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十歲是女性焦慮的高峰期,眼角皺紋漸漸浮現,身邊的親友也都催婚催育。平時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已經夠受的了,但是面對周圍人的催促也還是慫的一批。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是中國家庭從小就教育孩子的一句話。而當一個女孩努力實現經濟自由思想獨立時,卻還是不能避免地被一句&34;的論調綁架。
我們從來沒有去否認婚姻中存在的美好,但相遇和緣分也是不能聽由他人的催促,而敷衍了事。就像演員李若彤在社交平臺中所說的那樣,&34;。
把娛樂圈中姐姐們30歲的重新開始、乘風破浪比作是一次夢幻的開場,那麼《三十而已》中的三個女性,則可以讓千萬女性在其中找到更深刻的情感共鳴:為婚姻奉獻自己,居家當全職太太,丈夫卻找了小三的顧佳(童瑤 飾);和社會中大多數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的鐘曉芹(毛曉彤 飾);還有孑然一身在上海打拼奮鬥八年的小鎮青年王漫妮(江疏影飾)。三種不同的女性,分別描繪出了三種30歲女性不一樣的焦慮。
如果說前兩者的30歲女性角色,是女性在婚姻中出現各種矛盾和焦慮的真實體現,那麼在上海打拼八年的未婚小鎮青年王漫妮的30歲,則將都市單身女性外在光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30歲不僅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職場中升職加薪的關鍵時期。但王漫妮的30歲卻是:遇到個不婚主義的男友、奮鬥多年也還是沒有從銷售升為主管。似乎好像除了年齡在增長,其他的一切都在隨她遠去。
面對職場和感情上的雙重焦慮,也讓王漫妮變得愈發拜金、虛榮。依靠伴侶不如自己強大,看似難以理解的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背後,不過是她在看清現實後的一種自我保護罷了。
20歲的時候,可以用&34;來自我提醒,可以沒心沒肺地強調樂觀。到了而立之年,即使內心還想著年輕,但我們都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20歲時任性妄為的自己。
成年人的崩潰從來不會寫在臉上,此時能夠和同事自如對接業務,回到家或許就會被一件小事弄得崩潰大哭。學會情緒管理,酸甜苦辣都自己咽下肚,成為人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而對於王漫妮的處境和職場焦慮,江疏影也應該是能夠感同身受的。她曾經自嘲是&34;。這封發布於社交平臺的獨白,也一度登上熱搜,許多人對其中的&34;深有共鳴。我們有過全力付出卻收穫寥寥的感同身受,也深知這種自卑感和陰影會一直縈繞在心。
而一個內心自卑敏感的姑娘,願意在這個巨大的社交圈子中把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向公眾剖析,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也相信,江疏影說出這段獨白之後,也會讓她自己的內心收穫慰籍。
或許是因為也曾受到過質疑,清楚自己與其他人的差距,但還是有著不服輸的精神,和劇中王漫妮的角色性格高度契合,讓江疏影對這個角色的駕馭遊刃有餘,也期待她在《三十而已》中的表現。
同時,也希望《三十而已》能夠真正發散出女性的社會焦慮和困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而不是聖母白蓮花包裹下的瑪麗蘇情節。