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了嗎?聽聽戴錦華怎麼說

2020-12-20 中國作家網

2月27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宣布全體辭職,引發熱議。這本傳奇電影雜誌引領了半個多世紀的影像先鋒,此次編輯部集體辭職意味著「手冊精神」的再次不朽。在辭職聲明中,編輯部講述辭職緣起:雜誌易手東家後,股東成員增加八名製片人,編輯部擔心「高度介入、表明立場的批判性雜誌」會受到明顯的利益衝突,無法保持獨立性,因此集體辭職。

6月15日,著名學者、電影文化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做客北大博雅講壇,談到這一事件,她在感到震驚之餘,再次想起 「電影已死」的陳舊話題。自柯達公司申請破產、最後一間洗印廠關閉起,似乎每次技術革新時都有人叫囂「電影已死」。不過,這些對戴錦華的衝擊都沒有《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辭職來得深刻。「對我來說,《電影手冊》從來不是什麼擁有億萬讀者的大型商業雜誌,它一向標示著極端小眾、個性化的先鋒性。此次《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辭職,如果沒有後續『』復活』的跡象,電影可能真的死亡了。」

獨一無二的「手冊精神」

《電影手冊》由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創建於1951年4月。當時,團結在巴贊身邊的是一批迷影青年兼影評人,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戈達爾、特呂弗、夏布洛爾、侯麥和裡維特。這五位是《電影手冊》編輯部的第一代成員,後來成為法國 「新浪潮」的中堅力量。他們從寫影評開始,轉身執導電影,對世界電影的美學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

安德烈·巴贊

《電影手冊》以獨立敢言著稱,有獨特的美學判斷和價值訴求。對於受到藝術電影最高殿堂——坎城電影節褒獎的金棕櫚電影,《電影手冊》也敢公然「開涮」。譬如2015年和2016年的金棕櫚獲獎電影《流浪的迪潘》和《我是布萊克》就曾受到《電影手冊》編輯部的嚴厲批評。編輯們普遍認為這兩部電影都主題先行,缺乏原創性,形式上看非常傳統,表達也很陳舊。這樣的電影向觀眾傳遞常見的社會問題,觀點先行,而一味忽視電影美學,反而影響電影在表達社會問題時本應有的感染力和深度。

「新浪潮」代表:戈達爾(左)、特呂弗(右)

《電影手冊》既是藝術的,也是政治的,編輯們在寫評論的時候不僅考察電影的美學表達,同樣關注電影的生產機制。戴錦華認為,《電影手冊》的重要性正是體現在這裡。「《電影手冊》有著雙重參數:一是對電影美學的不斷倡導和推進,對好萊塢資產階級美學的顛覆,挑釁古板的電影敘述模式;二是其激進的政治性,《電影手冊》編輯們認為電影要介入現實,對現實有所承擔。」「《電影手冊》另一重大貢獻是向歐洲積極引介非西方國家的電影,同時關注法國電影的美學由來。」

《流浪的迪潘》劇照

戴錦華理解《電影手冊》編輯們批判兩部金棕櫚電影的出發點,但她對《流浪的迪潘》和《我是布萊克》表現出的社會訴求仍然表示認可。《流浪的迪潘》首映6個月後,巴黎發生「11·13巴黎恐怖襲擊事件」,電影對現實有了某種前瞻性預見,這讓戴錦華對選擇《流浪的迪潘》為金棕櫚獎的評委會肅然起敬,「說明評委們對歐洲的民族矛盾和種族問題有一定的敏感度。」

肯·洛奇

《我是布萊克》的導演是英國國寶級導演肯·洛奇,從影超過半個世紀,兩次獲得金棕櫚大獎。肯·洛奇的電影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講述平凡人的故事,以此生動展現英國勞動人民的艱辛和傲骨。戴錦華表示自己一直持續關注著肯·洛奇的電影創作,並有某種偏愛。「肯·洛奇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的堅持,他將目光投注在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身上,不是出於一種廉價的人道主義,而是極端樸素的階級情感。肯·洛奇的電影讓你感覺到他真正站在底層人民中間,這不是一種外來的、帶有距離感的視角。」

《電影手冊》765期,2020年4月

《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辭職後,在今年4月推出最後一期。在這期卷首語中,編輯們寫道:「電影之力需由愛來解開,是連續的愛的扣環讓我們喜歡一部電影:充斥其中的情感,對於每個細節和整體辯證的用心,為了作品而不遺餘力完成的愛意 (庫布裡克)。熱愛我們所做,同誰做,以及為何而做的——愛的藝術。」戴錦華認為只要有這種愛,「手冊精神」不朽,電影不死。

