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一個解放並且站立的時刻 | 戴錦華電影課

2021-02-08 給孩子

戴錦華老師在豆瓣時間的《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最近終於更新到了《死亡詩社》,這部關注了永恆教育話題的影片,在應試教育源遠流長的我國廣為人知,觸動了無數人的內心: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它可以讓你重新思考教育究竟是什麼;如果你是學生,它會讓你思考究竟怎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這部電影中很多人印象最深的片段,就是孩子們站在桌子上,俯瞰著教室,俯瞰著課桌的鏡頭。在戴錦華老師看來,這個時刻是在基汀老師的啟蒙之後,孩子們一個解放並且站立的時刻,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刻。而人文主義精神最高的夢想,就是成人之說,成人之學,使我們成為自己,使我們成為人。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不需要做更多的介紹,它是一部廣為人知的電影,時間越久,熱愛它的人越多。或者說,這部電影以它的主題,以它所觸及到的中小學教育這個永恆的社會性話題,也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而不斷地去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生命中的情感和創傷。

《死亡詩社》海報

 

這是一個中學校園當中的故事,影片虛構了一所美國的非常著名的預科學校,這是我們沒有的制度,大概相當於我們的高中。而這所學校,在影片一開始已經清晰地給了它一個電影化的視覺的定位,大家一定會記得電影開始的時候那個隆重的、莊嚴的、井然有序的場景,是新生入學的時刻。人們穿著傳統的蘇格蘭服裝,然後孩子們排成隊列,一個白男人,手捧著蠟燭,象徵著智慧之光,然後在音樂聲中,孩子們依次井然入場,然後他們高舉著學校的旗幟,旗幟上標明著學校的校訓,分別是傳統,光榮,紀律,卓越。

約翰·基汀(John Keating)

 

我想大多數在應試教育中成長的青年朋友對這點毫不陌生,追求卓越,創造傳統,到今天為止還是絕大多數學校的口號,也是我們整個教育的目的。而影片用了一個奇特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奇人,一個叫約翰·基汀(John Keating)的英語老師,以他奇特的個性,以他的大膽的、帶點瘋狂的、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一度打開了這個學校青年學生的視野,甚至打開了他們的世界。

 《死亡詩社》海報

 

按照影片故事的邏輯,這個偶然出現在這所學校學生生命中的奇特的,有一點瘋狂的老師,也許已經永遠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而這個故事當中也包含了一個在今日的名校當中並不是那麼特別的事件,就是一個來自於中等偏下家庭當中的優等生,最終在家庭過度的期待和社會的巨大壓力當中自我毀滅的故事。同樣不奇特的是這個毀滅基於家長的暴力,而家長是如此深刻地相信自己的全部暴力出自於深深的愛心,而且他們絕對不可能去面對和承擔這場死亡,這場毀滅,是由他們的愛所造成的。

《死亡詩社》海報

 

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個相當普通的故事,它是一個在今天的教育體制當中,在全世界的教育體制當中,也許我們作為一個亞洲國家,作為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競爭如此殘酷的文化當中成長起來的人並不陌生的一個東西:對於教育自身的思考,對於在教育體制當中的可能性的思考以及比教育體制、應試、升學、卓越更大的一個主題——關於生命,關於生命的選擇,關於在生命當中我們是否曾經有所選擇,我們的選擇將怎樣影響到我們的未來和我們相當短促的人生。

《死亡詩社》劇照

 

基汀老師到來以後的第一節課可以稱之為裝神弄鬼的一節課,他吹著口哨從後門進來從前門走出去,然後鬼鬼祟祟地召喚大家跟隨他,他把大家領到舊校友的合影面前,讓大家傾聽,所有人都聽到所謂死者在照片裡從舊日從歷史當中傳出的聲音是老師自己壓低了的裝神弄鬼的聲音。


但是他無外乎想說出那句話,他無外乎想印證那句詩,叫做「及時行樂,使你們的生命不同凡俗」如何使我們的生命戰勝平庸,如何使我們活得與他人有所不同,其實準確地說,如何做回我們自己。說起來是很簡單的題目,其實它是永恆的哲學難題,它也是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無力回答的問題。它由一個裝神弄鬼的中學語文老師在他的第一課向人們提出。而後,他以多姿多彩的、豐富的、不拘一格的教學讓年輕的孩子們體認到一種不同的生命,體認到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影片的故事。

導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

 

