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如果不了解死亡,很難了解生命

2021-02-06 北京紀實影像周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作為2018北京紀實影像周展映邀請片目,8.3-8.5期間分別在The Future Hall、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糧倉美術館進行了三場的放映。導演陳志漢專程從臺灣赴京玉觀眾見面交流,引發了觀眾對於生命、親情及遺體捐贈的熱烈交流。


陳志漢導演在現場


一具冰冷的遺體,在醫學院的解剖課中,默默地和一群醫學院學生,走過一學期艱巨的學習,陪伴他們穿越成為醫生的成年禮。在臺灣捐贈遺體做為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在極度重視亡者身體安葬的亞洲,貢獻自己的身體需要面對親人的不舍,獲得深厚的了解與支持。這樣貢獻的心意,將帶給家人以及醫學院師生什麼樣的改變?即使靈魂早已離開身體。本片經歷細膩的情感,思考「活著」到底是什麼意思?當生命的終點不是身體的毀壞,而是影響力,人們會如何決定自己生命的色彩?


2018Doc+陳志漢導演交流實錄

志願者:莊新宇 張麗娜 印林芳 羅冰倩 整理

The Future Hall交流現場


糧倉美術館交流現場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交流現場


我想請問導演,像您這麼魁梧的一個人,是怎麼那麼感性的聚焦到大體老師這個群體上?


我大概在十年前開始拍片子。一開始我是攝影師。我媽媽她很喜歡帶我爬山,十年前,我發現媽媽爬山的速度越來越慢,忽然有一種感覺,我媽媽有一天她會過世,會離我遠去。想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有一點感傷。感受之餘,想到為什麼死亡這件事會讓人感到難受呢?我很想要拍一部片子講死亡,不讓人那麼難過的。


到底什麼才是生命的終點


在2013年的時候,我知道了「大體老師」這個題材,讓我感興趣的原因有兩個:「大體老師」不是令人難過的事情,反而會令人尊敬;另外一個是,我們想知道這些解剖課的學生,他們一開始是不認識這些大體老師的,認識之後,他們用什麼心態去解剖大體老師,這是我想探討的一個問題,醫生和病患之間關係應該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那我就開始去找學校,一開始找到的並不是現在這所學校,後來我找到了輔仁大學。輔仁大學的老師也非常的配合幫我聯繫學生。因為我跟他說我想拍一部關於生死的紀錄片,我覺得如果你不了解死亡的話,其實很難了解生命。那個老師也正好很想用「大體老師」的題材來做生命教育,很認同我的想法,我們就這樣準備合作。


其實這部片子最難的地方就是尋找一個家庭讓我拍攝。只要我一出現,就代表這個家庭有一個家人過世了,我是來拍攝這件事情的。所以我後來就請學校幫我問這些家屬,我想跟她們先聊一聊。結果只有林先生一個人願意,其他人都不願意,當然這也是一件不能強求的事情。林先生之前是一名救生員,現在在教小朋友遊泳,他特別希望可以幫助到別人,我跟他溝通拍這個片子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大體老師。他很願意幫忙。


他之前工作也好,跟朋友一起也好,可能都要很晚才能回家。他和她女兒是沒什麼交集的,他女兒找他也找不到,想跟他商量也找不到人,關係就變得不太好。他們家狀況很特別,我一開始問他,他們家什麼時候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他說沒有,過年的時候也沒有,過年林先生會外出找朋友或者去救難(爬山出危險的人),近幾年就常常跑去爬山,過年的時候都不在家。


從2013年開始拍攝一直到2016年才拍攝完,大概拍了兩年多的時間,剪輯了一年多,一直到去年3月這部片子才在臺灣的戲院上映。我邀請林先生來看,我也很緊張,因為不知道林先生會在意什麼,當他看到畫面的時候會什麼感受。我心裡很在意的是怕他看了以後心裡能不能承受這些事情,沒想到他看完之後,就感到這件事情好像就完結了。他的女兒也講到,有一個導演幫他們從頭到尾記錄了這個事情,這部片子對他們一家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們也因為媽媽過世這件事,全家開始了更加密切的溝通。所以我覺得這對我來說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請問你拍攝大體捐贈的流程本身就是這樣還是因為你拍攝的關係而到這個大體捐贈受到特殊的關照?


