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我們離死亡大概是一個父母的距離

2020-12-25 騰訊網

其實人生這場旅途無非就是從生到死,路過的風景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經歷和感悟。

我們從生下來學會吃奶、學會認識自己的撫養人、學會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學會見人下菜碟、學會一次又一次的告別。

學校裡從沒開設過死亡教育,家長們也懼怕讓孩子聽到「死」這個字,放佛整個社會對於這個自然現象諱莫如深。

小孩子只知道如果有人離開這個世界了那他就是去天上變成星星了,他會看到家裡進進出出的人面色沉重,帶著哭腔蓋著白布,有人下跪有人哀嚎有人死死拽著個長方形的「大盒子」不鬆手。

他們不知道,這就是死亡。

這就是一個生命的結束。

死有意義嗎?

我認為死和生一樣,毫無意義。

意義是你來賦予的,你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過程,才是意義。

我們這個民族忌諱談論死亡,尤其對孩子。

保護的越好,他越不懂離開是件多麼尋常的事。

我們離死亡有多近?

大概就是一個父母的距離。

父母就是橫亙在我和死亡之間最後的安全線。

我對死亡的理解得益於初中時期一個英語老師的開導。

她在請了兩天假後回到了教室,平靜的說出前兩天是在處理父親的喪事。

教室裡一片譁然,我們驚訝於老師這麼坦然的說出父親的死亡,也驚訝於她的鎮定自若,仿佛對父親的死沒有一丁點意外。

她說:「不必過來安慰我,也不要覺得我有多難過。人都要面臨死亡,不是自己就是家人,父親生前我盡孝了,父親死時我就沒有那麼難過,我覺得哭是給活人看的,只要我問心無愧,父親哪天走我都能接受。」

這席話一直影響了我後來對死亡的看法。

也許人不是懼怕死亡和分離,是怕我們本可以做到更好。

說到底,是怕遺憾。

是怕意外來的太突然,自己甚至都沒做好準備。

是怕在還沒有能力照顧父母的時候,死神先伸出了手。

其實人不可能沒遺憾,只能說我們盡力讓自己的遺憾少一些,讓親人離開時不因悔恨流眼淚。

你可以嘗試在紙上寫下最重要的一些親人的名字,然後按照對自己的重要性一個一個劃掉,在劃掉的過程中去體驗失去的痛苦和難以抉擇。

你也可以在腦海中預設場景,比如某天你突然接到親人去世的電話通知或是醫院打來的意外電話等等,去設想自己面臨親人離開的那種無助和脆弱。

在假設裡你要想像自己該如何做,如何面對,如何讓自己不被突如其來的打擊擊潰。

然後回到現實裡,你要如何做,如何讓自己接受意外,如何在意外來之前減少遺憾。

不瞞你說,這些假設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無法保證自己不難過,但我絕不至於因此而崩潰。

接受死亡是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理解的課程。

每個人都怕死,但是每個人都努力活著了嗎?

並沒有。

死亡教育還有一個重要部分是不讓親人苟延殘喘活在我們的期待裡。

一臺呼吸機,一天上萬的花費,靠這些來維持親人微弱的脈搏,他甚至都不清楚自己是死是活是否有意識,只是在費力而痛苦的延續著你對他還存在於世的執念。

中國人對孝的理解有些過於偏頗,不救就是不孝,不讓他多活一天是一天那就是不孝。

你都不知道他每呼吸一口有多難熬,你只覺得我花錢拖住你的生命就是問心無愧了。

不,只要能減少他的痛苦,即便是拔掉氧氣管也不妨礙我對他的愛。

在死亡和執念之間,我選擇死亡。

如果醫生說:沒必要,太痛苦,那我一定不會說:請讓他多活一秒是一秒。

我只會說:請儘量讓他不那麼痛苦的離開。

當然,如果有一天是我躺在重症監護室裡全身插滿了管子,希望為我籤字的那個人,手別抖,堅定點,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快樂和自由,就別讓呼吸機禁錮我了。

