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家長別避諱,了解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2021-01-18 逗兒媽媽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磊磊是個一年級的小學生,這天媽媽接磊磊放學,在回家的路上,磊磊便打開了話匣子,開始講班裡發生的趣事,正說得起勁,磊磊突然停下來,一臉認真地問:「媽媽,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不能復活,對嗎?」

聽到孩子的話,磊磊媽感覺到有點吃驚,於是她問孩子怎麼會這樣問,原來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述了近日發生的兩則新聞,一則是11歲男生為證實手遊復活情節攜妹妹跳樓受重傷,一則是12歲男生因玩手機與父親發生矛盾,從樓頂跳下身亡。老師通過新聞事件告訴他們,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

遇到這樣適時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老師,是學生們的幸福,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就會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

在中國,談論「死」似乎是很忌諱的事情,人們總是對「死」避而不談,死,本是人生中避不過的關卡,卻因人們「談死色變」,使得「死」在人們眼中變得越發神秘。

在《論語·先進》篇中,談到生死,孔子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如何「生」都沒弄清楚,幹嘛去研究「死」呢?仿佛「死」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

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象,父母們挖空心思,給孩子補文化課、藝術課、情商課、逆商課,「死亡教育」成為稀缺品,無人問津。

忽視「死亡教育」,是因為「死」根本無足輕重嗎?不,「死亡教育」對每個人來說,至關重要,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家長一定要重視。

一、為什麼家長跟孩子總是「談死色變」

1、內心恐懼

沒有人喜歡談論「死亡」,好像提到它就會離死亡更進一步,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因為害怕面對死亡,所以儘量避免提及。

2、受長輩影響

很多父母會用長輩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以前,長輩大多給孩子講長幼尊卑,講傳統思想,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卻從來不談論「死」,受長輩對自己教育的影響,父母把長輩拒絕談論「死」的做法延續下來。

3、不知如何談

父母從小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不知道該用何種方式給孩子講,而且市面上很少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可供參考,再加上父母對「死亡教育」的認識不足,所以造成避而不談的結果。

家長對孩子「談死色變」,主要與三種心理有關,有父母自身的恐懼心理,也有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的矛盾心理,還有受長輩影響的沿襲心理。「死亡教育」是孩子的成長必修課,教孩子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那麼,如果孩子缺少「死亡教育」,會對他的未來產生哪些影響呢?

二、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1、對死亡產生恐懼

孩子缺乏「死亡教育」,就會覺得死亡是很神秘、不可言說的事情,對「死」產生出恐懼心理,害怕談論和面對死亡,如果孩子身邊出現與死亡相關的重大事件,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恐懼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很久都走不出去。

2、容易輕生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認識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忽視生命的價值,一旦遭受到某種刺激,一時想不開,很容易輕率做出放棄生命的舉動,或危及他人生命的行為。

3、對生命麻木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並不知道生命的價值何在,對生命的存在與離開持可有可無的態度,缺乏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對生命的到來或離去表現出麻木、無感,如行屍走肉一般,感情冷漠淡薄。

養育孩子不只是提供物質需求和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尊重生命,而在我們的科學和教育體系中,卻沒有關於「死亡」的教育,在缺乏參考的前提下,家長們應該怎樣給孩子做好「死亡教育」呢?

三、家長如何才能給孩子上好「死亡」這一課

1、父母要正視「死亡」

父母要摒棄原有對「死亡」避而不談的錯誤認識,建立正確的認識,從思想上認識到「死亡」是可以拿來討論的,是可以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

父母可以搜索關鍵字「死亡教育」,查閱相關書籍或視頻,來增加正確認知,為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做好準備。

當孩子主動提到與「死」相關的問題,父母不要刻意迴避,或表現出驚恐誇張的表情,像對待其他問題一樣,正常回答孩子的疑問,告訴孩子死亡的真相,人並不會像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那樣死而復生。

2、利用機會,適時教育

第一,當孩子看到樹葉飄落、花朵凋零、寵物離世時,也是父母開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時機,父母要告訴孩子,花開花落、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生命短暫,所以更要格外珍惜,父母還要讓孩子知道,生命的長度並不是固定,主動權在自己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生命的長度和廣度。

第二,父母可以結合發生在身邊的或近期的新聞事件,跟孩子討論「死亡」,開篇提到的12歲男生跳樓自殺的新聞事件,父母就可以跟孩子展開討論,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孩子會做出輕生的舉動?生命重要還是遊戲重要?讓孩子意識到,生命只有一次,無法重來,不能拿生命開玩笑。

第三,對待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借用涉及到「死亡教育」的繪本或書籍,來開展「死亡教育」,比如《一片葉子落下來》、《DK幼兒百科全書—那些重要的事》、《最好的告別》、《活了100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我永遠愛你》。

父母還可以選擇主人公勇敢面對生活的書籍,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與地壇》,讓孩子與這些積極與生命抗爭的靈魂近距離接觸,找到生命的真諦。

3、給孩子更多的愛

愛孩子,本身就是一場教育,大量的事實證明,許多選擇輕生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幸福,他們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只能在外部世界尋求關注和肯定,逐漸迷失自我,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讓孩子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孩子就不會輕易選擇放棄生命。孩子感受到愛,體驗到「生」的幸福,就更能認識「死」的痛苦,從現在起,多陪陪他吧!