學會告別是一門必修課


本來就是這樣的過程,會有很多的儀式。我不是拍儀式,通常是林先生過去他們家人在場的時候我才會去拍攝。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迎接大體老師的方式,因為輔仁大學是天主教學校,所以會有他們自己特殊的流程。


剛才我在看的時候我的情緒已經控制不住了,我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覺得真的很偉大,因為我覺得,整個片子在拍的時候很平靜,人物也很平靜,三年能夠保持這樣的平靜真的很偉大。有一個問題是,你這是一個團隊還是自己在拍呢?


我是一個團隊在拍,但是因為這個題材挺敏感的,而且解剖屍體的空間也不大,所以有時候最多只有兩個人,或者我一個人,但有時候會有一些例外,有時候有些儀式,有老師,學生,家屬一起來,那時候人會特別多,也有特別少的時候,比如說和林先生單獨相處,如果我跟攝影師一起出現的時候,林先生就會講話不自然,後來我就跟攝影師說你不要跟我去了,我自己去,我就發現這樣的他會跟我講很多事情,所以我們兩個的時候,人越少越好。


我之前是學醫的,以我的理解,醫學生到了一定的年級就會有解剖課,我不是很明白遺體為什麼會兩三年才會用到,另外就是,遺體捐贈就是家屬的意願嗎?


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輔仁大學的遺體捐贈協議書,第一欄就是必須本人籤署的,所以林太太籤署的時候她還活著。她是生前跟林先生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看到了「大體老師」的事情,就跟林先生說,他死後能當老師也不錯,林先生聽到後就打電話到遺體捐贈中心諮詢。兩個人就互相籤署了遺體捐贈協議書。那為什麼要等兩三年那麼久,是因為人過世之後,要到學校做防腐處理。之後會把屍體泡在福馬林中泡一年。一年結束之後,會把人取出放到冷藏櫃中。之後,學校的「大體老師」不會很多,所以有些完成了就先使用,有些放著備用。等到過一年之後再用這位,所以最快會等兩年。因為學校裡會有學長學姐也在等「大體老師」用,所以有一些會等三年。


可能因為林先生是救生員,所以他會更加看重生命或者救助的事情,一般人來說如果自己的父母去做「大體老師」的話可能對他們自己來說是做不到的,包括裡面的老師也說到如果自己的父母去做「大體老師」,她也會接受不了。我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我去解剖別人的時候可能會把他當作一個物理的身體,如果是自己的親人,我就沒有辦法去面對了。


其實不用說你,我們拍攝的老師與學生,在拍攝前後與他們溝通,你們以後要不要成為「大體老師」,他們也沒有說要,我拍這部影片不是在宣揚遺體捐贈的事情。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林先生因為很愛他的太太,所以同意他的太太成為「大體老師」,蔡老師因為很愛她的父母,所以不願意她的父母成為「大體老師」他們的出發點都是愛他們的家人,但是他們的決定是不一樣的。只要是出於愛,你可以做任何的決定,不一定要捐贈遺體做「大體老師」。


我想問一下片名與內容的關係,以及您當時為什麼選擇這個名字?


「大體老師」不會講話,但是她會教會學生很多知識


我記得我在剛開始決定拍這部片子的時候,我走在輔仁大學校園裡看著那個醫學大樓,因為解剖課是發生在周一下午,是一整個下午,我就想我之後應該是在這,在某一個房間裡面,它應該也像現在一樣陽光普照,「大體老師」不會講話,但是她會教會學生很多知識,所以那一堂解剖課就是發生在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所以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就是講這節解剖課。


林先生為什麼想把老婆的遺體放到那麼遠的地方,而不是葬在自己身邊?


