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磊磊是個一年級的小學生,這天媽媽接磊磊放學,在回家的路上,磊磊便打開了話匣子,開始講班裡發生的趣事,正說得起勁,磊磊突然停下來,一臉認真地問:「媽媽,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不能復活,對嗎?」
聽到孩子的話,磊磊媽感覺到有點吃驚,於是她問孩子怎麼會這樣問,原來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述了近日發生的兩則新聞,一則是11歲男生為證實手遊復活情節攜妹妹跳樓受重傷,一則是12歲男生因玩手機與父親發生矛盾,從樓頂跳下身亡。老師通過新聞事件告訴他們,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
遇到這樣適時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老師,是學生們的幸福,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就會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
在中國,談論「死」似乎是很忌諱的事情,人們總是對「死」避而不談,死,本是人生中避不過的關卡,卻因人們「談死色變」,使得「死」在人們眼中變得越發神秘。
在《論語·先進》篇中,談到生死,孔子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如何「生」都沒弄清楚,幹嘛去研究「死」呢?仿佛「死」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
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象,父母們挖空心思,給孩子補文化課、藝術課、情商課、逆商課,「死亡教育」成為稀缺品,無人問津。
忽視「死亡教育」,是因為「死」根本無足輕重嗎?不,「死亡教育」對每個人來說,至關重要,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家長一定要重視。
一、為什麼家長跟孩子總是「談死色變」
1、內心恐懼
沒有人喜歡談論「死亡」,好像提到它就會離死亡更進一步,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因為害怕面對死亡,所以儘量避免提及。
2、受長輩影響
很多父母會用長輩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以前,長輩大多給孩子講長幼尊卑,講傳統思想,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卻從來不談論「死」,受長輩對自己教育的影響,父母把長輩拒絕談論「死」的做法延續下來。
3、不知如何談
父母從小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不知道該用何種方式給孩子講,而且市面上很少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可供參考,再加上父母對「死亡教育」的認識不足,所以造成避而不談的結果。
家長對孩子「談死色變」,主要與三種心理有關,有父母自身的恐懼心理,也有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的矛盾心理,還有受長輩影響的沿襲心理。「死亡教育」是孩子的成長必修課,教孩子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那麼,如果孩子缺少「死亡教育」,會對他的未來產生哪些影響呢?
二、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1、對死亡產生恐懼
孩子缺乏「死亡教育」,就會覺得死亡是很神秘、不可言說的事情,對「死」產生出恐懼心理,害怕談論和面對死亡,如果孩子身邊出現與死亡相關的重大事件,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恐懼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很久都走不出去。
2、容易輕生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認識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忽視生命的價值,一旦遭受到某種刺激,一時想不開,很容易輕率做出放棄生命的舉動,或危及他人生命的行為。
3、對生命麻木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並不知道生命的價值何在,對生命的存在與離開持可有可無的態度,缺乏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對生命的到來或離去表現出麻木、無感,如行屍走肉一般,感情冷漠淡薄。
養育孩子不只是提供物質需求和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尊重生命,而在我們的科學和教育體系中,卻沒有關於「死亡」的教育,在缺乏參考的前提下,家長們應該怎樣給孩子做好「死亡教育」呢?
三、家長如何才能給孩子上好「死亡」這一課
1、父母要正視「死亡」
父母要摒棄原有對「死亡」避而不談的錯誤認識,建立正確的認識,從思想上認識到「死亡」是可以拿來討論的,是可以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
父母可以搜索關鍵字「死亡教育」,查閱相關書籍或視頻,來增加正確認知,為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做好準備。
當孩子主動提到與「死」相關的問題,父母不要刻意迴避,或表現出驚恐誇張的表情,像對待其他問題一樣,正常回答孩子的疑問,告訴孩子死亡的真相,人並不會像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那樣死而復生。
2、利用機會,適時教育
第一,當孩子看到樹葉飄落、花朵凋零、寵物離世時,也是父母開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時機,父母要告訴孩子,花開花落、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生命短暫,所以更要格外珍惜,父母還要讓孩子知道,生命的長度並不是固定,主動權在自己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生命的長度和廣度。
第二,父母可以結合發生在身邊的或近期的新聞事件,跟孩子討論「死亡」,開篇提到的12歲男生跳樓自殺的新聞事件,父母就可以跟孩子展開討論,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孩子會做出輕生的舉動?生命重要還是遊戲重要?讓孩子意識到,生命只有一次,無法重來,不能拿生命開玩笑。
第三,對待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借用涉及到「死亡教育」的繪本或書籍,來開展「死亡教育」,比如《一片葉子落下來》、《DK幼兒百科全書—那些重要的事》、《最好的告別》、《活了100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我永遠愛你》。
父母還可以選擇主人公勇敢面對生活的書籍,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與地壇》,讓孩子與這些積極與生命抗爭的靈魂近距離接觸,找到生命的真諦。
3、給孩子更多的愛
愛孩子,本身就是一場教育,大量的事實證明,許多選擇輕生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幸福,他們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只能在外部世界尋求關注和肯定,逐漸迷失自我,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讓孩子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孩子就不會輕易選擇放棄生命。孩子感受到愛,體驗到「生」的幸福,就更能認識「死」的痛苦,從現在起,多陪陪他吧!
孔子的言論應改為「未知死,焉知生」,只有懂得敬畏死亡,才能更懂得珍惜生命。歌德曾說過,能夠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連接起來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願每一位孩子都能活出生命的意義,能成為最幸福的人!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嗎?你有過跟孩子談論死亡的經歷嗎?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呢?家長們,來參與話題互動,把你的經驗或看法寫下來,分享給更多的家長吧!
我是逗兒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