影片的導演彼得·威爾從來都是一個非典型好萊塢導演,他顯然不像那些好萊塢的支柱型導演那樣善於和樂於去營造奇觀,他似乎更熱衷於從容地細膩地講述故事,而講述故事的目的是試圖勾勒人物,勾勒性格,觸摸內心。恐怕也是一個導演去觸摸人物內心的努力,才使他的影片具有打動人心或者抵達人心的力量。

《死亡詩社》海報

 

我自己非常喜歡影片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我記得我大概是在1990年第一次在電影資料館看到這部電影,看到之後我立刻把它納入到當時我還在電影學院教學的影片精讀的篇目當中。而且此後我經常跟人們開玩笑地說,這部影片對我造成了永恆的創傷,我再也不能在電影理論課上的黑板上畫橫坐標和縱坐標了,所有的那種經院式的,試圖對人文藝術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在那個時刻徹底破產了。

《死亡詩社》劇照

 

可是今天,當我在很多年之後重新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能更觸動我的是影片對於敘事節奏得當的把握。大家注意到它大致分為三個大的段落。第一個大的段落是,這位奇特的英語老師走進孩子們的視野當中,然後孩子們逐漸與他從防範、懷疑,到接近,到由孩子們嘗試進入這個奇特老師的世界,就是死亡詩社的發現和死亡詩社的重生。這個段落當中,它使用的是一個整體上敘事節奏越來越快,敘事節拍越來越輕鬆的剪輯方式來構成視覺節奏本身所形成的心靈逐漸走進,心靈逐漸相互觸摸的視覺表述。 

《死亡詩社》劇照

 

大家肯定注意到了第一次死亡詩社的活動,導演非常高明地從一個清冷調的夜景開始,夜色中潛入的孩子們戴著黑色的兜帽。在整個西方文化,西方影像的歷史當中有無數聯想,關於修道院,關於恐怖片,關於鬧鬼,關於種種的危險。而後他們進入到昔日死亡詩社活動的山洞的時候,到處的破敗,蛛網,再一次強化了這樣一種近乎於恐怖片式的基調。而後,氣氛逐漸地輕鬆,孩子們逐漸地和詩歌,其實更重要的是自由地享有生命和時間的快樂融合在一起,他們逐漸被一種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命的感覺所包裹,於是他們身體的解放成為了自然的影片的動作基調、運動基調和剪輯基調,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急促。這是第一個大的段落。

《死亡詩社》劇照

 

而第二個大的段落是,不僅僅是相互的試探和相互的接近,而是開始有著一種更主動的更強有力地追求自己的生命可能性的自主願望的迸發。很多材料都告訴我們說,在原劇作當中,故事的最後結局或者戲劇性的悲劇爆發,是這位別具一格的老師患了血癌,也就是我們說的白血病,然後孩子們為了他的疾病,為了他所遭到校方的不公正的待遇而抗爭,這是原劇作的結構。但是導演做出的選擇,事實上是導演和羅賓·威廉士所共同做出的選擇是,我們更關注的是孩子們,故事中真正的主角是孩子們而不是老師,這個老師的全部的意義是解放孩子們的生命,是賦予孩子們以自主他們生命的權利。

《死亡詩社》劇照


所以那個戲劇性的結尾被從影片的敘事結構當中移除了,影片當中的悲劇時刻是故事中的主角之一尼爾的死亡,是尼爾從他生命當中最輝煌的那一刻——在舞臺上主演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到他生命的深淵在他面前展開,就是父親別無選擇地、冷酷地告訴他說他的前景是軍校,是由軍校通往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這條不可更改的道路。這意味著未來的十年,他將在壓抑、管束和永遠無緣於戲劇當中度過,於是那個年輕的無疑是脆弱的生命在那個時刻中斷。


接下來的那個場景就是他手捧著作為道具的頭冠,那個森林當中的自由的精靈的頭冠,然後他打開寒冬夜晚的窗子,他把這個頭冠戴在自己頭上然後緩緩地低下了頭,這只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身體動作,因為他如此的頹喪,如此的絕望,他的心碎了,但是在視覺上它形成了頭冠所投下的陰影把他整個的臉隱沒在黑暗當中,尤其是他曾經那麼明亮的眼睛這時候完全在黑暗當中。在這個時刻,在視覺上我們已經知道了他的結局,或者說我們知道了他的選擇。

《死亡詩社》劇照

 

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部非常工整的電影,就其工整的意義而言,它幾乎每一個調度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的設置,都可以分析,都可以學習,都可以仿效。比如說,父親上床的時候那個並得整整齊齊的拖鞋,表現這樣的一個低級小職員的僵直的生命和僵直的自我定位,以及他對於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生活的那種高度的約束,對於這樣的一個性格,這樣的一個人格本身,你根本不能想像,讓他去理解尼爾的世界。

