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朋友在媽媽群裡發微信諮詢,自己的外婆過世了,究竟該不該帶三歲的孩子去現場送老人家最後一程,如果要去,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曾祖母過世的消息?
媽媽們說法不一,有人覺得外婆是親近的人,可以帶孩子去,也有人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去這樣的場合,也無法恰當的給孩子解釋曾祖母的過世。
其實在國內,很多家庭都並不會向孩子談及任何死亡有關的話題,但是事實上,恰當的給孩子解釋死亡,反而可以減少「死亡」帶給孩子們的恐懼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坦然面對心理陰影。
不過向孩子們談及「死亡」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恰當的解釋。
新澤西學院的心理學士 James Graham 說,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取決於兩大因素——生活經驗與發展水平。
所以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並不同,他們對於「死亡」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正確的向孩子談及「死亡」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究竟如何理解「死亡」呢?
1、5歲前的孩子——死亡可能是暫時的
5歲前的孩子,絕大多數對死亡的理解傾向於「睡著了」,他們覺得死亡可能就像是睡著的白雪公主!如果遇到了神奇的藥水或者解救的魔法,就可以成功的死而復生。
有研究顯示:只有大約10%的3歲左右兒童能夠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而絕大多數的孩子在5歲前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實意義的,他們會把死亡看成是臨時的,可逆的過程。
5歲以內很多孩子並不能理解「死亡」的意義
2、5-9的孩子——開始相信自己看到的世界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5-9歲的孩子,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已經開始快速發展,他們已經開始逐漸去願意相信他們自己看到的。這一階段的孩子們有可能還經歷過小動物的死亡,明白花草樹木的生長到枯萎的過程。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於死亡也會更有恐懼感,他們會害怕故事裡的情節,會因為一些親人或者小動物的離世而悲傷不已。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並不會把「死亡」與自己聯繫起來。
5-9歲的孩子開始相信他們看到的
3、9歲到青春期——開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當孩子繼續成長,隨著經驗和認知能力的提高,9歲到青春期的孩子們會開始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逆的。這一時期開始,孩子們會逐漸明白「死亡」以後,器官就會衰竭,也不會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會死亡,死亡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對於孩子們來說,教他們理解「死亡」不代表要刻意的去給孩子解釋「死亡」,只是在孩子們提及時,好奇發問時,父母能夠給孩子恰當的解釋!可能是親人的離世,也可能是小動物的死亡,還有可能是花花草草的枯萎。
父母不需要刻意的去解釋
很多父母在孩子問到:「爺爺去哪了?」或者類似的問題時,要不然就是告訴孩子:「你一個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要不然就是告訴孩子:「爺爺睡著了」,其實父母的掩飾和迴避反倒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或者困惑,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好事。
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博士David Fassler曾經表示:如果對學齡前孩子說「他睡著了」,「我們永遠失去了他」這樣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困惑,甚至不敢晚上一個人睡覺(怕自己也一覺不醒)。
所以正確的向孩子們解釋「死亡」,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積極正向的教育,畢竟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實。
很多成年人在親人離開後久久都不能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來,甚至會影響到後續的生活和工作,其實也是不能坦然面對「死亡」的一種表現。
恰當的向孩子們解釋親人離世很重要
當一個生命消逝時如何告訴孩子才既不會讓孩子們害怕,也不會過度悲傷,還能夠讓孩子們坦然面對今後的生活呢?
父母正確的解釋方式非常重要
1、藉助身邊的情景來給孩子解釋
隨著孩子成長,身邊會有很多類似「死亡」的情景,比如小草的枯萎、死去的蟬、死亡的小魚等等。
這些孩子們可以常常看到的現象,也可以被父母有效利用起來,用於給孩子們解釋「死亡」。
美國順勢療法臨床治療師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認為,父母可以帶孩子看花園裡死去的蝴蝶,腐爛的水果,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死亡。甚至可以用破裂的泡泡來生動形象的解釋生命的終結。
越小年齡的孩子父母越應該採用更溫和的方式去讓孩子理解,破裂的泡泡、死去的小魚,這些對孩子來說更容易接受,也可以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生命是有周期的不同的物種都有生命周期,人類也是一樣,同時這些溫柔的事物也不會給孩子們帶來太多不好的體驗,不會讓孩子產生過度的恐懼,也有益於孩子們認知能力的提高。
藉助自然界的現象去向孩子解釋「死亡」
2、坦然和孩子討論「死亡」
當孩子們好奇發問時,很多父母都想要保護孩子,覺得孩子們不應該知道這種悲傷,要不然就是閉口不談,要不然就是「家人去了很遠的地方」,可是這樣的回答並不能讓孩子們滿意,甚至會加深孩子們的疑惑:既然是愛自己的家人,為什麼不再願意看看自己,不願意陪自己玩耍了呢?遙遠的地方難道比這裡更讓他們留戀嗎?