林先生是一個很怕麻煩、也怕麻煩別人的人,他覺得既然學校有自己的流程,就按照學校的流程走就好了,不想因為自己的事情讓學校特殊待遇。其實在我看來,林先生也是在逃避很多問題,他雖然經常去看他的太太,但每次都會很急迫的離開。這可能也是他沒有想通的地方,因為可以離得太近他會放不下,但其實現在他也經常去看他太太,去跟她講話。


遊泳教練林先生專程從嘉義千裡迢迢開車往臺北,每月都到醫學院探訪他的太太。結婚23載的深情,升華作報告生活瑣事的絮語。直到今次,他再壓抑不住,過去沒有把握機會或不懂得表達的愧疚、遺憾、思念,都隨著決堤的淚水傾瀉而出。因為,太太是「大體老師」,即將要被送上解剖臺作醫學生解剖教材,這是他最後一次對著「完整的」太太說話。


影片一開始林先生其實還挺樂觀的,但是當他的太太火化,有點像第二次死亡。所以也能理解他的心情。


其實我在拍他的時候一度認為他是不是已經走出太太過世的痛苦了,那如果他已經走出來了,可能故事的結局是他娶了新的太太,可能就不會再拍下去了。有一天他來看太太的時候,很特別,我跟他講話他都很少回應我,一開始,我還沒在意,後來他要進去大體老師存放室,我當時跟他說,你想講什麼話就講,不想講也沒關係,然後他就突然哽咽,說他一會可能會大哭這樣子。我聽到之後,我想這可能是一個轉折,他可能不是真的走出來了,而是想逃避,當時我就沒有再跟他講任何話。



其實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特別難的。我在創作拍攝的時候就考慮過這問題,也想到在展映過程中一定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在我拍攝過程中一直在詢問輔仁大學的學生和老師,他們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由此我也產生了懷疑。


對死亡的討論可以釋放很多束縛


後來考慮到捐贈遺體並不是我一個人是事情,因此和妻子商量。妻子說自己會願意成為一名大體老師,原因是因為「人死了之後也沒有感覺了,考慮那麼多幹嘛」。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我一直在用生的思維思考死的話題。其實這部片子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可以談談我們一直迴避的「死亡」的話題,這是很健康的,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經歷的過程,而我們往往會逃避「死」。其實,對死亡的討論可以釋放很多束縛,使得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我和妻子約定願意成為大體老師。但最後如何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畢竟成為大體老師是有很嚴格的要求的。


官方合作夥伴

▼點擊「閱讀原文」,直通「活動行」報名參加第二屆北京紀實影像周公益影像藝術沙龍!

