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不同年齡段策略不同,父母別太晚知道

2020-11-19 騰訊網

前些天有朋友在媽媽群裡發微信諮詢,自己的外婆過世了,究竟該不該帶三歲的孩子去現場送老人家最後一程,如果要去,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曾祖母過世的消息?

媽媽們說法不一,有人覺得外婆是親近的人,可以帶孩子去,也有人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去這樣的場合,也無法恰當的給孩子解釋曾祖母的過世。

其實在國內,很多家庭都並不會向孩子談及任何死亡有關的話題,但是事實上,恰當的給孩子解釋死亡,反而可以減少「死亡」帶給孩子們的恐懼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坦然面對心理陰影。

不過向孩子們談及「死亡」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恰當的解釋。

新澤西學院的心理學士 James Graham 說,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取決於兩大因素——生活經驗與發展水平。

所以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並不同,他們對於「死亡」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正確的向孩子談及「死亡」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究竟如何理解「死亡」呢?

1、5歲前的孩子——死亡可能是暫時的

5歲前的孩子,絕大多數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睡著了」,他們覺得死亡可能就像是睡著的白雪公主!如果遇到了神奇的藥水或者解救的魔法,就可以成功的死而復生。

有研究顯示:只有大約10%的3歲左右兒童能夠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而絕大多數的孩子在5歲前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實意義的,他們會把死亡看成是臨時的,可逆的過程。

5歲以內很多孩子並不能理解「死亡」的意義

2、5-9的孩子——開始相信自己看到的世界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5-9歲的孩子,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已經開始快速發展,他們已經開始逐漸去願意相信他們自己看到的。這一階段的孩子們有可能還經歷過小動物的死亡,明白花草樹木的生長到枯萎的過程。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於死亡也會更有恐懼感,他們會害怕故事裡的情節,會因為一些親人或者小動物的離世而悲傷不已。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並不會把「死亡」與自己聯繫起來。

5-9歲的孩子開始相信他們看到的

3、9歲到青春期——開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當孩子繼續成長,隨著經驗和認知能力的提高,9歲到青春期的孩子們會開始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逆的。這一時期開始,孩子們會逐漸明白「死亡」以後,器官就會衰竭,也不會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會死亡,死亡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對於孩子們來說,教他們理解「死亡」不代表要刻意的去給孩子解釋「死亡」,只是在孩子們提及時,好奇發問時,父母能夠給孩子恰當的解釋!可能是親人的離世,也可能是小動物的死亡,還有可能是花花草草的枯萎。

父母不需要刻意的去解釋

很多父母在孩子問到:「爺爺去哪了?」或者類似的問題時,要不然就是告訴孩子:「你一個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要不然就是告訴孩子:「爺爺睡著了」,其實父母的掩飾和迴避反倒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或者困惑,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好事。

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博士David Fassler曾經表示:如果對學齡前孩子說「他睡著了」,「我們永遠失去了他」這樣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困惑,甚至不敢晚上一個人睡覺(怕自己也一覺不醒)。

所以正確的向孩子們解釋「死亡」,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積極正向的教育,畢竟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實。

很多成年人在親人離開後久久都不能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來,甚至會影響到後續的生活和工作,其實也是不能坦然面對「死亡」的一種表現。

恰當的向孩子們解釋親人離世很重要

當一個生命消逝時如何告訴孩子才既不會讓孩子們害怕,也不會過度悲傷,還能夠讓孩子們坦然面對今後的生活呢?

父母正確的解釋方式非常重要

1、藉助身邊的情景來給孩子解釋

隨著孩子成長,身邊會有很多類似「死亡」的情景,比如小草的枯萎、死去的蟬、死亡的小魚等等。

這些孩子們可以常常看到的現象,也可以被父母有效利用起來,用於給孩子們解釋「死亡」。

美國順勢療法臨床治療師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認為,父母可以帶孩子看花園裡死去的蝴蝶,腐爛的水果,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死亡。甚至可以用破裂的泡泡來生動形象的解釋生命的終結。

越小年齡的孩子父母越應該採用更溫和的方式去讓孩子理解,破裂的泡泡、死去的小魚,這些對孩子來說更容易接受,也可以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生命是有周期的不同的物種都有生命周期,人類也是一樣,同時這些溫柔的事物也不會給孩子們帶來太多不好的體驗,不會讓孩子產生過度的恐懼,也有益於孩子們認知能力的提高。