孔子的言論應改為「未知死,焉知生」,只有懂得敬畏死亡,才能更懂得珍惜生命。歌德曾說過,能夠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連接起來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願每一位孩子都能活出生命的意義,能成為最幸福的人!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嗎?你有過跟孩子談論死亡的經歷嗎?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呢?家長們,來參與話題互動,把你的經驗或看法寫下來,分享給更多的家長吧!

我是逗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相關焦點

  • 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死亡教育》一書的作者鄒餘華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並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孩子們通過不正當的渠道在潛意識裡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註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在那些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孩子看來,死亡是他們抵抗父母的手段,是逃避懲罰的方式,唯獨缺少的是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死亡的逃避意識,使得我們的孩子在童年時期承擔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懼,更使得我們的孩子在長大時候,失去了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
  • 完整家庭教育的重要拼圖:死亡教育
    但網友對此事件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兩個10歲左右的孩子連基本的生命安全意識都沒有,父母不能把全部的責任推卸給遊戲,其自身對子女的教育難辭其咎。」據調查報告顯示,只有13.6%的家長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生死的問題,而60%以上的家長表示孩子太小,進行這一類教育「很尷尬」、「暫時沒必要」。
  • 死亡教育——我們離死亡大概是一個父母的距離
    學校裡從沒開設過死亡教育,家長們也懼怕讓孩子聽到「死」這個字,放佛整個社會對於這個自然現象諱莫如深。 小孩子只知道如果有人離開這個世界了那他就是去天上變成星星了,他會看到家裡進進出出的人面色沉重,帶著哭腔蓋著白布,有人下跪有人哀嚎有人死死拽著個長方形的「大盒子」不鬆手。
  • 《尋夢環遊記》觀後感:面對「死亡」教育,中國家長別再保持緘默
    但是實際上,對於「死亡」本身的恐懼並不是孩子天生自帶的,往往都是從家長身上傳過去的。 「死亡」是偉大的,因為「死亡」所以才讓活著的時候變得彌足珍貴。 往往與「死亡」距離最近的時候,人才會知道生命有多麼可貴,才更容易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活。 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生命會變得越來越精彩。
  • 我們亟需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
    對於成人來說,這將是一個沉痛、嚴肅、值得銘記的日子;而對孩子來說,這將是一個汽車輪船突然停下鳴笛,家外面傳來很響的警報聲,他們會感到奇怪和好奇的日子。我們在哀悼誰?人為什麼會死?人死後去哪裡?死亡會不會痛?為什麼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別人?死是不是睡著?我還能看到死去的他嗎……當孩子忽閃著疑惑的眼睛,將這些叮噹作響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死亡教育,已無可迴避。
  • 《尋夢環遊記》: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每個家長都該自知
    而在這個故事當中,也讓我發現了很多有利於幫助各位家長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 因為在中國的教育方法當中,其實各位家長應該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故意避開關於死亡的教育,因為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必要向孩子科普這些目前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家長卻忘記了,這是每個孩子都應該經歷的教育。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提起死亡,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忌諱的,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
  • 撒貝寧首談陪產經歷: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生命
    撒貝寧說的這句話不同於大家歌頌母愛偉大,是完全從教育孩子的角度出發的,讓人耳目一新。不僅可以看出撒貝寧是一個好丈夫,更是一個有思想,懂尊重的好爸爸。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生命的可貴不僅在於父母的無私奉獻,更在於孩子出於對生命源泉的敬重,在其一生中的不懈奮鬥的歷程。
  • 死亡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小輩要聽長輩講過去的點點滴滴,回憶生命歷程中的挫折成長,悲傷歡愉。 老師請女孩搜集爸爸的生前故事,製成影集,最重要的是把想對爸爸說的話都說進影集裡。 影集裡,每一幕都仿佛刻著女兒對爸爸的話:對不起,謝謝你!
  • 電影《別告訴她》:善意謊言的背後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當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而適度地撒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理解、尊重和寬容,甚至是給對方一個巨變!面對時日不多的病人,善意的謊言真的是&34;的嗎?我看未必。善意謊言的背後反映的恰恰是中國人對死亡的恐懼,而這正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 葉一茜不知如何與森蝶談死亡,王恩澤媽媽教科書式回答,值得學習