 《死亡詩社》劇照

 

同時,在影片當中一個用得非常華彩的段落,也是這位導演的作品當中較少使用的一個華彩段落,是語文老師要求同學們在課堂上朗誦自己詩作的段落。故事的主角之一託德,作為一個同樣背負著巨大壓力的優等生,他的壓力來自於他的哥哥曾經是這個學校最著名的最為成功的榜樣式的學生,他面臨著一個永遠不能企及的高度和永遠不能逃脫的萬丈光焰的陰影,他恐懼詩,他恐懼自己,而基汀老師已經看清楚了他內心深深地存在著一個詩人,也許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所以他試圖把他啟迪出來,他請他走到臺上來,迫使他表白,迫使他進入某種被暗示的狀態,以此釋放他心中的詩人。


這個場景導演使用淺焦,於是老師曾經在焦點之外,他上前一步的時候是闖進了託德的世界,然後360度的搖拍鏡頭構成了一個客觀上老師圍著學生360度轉動的這樣一個跟拍鏡頭,同時它也是我們主人公內心經歷了一個顛倒的、反轉的時刻,於是詩句從他的嘴裡流露出來。

《死亡詩社》海報

 

前面我們講到過,影片當中的節奏把握和影片當中精彩的場面調度是如何服務於心靈與心靈之間的相互碰撞,或者說對心靈的窺視以及對心靈的發掘。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在整個的故事當中,它不斷地表現基汀老師作為一種解放性的力量,試圖去解放這些年輕的生命,試圖去釋放或者放飛他們真實的自我。

《死亡詩社》劇照

 

大家不要忘記,影片的被述年代是50年代,換句話說,也就是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尚未爆發的時候,大家一定會注意到在這所中學當中,除了基汀老師之外,絕大多數其他的老師是老白男人,他們的白髮,他們的謝頂,他們的一絲不苟的西裝,他們的這種僵直的身體步伐,都在標識著一個時代,關於教育關於權威關於傳統的理解。當然這樣的一種狀態在今天的美國中學當中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你會看到多膚色,多性別,多年齡段的老師。

《死亡詩社》劇照

 

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基汀老師對於死亡詩社的概括,叫做「一群浪漫主義者」,事實上在今天的世界上更不合時宜。或者說美國中學當中那些「尚武精神」,就是崇尚體育、崇尚體力、崇尚強健的身體和蔑視任何的文藝腔,任何的文青取向的東西,在今天仍然是美國高中的學生文化的主流,並且是一種暴力性的存在。這些事實並沒有改變。換句話說,這個故事在1989年也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故事,也是一個浪漫的想像。

《死亡詩社》劇照

 

這部影片出現在1989年是一個偶然,但同時,卻在這個偶然的時刻標記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因為1989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東方陣營不戰而敗,世界重回到一個全球化的秩序當中,而在這部影片當中,無處不在的盈溢的躍動的是古老的人文主義精神

 

大家一定記得那個場景,同樣是有點滑稽有點瘋狂的場景,就是英語課,老師的教學方式是讓孩子們在庭院中漫步,漫步以後他評述他們的身體動作,然後告訴他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找到你的步調,按照你的步調去行進。當然在這個時刻出現了一個「飛越瘋人院」式的場景,就是這個滑稽的、輕快的、具有啟示性的啟蒙的場景,不斷地出現在一個俯拍鏡頭當中。很快地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視點的由來,就是由高窗上俯瞰的校長的目光,關於監視,關於對危險的警覺。從這個意義上說悲劇已經開始,悲劇的基調已經啟動,或者說悲劇的種子已經埋好。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關於古老的人文主義精神對抗高度機器化的機構的故事,它也可以引申出無數多的政治性的、文化性的、社會性的聯想。

《死亡詩社》劇照

 

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1989年的歷史轉折並沒有把我們帶回一個新文藝復興或者古典人文主義的時代,相反,我們進入到了一個全球性的新自由主義的時代,而新自由主義的邏輯就是,多少也不夠和贏家通吃的時代,就是一個資本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的時代,它絲毫不意味著解放,只意味著一個名之為「自由」的枷鎖扣到了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扣到了世界的每一個人身上,這才是影片之外的一個巨大的反諷的基調。

《死亡詩社》劇照

 

