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述,在2009年1月的清晨,一臺民航機劃破曼哈頓的天際,眾目睽睽之下迫降在哈德遜河,負責駕駛的薩利機長保住了全飛機155條性命,贏得英雄的美譽,然而失事調查接踵而來,考驗著薩利機長的名聲。
《薩利機長》乍看之下還真有前幾年勞勃辛密克斯的《機密真相》的味道,同樣是場奇蹟般的驚險迫降,機長同樣周旋於媒體、飛安調查,只是《薩利機長》的機長不如《機密真相》有這麼多道德缺陷,自然少了那般人性陰暗的深層拉扯。因為這一次,薩利機長是位奉公守法、身先士卒的滿分機長。
主演薩利機長湯姆·漢克斯再次證明他是影史上最具說服力的美國夢化身,從來不輕易說失敗、為自己的工作驕傲、盡心全力完成自己的義務,從《阿波羅13號》、《搶救雷恩大兵》、《怒海劫》、甚至是配音的《玩具總動員》,他身上體現出標準的星條旗英雄樣貌,於是當飛機沉浮在河面,他仍深入機艙搜索生還者,直到確認乘客都離開後才掛念起自己的安危。
影片的另一位主角無疑是攝像機背後的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位影史永不磨滅的傳奇西部英雄,駕著馬奔向夕陽的黃沙剪影,成了當代影壇最具代表的全才創作者。只是這回他不再是手持左輪手槍的硬漢牛仔,隨著時代演進,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愈加凸顯英雄的老邁與不合時宜,《經典老爺車》面對年輕人的力不從心、《美國狙擊手》風光戰功背後的格格不入,《薩利機長》的主角不再戲劇化,薩利機長是位真人實事的英雄人物,他的冷靜與精準判斷拯救了機上155條人命,然而英勇事跡後,他面對的是媒體的嗜血本質、飛安會的調查、以及計算機仿真的飛行情境,在在質疑當時判斷的合理性。
隨著證據一則又一則對薩利機長不利,模擬飛行一次又一次安全降落在跑道,《薩利機長》在最後的聽證會,讓薩利機長大聲說出克林伊斯威特念念在茲的立場:經驗。電腦的模擬無非就是去除人性的存在,薩利機長長達40年的飛行資歷,將千萬名旅客平安接送至目的地,40年的豐功偉業,卻能讓僅僅208秒的計算機仿真評斷人生?科技最矛盾莫過如此,究竟科技是用來輔助人類,還是用來制服人類!
身為一個傳奇影壇老將,看著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將電影剪裁得如此得心應手,那段迫降的驚險分秒,完美重現的CGI特效場景,將最新視覺科技與傳統敘事手段處理得有聲有色,觀眾就算知道結局仍是如坐針氈,唯獨這位縱橫影壇數十載的巨匠才有如此經驗與實力,高齡80數載的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戲外也對著大家喊話,科技對電影來說是輔助,而非主體限制。
不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著迷的仍是英雄的傷疤,薩利機長宛若所有的戰後軍人,即便接受眾人歡呼,接受親吻、擁抱、酒吧特調,人生並沒有從此順利,外在是家中的經濟周轉困境、媒體短暫的一窩蜂、調查人員的咄咄逼人,內在則是心中殘存著迫降的不忍回憶,電影的開頭,他夢到迫降失敗,飛機直直衝撞高樓,就算是醒著,他看著窗外都市景色,依然預見飛機將都市慘重毀滅的悲劇。
《薩利機長》還有幾段貼近著機上的乘客,使得這場意外就如日常生活般令人措手不及,當紐約市民站從高樓窗戶看見飛機在眼前低空飛過,宛若喚起他們心中最沉重的回憶,當兩棟飛機直接衝撞曾是帝國驕傲的雙子星大樓,就連接待薩利機長的人都說了:「這是紐約長久以來關於飛機的好消息。」一場飛機失事意外,串起數條生命交集,喚起人民仍未撫平的傷疤,這場意外的英雄人物薩利機長最後否認自己的事跡,「我們是一起完成這壯舉的」,機組人員的合作無間、警消機關的傾力救助、平民百姓的熱心幫忙,這場意外也燃起人性的光輝,證明這世界依然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911事件的每一個年頭,美國各地舉行著紀念哀悼儀式,飛機災難恐怕是美國人民永遠無法拭去的傷口。《薩利機長》在影片的片尾播放著當事人再次齊聚機骸的片段,他們想到當時情境仍餘悸猶存、眼眶泛紅,「重要的是我們要一起扶持度過難關」機長夫人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