藉助自然界的現象去向孩子解釋「死亡」

2、坦然和孩子討論「死亡」

當孩子們好奇發問時,很多父母都想要保護孩子,覺得孩子們不應該知道這種悲傷,要不然就是閉口不談,要不然就是「家人去了很遠的地方」,可是這樣的回答並不能讓孩子們滿意,甚至會加深孩子們的疑惑:既然是愛自己的家人,為什麼不再願意看看自己,不願意陪自己玩耍了呢?遙遠的地方難道比這裡更讓他們留戀嗎?

專家認為,孩子對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為了保護孩子對死亡避而不談並不是一項最可取的方式。

當孩子們對父母發問時,父母不要懼怕向孩子解釋,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父母去向孩子正確的解釋「死亡」,反而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看待這個現象。

坦然向孩子們解釋這個現象

3、對於0-5歲的孩子,可以結合現象和比喻來解釋

一般來講,年齡越小,孩子們對「死亡」的概念越不敏感,但是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可能會因為身邊的經歷或者是自然現象而像父母好奇的發問,當這些時候,父母可以結合現象和比喻去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解釋「死亡」現象。

比如:當孩子看到小魚浮在水面,問起父母為什麼會這樣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小魚過世後就會浮在水面,身體就會橫起來,也不會再吃食物了。」

再比如,父母也可以告訴孩子小樹苗枯萎後就不會再生長了、小泡泡破了以後就不見了。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父母的解釋不宜過於繁瑣,點到為止,只要孩子不繼續發問,父母不必過於延伸。

生老病死其實也是規律,自然現象中有很多可以借鑑

4、 針對5-9歲的孩子,消除孩子們的恐懼感,對孩子們進行安全教育

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可能對「死亡」的恐懼感很大,孩子們會害怕鬼魂,甚至會因為害怕夢到故事中的情節。

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因為年齡稍長,他們已經對「死亡」有了一些最初的概念。父母除了向孩子正確的解釋鬼魂並不存在,不需要害怕,也可以在這個時期開始給孩子們進行一些生命安全教育,教孩子們提高安全意識,珍愛生命。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不知道如何向孩子們正確解釋,也可以藉助繪本、讀物或者電影,去幫助孩子們了解生命和人類發展規律。

動畫電影《生命之書》,是基於墨西哥人對生死的見解,這也是迄今為止,和孩子談論死亡最完整、最有愛的方式——「只要我們記住,他們就永遠在我們身邊」(As long as we remember them, they are with us)。

除了上面提到的動畫電影,《當鴨子遇見死神》、《爺爺的天使》、《爺爺變成了幽靈》、《奶奶的護身符》等繪本也用最溫和坦然的語言,幫助孩子們坦然面對親人們的離開,正確的理解「死亡」,這些繪本中除了介紹了為什麼「死亡」,也有提到為什麼要活著,給孩子們普及活著的意義、讓孩子們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對孩子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藉助繪本解釋也容易讓孩子理解

5、9歲以後的孩子,進行生命和挫折教育

9歲以後的孩子逐漸能夠理解「死亡」,對這一時期的孩子父母除了教孩子們坦然面對現象,正確看待「死亡」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們正確看待活著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近些年,青春期孩子的自殺事件越來越多,孩子們明明知道「死亡」不可逆,卻依然走向不歸路,其實也是父母對孩子們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失職。

藉助「死亡」教育,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活著的意義,如何才能更好的活著,活出人生的精彩,才更應該是父母給孩子們的必修課!

「死亡」教育也是一種挫折教育

「死亡教育」並非只是告訴孩子們「死亡」的意義,向死而生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正視痛苦和挑戰的態度!也許不僅僅是孩子,對於每個人,活著的意義都不平凡!