大家會記得,由基汀老師所主持的英語課,始終圍繞著詩,圍繞著英美文學當中的詩歌,第二節課上,最具有戲劇化的場景是撕掉前言。大家會注意到,關於教科書的尊嚴,以及對教科書尊嚴的損毀,成為對孩子們來說震驚的,甚至是全新的一刻。而撕掉前言,撕掉經院式的對於詩歌的理解,而直接去觸摸詩歌自身,成為基汀的英語教學的關鍵。與其說他是在教授詩,不如說他是在教授由詩所代表的人文主義邏輯,以及人文主義所倡導的自由。

《死亡詩社》劇照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此我們就觸及到了在整個兒的西方文化以及今天的全球文化當中,詩佔據的那個極端特殊的,神話一樣的位置。詩歌是至高無上的人文主義精神,但大家也許聽說過那句話叫做「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不道德的」。甚至有人說在奧斯威辛之後,討論詩是不道德的,而在另外一邊,詩變成了一種十足的old fashion,老派,過時,不合時宜。

 《死亡詩社》劇照

 

在這兒我想到一個和這個故事相關的插曲,我的一位美國的朋友回憶他自己的高中生涯的時候告訴我說,他曾經非常不慎重地寫了一首詩,並且在一次詩歌的評獎當中獲獎,為此他成了全校的恥辱,他也把這個經歷視為他生命中的恥辱,為了雪恥,他被迫兩年投身在橄欖球隊當中,用這種純粹的男性身體之間的力量比拼,來洗清他作為一個「詩人」的稱謂。這固然向我們提示著美國高中文化的殘酷和美國高中文化的荒誕,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它也向我們提示著浪漫主義、人文主義精神和詩歌,在整個一個崇尚力量,崇尚成功,所謂「追求卓越」的成功學的映襯之下,它更加荒誕或者更加微妙。

《死亡詩社》劇照

 

影片的主演羅賓·威廉士,大家熟知他也許是因為他在不久前已經離我們而去,他離去的那個時刻,在這個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心碎了。也許大家因為他已經離去正在淡忘他,但是他曾經是好萊塢銀幕上屈指可數的輝煌璀璨的表演藝術家之一,同時他也是活躍在好萊塢影壇上的少數的兩棲藝術家之一,他同時是一個舞臺表演藝術家。就表演藝術而言,舞臺的表演與電影的表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有著完全不同的表演級次。

《死亡詩社》劇照

 

而羅賓·威廉士對這部電影的加盟也是戲劇性的,因為製片方最早矚目的演員是好萊塢的喜劇的大師達斯汀·霍夫曼,而據說當達斯汀·霍夫曼意識到羅賓·威廉士可以成為候選人選的時候,他馬上就說他是更適合的人選。這不僅是對於羅賓·威廉士的演技的評價,而且羅賓·威廉士立身於百老匯和好萊塢的雙重舞臺之上,他更重要的是他的藝德和他的人品,他的道德高度是使他的同代人,是使他的同行和朋友們都仰慕和嘆服的。所以他並不是用他的演技創造了基汀這樣一個不拘一格的啟蒙者,而且是用他的整個身體,甚至用他的整個生命塑造了這樣一個形象,所以我說這個浪漫主義的可信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這個演員而確立。

《死亡詩社》劇照

 

這部影片最後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樣子,和導演彼得·威爾有著極端緊密的聯繫,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並非製片人選擇了這位導演,而是羅賓·威廉士選擇和力主了這個導演。所以這是一個逆反的過程,確定的大明星選擇了導演,而導演成就了這部影片以及在這個影片當中主演的天才的表演,以及一個永恆的電影角色和電影形象。

《死亡詩社》劇照


回到電影當中,影片當中包含了一個悲劇性的時刻,就是尼爾之死,以及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們獲知尼爾之死的時候的反饋。託德在睡夢中被搖醒,他久久地不能反應尼爾就這樣的離開了他們,因為他還沉浸在尼爾那出神入化的、天才的舞臺表演的快樂之中。接下來,在同一機位當中,電影再現了死亡詩社第一個夜晚的場景,攝影機在雪原上,從背後的全景鏡頭當中拍攝孩子們,但是這一次,他們身體當中的活力以及第一場戲當中刻意的提示的那種恐怖片式的聯想完全消失了,在畫面當中的攝影機的角度,攝影機固定機位的選擇,使得整個這個場景充滿了沉重的、完全喪失了活力的感覺。而後我們看到託德掙脫了所有人獨自向湖邊走去,攝影機猶如一雙冷漠的眼睛停留在那裡,我們看到他越行越遠,我們看到他走上冰湖。