相關焦點

  • 7*100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今晚獨家直播,經典電影正版周邊互動派送
    今晚19點聯發文創將獨家為你直播紀錄片電影《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映後邀約到影片主創人員導演陳志漢、攝影剛煒與影迷實時交流還準備了近百份影迷正版周邊禮品直播派送《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豆瓣評分8.3 這是發生在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故事
  • 「大體老師」也值得被尊重——觀《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 紀錄電影《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丨電影曲
    而我們到最後有什麼可以留下來在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我想我們一定有什麼可以留下來在無人知曉的翌日午後
  • 《生命花》生命花,靜默
    又看了一遍《生命花》的前半部分,最讓我割捨不下的部分。依然喜歡宇赫,依然會為那個靜默的少年流下眼淚。從始至終還是希望英珠能和宇赫在一起,只有她才是他生命中的那一抹陽光。長久以來,我對姜宇赫的印象一直都是在深藍色的夜空下,在有些凜冽的銀白色燈光下,或許還在銀白色的細小雪花包圍當中。一個深藍色頭髮的沉默男子。
  • 那個午後
    1512班 李姿瑩 證號:200402592410一個午後,陽光如銀絲般灑在大地上,街道上行人匆匆。站臺上的人焦急等待著,而公共汽車卻如一位安詳的老人緩緩駛來。車窗外的陽光照射進來,有些刺眼,我眯著眼,仿佛見了彩虹光圈。
  • 唯有了解死亡,才能彰顯生命的可貴,耶魯大學哲學死亡課講了什麼?
    常見的觀點認為,生命是美好的,如果死亡就會失去生命,失去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果他90歲死亡了,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死亡對他沒有什麼壞處。 想像一下,如果他只活了50年。那是不是失去了本來擁有的40年,我們可以說死亡對他有壞處,剝奪了他本來可以有的40年。但是,他已經死亡了,已經不存在了,壞處是不是也不存在了? 三、長生不死未必好!
  • 「死亡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家長別避諱,了解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仿佛「死」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象,父母們挖空心思,給孩子補文化課、藝術課、情商課、逆商課,「死亡教育」成為稀缺品,無人問津。忽視「死亡教育」,是因為「死」根本無足輕重嗎?不,「死亡教育」對每個人來說,至關重要,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家長一定要重視。
  • 一個人的李宗盛 | 我們因不了解而相識,我們因了解而分離
    他給華健的輓聯,寫的是這一句:完美先生理應完美死亡我們一生不該我們獨享確實是他心裡話:慶祝死亡並歌頌生的意義。他兩人在半個多世紀裡端茶送水,給那些耳朵饑渴內心更饑渴的人送去甘霖與砒霜,使勁了渾身解數討好他們也摧毀他們。這對死黨的嗓子、生活,早就不是自己的了。
  • [歌詞]午後檸檬樹下的陽光
    青春的歌 不會停留在泥濘的路上 隨著夢的導航 用力去追就有希望 夢在遠方 夢未央 放飛希望最明亮 檸檬樹下的陽光酸酸甜甜的心傷 就是這樣 依偎陽光 天空鳥兒自由自在飛翔  你聽風兒的歌唱 蝴蝶的翅膀 檸檬的清香就是這樣 放逐過往彩色夢想 不會擱淺在寧靜的海港 順著風的方向
  • 狄金森《在冬季的午後》
    它來之時,大地傾聽,連陰影也屏息;待它離去,遙不可及,如同目送死亡。王 佐 良 譯在冬季的午後在冬季的午後有一種斜射的光令人壓抑,像有教堂樂聲的重量。我試圖從狄金森的生活經歷,從她對於生活、自然、友誼、愛情、天地、宗教、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抒情、宣洩中尋找答案。我反覆地閱讀她的詩,期待從她的詩行中找到理解的一絲微光。但是,事實告訴我,這個答案是不可能輕易得到的。狄金森是怎樣的一位詩人?她大學學習之後,回到父親的狹小土地上,深藏在祖宅裡,平時只喜歡穿白色衣服的,是一位不同尋常的女詩人。
  • 冬天陽光明媚的說說