當親人去世後,你是如何向孩子解釋這個現象呢?歡迎評論區分享你的好方法。

我是陽媽@陽媽育兒大作戰,一個分享有愛有用育兒知識的媽媽,喜歡可以點讚關注我,育兒路上為你避坑,也會有兒童心理學和孩子性格發展相關文章推薦。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孩子進行身體教育?父母需知道,每個年齡段生理知識大不同
    的疑問時,父母總能找到各種各樣地方來應付孩子們,很少有父母能夠認真回答這個問題。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家長性教育知識的匱乏,另一方面是傳統文化和社會大眾對性的羞恥感。這些都令父母難以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正如事實情況所述: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嫌孩子太小。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需要哪些了解呢?
  • 新年到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送的禮物都不一樣,值得收藏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等風來育兒」。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新年禮物一眨眼2020年就要過去了,這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我們見證了太多的歷史,2020年似乎也過去的非常快,馬上就要迎來新的一年了。
  •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有效開啟英語啟蒙?
    小童的優勢也很明顯,我們在進行家庭英語啟蒙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適時調整計劃和方法,爭取做到「因材施教」,發揮個性化家庭教育的優勢。今天,苗爸從三個方面來討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有效開啟英語啟蒙?
  • 3歲前,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長該怎麼做?每個年齡段學習內容不同
    隨著現在年輕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長們對於科學育兒也越來越重視。很多父母在寶寶沒出生之前就進行胎教,出生之後的每個年齡段也進行適合的早教,都想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神童」,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早教方式和早教產品也因此應運而生。然而太多的理論和產品,有的時候還相互矛盾,讓不少的寶媽寶爸深感糾結,不知道到底哪種方式適合自己的孩子?
  • 「媽媽我怕」,孩子不同年齡段最怕什麼?這份「恐懼清單」請收好
    孩子最「害怕」什麼?每個年齡段都不一樣,父母不要掉以輕心 對於孩子最害怕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不太一樣的,要知道不同類型的恐懼,也是有著不同年齡的發展特徵的。
  • 6歲前男女大腦發育不同,父母「差別教育」才能精準培養好孩子
    自從國家開放二胎政策以來,家裡有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的家庭就變得越來越常見了,家裡有兩個孩子的父母能夠很明顯地看出兩個孩子喜歡的東西和性格都是不同的,女孩更喜歡公主和粉色,男孩更喜歡英雄以及深色。女孩更喜歡塗塗畫畫,男孩更喜歡玩具遙控車。
  • 死亡教育——我們離死亡大概是一個父母的距離
    其實人生這場旅途無非就是從生到死,路過的風景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經歷和感悟。 我們從生下來學會吃奶、學會認識自己的撫養人、學會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學會見人下菜碟、學會一次又一次的告別。
  • 細說女人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需求,都是那麼如饑似渴!
    女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欲望和需求是不同的,就像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樣,如果你在夏天穿棉襖,就會悟出痱子,同樣的道理,如果在某一個年齡段,你給予的不是女人最渴求的,那麼你們的生活就不會和諧。女人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需求,都是那麼如饑似渴!男人不能一層不變,而應去適應女人的需求,滿足女人的渴望,家庭才會和諧。
  •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適合怎樣的動畫片內容?
    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個進名校的機會,她不放棄任何一絲可能的資源:斥巨資搬到最好的小區,討好頂層複式居住的太太,爬樓20多層為她做蛋糕,調適望遠鏡,甚至——提鞋。 與顧佳一樣,為孩子選擇更優質的資源也是我們的修行,沒有捷徑。
  • 不同年齡段的投資者,對於理財投資有哪些心路歷程?
    在理財的這條道路上,可謂是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了理財投資的行列中,不同的選擇也讓我們選擇了不同的理財產品,最終的收益率也會有所不同。隨著理財產品投資的門檻越來越低,70後、80後、90後,甚至是00後都加入到其中。不同年齡段的投資者,對於理財投資有哪些心路歷程?
  • 戴玉有講究,不同年齡段別亂戴!
    人這一生,從誕生到衰老,會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其實不同階段,所戴的佩飾,也有不同的講究。編輯戴對了提升氣質,旺運納福。倘若亂戴或戴得不對,則略顯小氣,結果也適得其反。俗話說的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麼佩飾都是如何對應的呢?