《死亡詩社》劇照


它用這樣的電影化的手法表現了孩子們所經歷的這個創傷性的時刻,表現了孩子們接受了基汀老師所賦予他們的浪漫主義的翅膀,而後墜落回嚴酷的現實的這個時刻。這以後是孩子們的背叛,他們都在控告現場籤了字,他們都控告是基汀老師,而不是嚴酷的制度和望子成龍的父母的暴力殺死了尼爾。但是在這之後是告別的場景。大家一定會記得,攝影機用非常相像的機位拍攝過第一次基汀老師站上講臺的那個場景,稍仰的鏡頭拍攝了這個怪誕地站立在講臺上的老師,而安坐在座位上的孩子們不知所措,而且處在一個被俯瞰的微小的狀態當中。但是這一次,當基汀老師落寞地整理了自己的物品走出教室,作為一個被除名者,作為一個被審判的對象而要離開這個學校的時候,託德第一個站上了講臺,而且高呼那個滑稽的、有一點讓人肉麻的名字就是oh captain, my captain,「我的船長」,惠特曼歌詠林肯的詩句。

《死亡詩社》劇照

 

而後,是一個一個的孩子們在遲疑在掙扎,在恐懼之後站上了桌子,同樣的機位拍攝的是高高的立起的孩子們,他們俯瞰著教室,俯瞰著課桌,俯瞰著這個學校和教育機構的秩序,一個解放並且站立的時刻,一個成為你自己的時刻,它是人文主義精神最高的夢想,就是成人之說,成人之學,使我們成為自己,使我們成為人,儘管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是永恆的夢,就像基汀所說的,只有在夢中我們是自由的。

 

孩子出生的貧富階層決定人生?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併不簡單

戴錦華講《三個傻瓜》: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否有效?

李安說: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兒童電影,但值得每個成人去看!