    四、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尼採五、 不管你如何盡心盡力,都有可能不被欣賞,總有人認為你做的不夠好。既然如此,別人的眼光有什麼資格令你放棄夢想,放棄追求更好的自己。早安~六、 決定轉身就不要頻頻回頭,酷的人,才會被記得久一點;敬往事個屁酒,該敬的是那個勇敢的自己。
  • 了解死亡,直面恐懼
    作為普通人,我們需要知曉兩種死亡原因:過早的死亡和自然壽命耗盡的死亡。後者基本是既定的,但前者可以卻可以通過行善積德來改命,《了凡四訓》這本書很好的呈現了這一點。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源於對未知的恐懼。一旦了解了臨終前的一些徵兆以及整個大概過程,並且在在世時多修習靜心與專注,自然跳脫恐懼的束縛。保持內觀,觀到極致,自然放下,看見即解脫。
  • 午後紅茶,你可曾想起他
    就像他在《東成西就》裡的經典臺詞:「當不可以再擁有的時候,你唯一可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要忘記」。悠悠時光,我們不曾忘記,唱他的歌,看他的電影,在他離開第15個年頭的春日午後,再一次走進哥哥的世界,回味他留下的那一杯午後紅茶,感受光陰遊走的百態滋味!
  • 《午後四點》當你了解了真實的自己,會憎恨?厭惡?還是同情?
    《午後四點》 「我們對自己其實一無所知。我們以為熟悉自己,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不是什麼問題,體驗一個陌生人的生活有何不妥?也許更好,因為知道了自己是誰,就會討厭自己。」假使有人每天準時來敲你家房門,找一位劉姓畫家,即使千百遍告知她找錯了、沒有這個人,她依然執著地天天到訪,且只要逮到機會就要擠進你家門坐在客廳的凳子上不說話,你會如何對待?
  • 紀慈恩主題生命格言 |死亡與告別,一邊悲傷一邊面對
    解決死亡的問題只有一個途徑:去好好的活。如果你沒有辦法理解死亡,如果你對死亡有解不開的謎,如果你擔心死亡,那你只有一件事可做:好好的活在當下。 當什麼時候,你開始「活在當下」,就是你已經不關心「人生意義」的時候,你就在當下了,那個時候,你也不關心死亡,因為死亡也是某個當下,所以,對於死亡的恐懼,也只有一條途徑:去過讓你自己滿意的生活。
  • 冬日暖陽,慵懶午後
    在你的窗前,在你的眼裡,是陽光下的枯木,還是枯木沐浴著陽光,反正都一樣,蕭瑟成了季節的主角,寂滅了天地之間的浮躁。在溫暖的午後,冬日陽光上了陽臺,屋子裡是溫暖的,因為陽光,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遐想,因為陽光進了屋子,屋子裡的花兒也開的更加鮮豔。
  • 午後之死
    午後之死椅子上放著的是一塊亞麻色粗布,一束塑料做的白芍藥,一本陳年日記,和一杯淡綠色的苦艾酒,在懸乳效應下泛著瑩白的光暈。我對著它找角度拍照,午後的陽光透過玻璃顯得很晃眼。一份苦艾酒兌三份香檳,海明威將其稱為午後之死。我至始至終都沒有喝它,拍完照後我聞了聞,猶豫了幾秒便倒掉大半,然後兌滿冰水。它還是淡綠色的,不過變得清澈透明。
  • 《陽光普照》: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小兒子一事無成,他就從不承認那個不優秀的小兒子是自己的孩子,將小兒子置於永遠的陰霾;而大兒子懂事優秀,成績優異,是全家的驕傲,他就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大兒子身上。誠如阿豪的遺言,每個人和動物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但是只有他沒有。他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 如果,當年那個女孩不反抗……
    來源:共青團中央如果當年那個女孩不反抗文 | 進擊的熊爸爸11947年1月,山西文水雲周西村。瑟瑟寒風中,一位14歲的女孩被兇惡的憲兵推到鍘刀面前。那個年代,產婦嬰兒死亡率奇高,死亡的產婦往往還有口薄皮棺材埋進地裡,但死嬰往往就被一把茅草裹著丟到了這裡,成了野狼們腹中之食。棄嬰之多,養活了諸多野狼,當時幾乎每個村子旁邊都有這樣的狼食崗子。爺爺還告訴我,那時候人們生活之慘是現在人無法想像的。生男孩的話,是家裡的壯丁,無論怎麼著都要努力養活的;但如果生到女兒的話,則可能會被溺死後丟到這裡。
  • 你真的了解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嗎?
    風箏節精彩回放👆小編參加了濰坊風箏節就更加想進一步了解濰坊的風箏文化了,現在我們年輕人不但繼承了老一輩的風箏習俗還富有創意,為我們年輕人鼓掌!也許你們還不知道其實世界上70%的風箏都來自我們濰坊,這也是小編在博物館看到的,小風箏博物館的時候也非常的吃驚,竟然是免費的,帶上身份證就好了。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說是從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