  • 孩子喝水不是小事,水杯的選擇也很重要,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要求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水是生命之源,在成人人體中佔比高達70%左右,而在孩子的體內這個比例還要上升,對於孩子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但就是喝水這件不起眼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說也非常不容易,首先就是喝水的方式。乖乖讓娃用杯子喝水顯然沒那麼簡單。寶寶在6月齡之後就該學習使用水杯了美國兒科會建議,寶寶在半歲之後可以學習使用水杯,1歲左右要放棄使用奶瓶,最晚也別超過1歲半。
  •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年齡段,《網路遊戲適齡提示》是「遊戲分級制」嗎?
    12月16日,《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在2020年中國遊戲產業年會上發布,該提示提供了綠色、藍色和黃色三個遊戲提示顏色標識,以供不同年齡段的用戶使用遊戲。據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副主任委員張毅君介紹,這項標準規定了適齡提示標識符,並試行提供了綠色的8+、藍色的12+和黃色的16+三個不同年齡段標識。  標準中明確規定了標識符的下載渠道、展現時長、尺寸比例和更新頻率,同時對有可能刻意模糊、弱化表示使用和提示用語的行為做了防範,以維護標識的權威性、統一性和實時性。
  • 去菲律賓學英語,不同年齡段選擇的遊學項目也不同!
    由於學英語時間和年齡段的不同,我們應該怎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模式呢?今天小歐老師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吧。面向年齡段的短期遊學小學生面向小學生的短期遊學有「親子遊學」和「獨自遊學」兩種方案。「親子遊學」顧名思義就是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學英語。
  • 「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孩子是每個家長心中希望的寄託。因此,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所注重的問題。「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兩種父母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3 讓孩子自覺做作業,家長的3種做法 1.要求寫完作業再玩,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 孩子都愛玩遊戲,因此,家長不妨可以試試以遊戲為目標獎勵,引導孩子做好作業。
  •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黃磊三個孩子三種性格,三種不同的教育
    當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孩子性格很不一樣,卻能友愛的相處,這跟父母的教育是離不開的。不同性格,教育方式也不同有一天孔子剛下課,學生子路冉有就先後跑來討教問題,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讓子路三思而後行,而對冉有卻說想做就做。根據孔子的解釋,他對兩位同學性格上,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他知道子路性格剛強,做事容易衝動,就讓他要小心。而對謙虛的冉有卻表示支持跟鼓勵,這一故事被後人稱為「因材施教」。
  • 教育孩子必須要講理,對待孩子應該平等,別做不明事理的父母
    可能每個父母的表現不同,但都會有自己更喜歡的一個孩子,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父母要明確這一點,並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要有太過明顯的偏向,否則就太不明事理了。不少家長從小就偏向,到孩子長大以後表現的就更為明顯,這不是愛孩子,反而會毀了兩個孩子。小涵和老公結婚5年,有個女兒3歲,小涵和婆婆一直沒有什麼往來,老公是婆婆的二兒子,一直不受重視,婆婆從來也不和他們親近。
  • 兒子撒了謊,陳小春發飆踢碗:孩子愛說謊,不同年齡要不同應對
    說謊代表著虛假,所以令人厭惡非常,而孩子代表天真無邪,當他們說謊時給人衝擊感更強。且孩子的謊話多邏輯不通又自相矛盾,父母想必是怒火中燒。這時候父母還能保持冷靜克制和理智教育,才是難得。爸爸又提示:「什麼任務都沒做?」,而Jasper始終搖頭做迴避狀。
  • 再刷《尋夢環遊記》:中國孩子最缺的「死亡教育」,是時候補上了
    或許在很多父母的眼裡,死亡是一件悲慘和痛苦的事情,因此害怕給孩子帶來傷害。但其實,這並非是長久之計,畢竟每個人最終都會面臨親人的死亡,經歷死亡。死亡在生活中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小到花園裡種植的小花小草,家裡的小寵物,大到親人朋友的死亡,可以說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要不斷地面對各種死亡,所以死亡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事情。
  • 吼聲教育和低聲教育,對孩子都有什麼影響?娃可能是兩種不同人生
    很多人會發現,文化水平越低的父母說話的聲音越大,教育水平高的家長與子女交流時就越冷靜,即使孩子犯了大錯,這些家長處理起來也會有條不紊,不會慌張。家長們知道生氣不能解決問題,但遇到孩子的問題時總是顯得焦慮不安,而有些孩子父母越批評越不聽話。吼聲教育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