其實死亡沒有那麼避諱,我們大大方方去談去想像是為了不被未知擊垮。

我希望大家都活的漂亮,如果不能,那就死的安樂。

希望我們的葬禮上不是喪樂和悲鳴,而是此生無憾也不奢求來生。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親屬的死亡教育
    其實《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引發的思考熱議角度有很多,不過陳女士我對劇中的親人死亡議題更感興趣。畢竟雖然我們不像宋喬安或李大芝,要面對摯親被殺/殺人,但喪失摯親後經歷的心情變化,應該是共通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能是近年少數從加害者家屬角度出發的華語劇同樣面對喪親之痛的李大芝(李曉文),卻因為哥哥是「無差別殺人」案件中的兇手,結果背負著比一般喪親者更多痛楚:父親在案發後只能酗酒度日,母親亦因為家裡經營的麵攤被砸,無法生存之下選擇搬離原住處,戴起口罩販賣肉粽維生,甚至要女兒改名、跟自己
  • 「死亡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家長別避諱,了解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象,父母們挖空心思,給孩子補文化課、藝術課、情商課、逆商課,「死亡教育」成為稀缺品,無人問津。忽視「死亡教育」,是因為「死」根本無足輕重嗎?不,「死亡教育」對每個人來說,至關重要,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家長一定要重視。
  • 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不同年齡段策略不同,父母別太晚知道
    這一時期開始,孩子們會逐漸明白「死亡」以後,器官就會衰竭,也不會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會死亡,死亡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對於孩子們來說,教他們理解「死亡」不代表要刻意的去給孩子解釋「死亡」,只是在孩子們提及時,好奇發問時,父母能夠給孩子恰當的解釋!可能是親人的離世,也可能是小動物的死亡,還有可能是花花草草的枯萎。
  • 煖聲音|「社會性死亡」,離我們有多遠?
    「社會性死亡」——可以算得上12月裡的熱詞之一了。清華學姐的爭議事件,還有近日只因取快遞卻被幾名男子編造出軌的女生,當事人都經歷了一場網絡的輿論風暴。「社會性死亡」從令人陷入社交尷尬境地的語義發展而來,如今已經成為讓人遭遇洪水般的輿論壓力,陷入與社會隔絕狀態,甚至連正常工作生活都成問題的代名詞。
  •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上天堂?| 你是如何做死亡教育的?
    但奔爺又總是問,大概是那種即害怕又好奇忍不住想要了解真相的心態。讓我忍不住思考:該怎麼跟奔爺解釋上天堂,以及是否有必要深入教育?死亡教育,有必要嗎? 死亡在中國是一個很避諱的話題,老一輩更是認為不應該拿到明面上來跟孩子討論,萬一嚇著孩子怎麼辦?於是簡單搪塞: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真的是這樣嗎?
  • 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在那些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孩子看來,死亡是他們抵抗父母的手段,是逃避懲罰的方式,唯獨缺少的是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死亡的逃避意識,使得我們的孩子在童年時期承擔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懼,更使得我們的孩子在長大時候,失去了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
  • 全民死亡教育上熱搜,我們都欠孩子一課: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記才是!
    同時社會上年輕人自殺事件經常發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生命、尊重死亡。西方國家通過宗教進行「死亡」教育,中國的「死亡教育」仍處於空白期。逃避死亡的話題會發生哪些問題?我們究竟要怎麼面對死亡?強烈推薦這個視頻,看完已淚流滿面。
  • 電影《別告訴她》:善意謊言的背後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34;告訴我們:如果你告訴一個老人,TA得了癌症,TA就會很快過世。當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而適度地撒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理解、尊重和寬容,甚至是給對方一個巨變!面對時日不多的病人,善意的謊言真的是&34;的嗎?我看未必。善意謊言的背後反映的恰恰是中國人對死亡的恐懼,而這正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 再刷《尋夢環遊記》:中國孩子最缺的「死亡教育」,是時候補上了