坎城、奧斯卡和《寄生蟲》

《悲慘世界》劇照

戴錦華將各大電影節當做了解世界電影發展的線索。她認為,當今世界有如此眾多的國際電影節,每年入圍影片基本上可以涵蓋當年重要的電影。在疫情宅家期間,她正好「惡補」了去年入圍各大電影節的重要電影,其中一部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法國電影讓她喜出望外。這部電影叫《悲慘世界》,與法國文豪雨果代表作《悲慘世界》同名,講述以巴黎39區為背景的街區暴力事件。巴黎39區據說曾是雨果寫作《悲慘世界》的地方,現在聚居著大量來自阿拉伯世界和北非的新移民。《悲慘世界》通過馬戲團一隻獅子的丟失事件為引線,展現街區暴力和黑幫爭鬥,最後導向對孩童暴力的探討。「『悲慘世界』並沒有過去,很多巴黎人只關注自己的生活,不知道39區發生了什麼?這是一座被摺疊的巴黎。」「《悲慘世界》的導演沒有做表態,這值得讚賞。而且電影的戲劇性很強,同時置入眾多社會議題,有很強的話題性。」

《寄生蟲》海報

去年同樣兼具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重要電影還有韓國電影《寄生蟲》,這是一部讓戴錦華覺得「不可思議」的電影,因為它同時獲得了坎城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對金棕櫚而言,《寄生蟲》太商業化了,對奧斯卡來說,《寄生蟲》又太激進,兩個獎項看起來都不太適應,最後竟然共享了。最有趣的或許還是奧斯卡,《寄生蟲》作為一部韓國電影獲得最佳外語片(現已改名為最佳國際電影)毫不奇怪,但同時包攬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實在可以說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確實讓人意外。作為「美國電影的家宴」(作家阿城語),奧斯卡主要表彰美國本土電影,現在卻將最高獎頒給一部講韓語的韓國電影。

《寄生蟲》導演奉俊昊是土生土長的韓國人,在兩部具有極高藝術性的類型電影《殺人回憶》和《漢江怪物》之後,迅速成長為國際知名導演,順理成章地執導了《雪國列車》和《玉子》這兩部由大型國際資本運作的商業片。奉俊昊的電影完美平衡了藝術性和商業性,鏡頭語言也是十足好萊塢式,這是《寄生蟲》獲得奧斯卡青睞的重要原因。戴錦華認為,《寄生蟲》除了價值觀特別苦澀外,沒有其他不適合拿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蟲》非常觀念化,講述在一種階級固化的社會環境中,底層人民向上攀爬結果徹底墜落的故事。它有韓國式的犀利批判,與奧斯卡的基調不太吻合。」

奉俊昊

戴錦華介紹說,「奧斯卡一直表彰表現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好萊塢電影,代表著好萊塢電影工業迄今為止建立的最快反應機制,好萊塢的商業性建立在對現實的極端敏感上,建立在某一種對現實的高度緊密的認知上。奧斯卡把獎給《寄生蟲》再次表明好萊塢的敏感和絕望,好萊塢已經走到無法在自己生產的電影中選擇一部代表作的困境。好萊塢作為世界電影工業的重鎮,在當下受到的衝擊和圍困是多方面的:膠片死亡、數碼轉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介入、人才資源流出、影院關門等等。」

在對好萊塢造成衝擊的眾多元素中,流媒體「網飛」(Netflix)扮演了重要角色。流媒體的興起,正在加速影院的消亡。戴錦華將「網飛」比作《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扮演「給電影投資,買電影靈魂」的角色。好萊塢對此並非沒有回應,大量生產漫威電影便是重新贏取觀眾的一種對策,雖然這一做法受到不少好萊塢一線影人的反對。

「奧斯卡將最佳影片頒給《寄生蟲》,如同好萊塢給自己下的一劑猛藥,以此換回它內在的動力。大家對好萊塢有一種成見,認為好萊塢以中等預算規模的類型片為支柱,與全球中產階級直接互動對話,但現在好萊塢在全面衰退和喪失,這是電影危機的表現。同時應該看到,好萊塢衰敗的過程中,藝術電影也在全面危機當中。」

保衛影院,保衛電影

電影的危機,自上個世紀有聲片誕生開始,便不斷迴響在歷史的敘事中。尤其是電影死亡的話題,重新引導人們反思電影到底是什麼。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安德烈·巴贊出版了他關於電影研究的論著《電影是什麼?》,書中收錄巴贊在《電影手冊》和其他報刊雜誌上發表的大量追問電影本體的文章。巴贊為二戰後興起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色、美學價值做了全面總結,並影響法國「新浪潮」運動的誕生。作為電影理論研究的地標式著作,《電影是什麼?》在業界享有崇高的聲譽,被譽為「電影的』聖經』」。

