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老戲骨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故事片,影評少不了分析敘事結構和演技,而《薩利機長》的亮點正是這兩點。
這部電影給觀眾呈現了兩種真實:表象和客觀。表象是調查人員、媒體和吃瓜觀眾看到、聽到的,這些人沒有親身經歷事故,從道聽途說,到數據分析乃至模擬飛行,一直嘗試尋求「真相」
對於客觀真實,影片兩次披露迫降場景,像切筍一樣層層撥開,由現象及本質:第一次迫降有兩個情節:水上迫降和水上救援,從客觀視角讓觀眾了解事件全過程,但觀眾並不知道薩利是否判斷失誤;
第二次結尾迫降鏡頭則更多的表現操作細節,讓觀眾得知薩利並沒有誤判。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薩利拯救155名乘客的事實,緊張刺激的飛機墜毀畫面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興趣,但觀眾沒有因為結局暴露而失去興趣,因為影片又拋出了一個新的懸念:薩利機長有沒有誤判?接下來整部電影都是圍繞這個懸念展開,敘述由表象真實向客觀真實探索,兩次墜機場景層層撥開迷霧,節奏把握的很好,到結尾我們才知道結果。如果影片懸念僅僅是「有沒迫降成功?」,就流於平庸,觀眾僅僅得到迫降情節的感官刺激,故事缺乏吸引力。
在表象真實和客觀真實的衝突下,機長薩利也承受了內在質疑和外在英雄形象兩者矛盾帶來的巨大壓力。災後創傷、調查、處分可能帶來的經濟窘迫讓他備受煎熬,甚至出現好幾次飛機墜毀的幻覺;
然而面對公眾,他情緒必須鎮定,表情要有笑容,動作要親和穩重。影片裡有兩個的反諷鏡頭:薩利承受不了失誤處分帶來的後果去酒吧喝酒釋壓,酒保和顧客奉承嬉笑與他尷尬勉強擠出的笑容鮮明對比;薩利與機組人員一起上脫口秀,主持人賣力搞笑,薩利也擠出笑容,但那時他已被調查組告知存在失誤。細心的觀眾可以去注意下這兩場戲的表演,湯姆漢克斯很好了詮釋了這種內在和外在的矛盾。
本片的創新在於擯棄了個人英雄主義老套路,主人公不再是一個拯救世界的xx俠,而是一個拯救了155條生命,專業素養卻遭到質疑、承受巨大壓力的老飛行員——這是本片最大的一個反諷。本片也摒棄了膚淺的道德宣傳,取而代之的是專業素養這個貫穿全劇的主題。飛機的操控專業自不多言,我們來回顧一下他迫降後的鏡頭,看看影片如何表現他的專業素養:
情節1:在所有乘客都跳出艙門後,河水快溢滿客艙,他堅持從頭到尾搜索客艙確認沒有落下乘客,然後回駕駛艙穿上制服,拿上飛行日誌,這才跳出艙門。
情節2:上岸後,他沒有欣喜若狂,仍繃緊神經,要求確認總人數。市長要見他,他說我們仍在工作,一身衣服全溼透了,在寒冬卻顧不上換衣服。
情節3:在醫院接受檢查,他還是緊繃神經。醫生說他110的脈搏讓他從鬼門關走一遭,他絲毫不在意。直到同事跟他說155人全部安然無恙,他情緒一下子激動起來,用顫抖的聲音複述155人,直到這時,他的工作才算結束。
這一切,都是42年的飛行生涯培養出來的專業素養。這專業素養,讓人感動,這不僅是技能,也是工作態度,更是職業道德。專業素養滲入到薩利的一言一行,於他是不假思索、利索嫻熟,是以乘客生命為念的忘我精神。薩利的專業素養救了155條生命,也幫他察覺調查中的失誤、挽回聲譽。而他自豪的,正是這種專業素養,正如片尾他的話:「我真tm太自豪了」、「We did our job.」
寫到這裡,似乎可以完結了。但仍需探索一下影片的深層次意義。我們經常聽到一句安慰的話「我與你感同身受」,這話聽聽就好,認真就輸了。沒有親身參與,不可能真正的感同身受,也不可能了解客觀真實。我們掌握的,僅僅是外在信息傳遞給我們的表象真實。
請不要站在上帝的視角看待問題,因為,上帝也看不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