    中國父母往往對「死亡話題」諱莫如深,大人的避諱會給孩子帶來無知的擔憂,這也是中國孩子缺乏生命教育的一種表現,>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呢?臺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中提到: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所以做好死亡教育相當於給孩子一個面對未來無常生活的珍貴錦囊。」
  • 《別告訴她》:中國式謊言故事的背後,折射出「死亡教育」的缺失
    對於老人們來說,得知即將面臨死亡,會更加珍惜生命:一是會對周圍的人或事更寬容;二是遇到困難時,會及時地調整好心態。不會因小事生氣傷害身體;三是儘量不留遺憾地過完寶貴的時光。對孩子來說,相比中國式善意的謊言,一旦知道家裡的老人即將離世,他們會更珍惜眼前的時光,早盡孝道。
  • 唯有了解死亡,才能彰顯生命的可貴,耶魯大學哲學死亡課講了什麼?
    ,從形上學到價值觀,認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死亡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終點,我們每一天都離終點更近一些,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體中,最為確定無疑的事。 這本書共有16個章節,而公開課有26講,課程在耶魯的官網、Youtube都有視頻,網易公開課有中文字幕。
  • 面對「死亡」家長如何對答?
    面對疫情,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正確地認識死亡呢?下面給大家提供幾個小建議。一、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合適的解釋方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著這樣那樣的疑問,但是我們永遠無法在孩子的教育上避開生死這個話題。在孩子只有一到兩歲時,可以對他進行簡單的死亡教育,用各式各樣的答案告訴他,這個人已經不存在了。當孩子已經三歲左右時,家長可以購買相關的繪本或者童話故事,寓教於樂,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給孩子合理的解釋,並讓孩子感受到人的成長過程。當孩子在六歲到十歲之間,心智已經開始逐步形成,家長應該正確普及死亡的概念,讓孩子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死亡是不可逆轉的,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 全民死亡教育上熱搜,我們都欠孩子一課: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記才是!
    同時社會上年輕人自殺事件經常發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生命、尊重死亡。它的出現,不僅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和自由意志的體現。與之伴隨而生的便是,像安寧病房一樣的臨終關懷病房。安寧病房秉持的理念是:人不僅要「優生」,也要「優死」。舒適安穩地結束生命,應該是一個人必須享受的基本權利。
  • 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不同年齡段策略不同,父母別太晚知道
    所以正確的向孩子們解釋「死亡」,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積極正向的教育,畢竟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實。 很多成年人在親人離開後久久都不能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來,甚至會影響到後續的生活和工作,其實也是不能坦然面對「死亡」的一種表現。
  • 熊孩子欲跳樓,家長還在一旁笑,網友:早晚有你想哭的那一天
    其根源就在於這些孩子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只有讓孩子正確地認識死亡,了解死亡,才能夠正確地對待死亡。因此,對孩子進行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刻不容緩!家長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死亡教育,可以讓孩子理解生命的珍貴和價值,更加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感恩,增強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抗挫折能力。
  • 再刷《尋夢環遊記》:中國孩子最缺的「死亡教育」,是時候補上了
    在這部片子中有一個神評論:除了性教育,我們還缺死亡教育。確實,回想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確實很少談及到關於死亡的話題。在我們的觀念裡,死亡是悲傷的,是忌諱的,是不能被提及的。然而這部電影卻告訴我們,死亡是應該被教育的,死亡教育也是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重點。據說這部電影原本是幾道亡靈的題材是不能引進的,但是在過審的時候當場看過的所有的審查人員,所以破例讓過了。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就想和大家一起通過解析電影《死亡詩社》,來聊一聊教育中的"教條式育兒",以及孩子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一、《死亡詩社》: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在中國的教育環境裡,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普遍的場景:每個孩子都背著重重的書包,每天上8-9個小時的課程,然後放學後還要去各種晚託班、興趣班、培訓提升班;考試成績進行各種排名表彰,每個老師和家長都在和小孩說:"成績好才能考好大學,將來才能有好工作。"
  • 幼兒園開「死亡課程」,網友吵翻了……
    近日,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引熱議。視頻來源:荔枝視頻老師介紹,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的死亡引發,孩子們談到死亡,紛紛表達害怕。老師耐心地帶孩子們給皮球蟲辦一場葬禮,並帶孩子們讀生命教育繪本。幼兒園老師稱孩子了解生命,才會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