《電影是什麼?》中文版書影

戴錦華認為「電影是什麼?」在數碼時代必須被重新回答。原因在於,巴贊展開電影本體論的研究建立在膠片物質性的基礎上,而當代絕大數電影以數碼的形式呈現,因此,必須重新回到「電影是什麼?」的問題。「膠片電影衰落後,電影開始無窮蔓延。數碼技術帶來的是電影製作門檻的極度降低,看起來似乎每個人都能簡單地製作電影。」戴錦華不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

電影的英文表達有三個詞彙,分別是movie、film、cinema。其中movie指故事片,film指膠片,cinema指影像,同時cinema也與影院緊密相關。戴錦華認為,電影作為20世紀一門偉大的藝術,影院是它基本的生存空間。膠片消亡後,電影的放映形式發生了改變,但影院作為電影的媒介形態並未變化。戴錦華聯想到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影院關門歇業,去影院觀影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這讓她感到特別的悲哀。她認為「新冠疫情讓每個人都體驗到了一種希區柯克式的現實。」

她堅持電影作為一門影院藝術的獨特價值。「影院是20世紀留給我們僅剩的社會空間之一。數碼技術造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不到社會性。隔離之後,我們對社會性的依賴是前所未有的,只有當社會有序運作,我們才能順利地『宅』。影院作為最後的社會空間,是一個讓我們重新體驗社會性的場所,這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非電影訴求。」

「電影是一門及物的藝術」,巴贊說過千萬次,只有當我們拍攝他者而忘卻自我時才有意義。「透過鏡頭是望向他人,還是自我凝視?」戴錦華堅定表示,電影必須重新找到與現實的對話,這樣電影才能不消亡。