專家認為,孩子對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為了保護孩子對死亡避而不談並不是一項最可取的方式。
當孩子們對父母發問時,父母不要懼怕向孩子解釋,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父母去向孩子正確的解釋「死亡」,反而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看待這個現象。
坦然向孩子們解釋這個現象
3、對於0-5歲的孩子,可以結合現象和比喻來解釋
一般來講,年齡越小,孩子們對「死亡」的概念越不敏感,但是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可能會因為身邊的經歷或者是自然現象而像父母好奇的發問,當這些時候,父母可以結合現象和比喻去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解釋「死亡」現象。
比如:當孩子看到小魚浮在水面,問起父母為什麼會這樣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小魚過世後就會浮在水面,身體就會橫起來,也不會再吃食物了。」
再比如,父母也可以告訴孩子小樹苗枯萎後就不會再生長了、小泡泡破了以後就不見了。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父母的解釋不宜過於繁瑣,點到為止,只要孩子不繼續發問,父母不必過於延伸。
生老病死其實也是規律,自然現象中有很多可以借鑑
4、 針對5-9歲的孩子,消除孩子們的恐懼感,對孩子們進行安全教育
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可能對「死亡」的恐懼感很大,孩子們會害怕鬼魂,甚至會因為害怕夢到故事中的情節。
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因為年齡稍長,他們已經對「死亡」有了一些最初的概念。父母除了向孩子正確的解釋鬼魂並不存在,不需要害怕,也可以在這個時期開始給孩子們進行一些生命安全教育,教孩子們提高安全意識,珍愛生命。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不知道如何向孩子們正確解釋,也可以藉助繪本、讀物或者電影,去幫助孩子們了解生命和人類發展規律。
動畫電影《生命之書》,是基於墨西哥人對生死的見解,這也是迄今為止,和孩子談論死亡最完整、最有愛的方式——「只要我們記住,他們就永遠在我們身邊」(As long as we remember them, they are with us)。
除了上面提到的動畫電影,《當鴨子遇見死神》、《爺爺的天使》、《爺爺變成了幽靈》、《奶奶的護身符》等繪本也用最溫和坦然的語言,幫助孩子們坦然面對親人們的離開,正確的理解「死亡」,這些繪本中除了介紹了為什麼「死亡」,也有提到為什麼要活著,給孩子們普及活著的意義、讓孩子們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對孩子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藉助繪本解釋也容易讓孩子理解
5、9歲以後的孩子,進行生命和挫折教育
9歲以後的孩子逐漸能夠理解「死亡」,對這一時期的孩子父母除了教孩子們坦然面對現象,正確看待「死亡」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們正確看待活著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近些年,青春期孩子的自殺事件越來越多,孩子們明明知道「死亡」不可逆,卻依然走向不歸路,其實也是父母對孩子們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失職。
藉助「死亡」教育,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活著的意義,如何才能更好的活著,活出人生的精彩,才更應該是父母給孩子們的必修課!
「死亡」教育也是一種挫折教育
「死亡教育」並非只是告訴孩子們「死亡」的意義,向死而生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正視痛苦和挑戰的態度!也許不僅僅是孩子,對於每個人,活著的意義都不平凡!
當親人去世後,你是如何向孩子解釋這個現象呢?歡迎評論區分享你的好方法。
我是陽媽@陽媽育兒大作戰,一個分享有愛有用育兒知識的媽媽,喜歡可以點讚關注我,育兒路上為你避坑,也會有兒童心理學和孩子性格發展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