由詩人北島發起並主編的「給孩子」系列

推出的線上兒童閱讀推薦平臺,

持續"給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眾號ID : tochildren

轉載:聯繫後臺 | 入微信群請加:missfanyi

相關焦點

  • 五條人摯愛的這部電影,戴錦華是如何評價的?
    在活字文化策劃的「戴錦華大師電影課」中,戴老師用兩節課的時間講解了這部她同樣深愛的影片;而在最近問世的戴老師所主編的《給孩子的電影》中,她同樣把這部電影列入「50部補充推薦片單」之中。
  • 《死亡詩社》,一個漸漸地遠去的夢
    在成為中學課堂必放的兩部電影之一(另一部是《放牛班的春天》),徹底「泛雞湯化」之前,《死亡詩社》曾在上映伊始時,在中國造成了我們如今難以想像的巨大影響。有天涯網友在回憶當年某高校的文化生活時描述,《死亡詩社
  • 戴錦華點評《飛越瘋人院》:一部顛覆性的社會寓言 | 電影課更新至第3部!
    在10月25日正式上線,並一次放出五集之後萬眾期待的《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迎來第二次更新
  • 戴錦華領銜,這是你不容錯過的電影課
    前三天的線上電影課已結束,雖然無法像線下形式一樣共享在場,但我們仍舊試圖以共享統一的直播畫面空間來達到共享意義空間。三天課程,青年導演周子陽以自己的導演處女座《老獸》為例,分享了他從產生創作想法到電影完成的所有過程,全程乾貨,加真誠的個人創作經驗分享;電影評論人周黎明老師以《現代啟示錄》為例,從藝術賞析層面展開,我認為是為我們提供了藝術的觀看電影的「觀看之道」,透過影像去覺察創作者的藝術秉性,看見日常所不能見的人性;電影學者戴錦華老師則以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為例,從「青春,無因的反抗」切入,帶我們看見戈達爾用一種天才和漫不經心的態度向既有的電影傳統
  • 戴錦華,只有看完她的影評,你才能說是看懂了電影
    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國內電影學術界,只她一人」的原因戴錦華一直在傳輸的一個觀點就是,電影藝術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更在於用電影語言講述故事的形式。
  • 好聽|戴錦華,只有看完她的影評,你才能說是看懂了電影
    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國內電影學術界,只她一人」的原因戴錦華一直在傳輸的一個觀點就是,電影藝術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更在於用電影語言講述故事的形式。
  • 戴錦華: "花木蘭"背後, 是女性解放的精巧騙局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揭示了這一形象背後的隱喻:新中國「男女都一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標語口號,使得「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中國婦女在她們獲準分享社會與話語權力的同時,失去了她們的性別身份及其話語的性別身份;在她們真實地參與歷史的同時,女性的主體身份消失在一個非性別化的(確切地說,是男性的)假面背後」;而萬古流芳的替父從軍傳奇意味著「前現代的中國婦女,也在某種程度上被組織於對君主之國的有效認同之中」。
  • 電影死亡了嗎?聽聽戴錦華怎麼說
    此次《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辭職,如果沒有後續『』復活』的跡象,電影可能真的死亡了。」獨一無二的「手冊精神」《電影手冊》由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創建於1951年4月。當時,團結在巴贊身邊的是一批迷影青年兼影評人,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戈達爾、特呂弗、夏布洛爾、侯麥和裡維特。
  • 《死亡詩社》——窺探生活的意義
    「我步說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髮現自己從沒有活過」——《死亡詩社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裡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
  • 戴錦華:人生不可錯過的52部經典電影
    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 戴錦華一直在傳輸的一個觀點就是,電影藝術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更在於用電影語言講述故事的形式。
  • 以《死亡詩社》為例,探究電影深層次背後所展現出的人文關懷
    文 黃三斤 當我們聊起《死亡詩社》,相信大家的腦海裡第一時間閃現出來肯定是「教育」一詞。整部影片以威爾頓中學這些涉世未深的學生為影片主題,為觀者展現了他們在老師基廷的教導下對自由獨立主義的追求與嚮往。電影《死亡詩社》在敘事結構上遵循獨特的解構主義,將影片的中心和結構設想為虛無。
  • 偉大的影片《死亡詩社》
    我倆幾乎異口同聲說:《死亡詩社》。《死亡詩社》回答了這樣一個命題。本片是導演彼得.威爾的上乘之作,曾獲得四項學院獎提名,贏得最佳電影原創劇本獎。主演羅賓.威廉斯的出色演技,也為本片增色不少。 「非主流」的好萊塢導演   電影在情節的安排上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喜劇式的上半場和悲劇式的結局使得觀眾的心情也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跌宕起伏。
  • 北大知名女教授,她的電影課,學霸們排隊兩小時都要聽!
    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 戴錦華一直在傳輸的一個觀點就是,電影藝術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更在於用電影語言講述故事的形式。
  • 戴錦華《52倍電影人生》電影課講解
    故事的主部講述了一個嫁女故事,一個即將步入暮年的喪妻男人如何決定嫁女,並且如何成功地把女兒嫁出去的非常平凡、日常的家庭故事,而這個嫁女故事,實際上是非常隱忍、從容地在四個家庭的交替呈現以及通過四個家庭溫溫婉地展現出的戰後日本的生存空間、心靈空間、社會空間中穿插起來的。
  •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面目可憎的中年婦女?
    在最近的一個忙亂的早上,我突然又一次感覺無比的焦慮,是的,昨天寫稿寫到凌晨兩點,七點鐘起來,房子裡亂成一團,我依然很胖,接下來的一天我要寫兩篇急稿,中午還要跑到很遠的地方替我父親辦出院手術,我覺得我就要掛了……在擔負起這沉重一天之前,在吃早餐的那半小時裡,我打開了手機聽了一段戴錦華的電影課。
  • 影評 |《死亡詩社》:如果我不曾遇見光
    這是美國電影《死亡詩社》中的一段對話,闡述了主人公基汀老師,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中心人生觀。 當死亡與詩聯繫在一起,我的腦海自然蹦現了「向死而生」這個詞。 《死亡詩社》以詩為引,用浪漫的畫面和128分鐘為我們展現了這場蚍蜉撼樹的較量。
  • 教育電影《死亡詩社》:面對千人一面的教育,家庭教育該一人千面
    2、重視學習成績現在人的教育孩子都是以孩子的學習為重,都是以孩子的學習成績來評論一個孩子是否優秀與否,是否有所成長,總是以分數來為一個人的高校,而在學校當中學校的老師都是按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來對於一個孩子的看法以及態度。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這一生如朝露一樣短暫,我們不妨大膽些,勇敢地去追逐夢想,找到你心之所向的歸屬。
  • 在暗夜中浪漫的孤獨勇士——《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形象
    所以,電影《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才顯得那麼可貴。這部1989年的老電影至今依然在豆瓣高分電影榜上,以9.1分的成績排第49名,可見觀眾對它的認可及喜愛,而觀眾的這份喜愛中,有一大部分應該是對基廷老師的。《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等主演的勵志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