    昨天在微博電影推薦上看到了《尋夢環遊記》這部動畫片,於是我又去刷了一遍,這部電影真的值得我們二刷三刷。在這部片子中有一個神評論:除了性教育,我們還缺死亡教育。確實,回想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確實很少談及到關於死亡的話題。在我們的觀念裡,死亡是悲傷的,是忌諱的,是不能被提及的。然而這部電影卻告訴我們,死亡是應該被教育的,死亡教育也是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重點。
  • 死亡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剛剛靠近護理的孩子們說:老師,我們在你的身後看著你俯身為痛苦的病患護理,你的全身都在發光。 這樣的教育勝過千言萬語。 她常常輔導學生整理父母的人生故事書: 有一天,一個學生在上紋貞老師的課。途中,她接到一個電話,來不及抹去眼角的淚水,匆匆忙忙跑出去。紋貞老師忙追過去。
  • 《別告訴她》:中國式謊言故事的背後,折射出「死亡教育」的缺失
    但是,我還是認為,鏡頭中關於細節、中國元素的捕捉真摯感人,且影片對「死亡教育」的反思,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中國式謊言」的背後,更是折射出「死亡教育」的缺失,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在死亡的恐懼中渴望愛與溫暖的內心,這些都是本片的魔力所在和獨到之處。
  • 教育電影《死亡詩社》:面對千人一面的教育,家庭教育該一人千面
    現在這種教育是極受爭論的,同時,現在社會也是比較越來越關注與家庭教育,同時也紛紛有一些電影去反映著現代教育的狀況,就比如《死亡詩社》當中就能夠去更好的呈現了現在社會的教育模式。二:解讀《死亡詩社》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提起死亡,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忌諱的,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
  • 在這一年中距離死亡最近的日子,學會愛
    今日清明,這是一個紀念已逝之人的日子,同時也是個讓人珍視生命的日子。我們想在今天跟大家聊聊一個因患病而離開的母親的故事,也想借著這個節日,跟大家共同聊聊生命與死亡。「別讓癌症或其他致命的疾病或困難境地逼著你去尋找希望。現在就開始尋找吧。」
  • 《死亡詩社》,一個漸漸地遠去的夢
    在成為中學課堂必放的兩部電影之一(另一部是《放牛班的春天》),徹底「泛雞湯化」之前,《死亡詩社》曾在上映伊始時,在中國造成了我們如今難以想像的巨大影響。》中的男孩們又正好被父母送來最為嚴肅教條的預備學校。
  • 《死亡詩社》:一個解放並且站立的時刻 | 戴錦華電影課
    或者說,這部電影以它的主題,以它所觸及到的中小學教育這個永恆的社會性話題,也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而不斷地去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生命中的情感和創傷。《死亡詩社》海報 這是一個中學校園當中的故事,影片虛構了一所美國的非常著名的預科學校,這是我們沒有的制度,大概相當於我們的高中。
  • 如何給孩子講解死亡?這部動畫片給了我們最好的解釋……
    然而,又何止是動人,這部片子簡直是最好的「死亡教育」教科書! 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 好像死亡似乎是極其不吉利的,不能直接說「死」,要說「沒了」「逝世」,皇帝是「駕崩」 「薨」…… 我們都會刻意避免這樣的數字,這些地雷都在潛意識中告訴我們「死亡」太可怕了,諧音都不要看到。「好好告別」在我們的文化裡顯得分外不被重視。
  • 《寵物墳場》給孩子們的一堂死亡教育
    給孩子以正確的死亡觀,與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同等重要,新老版《寵物墳場》在開篇後都提到了這個問題,父親路易斯身為醫生,態度自然是「人死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母親瑞秋則一直背負著對自己姐姐死亡的愧疚,而希望天上能有一個更美好的地方讓死人安眠。
  • 《尋夢環遊記》觀後感:面對「死亡」教育,中國家長別再保持緘默
    電影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設定那就是人「死亡」並不是真正的終結,只有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終結。 這無疑是一部溫暖治癒的電影。 但在溫馨過後,不由得讓人深思,為什麼西班牙能拍出這樣深刻的關於「死亡」的電影?而在中國,卻還是對「死亡」三緘其口呢?
  • 霍思燕因香蕉被罵矯情:關於生死,我們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總認為死亡是離孩子很遙遠的事情,是不屬於孩子燦爛的人生開端需要去了解的事情。 白巖松說:「 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