作者 | 中國作家網記者 劉鵬波

微信編輯 | 劉鵬波

相關焦點

  • 講座|北大教授戴錦華:電影真的「死」了嗎?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戴錦華做客北大博雅講壇,在「戴錦華講電影:電影與現實」的直播活動中,從近期《電影手冊》編輯集體辭職事件和《寄生蟲》獲獎的熱點事件出發,圍繞電影的衰落、「死亡」,電影與現實,電影與影院等話題進行了發人深省的討論。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稿,經戴錦華本人審定並授權發布。
  • 戴錦華:電影導演不過是各種「竊賊」而已
    電影是記錄和封存時間的工具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全部以時間為主題,戴錦華認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時間不是從人出生到死亡的一個有限的時間,不是鏡頭裡面的時間,也不是敘事自身的時間,而是一個生命極端有限的人怎麼面對時間這個問題。她表示,「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那裡,當時間這個主題成為影像的時候,它同時是空間的。
  • 戴錦華教授推薦與瘟疫相關書籍電影
    這些命題在文學電影中也是亙古常新的主題。 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老師為我們寫了一份書籍、電影推薦及賞析。文 | 戴錦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點評 :極為經典的歐洲作者電影或曰藝術電影。世界電影史的不朽名作。片尾,那地平線上、天幕下的死神之舞,無疑是世界電影史的定格時刻。瑞典電影藝術家伯格曼的前期作品,據稱也是他本人最滿意的作品。導演拼貼起結束於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徵、發生在14世紀的黑死病/鼠疫與15世紀獵殺女巫,構成了一幅歐洲「中世紀」幽暗風情畫。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電影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可以被用作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真實的記錄工具:它不僅實現了人類最古老的夢想——讓形象與記憶戰勝時間,超越死亡,而且成為了一位最真實而客觀的人類行為及歷史的目擊者。」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
  • 心梗做了手術還會復發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心梗做了手術還會復發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2020-09-01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戴錦華:人生不可錯過的52部經典電影
    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戴錦華,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國內電影學術界,只她一人」的原因。
  • 《死亡詩社》:一個解放並且站立的時刻 | 戴錦華電影課
    戴錦華老師在豆瓣時間的《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最近終於更新到了《死亡詩社》,這部關注了永恆教育話題的影片,在應試教育源遠流長的我國廣為人知
  • 2020上海書展|戴錦華:「給孩子的電影」不等於兒童片
    8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攜新作《給孩子的電影》作客思南公館,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就新書及電影的話題進行了對談。《給孩子的電影》是活字文化與中信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給孩子」系列的最新一種。以下內容摘編自當天活動的錄音整理稿,由澎湃新聞經主辦方授權發布。
  • 戴錦華,只有看完她的影評,你才能說是看懂了電影
    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戴錦華,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這也是戴錦華作為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的功力的體現。貳戴錦華的影評會用最專業的理論幫你拆解,一部電影作品好在哪裡,它如何被創作出來,創作者傾注了哪些巧思。
  • 將藻類放入人類血管內,能解決腦缺氧嗎?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將藻類放入人類血管內,能解決腦缺氧嗎?聽聽科學家怎麼說!人類是眾多生物中進化最為完美的智慧生命體,擁有獨一無二的大腦,創造出不少高科技,依靠科技的力量,做意想不到的事情。想當初,飛入外太空幾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 好聽|戴錦華,只有看完她的影評,你才能說是看懂了電影
    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戴錦華,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這也是戴錦華作為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的功力的體現。貳戴錦華的影評會用最專業的理論幫你拆解,一部電影作品好在哪裡,它如何被創作出來,創作者傾注了哪些巧思。
  • 上海書展·專訪丨戴錦華:我想跟孩子們分享電影藝術
    然後我們一直問:「好了嗎,好了嗎?」其實也有打開手指縫偷偷看的。戴錦華:這個作為一種遊戲,或者玩笑,都是我們的成長經驗。後來我們發現,最純潔的《動物世界》其實類似於孩子最早的性啟蒙。所以我不認同那種「清潔世界」的想法,尤其是認為孩子可能因為我們的清潔而成長得更健康,我覺得這種想法非常不現實,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 【北青藝評】戴錦華點評2014國產電影:正在面臨整體坍塌
    許多觀眾缺乏起碼的電影知識,更別說文化;《黃金時代》《藍色骨頭》票房的失敗展示了社會的文化生態及其問題;《小時代》《後會無期》《心花路放》根本不承載價值;第五代導演不值得期待,張藝謀的《歸來》是個爛片……近日,著名的電影學者、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接受北青藝評記者專訪,對今年已經放映的國產電影進行了犀利點評。
  • 戴錦華談《智取威虎山3D》
    因此,必須有楊子榮的「出身僱農」、「共產黨員」的身份前提;因此,「打虎上山」迷人,而小分隊滑雪上山奇襲威虎山同樣迷人。這是徐克的3D版必然、也必須改寫的部分。 澎湃新聞:但在樣板戲裡,英雄的集體生活倒比較少,反而徐克電影中,出現了很多集體生活的場面。戴錦華:軍隊的群體生活不等於英雄群像或集體主義。
  • 戴錦華 只有當我們拍攝他者且忘卻自我時,電影才有意義
    主持人:相信您也一定關注與電影相關的文化現象,比如今年2月27日《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辭職事件。戴錦華:近年來關於電影沒有太多好消息,近半年來關於世界也沒有什麼好消息。可是在這樣一個壞消息不斷地向你湧來的過程當中,《電影手冊》編輯部的集體辭職事件對我構成了震驚,甚至是某種創痛。
  • 戴錦華:《流浪的迪潘》背後個人主義的絕境
    本次活動由影評人陀螺主持,邀請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作為嘉賓進行映後交流。歐迪亞的這部影片聚焦戰爭移民問題,講述了斯裡蘭卡內戰結束之時,年輕的女人雅麗妮、前猛虎組織戰士迪潘和父母雙亡的九歲小女孩伊萊婭,三個陌生人為申請庇護而冒充一家人,來到法國巴黎郊區開始新生活。
  • 戴錦華新書挑選50部「給孩子的電影」:兒童片不等於低幼片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應著名詩人北島之邀,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和她的團隊編著了《給孩子的電影》,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詳細解讀,串聯百年電影時光,力求讓電影成為孩子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和拓荒人。
  • 眼花繚亂「幹細胞治療」,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眼花繚亂「幹細胞治療」,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幹細胞在理論上可分化成任何一種成體細胞,因而被認為具有醫療價值。「幹細胞旅遊」是指患者前往他國接受通常未經認證、具有潛在危險的幹細胞移植治療。全世界範圍內,各種幹細胞應用眼花繚亂,宣傳的效果令人神往。面對各種神乎其神的宣傳,我們該如何分辨真假?
  • 北大教授戴錦華:給孩子的電影
    「猶記得,當我與電影初墜愛河之時,我已成年。彼時彼地,我心心念念是,若是我在孩提時代、青蔥年華便能看到如此多豐富而傑出的電影,我的生命也許便會有所不同?我也許能更早地窺破自己、洞察生命、理解社會、 擁抱人生?」
  • 戴錦華、孫柏、陳濤、魏然:鏡中火焰——李滄東的《燃燒》
    儘管評審過程中惜敗日本電影《小偷家族》,但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戴錦華教授依然認為《燃燒》是近二十年來最好的世界電影之一。她在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的同時,指出這部電影能夠引發我們一系列的關於今日世界、今日現實、今日社會的思考,更進一步引發我們思考電影是什麼,我們能夠對電影期待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