之物。藏者簡介:牡丹堂藏中國玉器涵蓋時間極廣,上溯新石器時代,下至十九世紀。他的藏品曾於2004年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出展,並由香港藏家霍璽(Angus Forsyth)珍藏逾二十載。▲
西漢·黃玉紅沁臥牛把件
高:3.6cm 長:7cm
說明:玉牛為黃玉所制,玉質極為細膩緻密,光氣渾厚。整體受沁泛紅,更顯色澤動人,尤其頭部沁色濃鬱若瑪瑙,深入肌理,令人讚嘆造化之工。玉牛呈臥姿,頭部略向右扭轉,整體線條極為簡括,牛首、牛頸與牛身渾然一體,拙樸中充滿力量感,可見漢代造型藝術之高妙。四肢與身體以流暢的長陰線區隔,犀利密集的短陰線象徵牛毛,牛尾亦以長陰線勾勒。這些均為典型西漢動物圓雕特徵。器身還保留了多處管鑽打孔的痕跡,令人想見兩千前的製作工藝之繁複。西漢動物圓雕可謂中國玉器史上的巔峰之作,惜傳世不多,此拍品無論從玉質、沁色、雕工到整體藝術性,均堪稱難得一見的西漢玉器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